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法律电影赏析
法律电影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通过讲述法律事件、法律人物或法律制度,向观众传递法律知识、法律精神以及法律价值。
其中,《十二怒汉》作为一部经典的美国法律电影,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从剧情分析、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方面对《十二怒汉》进行案例分析。
二、剧情分析《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关于陪审团制度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一位名叫丹尼的青少年因涉嫌谋杀自己的父亲而被起诉。
在陪审团审理过程中,12名陪审员需要共同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在讨论过程中,陪审员们对案件事实、证据以及法律原则产生了分歧,最终通过互相尊重、理性思考和民主协商,达成了共识,维护了法律的公正。
影片以一个法庭审判的场景为背景,将陪审团的讨论过程作为主线,通过紧张的节奏和紧张的气氛,展现了陪审团制度在维护法律公正方面的积极作用。
以下是剧情分析的几个关键点:1. 案件背景:影片以一起青少年谋杀案为背景,反映了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关注和担忧。
2. 陪审团组成:12名陪审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代表了社会的多样性。
3. 案件审理过程:在审理过程中,陪审员们对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原则产生了分歧,展现了陪审团制度在维护法律公正方面的挑战。
4. 陪审团讨论:影片着重描绘了陪审员们在讨论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妥协,最终达成共识。
三、人物塑造《十二怒汉》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各异,为影片增色不少。
以下是几个关键人物的分析:1. 丹尼:影片的主人公,一个青少年犯罪嫌疑人。
他的形象塑造体现了青少年犯罪的复杂性,引发了观众对青少年教育和法律制度的思考。
2. 陪审员们:12名陪审员代表了社会的多样性,他们的性格、背景和价值观各不相同。
在讨论过程中,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共同推动了案件的审理。
3. 法官:法官在影片中扮演着监督和引导的角色,他的形象体现了法律的威严和公正。
四、主题思想《十二怒汉》通过讲述陪审团制度的故事,传递了以下主题思想:1. 法律公正:影片强调法律在维护社会公正方面的作用,要求人们在面对争议时,必须坚持理性思考和民主协商。
法律电影赏析1

法律电影赏析论文(周日第7,8节)--《守法公民》系别:专业:学号:姓名:《守法公民》美国电影《守法公民》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凄惨的故事:克莱德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有一天忽然遭到两个暴徒入室抢劫,妻子和女儿惨死,他的幸福家庭在瞬间就毁灭了。
嫌犯被起诉,但是由于案件的特殊原因,在随后的法院审理阶段,公诉人和被告做了一笔交易,导致主犯从轻发落,而从犯却落得个死刑。
对此,公诉人的解释是,只能这样做,否则主犯就会被无罪释放。
这引起了受害人克莱德的强烈不满。
十年之后,在克莱德的精心策划之下,获得轻刑的罪犯和经办此案的辩护律师、法官、检察官相继遇害,克莱德还企图炸毁正在开会的政府大楼,但是最终图谋失败惨死。
法律所维护的公平正义是对大多数人的公平与正义,可能会有很多坏人逍遥法外,像辛普森一样,但是,由于英美法系国家对程序正义的重视,很多时候法律所追求的真实不一定是事实上的真实,但是,这个社会有了法律的约束总比没有的好,对于某些个人的经历不可能来抗衡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法律真正的目的是指引人们去理性地选择,对于一些社会败类的不理性甚至不人性的行为,法律可以去制裁,但制裁的效果也许不能让当事人满意,可是法律对所有人都一样的啊,当别人面临和男主角一样的困境时,也许会有更理性的方式来解决。
从严格意义上讲,“寻求公平公正”并不是法律的真实面孔,只是法律在公众面前的“皇帝新装”。
只要稍通世故的人,就会知道法律的贴身内衣是“寻求社会平稳”。
和解是法律的最大本质。
通俗一点地讲,法律存在的目的,就是让社会各阶层、各势力、以及形形色色的人们趋于“和谐”,以便让统治者稳坐江山。
法律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没有真正打算让“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子庶民同罪论”只是统治者为法律寻求合法性的宣传口号。
