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监测指标收集说明
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第七章医院监测指标信息

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第七章医院监测指标信息(一)申报材料要求说明1、本报告申报项目以2011版三甲评审标准第七章为蓝本,适当进行了规范整理。
2、各医院只需按所列表格进行填报。
3、凡填报数据中的简易折线图呈负向趋势的指标、未达到国家或省级管理标准的指标,则需分别附上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报告;指标;无异常情况的,只需按表格填报数据。
4、各医院应将数据填报中有涉及的病案号做好准备,备各组专家随时检查,凡检查时无法提供病案资料的,按申报数据不真实处理。
(二)数据明细1、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1.1资源配置※近三年完整年度数据1.2工作负荷※近三年完整年度数据1.3治疗质量1.4工作效率1.4.1医院整体1.4.2科室情况※近三年完整年度数据1.5患者负担※近三年完整年度数据1.6资产运营1.7科研成果2、住院死亡类指标相关指标统计标准参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第七章、《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年版)》(卫办医政函〔2011〕54 号)2.1近三年指标统计与趋势医院近三年住院死亡类指标统计与趋势分析指标名称年年年趋势(简易折线图)3.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住院死亡率 %其中: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住院死亡人数同期手术患者出院人次4.介入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 %其中:介入手术患者住院死亡人数同期介入手术患者出院人次5.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 %其中: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人数同期新生儿患者出院人次6.产妇住院死亡率 %其中:产妇住院死亡人数同期产妇出院人次备注:各指标统计标准见申报材料要求说明附简易折线图参考模板:2.2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仅针对简易折线图呈负向趋势的指标、未达到国家或省级管理标准的指标开展原因分析)3、重返类指标相关指标统计标准参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第七章、《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年版)》(卫办医政函〔2011〕54 号)3.1近三年指标统计与趋势医院近三年重返类指标统计与趋势分析3.2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仅针对简易折线图呈负向趋势的指标、未达到国家或省级管理标准的指标开展原因分析)4、手术并发症类指标相关指标统计标准参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第七章、《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年版)》(卫办医政函〔2011〕54 号)4.1近三年指标统计与趋势医院近三年手术并发症类指标统计与趋势分析备注:各指标统计标准见申报材料要求说明4.2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仅针对简易折线图呈负向趋势的指标或未达到国家及省级管理规定的指标开展原因分析)5、医院感染类指标6、患者安全类指标6.1住院患者病区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排除病例】(1)住院日<5天的患者。
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标准指标

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标准指标一、解读通过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监测与了解医院日常运行的基本情况。
二、监测指标(一)资源配置1.实际开放床位、重症医学科实际开放床位、急诊留观实际开放床位。
2.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医师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数)。
3.医院医用建筑面积。
(二)工作负荷1.年门诊人次、健康体检人次、年急诊人次、留观人次。
2.年住院患者入院、出院例数,出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日。
3.职业健康体检人次。
4.职业病诊断人次。
(三)诊疗质量1.住院患者死亡与自动出院例数。
2.住院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3.急诊室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4.诊断质量指标。
5.治疗质量指标。
(四)工作效率(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
2.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
3.床位使用率(%)。
4.床位周转次数。
(五)患者负担(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每门诊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2.每住院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六)资产运营(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医疗收入/百元固定资产。
3.业务支出/百元业务收入。
4.资产负债率。
5.固定资产总值。
6.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医用材料收入比率。
(七)科研成果(评审前三年)1.国内论文数ISSN、国内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次(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布信息为准)、SCI收录论文数/每百张开放床位。
