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本节主要介绍了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变化率:速度的变化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即加速度。
2. 加速度的计算方法:根据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的变化量,可以计算出加速度。
3. 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了解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物体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物体的速度变化情况。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的概念,讲解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例题计算,解释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加速度在交通工具、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2. 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加速度 = 速度的变化量 / 时间的变化量3. 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物体的加速度:a.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经过5秒达到20m/s的速度;b. 一枚火箭从地面发射升空,经过3秒速度达到60m/s。
2. 答案:a. 加速度= (20m/s 0m/s) / 5s = 4m/s²;b. 加速度= (60m/s 0m/s) / 3s = 20m/s²。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二章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2.学会正确的记录实验数据.3.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亲身经历观察变速运动的物理过程,能够发现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案.2.会探究速度的变化,会将物体运动经历的时间和路程分为若干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实验,认识到要想做好一个实验必须有几位同学的密切配合,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测量各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教具准备】斜面、小球、秒表、刻度尺、金属片、夹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自然界的运动有多种多样,请同学们观看以下几段视频,在观察视频的过程中思考:博尔特的速度变化了吗?是如何变化的?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猜想.猜想1:博尔特的速度越来越快;猜想2:博尔特的速度先越来越快,后又变慢;猜想3:博尔特的速度先越来越快,后来保持不变.【进行新课】百米赛跑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师如何收集证据验证你们的猜想呢?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需要的器材有哪些?实验中需要测量记录的物理量有哪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甲:可以测量出博尔特每10m所用的时间,由公式svt计算出每个10m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学生乙:需要的器材有皮卷尺和秒表;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分段路程10m,即每个10m 所用的时间.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例题1体育科学工作者,对著名的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博尔特训练过程进行跟踪研究.下表是他在某一次百米跑训练中,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记录.请仔细看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1)博尔特在这次训练中,百米跑的成绩是______s.跑完100m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在m/s.(2)博尔特在这100m的运动中______(选择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你判断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博尔特在这次训练中,百米跑完所用的时间是9.74s,所以他的成绩是9.74s;跑完100m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st=100m/9.74s=10.27m/s.(2)博尔特跑第一个10m用的时间是1.88s;博尔特在10m到20m第二个10m中用的时间是2.96s-1.88s=1.08s;博尔特在20m到30m第三个10m中用的时间是3.87s-2.96s=0.91s;博尔特在30m到40m第四个10m 中用的时间是 4.76s-3.87s=0.89s;博尔特在40m到50m第五个10m中用的时间是5.59s-4.76s=0.83s;博尔特在50m到60m第六个10m中用的时间是6.43s-5.59s=0.84s;博尔特在60m到70m第七个10m中用的时间是7.26s-6.43s=0.83s;博尔特在70m到80m第八个10m中用的时间是8.09s-7.26s=0.83s;博尔特在80m到90m第九个10m中用的时间是8.85s-8.09s=0.76s;博尔特在90m到100m第十个10m中用的时间是9.74s-8.85s=0.89s;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博尔特在跑相同的距离10m时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所以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答案:(1)9.74;10.27;(2)不是;他跑相同的距离10m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小车平均速度的测量(1)科学探究一般环节师科学探究一般有哪些环节?学生:科学探究一般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定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师如果要探究“物体沿斜面下滑时,其速度是否变化?”请从桌面上提供的器材中选择哪些可以完成实验呢?学生观察桌面的器材,并思考,然后回答问题.(培养学生选择器材的能力)器材:斜面、小车、秒表、刻度尺、金属片.(2)师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斜面模型和实验表格,点拨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物体沿斜面滑下时,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2.猜想与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3.设定实验与制定计划:①将一端垫高,略微倾斜,使小车能主动运动起来,但又不至于太快(便于计时);②在小车释放处,车前端做标记作为起点,在斜面下端卡上金属片作为终点,用刻度尺量出起点到终点距离就是路程s(如图所示);③释放小车时,用停表开始计时,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④由svt算出速度.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A.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B.将金属片卡放在底端,小车放在顶端.标好起点,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计入表格.C.释放小车同时用停表计时,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1,记入表格.注意要提前做好分工协调(发令员、操作员、计时员、记录员).D.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测量路程s2和时间t2,记入表格.E.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v=s/t算出各个速度,求出平均值,得到结果.F.整理回收器材.实验记录表格:5.分析与论证: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6.