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选择题常见陷阱
社科选择题常见陷阱

社科选择题常见陷阱破译科技文阅读七大设题陷阱科技文阅读考查的是考生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转换能力,考生在做题时要精心思考文句在原文中的含义,明辨原句与选项的差异,认真排查,正确判断。
以下结合2010年高考试题对命题者常用的命题设错方式进行破解。
1.以偏概全即在选项中,相关信息相比原文中的语意有所扩大。
在做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一些词语:一些/有些/几乎除……外/到……为止/大多数/全都/全部。
如: 2010江西卷第6题A项: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解析:A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
可见,并不是“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再如:2010全国卷2第6题C项: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解析:文中第三段说:“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
”说明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还可以选择其他中介,选项说是“唯一”,以偏概全。
2.曲解原文即或对原文语句故意作出错误的解说,或将已然和未然(注意词语:已经/未来、将来)错乱,或将必然和或然(注意词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一定、必定、必然、绝对、肯定)混淆。
如:2010福建卷第10题D项: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解析:D项中“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不正确的,文章第五段“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选项对原文作了错误的理解。
再如:2010江苏卷第15题A项: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解析:原文中相关语句是:“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这句话并不能说明“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选项是对原文的错误解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择题设题陷阱及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选择题设题陷阱及解题技巧例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章(统称科学文章)阅读题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其选项无论正确还是错误一般不会照搬原文,而是对原文作适当的改写,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
考生如能了解其设题陷阱,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必能使自己如虎添翼,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现结合2005年高考科学文章阅读题,对其设题陷阱一一解读,并提出相应的解题对策。
科学文章阅读题一般有4种题:词句理解,信息筛选,文意理解及推断题。
下面按照这四种题的先后顺序加以例析。
一、词句理解题这种题往往设在对文中某一重要概念的理解上,其陷阱常常有:1、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即在选项表述中暗暗地改换了概念,将说明甲概念的用在了说明乙概念上。
例如天津卷第5题C项:[试题]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原文有关信息]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分析]原文说的是“显形文化”,而选项却偷换为“文化的浅显层次”,这显然是偷换了概念。
2、以偏盖全,扩大概念,即在选项表述中把对某一事物、某一现象的说明扩大为对这类事物、这类现象的全部的概括。
例如全国卷II第5题A项、C项、D项:[试题]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绳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原文有关信息]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
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分析]原文说“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只是表明含羞草、合欢等属于豆科植物,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豆科植物,更不意味所有“植物”,所以C、D两项说“所有豆科植物”、A项说“植物”,显然是以偏盖全,扩大了概念的范围。
社科文设题错误类型

八、说法绝对
• 例一:误:素质教育在古今中外所有学校 中,不仅通过显性课程形式传授,还通过 隐性课程形式实施。 • 原文:素质教育不仅要通过传统的显性课 程来传授,而且还应特别注意通过耳濡目 染的隐性形式实施,这几乎是古今中外所 有学校一致作法。 • 例二:误:提笔忘字现象一定不会恶化。
九、答非所问
五、以偏概全
• 例一:误:想像空间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 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 原文; 想像空间不同于现实世界,但又以现 实世界为基础的,想像有两种不同形式, 一是…….,二是通过想像构造出的,是明 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
六、断章取义(条件不全)
例一:误 :当媒体操纵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 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原文:热词的出现和流行的原因还包括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了 一个新的政治表达可能;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普通 民众对媒体操纵者和所谓权威的普遍不信任;每个国民个人的 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的正义感
三、曲解原意
• 例一:误:鲁迅先生忧虑阿Q式的游民根本不能 走出奴隶时代及可能带来的破坏作用。 • 原文:又忧虑其不能根本走出奴隶时代及可能带 来的破坏作用。 • 例二: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误: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 以学取仕的科举制度。 • 原文: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 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表里,成了士子生 活的金科玉律。
答题技巧大揭秘如何在选择题中避免常见陷阱

