蜀相课件

合集下载

《蜀相》PPT课件

《蜀相》PPT课件

知识梳理
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 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 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 军中。 出师:出兵。
文本梳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 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 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 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 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 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贰 文本梳理
文本梳理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 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 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 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 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 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 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蜀相
——杜甫
本课 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本诗背景 2.梳理诗歌,掌握诗歌知识 3.了解本诗深刻含义
目 壹 贰叁肆 背 文知归 景 本识纳
录 介 梳梳总

杜甫《蜀相》教学课件PPT课件

杜甫《蜀相》教学课件PPT课件
明确目标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绍杜甫的生平和《蜀相》的创 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
涵。
逐句解析
对《蜀相》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释,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深入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杜甫在《蜀相》中表 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诗歌的艺术特 色。
总结阶段
THANKS
感谢观看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中 深沉的情感和崇高的境界,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热爱。
适用人群
中小学语文教师
本课件适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师在 教授杜甫诗歌时辅助教学使用。
学生
本课件也适用于对杜甫诗歌感兴 趣的学生自学使用。
课件特色
内容丰富
互动性强
本课件涵盖了杜甫的生平、诗歌风格、《 蜀相》的创作背景等内容,有助于学生全 面了解杜甫及其诗歌。
06
教师团队介绍
主讲教师
姓名:张三
01
02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03
04
教学经验:10年以上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 部
05
06
荣誉:曾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
助教团队
姓名:李四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唐代诗歌
助教团队
教学经验:5年以上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0篇,参与编写教材2部
助教团队
杜甫在唐玄宗时期创作了《蜀相》,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定,蜀地政局动荡不 安,民生凋敝。杜甫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充满忧虑,通过创作《蜀相》表达 了他对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敬仰和感慨。
《蜀相》的诗词解析
总结词
分析诗歌的词句、修辞和结构特点
详细描述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语言精练,对仗工整,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借景 抒情、用典等。通过对诗歌的词句和结构进行深入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 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蜀相》ppt课件

《蜀相》ppt课件

杜甫生平:
• 第四时期:49——59(公元770年),是杜甫漂泊 西南时期(成都、湖北、湖南)。漂泊的这十一年,他 经常和人民往来,生活艰苦,经常挨饿,但始终关怀国 家安危和人民痛苦,写诗一千多首,最后死在长沙到岳 阳的一条破船上,四十三年后才归葬故里。这一切决定 了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现实主义指运用描写·叙 述·议论,重人物心理及细节的真实描绘,反映国家大 事,表达民意)
内心的崇敬之感;
• 3.带有象征意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柏树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忠贞、高洁的意味,在这里可以视为 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
• 4.“森森”给人整肃之感,说明武侯祠并非一个荒芜废弃的 所在,而是有人在悉心维护,因此这也是人民爱戴诸葛亮的 见证。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END
心情是不相融的,只是起到反向衬托的作用。
• 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怀念、惋惜。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先主曾三顾茅庐多次求定夺天下之计,您开创蜀汉,辅 佐后主历经两朝献出老臣的一片忠诚之心。
• 此二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 功伟绩。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三顾频烦”: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才干出众。 • “天下计”:诸葛亮雄才大略,暗含事业艰难。 • “两朝开济”:对蜀汉基业既有开创之力,又有维持之劳,
杜甫生平:
• 第三时期:45——48岁,陷入贼手与为官时期,安史 之乱时期。他和人民一起在长安逃难,感受国破家亡的 痛苦。后逃出长安,投奔凤翔,跟着肃宗做谏官(左拾 遗)。后因直言进谏屡屡遭贬,也获得了深入人民的机 会。此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同时是卫国战 争,所以诗人一面同情人民,同时又勉励人民参战,诗 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

