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蒹葭》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第24课《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卷(2)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第24课《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卷(2)

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jū;tiǎo;qiú;wù;xìng;mào;xī;chí;sù;jiā;sì;zhǐ; 2.水中的陆地;文静美
好的样子;配偶;捞取;使…快乐;艰险;干;服:思念; 3.西周;春秋;305;诗三百;
风;雅;颂;赋;比;兴;国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溯洄从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是《诗》的绝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生命的感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历史沧桑的清音……5 月 12 日下午,河北省实
验中学举办了“2017 感动校园﹣﹣经典照亮人生诵读大赛”活动,同学们用年轻的声音
去吟诵经典,用青春的激情去传承古韵风范。朗读或铿锵有力,或慷慨激昂,或妙曼轻
爱情是什么?是白居易笔下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还

?是简•爱与罗切斯特追寻灵魂的平等,还是 Jack 和 Rose 在“泰坦尼克号”
上演绎的惊心动魄?
也曾有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也曾有过“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也曾有过
……其实,谁也无法用言语来真正诠释这
迢迢牵牛星
第3页(共5页)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请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2)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第4页(共5页)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册《第 24 课《诗经》两首》同步练习 卷(2)
份亘古以来便包含无数悲欢离合的感情。
5.(8 分)从下面的句子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4课《〈诗经〉两首》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4课《〈诗经〉两首》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九下《〈诗经〉两首》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部分1、填空:(1)《关雎》一诗中总领全诗的句子是:,。

(2)《关雎》一诗中表达作者因求爱不成而内心煎熬的句子是:答:,。

(3)《蒹葭》一诗中,作者一大早来到河边等候佳人,眼前所见的景色是:,。

(4)《蒹葭》一诗中表明求爱道路险峻的句子是:。

2、《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要表现的主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________气质。

书卷气来自读书,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之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________,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________。

捧起书来吧,你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A.高雅淡然平静B.高贵淡泊平静C.高贵淡然平和D.高雅淡泊平和4、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在古代,山的北面江河的南面叫阴,山的南面江河的北面叫阳。

B.《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我国古代的史书有不同的体例。

《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左传》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别体。

D.《威尼斯商人》是英国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作品,文中的夏洛克是外国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之一。

5、将下面句子重新排序,顺序恰当的一项是()①给予,是最大的回报。

②这样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吝啬而贫穷的人。

③你所能给予别人的越多,你生命中所拥有的也就越多。

④要使生命越来越丰富,就要懂得给予。

⑤事实上,当你懂得分享时,你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多。

A.④⑤①③②B.①④⑤②③C.④①③②⑤D.①⑤③②④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关雎》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

3、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答:。

4、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及答案[1] 2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及答案[1] 2

九年级下册《诗经》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关雎》【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诗中写因思恋而痛苦失眠的诗句是:()(二)《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

(2分)2.本诗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2分)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4.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一)1.雎鸠荇菜 2.窈窕淑女 3.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4.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二)1.《诗经•秦风》爱情 2.蒹葭 3.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4.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而不得的冷落的思想感情。

5.全诗分为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练习题及答案《诗经》两首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

1、《关雎》知识填空。

( 1)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 2)本诗用来形容漂亮平和的姑娘的成语是。

(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2、《蒹葭》知识填空。

( 1)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

( 2)本诗以起兴,写出了找寻伊人不得的烦恼心情。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二、中考题( 12 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好汉!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说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给加粗字注音。

( 2 分)(1)羽扇纶巾( ) ( 2)一樽还酹江月 ( )2、解说加粗词语。

( 2 分)(1)乱石穿空(2)故国神游3、本词的作者是,他是(朝)的文学家。

( 2 分)4、描述气壮河山的风景的句子:,,。

( 3 分)5、“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分)参照答案:新课标第一网一、基础知识。

1、( 1)雎鸠荇菜(2)窈窕淑女(3)一种真挚、热情、健康的美好感情。

2、( 1)《诗经·秦风》爱情(2)蒹葭(3)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二、中考题。

1、( 1)guān(2)lèi点拨:“纶”不读“ lún”,多音字要据文意思思虑读音。

2、( 1)上凌天空。

(2)“神游故国”的倒写,指神游于三国的战地。

3、苏轼宋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5、既有不安于现状的生气之情,又有对现实力所不及的悲观思想。

点拨:深入意会语句,掌握文章中心,联系作者写作背景思虑。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蒹葭》同步练习-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蒹葭》同步练习-新人教版1

第二十四课《蒹葭》同步练习一、基础题1.《蒹葭》中用反复咏叹的形式营造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执着、热烈的相思之情的语句是:,,。

答案: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解析:分析:考查对古诗词的诗句默写,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注意“坻”“沚”字的书写正确。

点评:理解性默写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学习中对作品中的一些重点语句要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2.填空溯游从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诗经·蒹葭》)答案:宛在水中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解析:分析:此题属于承接性默写,默写时需识记清楚外,还要求字的书写要正确无误。

如“宛”不能写成“婉”。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答案:C解析:分析:“琴瑟友之”的“友”是意动用法,以……为友。