弹性很大的法律条文,加上执法过程中人为因素,让法律根本做不到公平公正,就如前一段闹得沸沸扬扬的“李刚门事件”,网络盛行的“我爸是李刚”,又何尝不是从侧面说明了这点。
法律案例分析电影推荐(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日益加深。
一部优秀的法律题材电影,不仅能让人在娱乐中了解法律知识,还能引发人们对正义、道德、人性的思考。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部充满思辨与挑战的电影——《十二公民》。
一、电影简介《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国经典话剧《十二怒汉》,讲述了在一个虚构的法庭上,12位陪审员围绕一名被控谋杀的青年的案件展开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故事。
影片通过紧张的剧情、精彩的对话、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法律的公正以及正义的伟大。
二、案例分析1. 法律的公正与正义电影中,12位陪审员在讨论过程中,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偏见和情感,试图说服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反思、辩论,最终达成共识。
这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应平等对待,无论贫富贵贱、身份地位。
2. 人性的复杂性电影中,每位陪审员都有着自己的生活背景、价值观和情感。
在讨论过程中,他们不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
有的陪审员偏袒被告,有的则坚持公正;有的陪审员被情感左右,有的则理性思考。
这种复杂的人性,使电影更具现实意义。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
3.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在电影中,一位陪审员因个人道德观念而坚持公正,与其他陪审员产生分歧。
这引发了关于道德与法律冲突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与法律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当道德与法律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这部电影给出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4.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电影中,12位陪审员在讨论过程中,需要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相互合作。
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达成共识,实现正义。
这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我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实现目标。
三、电影推荐理由1. 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十二公民》的剧情紧凑,引人入胜。
在短短的120分钟内,观众可以感受到法庭的紧张气氛、陪审员的矛盾心理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西方法律电影案例赏析(3篇)

第1篇一、电影背景及简介《十二怒汉》是一部由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执导,于1957年上映的经典法律电影。
影片改编自亨利·基辛格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一个炎热的夏日,12名陪审员在陪审团会议室对一名被控谋杀罪的青少年进行审议的故事。
在这场关于正义与偏见、理性与情感的较量中,12名陪审员逐渐展现出各自的人性光辉。
二、电影赏析1. 人物塑造《十二怒汉》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鲜明。
12名陪审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职业背景和性格特点。
在这12个人物中,既有经验丰富的律师,也有天真烂漫的学生;既有充满正义感的退休警察,也有自私自利的商人。
正是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影片在紧张的剧情中,穿插着轻松幽默的对话,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感受到人性的复杂。
(1)主角——陪审团成员影片的主角是12名陪审员,他们在审议过程中,各自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其中,扮演9号陪审员的李·乔姆斯基,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退休警察,他始终坚定地维护正义,为维护青少年无辜的声誉而努力。