2.承担与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数/每百张开放床位。
3.获得国家、省级科研基金额度/每百张开放床位。
第二节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一、解读为了解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总体情况,是以重返率、死亡率、安全指标三类结果质量为重点(一)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2周与1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二)住院患者安全类指标。
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院感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及提取说明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控制指标及提取说明指标1 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医院感染发病率【质量控制指标集合】医院感染监测质量控制指标集。
【质量控制指标编号】IIHAI-1【定义】住院患者中新发生医院感染的频率。
【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
【指标来源/文件】●《WS/T312-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公式】医院感染发病率=新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人数/同期住院患者人数×100%。
【计算细则】●全院:分子:确定时段全院住院患者中同期新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人数。
分母:确定时段曾住院的患者人数,即同期出院人数加上期末在院人数之和。
统计时段内同一位住院患者曾N次入院,统计全院住院人数时计为N。
●病区:分子:确定时段监测目标病区住院患者中同期新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人数。
分母:确定时段曾在监测目标病区住院的患者人数。
统计时段内同一位住院患者曾N次入院均入住监测目标病区,统计病区住院人数时计为N;统计时段内同一位住院患者在一次住院期间曾N次入住监测目标病区,统计病区住院人数时计为1。
【分子说明】●除手术部位感染外,统计医院感染人数或医院感染例次数归属时段以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为准。
●手术部位感染归属时段的统计比较特殊,应以手术部位感染例次对应手术例次的“手术开始日期时间”为准。
因为无植入物的手术患者在术后30天内或有植入物的手术患者在术后1年内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的时间多为患者出院之后,若按照“医院感染日期时间”统计,会造成计入分子中的感染患者未被计算在分母中的情况。
●除手术部位感染外,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应在住院患者一次住院的“入院日期时间”到“出院日期时间”之间,否则,应为错误数据。
对于住院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感染,出院后发病的情况,该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计为住院患者的“出院日期时间”。
●统计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归属病区应根据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时间”和住院患者入、出病区记录确定。
院感监测指标

院感监测指标院感监测指标是指医疗机构对医院内部感染进行监测和评估的一系列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疗机构了解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一、院感监测指标的分类1. 感染发生率指标:包括院内感染发生率、手术切口感染率、血流感染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医院内部感染的发生情况,有助于评估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 感染病原体监测指标:包括常见病原体的监测,如耐药菌监测、呼吸道病毒监测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疗机构了解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感染控制措施执行率指标:包括手卫生执行率、消毒灭菌操作规范执行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医护人员对感染控制措施的遵守情况,有助于提高感染控制的效果。
4. 感染控制资源指标:包括感染控制人员配备情况、感染控制设备和物品的配备情况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能力和资源投入情况,为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支持。
二、院感监测指标的应用1. 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通过监测感染发生率指标,医疗机构可以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2. 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监测感染病原体指标,医疗机构可以了解院内常见病原体的分布情况,为制定感染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3. 引导培训和教育:通过监测感染控制措施执行率指标,医疗机构可以发现执行不到位的问题,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操作规范。
4. 评估资源投入情况:通过监测感染控制资源指标,医疗机构可以了解感染控制工作的资源投入情况,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感染控制的效果。
三、院感监测指标的数据收集和分析1. 数据收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系统,明确数据收集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数据收集可以通过纸质记录或电子化系统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分析: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数据的比较、趋势分析等。