评估(引导鼓励学生发表看法):问题1: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一是受工具精度所限;二是测量者反应速度和读数误差;三是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问题2: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a.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准.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b.测同一组数据时保证起止点相同.c.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d.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7.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应贯穿整个实验过程.教师总结:(1)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它描述的是“整段路程”或“整段时间”的整体情况,并不表示这段路程中某个位置或在这段时间内某个时刻的运动情况,也不反映这个物体“将来”或“将要”以何种情况运动下去.(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例题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______cm,t BC=______s,v AC=______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填“大”或“小”).解析:(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s/t.(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3)由图示,s A=10.00cm,s B=5.00cm,s C=0cm,t A=15:35:20,t B=15:35:22,t C=15:35:23.所以s AB=s A-s B=10.00cm-5.00cm=5.00cm,t BC=t C-t B=1s,s AC=s A-s C=10.00cm-0=10.00cm,t AC= t C-t A=3s,v AC=s AC/t AC=10.00cm/3s=3.3cm/s=0.033m/s.答案:(1)v=s/t;(2)小;(3)5.00;1;0.033;(4)大.【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利用频闪探究速度的变化师边讲解边用多媒体展示:频闪照相法是一种常用照相技术,每间隔一定时间曝光一次,从而形成时间间隔相等的影像方法.在频闪照相中会用到频闪灯,它每隔相等时间闪光一次,例如每隔0.1s闪光一次,即每秒闪光10次.当物体运动时,利用频闪灯照明,照相机可以拍摄出该物体每隔相等时间所到达的位置,通过这种方法拍摄的照片称为频闪照片.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拍摄的小球沿斜面滚下的频闪照片,因此,运动物体的频闪照片既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信息,又记录了物体运动的路程信息.这样可以根据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路程信息求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例题3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频闪摄影),拍下了小球下落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解:照相机拍照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在相等的间隔时间内,小球运动的距离不同,小球的路程逐渐变大,因此小球的运动速度逐渐变大.答案:C.【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用刻度尺、秒表来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还了解了“利用频闪探究速度的变化”.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因此,掌握一些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我们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表现.在生活中测平均速度时,通常需要借助一些身边已知长度的物体测路程,如公路两旁的里程碑,平直公路旁电线杆间的距离等.课后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还有哪些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基本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并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安排实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团队间的协作,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交流讨论、质疑和完善.2.本节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它描述的是“整段路程”或“整段时间”的整体情况,并不表示这段路程中某个位置或在这段时间内某个时刻的运动情况,也不反映这个物体“将来”或“将要”以何种情况运动下去.3.教师在讲解“利用频闪探究速度的变化”时,可以让学生课后多搜集些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师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师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该节主要介绍了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速度的变化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速度的变化原因;3.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4. 速度变化的图像表示。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2. 探究速度的变化规律,认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3. 学会运用速度变化的图像进行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速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速度变化的图像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车辆行驶的速度变化情况,举例说明速度的变化现象。
2. 知识讲解:(1)介绍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讲解速度的变化原因,引入加速度的概念;(3)讲解速度变化的图像表示,如vt图像。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速度变化规律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速度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航天、汽车等领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速度的变化原因及加速度的概念;3. 速度变化的图像表示;4. 速度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速度的概念,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2. 分析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行驶的过程,画出vt图像;3. 计算一辆汽车在5秒内从30m/s加速到60m/s的速度变化量。
答案: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v=s/t;2. vt图像是一条斜线,斜率表示加速度;3. 速度变化量Δv=60m/s 30m/s = 30m/s。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5、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时间t/s
路程s/m
1
1
4
3
9
4
16
5
25
(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迷你实验室】
1、为了“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和停表、刻度尺.实验时,使斜面保持适当的坡度,金属挡片分别放在斜面底端和斜面中点,把小球放在斜面顶端滑下,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时通过前半段路程和通过全程的速度是否变化.