而扮演10号陪审员的亨利·方达,则是一个充满偏见和自私的商人,他的言行举止在影片中引发了观众对人性弱点的思考。
(2)反派——被告及其辩护律师影片的反派是被告及其辩护律师。
被告是一个青少年,被控谋杀罪。
他的辩护律师在法庭上竭力为他辩护,但最终无法改变陪审团的判决。
这体现了西方法律制度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2. 情节设置《十二怒汉》的情节设置巧妙,紧凑有序。
影片以陪审团审议过程为主线,通过12名陪审员在审议过程中的辩论,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在审议过程中,陪审员们经历了从怀疑、犹豫到坚信的过程,最终达成了共识,为被告洗清了冤屈。
3. 主题思想《十二怒汉》的主题思想深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义与偏见影片通过陪审团审议过程,揭示了正义与偏见之间的较量。
在审议过程中,陪审员们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偏见,但他们始终坚持正义,最终为被告洗清了冤屈。
从法律方面观《12怒汉》

从法律角度观《12怒汉》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12怒汉》自1957年上映以来一直是被认为是探讨司法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之作。
故事围绕着一个18岁的男孩,被控杀害了自己的父亲,而12个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所组成的陪审团,决定着这个男孩是否有罪,如果有罪就会被执行死刑。
我想在这篇观后感中重点论述的是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和审判的公正性。
首先,我先来论述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据我所了解的陪审团,是在案件的审理时,一直旁坐在法庭上,了解案件的全部信息,并在审理工作完成后,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去判断被告是否有罪,而他们的决定起的是最为关键的作用。
美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
这体现了美国法律体系的民主性质。
而且陪审团与法官职责划分,充分保证司法公正。
当判断时就必须隔离他们,就像这整个电影场景中,12个人只能在一间有人看守的会议室中进行判断。
这样,他们所得到的全部信息,就是法庭上被允许呈堂的证据,在判断时不会受到新闻界的推测和不合法证据的影响。
虽然对于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的合理性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没有太多法律知识的“外行人”,例如电影中有的人是建筑师、有的是经营广告的、还有做推销的,基本上没有一个具有法律专业的背景。
陪审团可能会阻碍案件的审理。
但我认为正是因为陪审团制度,美国在维系民主制度的方面上更进了一步。
我们知道中国并没有陪审团制度,但我认为我们或许可以考虑在某些案件中引入这一制度。
毕竟,由于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生活状况、性别、年龄、民族习惯等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人在生活经验和常识上往往会有所不同,甚至会有较大的差别。
如果我们把一个案件,交给一个或几个根本不具备某一经验的法官来裁判,就无法保障裁判结果的可靠与公正。
第二点我要论述的是审判的公正性。
电影中,如果8号的那个建筑师陪审员,在一开始没有提出怀疑,并且同其他陪审员一样都被表面的证据所迷惑投了男孩有罪的一票,那么男孩就很有可能冤枉地被处死,电影也拍不下去了。
法律电影赏析

法律电影《说谎者》的赏析看了《说谎者》这部是由导演汤姆沙迪亚克所导演,由演员金凯瑞所主演的美国法律电影之后,感觉既夸张、搞笑,同时又引人深思。
男主角弗莱彻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大律师,他追求的物质生活,跟他在法律上追求的真相一样:一切都能以金钱衡量。
事实对他来说,远不及有力的辩词来的重要,于是他为了胜诉,在法庭上说谎骗人,丝毫不以为意。
久而久之,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变的口是心非,成为不可救药的大骗子。
就连他和妻子所生的5岁小儿子麦克斯,都对他的谎言习以为常,虽然如此,每次麦克斯遇到父亲爽约,却编造谎言当藉口时,他还是会伤心难过的。
麦克斯生日那天,弗莱彻又因事失约,没有能前往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失望的麦克斯于是在许愿时许下父亲能有一天不能说谎的心愿,一连串神奇的事情也因此发生了:爱说谎的弗莱彻陷入了空前的混乱—他在法庭上出尽了洋相,差点输掉官司,得罪了风骚的女上司。
