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长相思
5.长相思纳兰性德

写 选景平凡,选取的都是平凡的景物。如:山,水,风,
作 雪,灯,火,声音等。 通俗易懂:承受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松排列
特 ,对立整齐,信手捏来不显雕琢。 融细腻情感于雄壮风光之中,作者用山,水,千帐,灯,
点 风,雪等景物象来寄予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 柔情之中尽显男儿镇守边塞的大方报国之志。
纳兰性德,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假设,号楞伽 〔léngqié〕山人。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 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 身边。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 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清代最有才气也是最有特色的词人。大学士明珠 之子。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 ,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 《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 诸书为《通志堂经解》。陈维崧评他的词“哀感顽艳 ”,类似南唐二主的词。惋惜他只活了31岁,使他未 能充分呈现才华。
赏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伴随皇帝出行时一路上的风景, 析 也有上山回路转的意思。“一程”又“一程”,走了一山又一
山,过了一水又一水,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骑在立刻,回头看 看身后的路的感慨。假设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的路, 那么“身向榆关”写的就应当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榆 关”就是山海关,作者是在伴随皇帝去山海关以外还有很远的 长白山,“那畔行”正是说明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榆关”, 而是在“榆关”的“那畔”。“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 犹如“那厮”,“那边”,作者会脱口而出此俗语,很明显有 一种放松,也有一种不情愿。
李煜《长相思-云一緺》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长相思-云一緺》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长相思-云一緺》
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
①轻颦双黛螺。
②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
③夜长人奈何!
【注释】
①云一緺(wo窝):象云一般的头发,挽成盘涡状的发髻。
玉一梭:束扎发髻用的玉簪。
因簪为梭形,故称一梭。
②轻颦(pin频),轻微皱眉。
黛螺,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这里指女子的眉毛。
③窠(ke棵):同棵。
【译文】
发髻象盘緺,插上玉簪象根梭。
衣衫淡淡罗裙薄,轻轻地把双眉锁。
秋风瑟瑟普度,秋雨萧萧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棵,长夜忧愁人奈何!
【集评】
明·沈际飞:“‘多’字、‘和’字妙;‘三两窠’,亦嫌其多也。
”(《草堂诗余续集》卷上)
清·陈廷焯:“情词凄婉。
”(《闲情集》卷一)
【赏析】
立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清丽素雅的美女。
她云发、玉簪、淡衫、薄裙、双眉轻锁,风神韵致,何等秀美!“轻颦双黛螺”一句,隐隐传出她的幽怨和缠绵的情思,这更给多情思恋的男子无边的魅力。
这显然是多情郎给相思女的画像。
下一段描绘了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风雨交加的秋夜,芭蕉传出滴滴声声,一夜不绝,长夜相思,奈何了得!笔调轻盈,落字洗炼秀美。
形象描绘,情思展露,环境烘托,笔至韵出,极富感染力。
张欢欢人教版五上5【长相思】课件

解词题
长相思 :词牌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并能 熟记、默写这首词。 2.理解词的意思,并能体会词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
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其父纳兰明珠为清 康熙时大学士。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 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 等,扈从于康熙身边。康熙非常赏识他的才 干,委以重任。写有《全唐诗选》和《词韵 正略》。擅(shàn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长书法,精于书画鉴赏。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或 补充注释,说说词的意思。
(5分钟后比谁说得好!)
补充注释: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指山长水远。 【榆关】今山海关。 【那畔】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是虚指,形容军营很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 更,意思是整夜风雪交加。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求:第一遍 听准字音,给读不准的字注音;第二遍 听准词的停顿节奏,用“∕”标出来。 听完后,比谁能正确朗读这首词。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 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 园无此声。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 身向榆关那畔行 那 畔 行
千 帐
返回
夜深千帐灯
上阕: 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水, 我随同护驾的千军万马,浩浩荡 荡地向山海关进发。天黑了,营 帐中燃起了盏盏灯火,壮丽辉煌。
纳兰性德《长相思》译文及鉴赏答案