答题技巧大揭秘如何在选择题中避免常见陷阱在选择题的考试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陷阱,使得我们选择错误答案。
为了避免这些常见陷阱,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本文将揭秘一些常见陷阱,并提供一些应对方法,帮助你在选择题中更准确地选择正确答案。
一、干扰选项陷阱在选择题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干扰选项,它们看起来非常类似于正确答案,容易让考生误选。
为了避免这个陷阱,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仔细阅读题干:在做选择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理解题目的要求和设置。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选项,减少干扰。
2. 对比选项:在看选项时,要注意将每个选项与其他选项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这有助于我们找出正确答案。
3. 查找关键词:有时,在选项中会存在一些关键词,提示了正确答案的线索。
我们应该仔细查找这些关键词,并与题干进行对应,找出正确答案。
二、中庸选项陷阱中庸选项是一种常见的陷阱,选项中给出了一个中间的、看似合理的选择。
为了避免这个陷阱,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深入理解题干:在阅读题干时,要仔细理解题目的要求,明确答案所需要的条件。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一些非极端的选项,减少中庸选项的干扰。
2. 寻找例外情况:有时,在题目中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或者例外情况,这些情况可能导致一个看似合理的中庸选项不再适用。
我们应该仔细寻找这些例外情况,并根据它们来判断选项的正确与否。
3. 用具体事例验证选项:如果对某个选项存在疑问,可以通过举例来验证该选项的正确性。
具体事例有时可以提供更直观的证据,帮助我们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三、语义反转陷阱语义反转是一种常见的陷阱,即在题目中使用了具有相反意义的词语或者表述方式。
为了避免这个陷阱,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仔细阅读题干:在阅读题干时,要特别注意其中使用的词语或者表述方式,判断它们是否具有相反意义。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因为对题干的理解错误而选择错误答案。
2. 辨别否定词:在选项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否定词,如“不”、“无”、“非”等,它们可以改变一个选项的意义。
期末反思如何应对选择题陷阱

期末反思如何应对选择题陷阱期末考试是每个学生都需要面对的重要关卡,其中选择题是被广泛应用的一种题型。
虽然选择题看似简单,但往往隐藏着各种陷阱。
对于这些陷阱,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探讨,以提高自己的选择题应对能力。
一、不确定感陷阱选择题中的不确定感往往会让我们迷失方向。
我们在作答时,往往遇到一些选项觉得都可能对,但又觉得没有一个完全准确。
此时,我们要学会从题目中寻找提示,分析选项的各个方面,尽量剔除看似正确但实际上是迷惑人的选项。
切忌盲目猜测,要根据题目的意思和自身的知识水平进行判断。
二、细节陷阱在选择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细节方面的干扰选项。
这些选项可能是与题目内容相关但不是解题所必需的信息,也有可能是明显错误或片面的细节。
在面对这些选项时,我们需要认真审题,将注意力集中在解题的关键信息上,排除干扰选项,选择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三、语义陷阱选择题中的语言表达往往需要我们细细揣摩,因为其中会有一些具有迷惑性的措辞。
有些选项可能是正确的,但其表达方式可能与我们对某个概念的理解不太一致。
因此,我们需要在做题时特别留意选项的语言表达,将其与题目进行对比,确定其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四、逻辑推理陷阱选择题中的逻辑推理往往需要我们进行一定程度的推断和判断。
在解答时,我们需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进行逻辑推理,而不是仅凭直觉作答。
有时候,选项中会出现与常识相悖的情况,我们需要通过逻辑思维予以正确判断,排除不符合逻辑的选项,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五、时间管理陷阱在考试中,时间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选择题往往需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作答,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对于难题可以暂时搁置,先解答其他较为简单的问题。
遇到较为复杂的选择题,我们要掌握快速解题技巧,尽量减少在某一道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
综上所述,我们在期末考试中面对选择题陷阱需要进行反思和思考。
我们要克服不确定感,分辨细节和语义陷阱,进行准确的逻辑推理,合理安排时间。
社科文常见设陷方法高考语文