但最后,他良心发现,在事业和家庭两者中选择了家庭,承诺不再说谎,因此赢回了亲情和信任。
喜剧方面我就不多说了,金凯瑞最招牌的夸张动作和表情表演,演绎的相当有趣。
影片的情节虽然略有夸张,而且情节也有很大的幻想色彩,但其想要表达的主题却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
弗莱彻的生活习惯,其实也就是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真实反映。
在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渐渐的沦为物质和生活的奴隶,一切已金钱、物质和利益为标准进行衡量。
为了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每个人都为自己建造了一层虚伪的保护层,将最真实的自己与外界隔离,通过谎言来编制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这是由人的动物本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自私和自我保护意识决定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段,本来那个女上司因为弗莱彻说不了谎话,想捉弄他,让他评价一下在座的各位董事会成员。
没想到他痛骂那些人反而让那些人开怀大笑。
成人的世界就是如此。
当这种行为成了习惯,当习惯成自然,成为一种生活模式的时候,我们便再也无法脱离这种生活状态,而且在里面越陷越深。
法律影视赏析

大审判测控1401 U201414466 张悦萌电影介绍:大审判是由悉尼·卢曼特执导的一部美国剧情电影,上映于1982年。
主演为保罗纽曼。
本电影获得美国学院奖最佳男主演,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
该电影讲述了波士顿律师弗兰克,一个曾经显赫但是因为想要维护法律与公司作对而被解雇并送入监狱。
出来后他终日酗酒但仍想力图重振声威。
在同为律师朋友米基介绍下得到了一宗医疗纠纷的案子,为一名在教会医院中因为生产处理不当而变成植物人的女子索赔。
法兰克起初愿意庭外和解,这样他就可以有三分之一的赔偿金可以平安进口袋,但当他深入了解当事人的惨况后,决定要伸张正义,跟代表医院的大律师硬碰硬,藉此找回他个人失去已久的自尊心。
可是,医院一方有着主教,媒体等政府背景,同时还有一个经验丰富,手段低劣的律师团队,而法官本身也更倾向于医院一方。
在庭审的时候,弗兰克屡屡被对方律师打败,但是勇敢站出来的证人以及弗兰克发自内心对法律与正义的诉求打动了陪审团,原告方胜诉。
该电影着重表现了主人公心理上的转变,由唯利是图到充满正义再到无奈妥协最后到坚持自我的心路历程。
庭审部分不仅仅体现了律师在提问中的高超技巧以及律师对最后判决的影响力,同时表现了法律往往不能维护正义这一黑暗点。
但是电影表现出普通民众内心仍然存在着正义与法律的底线,这也是其中体现的人性光辉。
剧情回顾:主角弗兰克毕业于名校并曾经是一名优秀且成功的律师,但是某一次案子失利后他从公司辞职自己单干,但是接下来他三年失败了四个案子,离婚,并且沦落为只处理交通事故赔偿的律师。
他一蹶不振,故事的开头,他便跑到别人家的葬礼上推销自己但仍旧没有人聘请他,还被别人赶了出去。
于是他酗酒并砸了自己的办公室,他的朋友米基对此十分愤怒,因为弗兰克手上的一个案子马上就要开庭了,而弗兰克还没有开始准备并且始终不肯改变自己的行为,米基表示他再也不会帮弗兰克了,两人不欢而散。
第二天,弗兰克先是去医院观察了一下受害者,然后会见了受害者的姐姐。
关于法律的电影

关于法律的电影引言电影是一种娱乐形式的表达艺术,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角色演绎和视觉效果等方式将观众带入各种不同的世界。
法律题材电影作为其中的一种类型,旨在通过展示法律体系的运作过程和挑战,以及探讨法律伦理和道德困境,引发观众对法律和正义的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部经典的法律题材电影,分析它们对法律和社会的启示。
电影一:《审判风暴》《审判风暴》是一部由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法律题材电影,上映于1997年。
该片讲述了一位名叫杰克·布鲁斯特的年轻律师在贪污调查案中站到了道德的十字路口。
电影以扎实的剧情和紧张的法庭辩论为特色,深入揭示了贪污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审判风暴》通过展示布鲁斯特在法庭上与职业道德及利益之间的冲突,提出了反腐败和正义的重要性。
电影中的法庭戏份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压力和争议的环境,展示了证据采集、辩护策略和法官裁决等法律程序的复杂性。
通过这样的方式,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庭上的辩论和判决,并对法律中的伦理挑战和权力谋求有更深入的了解。
电影二:《十二怒汉》《十二怒汉》是一部由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经典法律题材影片,于1957年上映。
