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导学案 物态变化

合集下载

复习导学案(三)物态变化.doc

复习导学案(三)物态变化.doc

九年级物理复习导学案(三)《第三章物态变化》学号姓名基础知识回顾:考点一温度计1.物体的程度叫做温度.测量温度的工具是.2.摄氏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C.摄氏温度规定了两个定点温度: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OJC,沸水的温度为100JC.人体正常的体温是°C,人们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是°C,3.,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的规律制4.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判断是否适合测量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1、:2、;3、.5.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一般是°C,分度值精确到°C.体温计有一特殊结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细管,所以温度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每次使用前,都应・考点二熔化和液化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

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

像上面的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叫做。

2.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C.3.常见的晶体有:、、、及各种金属,非晶体有:、、考点三汽化和液化1.叫液化.汽化过程要,液化过程要2.汽化有和两种方式.3.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二是・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液体才能沸腾.4. 叫做液体的沸点,液体沸点的高低与液面上的气压有关,与“火力"的大小无关.气压越高,(3)图乙中第3 min 时,物质处于 态.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沸点越.5.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 (2) ; (3) .蒸发有 作用.6.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⑴ ; (2) . 考点四 升华和凝华1. 叫升华.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丸先变小最后不见了;寒冷的冬天,室外结冰的衣服 慢慢变干;用久的灯丝变细.2.叫凝华.常见的凝华现象:玻璃窗上的冰花的形成;霜的形成;用久的灯泡变黑;冰 棒上的“白粉"・3. 升华是一个 过程,凝华是一个 过程 中考典型例题:例1 (2015•厦门)监测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系统传染病时要测量体温.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 计去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是()A. 37.0 °CB. 37.5 °CC. 38.0 °CD. 38.5 °C例2 (2015•厦门)下图是某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图象,以下从图象中获得的信 息正确的是()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在沥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在阮段处于沸腾状态D.。

物态变化复习课导学案

物态变化复习课导学案

物态变化复习课导学案(一)复习目标1、知道熔化、凝固、汽化、液化,会读画熔化、凝固、沸腾图象。

2、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并能解释。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开放、探究、创新能力,学生自己摄取知识,加强关注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熔化和凝固1、物质由__态变成__态叫做熔化,由__态变成__态叫做凝固,在熔化过程中要___热,,在凝固过程中要___热.2、物质根据熔化和凝固过程的不同分为___和___.常见的晶体有_________. 想一想:冰与蜡这两种固体有何区别?1、冰是()体,蜡是()体。

2、冰有一定的(),在熔化时虽然(),但温度保持(),蜡没有一定的(),在熔化时(),温度不断()。

做一做:用图像来描述物理现象,是物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简单明了。

观察下列图象:1、上面两个图像中,图()是冰的熔化图像,因为()。

2、图甲中,AB段物质是()态,吸热温度();BC段物质是()态,吸热温度();CD段物质是()态,吸热温度()。

()段是熔化过程。

注:晶体熔化的条件是:(1);(2)。

反馈练习:1、一种物质从230 ℃开始熔化,到250℃还没熔化完,这种物质是()体。

(二)汽化和液化1、汽化是物质由___态变为___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要___热,汽化有两种方式___和___.2、比较这两种方式的异同点:3、有关蒸发(1)我们晒衣服时,总是把衣服展开晒在向阳通风处,为什么这样衣服干得快呢?晒在向阳处, 提高了 ;展开,增大了 ;晒在通风处,加快了 ,这样做都加快了水的 ,使衣服干得快。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 、 。

4、有关沸腾如图,小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绘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从图像中可知,水的沸点是 ___。

(2)、小明发现自己组的水比邻组的水先沸腾,提前沸腾的原因可能是___。

(3)、图像中AB 段水沸腾前吸热温度__,BC段水沸腾时吸热温度___。

第三章 物态变化系统复习导学案

第三章 物态变化系统复习导学案

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一课时)【中考要求】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能描述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会测量温度。

4.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5.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知识结构】③熔化时 热,凝固时 热。