全国基层中医药服务监测指标说明

全国基层中医药服务监测指标说明一、概述随着中医药在我国的日益普及与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的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监测指标是评估基层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指标,为确保中医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规范管理和科学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详细解释全国基层中医药服务监测指标,为相关机构和人员提供参考。
二、人力资源1. 中医执业医师数量:基层中医医院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医执业医师,以确保患者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 护士和药剂师数量:护士和药剂师是基层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在照顾患者和药品管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设施设备1. 诊室和候诊室设备:基层中医医院的诊室和候诊室设备应当齐全,确保医疗服务的顺畅进行。
2. 医疗器械和药品储备:基层医院必须储备足够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以满足患者日常需求。
四、服务水平1. 门诊量和就诊率:门诊量和就诊率是评估基层中医医院服务水平的关键指标,应得到重视。
2. 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是评估中医医院服务质量的直接体现,应持续跟踪评估。
五、管理制度1. 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医疗卫生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基层中医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2. 质量管理和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和评估机制是保障基层中医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六、绩效考核1. 服务效率和绩效考核:通过对基层中医医院服务效率和绩效的考核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促进改进和提升。
2. 经济效益和成本控制:经济效益和成本控制是基层中医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应加强监测和评估。
七、信息化建设1. 医疗信息化和数据安全:医疗信息化建设是基层中医医院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2. 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可以提高基层中医医院的服务效率和医疗质量,应得到重视。
八、结语以上便是全国基层中医药服务监测指标的详细说明,这些指标将在中医药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

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一、解读通过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监测与了解医院日常运行的基本情况。
二、监测指标(一)资源配置1.实际开放床位、重症医学科实际开放床位、急诊留观实际开放床位。
2.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医师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数)3.医院医用建筑面积。
(二)工作负荷1.年门诊人次、健康体检人次、年急诊人次、留观人次。
2.年住院患者入院、出院例数,出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日。
3.年住院手术例数、年门诊手术例数。
(三)治疗质量1.手术冰冻与石蜡诊断符合例数。
2.恶性肿瘤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例数。
3.住院患者死亡与自动出院例数。
4.住院手术例数、死亡例数。
5.住院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6.急诊科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7.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
(四)工作效率(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
2.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
3.床位使用率(%)。
4.床位周转次数。
(五)患者负担(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
1.每门诊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2.每住院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六)资产运营(项目及数据引自医院财务报表)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医疗收入/百元固定资产。
3.业务支出/百元业务收入。
4.资产负债率。
5.固定资产总值。
6.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医用材料收入比率。
(七)科研成果(评审前五年)、SC1.国内论文数ISSN、国内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次(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布信息为准)I收录论文数/每百张开放床位。
2.承担与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数/每百张开放床位。
3.获得国家、省级科研基金额度/每百张开放床位。
