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常见意象4类21例(1)
(完整word版)诗歌常见意象

古代诗词的常存心象1.月——思乡,怀人怀乡:例: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
露从今晚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希望人长远,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高傲人品的写照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独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情愿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品的写照例:零散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例:岂不罹寒冷,松柏有天性。
岁寒,而后知松柏以后凋也。
此后荣华已凋零,岁寒松柏犹仍旧。
5.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垂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悲凉悲伤例:梧桐更兼小雨,到夜晚,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悲伤,乡愁乡思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季,杜鹃会向来啼叫到满口是血。
别的,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回去,不如回去。
”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悲凉,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一买卖。
鸿雁在云鱼在水,悲伤此情难寄。
10.柳——离情依依例: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例:哪处是归途?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 .芳草——离恨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 .芭蕉——孤独与忧愁例:哪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 .羌笛——悲凉之声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歌常见意象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分别表达什么情感、思想?(用于诗歌鉴赏)答:同学,你好!在诗歌中,作者笔下的意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是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和发展,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
以下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诗歌里常见的意象

诗歌里常见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指在诗歌中经常借景抒情的景,托物言志的物。
所谓意象。
意就是意念、心思、情感,而象就是具体的东西。
诗歌里常见的意象有:
1、景色意象:
春色——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生命力。
夏天——清凉,清爽,浓绿,翠绿,表示旺盛。
秋色——悲凉,愁,萧瑟,也表示丰收。
寒冬——纯白、寒意、孤冷。
月光——银白、透亮。
春风——轻柔、舒适。
春雨——滋润、养分。
春雷——唤醒,惊醒。
2、物的意象:
月亮——表示光明、表示思念“举杯邀明月”。
太阳——表示温暖、表示热量、表示热情等。
天空——表示高远、辽阔。
大海——深邃、博大等。
宇宙——表示无边、表示无极限。
牡丹——表示高贵如“唯有牡丹真国色”!
沙漠——表示绝望、浩瀚。
如“浩瀚阑干百丈冰”!
河流——表示不屈,无畏前行!
湖泊——表示心境,清静,宁静!
白云——表示圣洁、轻柔、白净。
3、地方意象:
故国——如故国神游。
战场——沙场秋点兵。
雁门关、鹊桥、十八层地狱、长城、陈仓、圆明园、阿旁宫等。
4、传说人物意象:
夸父、嫦娥、孙悟空、西施、玉帝、王母娘娘、阎王、盘古等。
诗歌中常见意象

诗歌中常见意象诗歌中常见意象诗歌是一种强调意象的文学形式,通过对自然、人类和抽象概念的形象化描绘,传达出深邃的感情和思想。
本文档为您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以供参考。
⒈自然意象⑴花朵:象征生命、美丽、爱情、柔弱⑵树木:代表生长、稳定、力量、生命的循环⑶纳入恶劣天气的自然物体:描绘风暴、暴雨、狂风等⑷太阳和月亮:代表光明、希望、时间流逝、生命的变化⑸天空:描述天空颜色、云彩等情景和意义⑹水:象征流动、清澈、温柔、生命之源⒉动物意象⑴鸟:代表自由、灵感、转变、天国、恶兆⑵猫:象征神秘、灵性、独立、柔和、恩宠⑶狗:代表忠诚、友谊、守卫、忠实的伴侣⑷蛇:象征欺骗、诡计、诱惑、转变、恶毒⑸老鹰:代表骄傲、力量、预见、远见、统治⑹狮子:象征勇气、权力、统治、荣耀、王者风范⒊人类意象⑴心:代表爱情、感情、灵魂、内心世界⑵眼睛:象征洞察力、观察力、视野、心灵窗口⑶手:代表支持、帮助、创造、力量、治愈⑷脚:象征旅程、前行、奋进、探索未知⑸口:代表沟通、表达、真实性、力量、沉默⑹笑容:象征快乐、幸福、喜悦、友善⒋抽象意象⑴梦:象征渴望、幻想、心灵追求、希望⑵镜子:代表真实、反思、自我意识、变形⑶路:象征选择、决策、生活之旅、远方⑷雨:代表情感流露、洗涤、重生、忧郁⑸火:象征破坏、激情、能量、救赎⑹战争:代表冲突、毁灭、胜利、牺牲附件:本文档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公序良俗:指公共道德秩序和社会习俗的合理规范。
⒉侵权:指在没有合法授权的情况下,侵犯他人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合法权益。
⒊葐埋伏:指用一种手段隐藏而不被察觉,以待有利时机出击。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
1. 植物意象!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枫叶,那可是秋天的代表呀。
植物可太常见啦,什么梅兰竹菊,各有各的美好寓意,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2. 动物意象也不少哇!“两个黄鹂鸣翠柳”里的黄鹂多可爱呀,能给诗增添很多活泼的感觉呢。
动物总能传达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氛围哟!
3. 天文气象意象也很牛呢!“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在这里营造出一种静谧又有些忧伤的氛围呀。
这类意象能让诗的意境更独特嘞!
4. 器物意象也别小瞧呀!“醉里挑灯看剑”,这灯和剑瞬间就让人感受到一种豪迈之气。
它们能让诗歌更有故事感诶!
5. 地理意象多有意思呀!“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那磅礴的气势一下子就出来了。
它们可是能给诗增添宏大的背景哦!
6. 人物意象可重要啦!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让我们对那种闲适的生活充满向往呢。
这些人物能赋予诗歌灵魂呀!
7. 颜色意象也很绝呀!“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鲜明的颜色让画面感超强的。
能让诗更加生动形象嘞!
8. 场景意象也不能忘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大漠的场景多壮观呀。
它们就是诗歌的大背景呀!
我觉得这些古代诗歌中的意象真的是超级丰富又超级有趣,它们让诗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人沉醉其中呀!。
常见诗歌意象