《 蜀相》 ppt课件16张

《 蜀相》 ppt课件16张

听朗诵音频,再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根据注释,掌握诗歌大意。
指诸葛亮,蜀汉丞相,封武乡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遮蔽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遮着台阶的青草自绿,树上黄鹂 徒然发出好听的声音。
即频繁。一说多次烦劳咨询。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创 扶助
Hale Waihona Puke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 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 耿。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
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
7.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字的表达效果。
一方面表现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深沉叹惋和感伤。
课堂总结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 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 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 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 死的惋惜之情。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第3课 蜀 相
学习目标
1.分析重点词语,赏析景物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 2.理解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
襄阳(今湖北襄阳)。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创作颇丰,诗艺精湛,被尊称为 “诗圣”。

《蜀相》杜甫PPT精品课件

《蜀相》杜甫PPT精品课件

三、问题分析
20
1.提问,这首诗的题材是? 怀古诗
2.提问,既是怀古诗,为何不以《题成都武侯祠》 或《武侯祠怀古》为题? 本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功 伟绩,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另以《蜀相》为 题更能突出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探究题: 诗歌题目是“蜀相”,但是诗歌前半部分却 都在写景写环境,这样写是否违背了主旨?
谢谢观看
学习目标
1、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 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 表作品 2、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 的内容和主旨。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 境。
一、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 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 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因而称为“诗史”。其主要作品有 “三吏”“三别”等。因其卓越的成 就,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 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写景(叹惋)
•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丞相功业 议论(歌颂)
• 长出使师英未雄捷泪身满先襟死。,尾联:壮志未酬 抒情(惋惜)
概括主旨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 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 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以乐景 衬哀情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 3、视听结合 4、侧面烘托 5、借古抒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惋惜其事业未竟,聊以自慰。
•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 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 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 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 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蜀相 》ppt课件

《蜀相 》ppt课件
• 我们今天学习这首咏怀诗就是诗人对蜀相雄才大略、辅 佐两朝、忠心报国的高度赞扬。
新课导入——欣赏图片
1.走近作者,了解《蜀相》创作的时代背景

2.把握全诗的主要内容


3.精读全诗,剖析作者的写作特色
标 4.总结和归纳全诗表达的思想内涵
5.熟读全诗,探究相关问题
走近作者
•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生于河南巩 县,原籍湖北襄阳。
合作探究
• 首联展现了丞相祠堂怎样的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 祠。这里柏树成辙,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 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 然起敬。
合作探究
• 颔联的“自”和“空”用得十分巧妙,分析其表达效果。
写作特色
• ①借景抒情。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抒发作者对诸葛 亮的深切仰慕之情和深沉痛惜之情。
• ②表达方式多样。有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杜诗 “沉郁顿挫”的风格。
• ③对仗工整,用字传神,极富表现力。
谢谢大家
• 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 多地。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 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 大历五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创作背景
• 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 所作。当时,他结束了长期的颠沛流离生活,在成都浣 花溪畔定居。
• 成都是蜀汉的都城,城西北有诸葛亮的庙宇,称为武侯 祠。在访问武侯祠时,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人 肺腑的诗作。

《蜀相》课件 (共33张PPT)

《蜀相》课件 (共33张PPT)

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 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 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 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 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 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所以,明代胡应麟称赞此诗:“气 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 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 碧草春色,黄鹂好 音,入一自字、空字, 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 备三次登门拜访。“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诸葛亮《出师表》) • 频烦——多次 •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 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 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 中对策”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作品特点



思想内容:多写个人身世飘零、壮 志未酬之悲与国家动荡、百姓劳苦 之痛,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 艺术特点:多以雄浑开阔的景物来 抒发深沉悲壮的情感。 风格(诗风):沉郁顿挫。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 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 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
1、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2、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 ——高士其 3、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4、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5、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贝尔纳 6、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徐特立 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列宁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华罗庚 10、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苏霍姆林斯基 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米南德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 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1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 19、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列夫· 托尔斯泰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赞科夫 21、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翰 · 贝勒斯 2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23、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高尔基 24、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2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 ——别林斯基