该片根据雷吉纳德·罗斯的同名戏剧改编,讲述了一名被指控谋杀的青年男子的审判,以及陪审团成员的思想冲突和辩论。
这部电影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陪审团制度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判断力的局限性。
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12名完全陌生的陪审团成员必须通过辩论和证据来决定被告的命运。
通过角色之间的辩论和观点的碰撞,电影探索了影响人们做出判断和决策的因素,如偏见、个人经验和情感等。
《十二怒汉》在情感和紧张的氛围中反思了法律和正义的核心问题,引发了观众对审判过程中的人权、种族歧视和公平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法庭剧,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电影三:《法官与刽子手》《法官与刽子手》是一部瑞士导演鲁道夫·约瑟夫·克鲁斯执导的黑白电影,于1959年上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肖生克的救赎》赏析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成功公映于1995年,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
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本想用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人,但是他没有下手,巧合的是那晚有人枪杀了他妻子和她情人,他被指控谋杀,被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渡过余生。
瑞德(Red也是英文单词救赎Redemption的前三个字母)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数次假释都未获成功。
他现在已经成为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只要你付得起钱,他几乎能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
每当有新囚犯来的时候,大家会赌谁将在第一夜哭泣。
瑞德认为弱不禁风的安迪一定会哭,结果安迪的沉默使他输掉了两包烟。
长时间以来,安迪几乎不和任何人接触。
一个月后,安迪请瑞德帮他搞的第一件东西是一把石锤,想雕刻一些小东西以消磨时光,并说自己想办法逃过狱方的例行检查。
之后,安迪又搞了一幅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
一次,安迪和另几个犯人外出劳动,他无意间听到监狱官在讲有关上税的事。
安迪说他有办法可以使监狱官合法地免去这一大笔税金,做为交换,和他共同工作的犯人每人得到了3瓶啤酒。
喝着啤酒,瑞德猜测安迪只是借用这个空闲享受短暂的自由。
一次查房,典狱长拿过了安迪的圣经,却没有翻开便递还给他,并告诉他“救赎之道,就在其中”,可是典狱长没想到,那“救赎之道”真的就在其中。
随后,他被派去当监狱的图书馆管理员,为了争取图书馆的图书更新,他每周写一封信,为图书馆的扩大而努力着,六年后,他实现了愿望。
之后,他开始帮助道貌岸然的典狱长洗黑钱。
并且为监狱其他狱警处理其他事项所需文件。
一名小偷因盗窃入狱,巧合的是他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兴奋的安迪找到了狱长,希望狱长能帮他翻案。
虚伪的狱长表面上答应了安迪,暗中却用计杀死了告诉他这个事实真相的Tommy(安迪在狱中的学生),只因他想安迪一直留在监狱帮他做帐。
安迪知道真相后,决定通过自己的救赎去获得自由!行动之前,他给瑞德留下了神秘的留言。
安迪通过努力成功“越狱”,他的越狱工具就是那本圣经里面的“救赎之道”,那把小小的石锤。
他领走了典狱长那些没有任何污点的钱,并且将典狱长贪污与谋杀的证据寄给了报社,典狱长在案发后
绝望自杀。
当瑞德获得假释后,他找到了安迪为他留下的礼物,并克服了假释后的心理危机,找到了安迪。
两个朋友最终相遇,潸然泪下的结局。
电影根据小说《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肖生克的救赎》收录在美国小说家史帝芬·金的《四季奇谭》一书中。
作为四个故事中的其中之一,它的篇幅只有二十来页。
而这个故事被翻拍为同名电影后,该电影被评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相较于其他经典作品,本人更喜欢《肖申克的救赎》,因为我从中看到了一种更强大的东西——坚持和自我。
这种坚持不是倔强,这种自我也不是叛逆。
到底是时代铸造英雄,还是英雄成就时代?时代赋予了英雄一个体现其价值的大环境,就像肖申克,是一座囚禁人格和肉体的监狱,却是现实中各种体制牢笼的象征。
就如瑞德所说:监狱是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