(1)要完成这实验探究,必须收集的 有效测量数据有哪些?(自行设计出数据表格)
讨论:如何测跑步、走步的平均速度
思考:一物体作直线运动,在前100米用了25秒,在后100米内用了20。分别计算物体在前100米内,后100米内,全程的平均速度。
评估: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自我评估,写入实验报告:
①全程平均速度,速度最快的时段
②测时准确,计算无误,填表正确
③实验认真负责,善于配合,有团队意识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学习要点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
、。
2、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是否正确还需寻找来证明。
(2)实验步骤:
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 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1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 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 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 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 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12
注意:
1、斜面的倾斜程度不能过大
2、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
这道题给出了总时间t,缺少总路程!那么 做题要先求总路程
今日作业:
1、练习册11——13页
2、课本32页“本章练习”写在书上
计算题: A、B两地相距100km, 甲乙分别从两地骑车同时出 发,相向而行,速度都是 20km/h。假设有一只鸟来 回飞行于甲乙之间,鸟的速 度30km/h。问:从甲乙出 发到他们相遇这段时间内, 鸟飞的路程是多少?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每日一测
1.速度是表示物体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 2.如果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 3.如果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 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s总
v
t总
科学探究的环节是?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实验:测量小车下滑时的速度变化
所用的测量工具: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秒表 刻度尺
9
实验原理:
s v t
实验设计图
S1 金属挡板 t1 s3 t3 S2 t2
金属片(挡板)的作用:便于测量时间
【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
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 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八年级物理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4. 推动滑块,使其从导轨的一端开始 运动,并记录下挡光片通过光电计时 器的时间。
6. 重复实验多次,以获得更准确的数 据。
数据记录和处理
数据记录
记录每次实验中挡光片的宽度和通过 光电计时器的时间。
数据处理
根据速度的定义公式v=s/t,计算出每 次实验中滑块的速度。然后求出多次实 验的平均速度,以减小误差。
速度-位移图像的应用
速度-位移图像
以速度为纵坐标,位移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称为速度-位移图像。通过该图像可以直观地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 的速度和位移变化情况。
应用
速度-位移图像可用于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如判断物体做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确定物体的初速度和末速度, 以及计算物体的加速度等。此外,还可以利用速度-位移图像求解一些复杂的运动学问题。
06 生活中的速度变化现象
汽车启动和刹车时的速度变化
汽车启动时,由于引擎产生的动力使车 轮开始转动,并通过传动系统驱动车辆 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速度从零
开始逐渐增加。
当驾驶员踩下油门踏板时,引擎会提供 更多的动力,使汽车加速。加速度的大 小取决于引擎的功率、车辆的重量和阻
力等因素。
汽车刹车时,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制 动系统通过摩擦将车轮的动能转化为热 能,从而使车辆减速停车。刹车时,汽
速度-时间图像的应用
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描述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纵轴表示速度v,横轴表示时间t,画出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像。
v-t图像的物理意义
通过v-t图像可以直观地了解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以及速度的变化情况。图像的斜率表 示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v-t图像的应用举例
第二章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探究课题〕学生50 m快速跑速度控制测评(学生分组实验)。
1.改变物理学科本位,探索物理与体育学科的教学整合。
把“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扩展成“50 m快速跑速度控制测评”,使单纯验证性实验提升为探索性实践活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
(注:实验教材提供了2个探究活动方案给参试老师选用,经实验区内兄弟学校及本校的实地试用,结果不甚理想:“斜面滚球”球速太快,来不及计时,更不说分段了,所测值不足为信,无法提供讨论和交流;“百米跑”路程太长,易疲劳,注意力易向外游离,同时也吃不准各人在跑动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无法体现教学标准的要求。
)2.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
在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也深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大的发挥空间,并设法创造难得的相互协作的条件,把实验扩展到操场,把实验组扩充到10人。
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加深对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会应用速度规律来实测50m跑各段的平均速度。
2.能力目标:⑴.依据《体育达标》要求,比照学生50m快速跑的实况,对快速跑的速度控制进行实地评估。
⑵.体验探索实验的有关过程;学会使用停表计时。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实验原理:v=s/t(s——用卷尺可测,t——用停表可测)。
〔实验器材〕停表、卷尺、笔、记录表格、自制多媒体课件。
〔探究课时〕物理实验课一节,活动课一节(共2课时)。
〔教学准备〕1.事先选好实验场地,画好跑道,标出相应5个计时点的位置。
2.事先对各班实验组长进行实验全过程操作培训,以利学生实验稳妥顺利地开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实验目的的讲解,操作要点的引导体育教师:50m快速跑技术要领;50m快速跑速度控制指标。
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小车”文档)共6张

(2)斜面的倾斜度应该小些,使小车运动的速度 更小
第4页,共6页。
步骤
演示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 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 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 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 的路程S1
2.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 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
4.根据数据算出小车从中点滑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S3, 以及用的时间t3
第5页,共6页。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路程 (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全程 S1= 上半段 S2= 下半段 S3=
t1=
v1=
t2=
v2=
t3=
v3=
[分析与论证]
1.相等的S内,t的变化
2.计算出v,结论是什么
[评估] 误差可能产生的原因
[提出 小车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问题] 吗?
[猜测] 小车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 怎样测速度? 测出路程S和时间t
何 设 测任意的路程和
取相等的S,测出每段用的时间t
计 实
时间吗? 举例
取相等的t,测出每段走过的路程S
验
哪一种更方便? 取相等的S,测出每段用的时间t
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1页,共6页。
阅读书30页材料
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 步速度是越来越小还是 越来越大呢?
通常要验证观点是否正确,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
如 何 1.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从公共信息源查
收 找有关的科学资料
集
证 据
2.通过实验收集数据
第2页,共6页。
实验探究:小车沿斜坡滚下速度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t:(1)记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
(2)斜面的倾斜度应该小些,使小车运动的速 度更小
步骤
演示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 坡度,把小车放在斜 面顶端,金属片放在 斜面底端,测出小车 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 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 4.根据数据算出小车从中点滑过斜面下半段路程 的S3,以及用的时间t3
阅读书30页材料
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 跑步速度是越来越小 还是越来越大呢?