常见诗歌意象诗歌意象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为诗歌赋予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意象是诗人通过比喻、象征、描绘等手法,在诗歌中塑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画面。
这些画面可以是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诗歌的艺术世界。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对意象的运用,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意义。
常见的诗歌意象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自然意象:自然景物在诗歌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如诗仙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黄河之水喻人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2. 人物意象:人物形象是诗歌创作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
诗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如杜甫的《佳人》中的“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以佳人的形象象征了美好而又孤独的生活。
3. 植物意象:植物在诗歌中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
诗人通过对植物的描绘,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以原上草的枯荣喻人生的离合悲欢。
4. 色彩意象:色彩在诗歌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诗人通过对色彩的描绘,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心境。
如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以落英缤纷的色彩描绘春天的美丽和生命的短暂。
5. 声音意象:声音在诗歌中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
诗人通过对声音的描绘,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心境。
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以戍楼的号角声描绘战争的残酷和思亲的哀愁。
6. 味道意象:味道在诗歌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诗人通过对味道的描绘,表达了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以美酒的味道象征生活的美好和友情的真挚。
7. 触感意象:触感在诗歌中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
(完整版)诗词鉴赏意象大全

诗歌常见意象归类(一)草木类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
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
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
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
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兰花诗如: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拟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
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
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
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
(完整word版)诗歌意象集锦.doc

诗歌意象集锦(一)自然万物1.山川风物类。
“青山意象”:① “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改的特色,因而备受文人喜欢: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② “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如“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如“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月”意象: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
如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② 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③抒发盛衰无常,物事人非的感慨。
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④花好月圆,团圆喜庆。
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冰雪”、“冰心”意象: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
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张孝祥《洞庭青草》)“水”意象: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如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②时光流逝。
如“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关山”意象:①关塞山河。
如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② 历史存在。
如“关山度若飞”“秦时明月汉时关”。
“清风明月白云”意象: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
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
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灏《黄鹤楼》)③沉醉田园,恬淡洒脱。
如“明月清风惊鹊”等。
“斜阳云烟清霜”意象:①沉郁思古幽情。
如“朱雀桥边野草花 , 乌衣巷口夕阳斜”;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
如“暮霭沉沉楚天阔”。
2.天地草木类。
“草木”意象:①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②乐景写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常见意象4类21例(1)诗歌常见意象4类21例(1)(一)草木类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
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
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
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
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兰花诗如: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拟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
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
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
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说得满通俗但也更入木三分,这可是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严苛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风霜的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
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例诗:菊花枯尽香犹在,又付东篱一醉眠。
——陆游与霜更斗晴天日,斗得霜融菊不融。
——杨万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
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
菊的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
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例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
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杨万里5.草——随时序而流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
故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膏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近人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落花流水一去无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
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五代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宋欧阳修《乐亭游春》: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在暮春无数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单独挑选了杨花落和子规啼这两样来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而且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
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
例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唐·郑谷《柳》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膏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三个景物组成了一个萧瑟飒然的环境,再加一个酒醒不见情人的我,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已的情怀。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
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李后主的《乌夜啼》中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就是为了引发下文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
白居易《长恨歌》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的。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