应用实例: 。

【典型例题】1. 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1、温度 ②凝固 2熔化和凝固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 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 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窒温2.如果所示是小翔同学练习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情景,其中操作正确的是:3. 下列现象中由凝固形成的是()A.冬天早晨草木上的霜 B. 春天早晨常见的雾C.钢水水浇铸成火车轮 D. 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4. 铁是一种晶体,如图3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铁水凝固成铁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能力提升】1.关于如图5所示的温度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它的示数为10℃B.它的最小分度值为1℃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D.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2、如图11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四季景象的描述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A.春天,雨笼山峦B.夏天,雾绕群峰C.秋天,霜打枝头D.冬天,冰封谷底4.下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过程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5.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A.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B.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C.结束游泳上岸后身上会感到有点冷D.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6、夏天,加在鲜榨西瓜汁中和的冰块化成水,此过程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升华B.汽化C.熔化D.液化【检测与反馈】1. 右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海波的沸点是48℃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C、海波在CD段是气态D、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2、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升华,后凝华B.先凝华,后升华C.先熔化,后凝固D.先凝固,后熔化3、如图1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像,李红同学根据该图像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帮她找出来()A、海波是晶体B、海波的熔点约为48℃C、海波在整个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D、海波在第3分钟时是固态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在熔化和液态金属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C.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D.任何情况下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5、四季分明的河北地区热现象随处可见,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A.春天,冰雪融化B.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C.深秋,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D.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6、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________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导学案备课人:稻田镇田马初中赵凯一、能力要求:1.了解温度计相关知识及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2.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及吸、放热情况;3.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掌握沸腾相关知识,知道什么是沸点;5.能够辨别出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二、中考链接:《物态变化》部分内容难度不大,中考多以选择题为主,考查的重点是:1.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及吸、放热情况;2.对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图像和液体沸腾图像的识别与分析;3.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别。

三、复习巩固:(一)温度和温度计基础知识:1、温度的概念。

温度是指物体的。

测量温度的工具是。

2、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规定: 1标准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沸水的温度为,把这之间的温度均分为等分,每一等分即是。

摄氏温度的单位是。

3、使用温度计前要先看清其量程,再看清其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时,(1)其玻璃泡应浸入被测物体(如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或者。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之后才能读数。

(3)读数时,应让温度计继续留在被测物体中,读数时,眼的视线应与平齐。

4、体温计。

体温计量程是分度值为。

考点一: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例题: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

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1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图2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水的温度是℃。

(二)物态变化基础知识:1、固体分为 和 两类。

晶体在熔化时,有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 。

非晶体在熔化时 熔点。

晶体在熔化时温度是 的。

2、水结成冰的过程是 过程。

在六种物态变化中,放出热量的有 、 和 ;吸收热量的有 、 和 。

3、蒸发是在 都可下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34物态变化(1)(导学案)

34物态变化(1)(导学案)

学案34 物态变化(1)【学习目标】1.掌握温度计的原理与使用;2.掌握六种物态变化与吸放热情况;3.能判断常见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

【知识梳理】一.温度与温度计二.物态变化与吸放热三.常见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典例分析】写出以下各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与对应的吸放热情况1.室外冻冰的衣服变干 ,2.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3.湖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4.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5.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6..夏天清晨,植物上常有露水 ,7.深秋的早晨,地面上的一层霜 ,8.冬天有时没见雪化成水,雪却不见了 ,9.冰棒的包装纸,看到“白气” ,10洒在教室地上的水变干 ,1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12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 ,13.使用“固体清新剂” ,14.冰箱里拿出饮料,可以看到瓶子旁边有一滩水 ,15.煮饭时,揭开锅盖看见白烟 ,16用久的灯丝变细 , ;灯壳变黑 , ;17.衣箱里的樟脑丸变小:用久的灯丝变细 , ;18.舞台上使用干冰 , ;使用后出现的白雾 , ;【课堂达标】1、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A.沥青 B.冰 C.玻璃 D.石蜡2.被100℃的水烫伤要比100℃的水蒸气烫伤轻,是因为:A.水蒸气的温度比水高B.水蒸气液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C.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D.水蒸气比水的热量多3、教室内的气温为25℃,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图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4. 某物质的凝固点是42℃,在42℃时,该物质()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C.是固液共存D.以上都有可能5、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37.50℃,若没有甩过,又用它依次去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它们的实际体温为36.90℃和38.60℃,那么两次测温后下列数据正确的是()A.36.90℃和 38.60℃B.37.50℃和 38.60℃C.36.90℃和 37.50℃D.37.50℃和 37.50℃6.夏天,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瓶矿泉水,放在干净的桌面上,过了一会儿,他发现瓶下的桌面上有一摊水,你认为这些水的形成是A.液化现象B.熔化现象C.汽化现象D.凝华现象7.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过了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导学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导学案【复习目标】1.估计生活中常见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使用方法。