《蜀相》ppt课件

《蜀相》ppt课件

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唐诗钞》
比较鉴赏 浪漫与现实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 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 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是一个潇洒的负剑 游子,杜甫则是一个苦吟的草堂诗人。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 撑起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两个人各有所长,又同样伟大。
业无成之感慨…… ③ 对国家对时代: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批判,重蹈覆
辙之告诫,人民疾苦之同情 ④ 对自然: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⑤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虚实结合、衬托、借景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
头。
背景:国乱、君昏、民困、己穷
(1)交代写作对象:蜀汉丞相,指诸葛亮, 封为武乡侯。
(2)表达敬佩缅怀之情:题为《蜀相》而 非《诸葛祠》,说明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 个人。
(3)点明题材:咏史怀古诗
柏树象征坚贞、挺拔、坚韧,以它的高大茂密的来衬托诸葛亮
高大、正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参考此 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 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1)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绘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明手法: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
方法体会诗人情感,把握诗歌主 旨。 2、熟悉杜诗抑扬顿挫的风格,体 会杜诗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怀。 3、默写全诗。
咏史怀古诗
•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 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 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 目的。 • 鉴赏要点: • 弄清史实: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作品 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要有所了解。 • 体会意图:后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 ,一定有现实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将《蜀相》与《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相比较,说一说:两首诗思想内容的侧重 点有何不同?
• 《蜀相》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 英雄泪满襟‛,既是叹惋诸葛亮未能完成自 己的事业,也是借古人抒发诗人壮志未酬的 怀抱。 •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侧重歌颂诸葛亮的才 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链接:诸葛功业
•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 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 顾; •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 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 攻。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 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 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 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 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用这两句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大计,辅助刘 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 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 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两 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 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 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益于‚自‛、‚空‛二 字的巧妙运用。
方法指津——炼字题答题步骤
• 第一步:解释字在诗中的含义或指出 这个字的特殊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 等。 •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 中描述景象。 • 第三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什么艺术 效果。
惋惜
三、深层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 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 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 庙貌数楹,临风洁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 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 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联中,哪两 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是此联的诗眼, 为什么?
二、整体感知
蜀相
杜甫
• 丞相祠堂何处寻? 首联:寻访祠堂—叙事— 锦官城外柏森森。 (仰慕) • 映阶碧草自春色, 颔联:祠堂春色—写景— 隔叶黄鹂空好音。 (叹惋) • 三顾频烦天下计, 颈联:丞相功业—议论— 两朝开济老臣心。 歌颂 • 出师未捷身先死, 尾联:壮志未酬—抒情— 长使英雄泪满襟。
• 领悟感情:诗人咏诗怀古,大致有以下几 种情况:一是对历史做冷静的理性思考; 二是把历史和现实扭合在一起,或抨击社 会现实,或感慨个人遭遇;三是抓住历史 影子,故意借题发挥。主要是第二种。
一、知人论世
• 时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 至成都时作‛。 • 背景:当时唐王朝正处在安史之乱中,中原鼎沸, 百姓流离。诗人从华州弃官西走,辗转抵达西南, 在成都城郊自筑草堂,暂时落脚。在此安顿的余 暇,诗人怀着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诸葛武 侯祠堂瞻仰凭吊,写下这首著名诗章。 • 链接: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 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 夔州瞻仰那里的武侯祠,写下 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 怀古迹.其五》。
杜甫一生,是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宏伟抱负,与‚残杯与冷炙,到 处潜悲辛‛的冷酷现实、尖锐矛盾中度过 的,对于历史上诸葛亮这位‚伯仲伊尹‛ ‚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灭魏 吞吴、中兴汉室,很有感触;把诸葛亮、 刘备君臣相遇和自己不为时用的境遇比较, 更生嗟惋忧愤。
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怀?
‚出师未捷身和 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