是随波逐流甘于在它们的掌控下苟且存生,还是逆流而上敢于在世俗的眼光下揭竿而起?能在前者中活得出彩的人也许只能称得上“精英”,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就像老囚布鲁克,监狱里的他德高望重,只是离开了那里,他瞬间变成了什么也不是。
也正是这种极度的落差,让他选择了自杀。
而真正的英雄却有改造自己未来的坚持和忍辱负重却能仍然维持自我。
他能在黑夜里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他不甘趋同这些不公平的体制,屈服于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于是,英雄选择了后者,他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出路,用自己的智慧冲破囚牢。
安迪就是这样的英雄,他终于能够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来到了肖申克之外的世界,救赎了自己。
需要用600年才能完成的浩大工程,安迪却只花了19年。
现实中的我们可能更多地扮演着精英的角色,在大环境里安于现状,鲜明个性的棱角被逐渐磨平,不是没有意识,也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愿意去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愿意去做一个他人眼里的另类,这或许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而我们显然不是英雄。
不苛刻每个人都要去成为当代的英雄,只是,他的那份坚持却是能帮助我们在逆境中逐渐成长的东西,教会我们:做自己的英雄,救赎自己的未来。
“不要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地方,并不是用水泥或石头筑成的,它
们就在我们的心里,他们无法达到,也无法接触,那就是希望。
”安迪花去二十年的时间,用小锤敲打掉一块块水泥,最终打通监狱厚厚的墙壁,那瑞德认为要花去六百年才能打通的墙壁,并且通过充满恶臭的,长达500码的下水管道。
在这一从监禁奔向自由的过程中,安迪一定考虑过会遇到的危险。
可能在一次突击检查中,狱卒会撕下美女海报,发现那个洞,而他可能会因此被关长达数月的禁闭,甚至加长服刑的时间;他可能会在爬行下水管道时,遭到黑暗中的老鼠的肆无忌惮的攻击,也有可能在下水管道窒息,永远爬不出去;更有可能,即使他爬过了500码的下水管道,几乎不能呼吸的充满恶臭的500码,具有讽刺意味的时,那下水道的尽头说不定是一堵墙壁,或者是铁栅栏。
如此多的不确定的因素和种种可能面临的危险,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说,可能早就精神崩溃或者放弃了。
可是安迪却没有,他依然那么冷静,依然有条有理的,天衣无缝的进行着他的计划。
他肯定有过害怕,有过胆怯,他害怕自己也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害怕无法重获自由。
但他终于克服了。
我可以想象,当他无意之中用小锤挖下一块水泥的那种欣喜若狂,那种惊异和感受到的自由和希望。
他本想通过汤米,通过法律的手段,让自己重获自由,可私心作祟,贪婪无比的典狱长却毁掉了这一切美好的奢望。
安迪又重陷黑暗。
是不是从那一刻开始,就坚定了他的想法——这也是唯一的方法了。
二十年如一日,可想而知,这得有多么大的毅力,和多么强大的精神支柱啊。
自由,整天与我们相形相伴的东西,可能在我们看来,似乎并不值得你为之作出如此大的奋斗。
可对于安迪来说,自由就是生命的全部!正如瑞德所说“有些鸟是注定不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的羽毛太鲜亮美丽了。
”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作为一部法律电影,《肖生克的救赎》也涉及到了美国的法律。
从现实角度说安迪其实是可以避免这一系列的牢狱之灾。
安迪完全可以请律师进行辩护。
第一,律师可以援引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证其罪”,安迪只要保持沉默即可;控方假如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是安瑞持枪击毙两个受害人,那么谋杀自然不能成立;第二,控方认定的作案过程有明显漏洞,两个受害人在云雨中死去,试想Andy事先潜伏在受害人家中,作为女受害人的丈夫能够一直等到自己亲眼目睹他的妻子与别人鬼混
的场面才动手杀人吗?其次警方在案发现场没有做足够细致的调查取证,比如受害人遇害,家中钱物是否被洗劫?也就是没有排除有其他作案的可能。
警察假如已经建立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那么很可能会产生蒙冤者。
其次,影片在内容情节上也有漏洞。
影片最后狱警哈德利被捕时有人念了一段米兰达条款(即“你有权保持沉默并申请辩护”……),此时是1966年初。
而米兰达一案要到该年6月13日才盖棺定论(即全面推广这句话的时间)。
所以我们也应从电影中得到启示,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至于像安迪一样蒙冤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