通常要验证观点是否正确,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
如 何 收 集 证 据
1.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从公共信息 源查找有关的科学资料 2.通过实验收集数据
实验探究:小车沿斜坡滚下速度的变化
[提出 小车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运 问题] 动吗? [猜想] 小车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 何 设 计 实 验
怎样测速度?
测出路程S和时间t
测任意的路程和 取相等的S,测出每段用的时间t 时间吗? 举例 取相等的t,测出每段走过的路程S 哪一种更方便?
取相等的S,测出每段用的时间t
实验方案
原理
s v t
器材 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片 注意事项
测S:以看到小车的前缘撞击金属片为准
回到课前问题:
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 小还是越来越大呢?
小结:初中阶段 对物理实验的学 习应该清楚掌握 每个实验的
• • • • • •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其中的注意事项……
;
/ 防裂贴
hoq148egk
的过客,这一次却要同新婚不久的妻子奔赴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江苏海涛州绿溪镇江苏花开啤酒厂工作。虽然花开啤酒厂他已于一月前去看 过一次,并跟海涛州人事局和花开啤酒厂的领导都谈过,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一次是跟妻子一道去且极有可能要长期地生活在那里,心 情和之前全然不同,仿佛美好的生活已经在向自己频频招手!马启明的心都飞到天空中去了,如果此刻能有一幅卡通漫画的话,你会看见半空 中一颗跳动的心在快乐地舞蹈。在镇江下了火车以后,马启明小夫妇俩又马不停蹄地坐上开往海涛州的汽车。公共汽车刚离开长途汽车站差不 多十几分钟便停了下来,刘丽娟看着前面排成长队的车辆,以为遇到了堵车,再加之长途奔波的劳累,情绪有些低落。马启明安慰妻子说: “汽车马上就要过轮渡了,就是轮船拉着汽车横渡长江,你没有见过吧?感受一下人民解放军横跨长江的气度。”因为马启明上一次来过,他 知道,刘丽娟不知道。她新奇地想:汽车也能上船?也能横渡长江?在北方不要说没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汽车也能上船,真的吗?真的要 过长江?”刘丽娟一下子兴奋起来。在渡口下了汽车,希奇地看着汽车驶上了轮渡。马启明站在微微晃动的甲板上,听着汽笛声,凝望着轮渡 行驶在波光粼粼的长江之上,竟有种人在梦中的感觉,面对浩瀚绵长的江水他的心胸突然豁然开朗,一缕缕清风吹拂着他的面颊,浑身自在、 舒坦。马启明突然对未来陌生的生活有了更多幢憬!刘丽娟呢!她紧紧地抓住马启明的手,生怕船突然沉到微波滚滚的长江里,而马启明会葬 身长江。马启明和刘丽娟是傍晚的时候才赶到海涛州的,转弯绕行距离离花开啤酒厂还有十多里,此时已经没有开往他们目的地---绿溪镇的班 车了,他们只好在海涛州住了下来。晚上睡觉,刘丽娟仿佛还在火车上奔波“哐当---哐当---哐当---”,辗转难眠。而马启明由于旅途劳累、 已经是疲惫不堪,倒在床上便酣然入睡,而把妻子的调动手续紧紧地搂在怀里才放心踏实,这可是用金银珠宝都换不来的超级宝贝。第二天, 马启明与刘丽娟起了个大早,吃完早饭便坐上汽车,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出了车站。路面状况较差,坑洼不平,到处是碎石,路两面零散地立着 一些平房,多是些小卖部和小饭店,门脸矮矮小小的,似乎很有了些年代,门口竖着大大的、用纸板做的招牌“停车吃饭”,年纪轻轻的、打 扮花枝招展的饭店服务小小(是真正的小小还是假小小,马启明搞不清楚)在马路边不停地向过往司机招手,做着妩媚的动作,形成了一道独 特的“美人招手”的风景!很拉风!无时无刻不在挑战马启明的视觉底线。汽车颠簸了约四五十分钟,开开停停,终于到了啤酒厂所在的城 镇——绿溪镇。一下车,就看见远处两只高耸的砖红色大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华安三中林惠州 复习提问:
1.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3.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什么叫变速直 线运动?
观察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 4.科学探究 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 分 的7个环节? 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 合作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路程 (m)
全程 上半段 下半段 S 1= S 2= S 3=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t 1= t 2= t 3= 1.相等的S内,t的变化 2.计算出v,结论是什么 S分得不等 v 1= v 2= v 3=
[分析与论证]
[评估]
误差可能产生的原因
பைடு நூலகம்计时
测量估读……
[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