2.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熟练辨别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3.回忆探究“固体熔化(凝固)”和“液体沸腾”的实验过程,知道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以及实验过程中一些相关知识。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

【课堂活动】中考链接一:1.如图1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

2.如图2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

3.在实验室里,将一直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是()A: 一直升高 B:一直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中考链接二: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A:冰棒含在嘴里变成糖水() B:冬天早晨看见草上的霜()C:自来水管“出汗”() D:夏天,湿衣服变干()E: 用久的电灯灯丝变细() F: 清晨的雾散去()G: 冬天,河水封冻了() H: 烧水时冒“白气”()其中,属于吸热的是属于放热的是中考链接三:例1、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此刻杯内物质温度是_______。

(2)实验中,试管放置的位置要求 。

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好处是 。

(3)小聪同学实验时发现该物质熔化时间短,不便于观察熔化时的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

在不改变原来实验装置的情况下,请你告诉她一种延长该物质熔化时间的方法。

(4)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该物质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t 1时刻,该物质处于_______态(选填“固”、“液”、“固、液混合”)(6)第t 1和t 2时刻相比,哪一时刻杯内物体内能较大?_______,理由是中考链接四: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第_____min 记录的数据明显错误,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 掌握物态变化的条件和特点;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

二、导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2. 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互相转化;3. 物态变化的条件和特点;4. 物态变化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 进修任务: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

3. 活动一: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

4. 活动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物质的变化,探究物态变化的条件和特点。

5. 活动三:设计小组展示,展示物态变化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如水的汽化、冰的融化等。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四、导学反思1. 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讨论情况,评判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学生的进修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拓展延伸1. 通过实验或观察,探究其他物质的物态变化规律;2. 钻研物态变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 利用科技手段,探索物态变化的新领域。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物态变化的基本知识;2. 观察平时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记录并总结;3. 阅读相关科普书籍或文章,拓展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对物态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和探究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进修中不息探索,不息进步,成为具有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总之,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物态变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冰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如何?”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雪融化、液体沸腾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现象。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观察到过这些现象?它们是什么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如何?”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可以激发对物态变化的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巩固,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物态变化的概念。同时,教师还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探讨物态变化规律。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科学方法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响水县双语实验学校八年级物理单元复习导学案第二章物态变化班级____姓名_______一、知识要点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温度需要用_______2、摄氏温度规定了两个定点温度: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_____,沸水的温度为_______3、温度计的原理是________,使用温度计前,首先要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必须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______。

等温度计中的液面稳定后,才能读数,视线要跟温度计中的液面_______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一般是_____到______,分度值精确到______5、物质由_____态变成_____态的现象叫熔化,由____变成_____态的现象叫凝固。

熔化过程要______,凝固过程要______(填“吸热”或“放热”)6、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_____,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_____7、物质由_____变成______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一种叫蒸发,另一种叫______8、蒸发是在______发生的汽化现象,一般来说蒸发是比较____的,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有_______作用。

9、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主要有液体表面积大小、_____、______10、沸腾是在______发生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继续___,但温度______11、物质由____态变成____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是一个_______过程12、使气体液体的方法有_____和______。

城镇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用_____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的。

13、_________________叫升华;_____________叫凝华14、升华是一个______过程,凝华是一个_____过程(填“吸热”或“放热”)二、基础训练1、下列物体属于晶体的是()A、松香B、萘C、玻璃D、蜡2、对冰水混合物加热,可能的情况是()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C、冰水混合的温度都升高D、冰熔化成水,冰水混合物温度不变3、两只未曾使用过的体温计,读数都是38.5℃,用它们来分别测量两个病人的实际体温是37.8℃和39.2℃,那么测后这两个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和_____。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吸热后温度一定升高B、发生物态变化时,物体一定吸热C、-20℃的冰吸热后,不会立即熔化D、物体放热后,温度一定降低5、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者都有一定的熔点B、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C、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D、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6、“下雪不冷化雪冷”包含的物理道理是_________,寒冷的北方,冬天贮藏蔬菜的地窖里常放有大桶水,这是________7、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由露变成的C、放在衣厨里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8、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A、用电吹风机吹头发B、给墨水瓶加盖C、用地膜覆盖农田D、把新鲜的苹果装入塑料袋三、典型例题例1、把-5℃的冰块投入到足够多的0℃的水中,过一会儿,冰的质量将()A、增加B、减小C、不变D、无法判断例2、在图的四个图象中,表示萘熔化的图象是()A B C D例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88℃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3min后停止读数,数据记录如下表:①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1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2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③从图像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升高/不变、降低);④由水的沸点判断当时的大气压(大于/等于/小于)标准大气压。