第二节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一、解读、死亡率(住院死为了解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总体情况,是以重返率(再住院与再手术)、安全指标(并发症与患者安全)三类结果质量为重点亡与术后死亡)(一)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2 周与1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医院质量检测指标管理规程

医院质量检测指标管理规程1.目的:准确收集并分析质量监测指标相关数据,有目标地采取改进措施,促进医院质量持续改进,并为医院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范围:全院。
3.定义3.1质量监测指标:质量监测指标是指能够衡量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的数据,能够反映医院的质量水平与管理水平。
3.2条文监测指标:JCI评审标准中针对质量监测指标的条文,要求医院收集该部分条文对应的质量监测指标相关资料,并对指标进行分析,以监控各类流程的执行情况。
3.3优先级监测指标:由于医院资源有限,不能监测工作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因此需要在相应领域内选择高风险、工作量大、易出错的相关指标进行优先重点监测,同时依据PDCA循环原理,持续进行质量改进。
4.权责4.1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并确定年度院/科级优先级监测指标,并明确负责部门。
4.2各委员会:统计并分析上一年度各专业领域相关数据,提出该领域内的院级优先级监测指标。
4.3质量管理办公室:指导、督促院级及科级优先级监测指标进展,每月汇总、审核、整理、分析指标数据,定期完成报表并向全院公开发布。
4.4行政职能部门4.4.1对工作领域内的JCI条文监测指标进行日常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并定期提交质量管理办公室统计汇总。
4.4.2拟定工作领域内的优先级监测指标,并提交质量管理办公室。
4.4.3指导临床医技科室开展工作领域内的科级优先级指标监测活动。
4.5各科室/部门:统计并分析科室/部门内的各项运营及管理数据,拟定下一年度科级优先级监测指标。
5.制度内容5.1条文监测指标5.1.1质量管理办公室根据JCI标准明确该年度条文监测指标,并明确负责部门。
5.1.2各负责部门将条文监测指标纳入日常监测工作中,明确指标的选定依据、定义、内容、收集方式、计算公式,收集频率等,并指定一名指标负责人。
该负责人应按照指标收集频率定期将指标数据情况上报至质量管理办公室,并每季度进行总结分析。
5.1.3质量管理办公室每月统计、汇总各条文监测指标情况。
医院院感监测报告单

医院院感监测报告单引言概述:医院院感监测报告单是医疗机构进行院内感染监测和控制的重要工具。
它记录了医院内各种院感指标的监测结果,为医院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分析和决策依据。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医院院感监测报告单的内容和意义。
一、监测指标1.1 感染发生率:报告单中会详细列出各种感染类型的发生率,如手术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医院内感染的潜在风险,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1.2 耐药菌感染情况:报告单会统计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
这对于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定感染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3 医源性感染:报告单中会对医源性感染进行监测,如导管相关感染、尿路感染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医院评估医疗操作的风险,改进操作规范,提高医疗质量。
二、监测方法2.1 样本采集:报告单会说明样本采集的方法和标准,如血液培养、伤口分泌物采集等。
这些方法的正确使用可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2 数据收集:报告单会记录数据收集的时间和方法,如定期抽样、全员监测等。
这有助于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可比性。
2.3 数据分析:报告单中会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如计算感染率、绘制趋势图等。
这些分析结果可以帮助医院发现潜在的感染风险和改进措施。
三、报告内容3.1 监测结果:报告单会详细列出各项监测指标的结果,包括感染发生率、耐药菌感染情况等。
这些数据可以直观地反映医院院感状况。
3.2 趋势分析:报告单会对连续监测的结果进行趋势分析,如比较不同时间段的感染率变化。
这有助于医院发现感染控制效果的变化和问题的存在。
3.3 对比分析:报告单还会对不同科室、不同病区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这可以帮助医院找出院感高发的科室和病区,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四、报告解读4.1 专家建议:报告单会由感染控制专家对监测结果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这对于医院管理者制定院感控制策略和改进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2 风险评估:报告单还会对院感风险进行评估,如评估医院的感染控制水平和潜在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标名称
计算公式
相关释义
备注
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
公式1: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
说明:
分子:某一统计周期内所有住院患者和急诊观察室患者发生跌倒病例总人次数(包括跌倒造成或未造成伤害)。纳入标准:所有的住院病人、急诊观察室的病人发生的跌倒(同一患者每次跌倒都计1例)。
分母:该统计周期内所有住院患者和急诊观察室患者住院的人日数。
(2)噎食窒息抢救成功:
0级:没有任何后果,不需要治疗;
1级:患者发生噎食窒息性为,抢救成功,不留后遗症;
2级:患者发生噎食窒息性为,抢救成功,留有后遗症;
噎食窒息抢救不成功:
3级:患者发生噎食窒息性为,抢救不成功,导致患者死亡。
(3)住院患者:包括所有住院患者和急诊观察室患者。
噎食窒息是护理质量的核心指标,通过对住院患者噎食窒息发生率的监测,获得噎食窒息发生的频率、抢救成功的例次等信息,通过根本原因分析,识别噎食窒息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噎食窒息不良事件的发生,藉此提高住院患者的安全性。