故C错误。

点评:对于词语的特殊用法要记忆积累。

4.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答案:A解析:分析:运用比兴的手法,故A错。

点评:理解比兴是借物起兴之意。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练习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练习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第24课《诗经》两首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雎鸠( ) 窈窕( )好逑( )寤寐( )蒹葭()溯洄()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窈窕淑女,寤寐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窈窕淑女,琴瑟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溯洄从之,道阻且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所谓伊人,在水之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溯洄从之,道阻且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经两首同步练习1带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经两首同步练习1带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经》两首同步练习1带答案一、以下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涘窈窕荇寤寐参差琴瑟芼二、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访兰父亲喜爱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草来栽培。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

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

尔后进山去,便再也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咱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咱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当场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址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挖出一株来。

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归去,通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类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感觉那个地址的兰草好呢,仍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那个地址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确比那个地址的好看,那个地址的却还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仿佛不同吗?”“是的。

”“这是什么缘故?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址就有两个味儿?”“……”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资;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由可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明白而欣赏呢?“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因此它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快乐着它的质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同步训练:24《诗经》两首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同步训练:24《诗经》两首

1.直接型默写(1)__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2)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3)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

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2.理解型默写(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就是佐证。

(2)《关雎》中反映君子追求淑女不得时苦苦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蒹葭》中表达因意中人可望而不可继而产生怅惘忧伤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四川眉山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

蒹葭(节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蒹葭》,完成下面的题。

3.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诗经》两首【优化提能】基础达标1.(1)关关雎鸠君子好逑(2)白露为霜(3)白露未晞在水之湄2.(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课内精读1.苍、霜、方、长、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四课《蒹葭》同步练习一、基础题1.《蒹葭》中用反复咏叹的形式营造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执着、热烈的相思之情的语句是:,,。

答案: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解析:分析:考查对古诗词的诗句默写,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注意“坻”“沚”字的书写正确。

点评:理解性默写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学习中对作品中的一些重点语句要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2.填空溯游从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诗经·蒹葭》)答案:宛在水中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解析:分析:此题属于承接性默写,默写时需识记清楚外,还要求字的书写要正确无误。

如“宛”不能写成“婉”。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答案:C解析:分析:“琴瑟友之”的“友”是意动用法,以……为友。

故C错误。

点评:对于词语的特殊用法要记忆积累。

4.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答案:A解析:分析:运用比兴的手法,故A错。

点评:理解比兴是借物起兴之意。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答案:A解析:分析: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题A 项的分析就是错误的理解了诗中诗人的思想情感。

6.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答案:B解析:分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虚写之词。

点评:学习古诗,对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写作背景要有所了解。

7.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答案:D解析:分析: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爱情诗。

点评:学习古诗,对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写作背景要有所了解。

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答案:B解析:分析:“白露为霜”写的是早晨的白露。

点评:分析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全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来分析理解,而不能只概括字词来望文生义。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

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答案:D解析:分析:D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三句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故D错。

点评:体会回环往复的作用。

10.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答案:B解析:分析:B句中“伊人”是女子,也相当于“君子”追求的“窈窕淑女”。

点评:本题不难,《诗经》这两首诗学生学习过,比较了解。

古诗内容非常丰富,多读古诗对提高文化素养大有益处,学习古诗不仅要多读,还要注意理解诗意,了解诗情。

1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三个诗节的首句,分别写出了芦苇不同的状态:苍苍、萋萋、繁密。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上。

答案:B解析:分析:“白露为霜”的时间是清晨;“白露未已”的时间是太阳升起时。

三个诗节的第二句暗示着时间的推移,表现了主人公焦灼的心情。

点评:此题概括题要看清答题要求,学习中对作品中的一些重点语句要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这一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每个诗节的前半部分是写景,后半部分是抒情,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浑然一体,构成了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句就出于此。

答案:D解析:分析:D项的后半句纯属杜撰,尽管二者都可以理解为“理想之路漫长多艰与对理想追求的执著”,但却是两回事。

自古以来,“风”“骚”并称。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被尊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典范。

就创作而言,《诗歌》、楚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的两大渊源。

点评:了解诗歌句子之间的联系。

1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_________ _________好逑.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窈窕_________答案:jū|jiū|yǎo|tiáo|hǎo|qiú解析:分析:汉字写拼音,注意声母韵母声调,注意“j q c ”,“n l ”的区别。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

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14.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答案:首先,它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其次,它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再次、以蒹葭、白露起兴,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解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现代文阅读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相似。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等点评: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叙述。

1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寤寐.._________ _________坻._________荇.菜.._________ _________溯洄_________答案:wù|mèi|sù|huí|chí|xìng解析:分析:汉字写拼音,注意声母韵母声调,注意“j q c ”,“n l ”的区别。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

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16.本诗选自《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答案:风解析:分析:《诗经》“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点评: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17.诗歌抒发了一种的思想感情。

答案:敬慕、怀念与怅惘交织。

解析:分析:通过本诗所描写的景物,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景物来抒发感情的。

点评:通过本诗所描写的景物,来体会全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诗歌鉴赏18.阅读《诗经• 蒹葭》,完成下面各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解析:分析:“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清雅高洁,可亲可爱,然而由于种种阻力,变得遥不可及,写出主人公望穿秋水、执著追求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