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为了保证答案的准确性,我们在题文比对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比对:一是将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仔细比对,避免答非所问;二是将选项表述与原文信息仔细比对,识别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只有认真细致地进行这样两重比对,才能保证解题的准确、高效。
一、常见设陷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所选用的阅读材料,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往往会出现一些陌生难懂的专业术语,这样就会给考生的阅读带来障碍。
考生解答此类试题时,往往会摸不着头脑,得分率偏低。
其实,论述类文本阅读并非考查考生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考生并不需要对材料所涉及的领域有透彻深入的了解,也没有必要徒费时间“啃”懂原文再去答题。
分析浙江卷论述类文本命题特点,可以发现其题型相当稳定,一般设置两个选择题、一个简答题。
选择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题干要求)的选项。
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传达的信息几乎没有照录原文语句的,大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所以判断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是否有出入,是解答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关键。
命题者有意在转述时设置一些人为的错误,考查考生是否能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选择题常见陷阱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 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设误方法
7、混淆时间(未然便已然)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 一是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 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 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 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 的事情。二是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 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 ”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 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 成既成事实。 生长。 例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 制出来。
二、方法支招
1.通读全文
标出自然段落,明确段落内容,勾画关键字词,如 “可能”“将”“一些”“正在”“主要”“如果” “但是”“只要”“只有”“因此”等。 2.精读原文 注重整体阅读,题文对照,找出明明白白的词语,找 出不同,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信息。 3.看清题干,仔细答题 正确或不正确,符合或不符合,属于或不属于,最恰 当,最准确„„ 4.耐心复查
设误方法
6、偷换概念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 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 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 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 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 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 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 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 剑”,需要小心对待。
社科类文本阅读常见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译科技文阅读七大设题陷阱
科技文阅读考查的是考生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转换能力,考生在做题时要精心思考文句在原文中的含义,明辨原句与选项的差异,认真排查,正确判断。
以下结合2010年高考试题对命题者常用的命题设错方式进行破解。
1.以偏概全
即在选项中,相关信息相比原文中的语意有所扩大。
在做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一些词语:一些/有些/几乎除……外/到……为止/大多数/全都/全部。
如: 2010江西卷第6题A项: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解析:A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
可见,并不是“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再如:
2010全国卷2第6题C项: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解析:文中第三段说:“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
”说明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还可以选择其他中介,选项说是“唯一”,以偏概全。
2.曲解原文
即或对原文语句故意作出错误的解说,或将已然和未然(注意词语:已经/未来、将来)错乱,或将必然和或然(注意词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一定、必定、必然、绝对、肯定)混淆。
如:
2010福建卷第10题D项: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解析:D项中“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不正确的,文章第五段“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选项对原文作了错误的理解。
再如:
2010江苏卷第15题A项: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解析:原文中相关语句是:“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这句话并不能说明“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选项是对原文的错误解读。
3.有意缺失
即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导致信息不全或不准确。
如:
2010四川卷第6题A项: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使得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
解析:原文中最后一段的表述是:“书画装裱能够更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对繁荣传统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
《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使得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的原因不仅仅是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还有修复等原因。
再如:
2010江西卷第6题C项: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
解析:C项相关信息在第一段,“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一种独一无二的仪式,它集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血腥表演为一体。
”而选项中只含有“血腥表演”这一方面,缺少“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等信息。
4.无中生有
即原文中根本没有此信息,命题者故意脱离原文意思植入其他相近信息。
如:2010全国卷1第7题A项: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解析: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原文中说“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产生快感的原因是多巴胺传导顺畅与否。
原文中根本没有提及多巴胺量的多少,此处属于无中生有。
再如:
2010四川卷第5题A: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使书画装裱发展迟缓。
解析:文中没有提到书画装裱发展缓慢,只是说了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使书画装裱发展迟缓“这种关系是命题人自己强加的观点,并不符合文章观点。
5.因果混乱
即选项两个分句,单独看都符合原文意思,但却用表因果关系的词放在一起,造成关系不当,常见的有①因果颠倒,②强加因果。
如:
2010江西卷第7题B项: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解析: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
”但“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看这个并不是“为了展示国家强力”。
属于强加因果关系。
再如:2010辽宁卷第2题D项: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解析:不论是从文中,还是从我们所学的知识中,我们都知道,《论语》可靠地记载了孔子的言行,“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因果关系错误。
6.语意或逻辑混乱
命题人在命题时,将两个或多个分句的意思合在一个句子中表达,而这两个意思在文中属于不同的信息。
如:
2010全国卷1第6题D项: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正常。
解析:从文中可知,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
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
而选项中将这两个现象放在一起进行表述,并且构成了一种逻辑关系,与原文意思明显不符。
7.张冠李戴
即命题时故意弄错对象,把属于甲的特征说成是乙,把乙的说成是甲的。
如:2010重庆卷第5题B项:下列对于“枝蔓状城市”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成为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场所的城市
解析:从原文我们得知,枝蔓状城市指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四周蔓延而成的城市体系;而根据第二段,我们知道“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成为纯粹的物质交换和
消费场所的城市”的应是“市区”即主城区,而不是指“枝蔓状城市”,因此此题选B。
再如:
2010福建卷第11题C项: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解析:C项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因为原文第二段“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更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诗”而不是“歌”。
此处明显是张冠李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