解释:该公式用于计算某时间段医疗机构院内压疮发生率,能较为客观地反映院内压疮发生情况和压疮管理质量,使用简单,可操作性强,国内外普遍使用。
统计周期:每季度。
1.压疮发生率:是指某一时间段内某人群中新发生压疮患者的人数与该人群总数的百分比。新发生压疮是指该统计周期内新发生的压疮,不包括之前已发生的或已存在的压疮。
统计周期:每季度。
公式2:住院患者跌倒伤害率
说明:“跌倒伤害例数”是指“跌倒伤害”分级“轻度、中度、重度、死亡”的例数。
公式3:重复跌倒发生率
1.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跌倒发生例数(包
括造成或未造成伤害)与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总人日数的千分比
称为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
2.住院患者跌倒伤害率: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跌倒发生伤害例数
中度(严重程度级Ⅱ):患者跌倒后需要伤口缝合,局部需要皮
肤胶来帮助伤口愈合,或夹板治疗及局部肌肉/关节拉伤。
重度(严重程度级Ⅲ):跌倒导致手术、石膏治疗、需要神经
科会诊(颅底骨折,硬膜下小血肿)或内伤(肋骨骨折,肝脏小
裂伤)或患凝血疾病的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
死亡:患者因为跌倒产生的持续性损伤而最终致死(而非因为导
医院监测指标收集说明(结果指标3)
指标名称
计算公式
相关释义
备食/窒息发生率
说明:
分子:某一统计周期内所有住院患者和急诊观察室患者发生噎食窒息病例总人次数(包括噎食窒息造成或未造成伤害)。纳入标准:所有的住院病人、急诊观察室的病人发生的噎食窒息(同一患者每次噎食窒息都计1例)。
(2)跌倒伤害:跌倒伤害是指患者跌倒后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
至死亡。跌倒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根据NDNQI做出的分级定义如下:
无:患者未因跌倒而受伤(无体征或症状),如果X线、CT或其它
跌倒后评估未发现受伤情况。
轻度(严重程度Ⅰ级):患者跌倒后需要敷料、冰块、伤口清理、
抬起上肢、局部药物来缓解症状,或导致瘀伤或擦伤。
2.压疮:2009年,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和欧洲压疮专家咨询组(European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EPUAP)联合定义压疮为: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伤,通常发生在骨隆突处,一般由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引起。因弥漫性蜂窝组织炎、散在性的胶带撕脱伤、动静脉功能不全、糖尿性相关神经病变及失禁性皮炎造成的皮肤损伤均为非压力因素导致,不属于压疮范畴。
医院监测指标收集说明(结果指标2)
指标名称
计算公式
相关释义
备注
院内压疮发生率
公式1:院内压疮发生率
说明:
分子:某一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发生院内压疮的病例数。如果院内压疮患者从医院一个科室转入另一科室,或同一住院期间内多次发生,均作为1例次计算。
分母:取该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总人数,包括休克、疼痛无法控制、骨折待修复及临终等暂无法进行压疮护理的患者。(可以为上一统计周期末在院患者数+新入院患者数,也可以采用本统计周期出院患者数+统计周期末在院患者数)
与统计周期内有记录的跌倒例数的比例称为跌倒伤害率。
4.与指标监测相关名词的定义
(1)跌倒:是指住院患者在医疗机构任何场所,未预见性的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可伴或不伴有外伤。所有无帮助及有帮助的跌倒均应包含在内,无论其由生理原因(如晕厥)或是环境原因(如地板较滑)造成。若患者是从一张较低的床上滚落至垫子(地面)上也应视其为跌倒并上报。
2.住院患者噎食窒息抢救成功率: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噎食窒息抢救成功例数与统计周期内有记录的噎食窒息例数的比例称为噎食窒息成功率。
4.与指标监测相关名词的定义
(1)噎食窒息:噎食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呼吸窒息。精神病人发生噎食窒息者较多,其原因多是服用抗精神病药发生锥体外系副反应时,出现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而使食物误入气管。病人在进食中突然发生严重呛咳、呼吸困难,且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者,即可能是噎食窒息。
3.住院患者院内压疮:又称医院获得性压疮(Hospital-acquired pressure ulcer,HAPU),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的压疮,即患者入院24h后发生的或入院24h后才在护理文书中记录的压疮。
压疮的发生是个动态的过程,初次上报的压疮为新发压疮的始发阶段,期别较低,仅便于数据收集的相对准确,但压疮的转归更体现过程管理的效果,反映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因此,在收集压疮发生率的同时,也应关注压疮的转归及预后。
致跌倒的生理事件本身而致死)。
(3)住院患者:包括所有住院患者和急诊观察室患者。
跌倒是护理质量的核心指标,通过对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监测,获得跌倒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和跌倒发生相关联的其他信息,通过根本原因分析,识别跌倒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跌倒不良事件的发生,藉此提高住院患者的安全性。
分母:该统计周期内所有住院患者和急诊观察室患者住院的人日数。
统计周期:每季度。
公式2:住院患者噎食/窒息抢救成功率
说明:“噎食窒息成功例数”是指患者发生噎食窒息后经抢救治疗患者能康复。
1.住院患者噎食窒息发生率: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噎食窒息发生例数(包括造成或未造成伤害)与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总人日数的千分比称为住院患者噎食窒息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