例4: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05年8月的一天晚上(当时气温20℃左右),厦门市一辆运送液化石油气的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导致车上气罐内的液化石油气泄漏,泄漏的液化石油气急剧汽化。

消防队员在施救过程中,无意间发现孔附近潮湿的棉纱结了冰,于是消防队员用潮湿的棉纱堵住泄漏孔,不一会儿棉纱居然也结了冰堵住了泄漏孔。

看了这则报道后,小王猜想泄漏孔附近的温度应不高于0℃;而小王的母亲则猜想泄漏孔附近的温度你然为20℃左右。

(1)根据上述报道中描述的现象,你认为_____的猜想是正确的,这样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解释为什么堵泄漏孔的潮湿棉纱会结冰?例5:2002年12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神州四号”宇宙飞船,它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向实现载人飞行又迈进重要一步,当运载火箭点火后,离开发射台升空的瞬间,火箭底部涌出庞大的白色气团,我们知道火箭刚点火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地面,一般物质遇到如此高温就会熔化,为了保护火箭发射台,必须在发射台底建造一个大水池,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项技术难题。

火箭升空瞬间的庞大白色气团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3)、分析发射台受到保护的道理。

例6、小华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____________高度固定的.(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小结五、强化训练1、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A、初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2、物体放出热量后,其温度()A、一定降低B、一定不变C、可能降低,可能不变D、以上说法都不对3、如图是牙科医生用金属小平面镜观察诊断牙病的情景。

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医生总是先将平面镜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稍微烤一烤,然后才放入口腔。

这样做的目的是()A、给平面镜消毒B、以免太凉对口腔产生刺激C、以免镜面上产生水雾而影响观察D、增强镜面反光能力4、哈尔滨是一座季节特征分明的城市,雨、雪、雾、霜是自然界描绘的一幅幅壮丽景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春天的雨是熔化现象,形成过程需要放热B、夏天的雾是液化现象,形成过程需要放热C、秋天的霜是凝固现象,形成过程需要吸热D、冬天的雪是汽化现象,形成过程需要吸热5、有一种能反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做干湿温度计。

它是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一个温度计被湿布包起来了。

两只温度计的读数不一样,湿泡温度计的读数较_____,这是由于湿布中的水在_____时要吸热。

在一定的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差别越小,表示空气的湿度越_____。

6、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可以产生“白云”,舞蹈演员在云中飞舞,舞台上的“白云”是()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B、干冰迅速熔化后蒸发形成的气体C、干冰迅速升华后变成的气体D、干冰迅速升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8、城市中气温通常比郊区的气温高一些,这种现象叫做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1)、举出两个例子,说明人类的一些活动可以引起热岛效应。

(2)、提出两点切实可行的建议,用于改变热岛效应。

9、初春的早晨,晓丽去农贸市场买卖蜂蜜,售货员将蜂蜜用勺子盛出,往瓶子里倒。

晓丽发现蜂蜜向下流动的比较缓慢,不像流水那样。

“咦!淌得这么慢!”售货员笑着说:“这是因为我的蜂蜜质量好,太粘了!”晓丽心想:“对了,蜂蜜的粘性比水大”。

在回家的路上,晓丽想起在家中倒蜂蜜的时候好像不是这么粘,心里就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有什么因素使得蜂蜜的粘性时大时小呢?也就是说蜂蜜的粘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回家后,她向爸爸请教了这个问题,爸爸说:“我也不太肯定,可能与温度有关吧。

”晓丽为了验证蜂蜜的粘性是否真的与温度有关,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将蜂蜜分装入三个小瓶,一瓶放在冰箱、一瓶放在室内、一瓶放在微波炉上加热一会儿,然后找三支相同的试管,用三支相同的滴管分别从三个小瓶中各取一滴蜂蜜,同时分别滴到同样倾斜放置的试管内壁上,观察各滴蜂蜜流到试管底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晓丽顺利完成了实验,并记录实数据如下:晓丽和爸爸妈妈一起又用其他几种物质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

晓丽象科学家那样得出了结论。

请你回答:(1)晓丽得出的结论是:有些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它的粘性____(2)这一结论可以用图中的图像来表示。

A温度B温度C温度D温度(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晓丽不但运用了______法,只是控制蜂蜜的___不同来研究它的粘性,而且又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这种科学方法,晓丽将不能直接测量的_____转换成可以测量的_______(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晓丽经历的探究过程是:发现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