纳兰性德《长相思》译文及鉴赏答案《长相思》是由纳兰性德所创作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长相思》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长相思》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长相思》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译文及注释二《长相思》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注释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赏析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长相思·长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相思·长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长相思·长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长相思·长相思宋朝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长相思·长相思》译文长久的相思啊,长久的相思。
若问这相思何时是尽头,除非是在相见之时。
长久的相思啊,长久的相思。
这相思之情说给谁听呢,薄情寡义的'人是不能体会的。
《长相思·长相思》注释长相思:词牌名,唐教坊曲名。
甚(shèn)了期:何时才是了结的时候。
似(sì):给与。
浅情人:薄情人。
《长相思·长相思》赏析此词纯用民歌形式,上下片均以“长相思”迭起,上片言只有相见才得终了相思之情;下片言由于不得相见,相思之情无处诉说,以浅情人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反衬自己一往而情深。
词的上片,一气流出,情溢乎辞,不加修饰。
“若问”两句,自问自答,痴人痴语。
要说“相见”是解决“相思”的唯一办法,这纯是痴语,痴心,可是,小晏却认认真真地把它说了出来,正是如黄庭坚《小山词序》所云“其痴亦自绝人”。
结句非同凡响,抒写了比相思不相见更大的悲哀。
“说似谁”,犹言说与谁、向谁说。
纵使把相思之情说了出来,那浅情的人儿终是不能体会。
浅情是深情的对面,多情的小晏却总是碰到那样的人,可是,当那人交暂情浅,别后又杳无音信,辜负了自己的刻骨相思时,词人依然是一往情深,不疑不恨,只是独自伤心而已。
下片四句,以“浅情人”反衬小晏相思苦恋之情,无奈和遗憾。
此词为作者词中别调,语极浅近,情极深挚,在朴直中自饶婉曲之致,缠绵往复,姿态多变,回肠荡气,音节尤美。
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词人用情之深。
《长相思·长相思》创作背景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词人已经趋于老年,写作风格也趋于回忆以及悲情。
这首《长相思》就是词人为怀念旧情人且为了抒发自己的多情而写下的一首词。
5、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分组理解诗意
• 独立思考: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和词句,想想 诗句的意思。 • 三、四人组讨论词句的大意。 • 集体交流,理解词的大意。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 千帐灯。 •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 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 里都点起了灯。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 千帐灯。 • ”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 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 庞大。
初读古诗,疏通生字。
• 放声朗读课文,圈出不会读的字词。
我能区分多音字
• 更(ɡènɡ)加 • 风一更(ɡēnɡ)
再读古诗,熟读成诵。
检查读书情况。
理解题意
• 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了解作者
•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词人。 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 楞伽山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 纳兰词》。
•
•
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浓浓地思乡 之情的?
• •
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他是如何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回顾
• 这首诗寓情于事与景,是描写边塞
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表达了作者对
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在洛阳城里又吹起了萧瑟的秋风。想要 写家信禁不住心绪万千。家书匆匆写就,又担 心没有把意思说尽,捎信的人就要上路,又把 封好的信打开再审视一番。
回忆本组的学习任务。
• 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 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 达出来的。(表达心梦不成,故
长相思李白诗作

长相思李白诗作《长相思》·其一李白〔唐代〕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译文】: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肝肠。
《长相思》·其二李白〔唐代〕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译文】: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心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
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
忆情郎呵、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
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长相思》·其三李白〔唐代〕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译文】:美人在时,有鲜花满堂;美人去后,只剩下这寂寞的空床。
床上卷起不睡的锦绣袭被,至今三年犹存昙香。
香气是经久不润了,而人竟也有去无回。
这黄叶飘髦更增添了多少相思?露水都已沾湿了门外的青苔。
【创作背景】:这三首《长相思》的创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李白被“赐金还山”之后,大约是他被排挤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
《长相思》诗词原文及译文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译文] 有情人未能成眷属,潮水已涨满,船儿就要出发了,留给他的是一生相伴的“长相思”![出自] 北宋林逋《长相思》长相思》林逋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注释:(1)长相思:又名相思令。
(2)相送迎:又作相对迎。
(3)谁知离别情:又作争忍有离情。
(4)吴山:在杭州钱塘江北岸。
(5)越山:在杭州钱塘江的南岸。
(6)罗带:丝织的带子。
古人常把罗带打成结,比喻同心相爱。
[译文]:青翠的吴山,清秀的越山。
钱塘江两岸秀美的青山整天在为离别的人们送行,可这山山水水懂得离别之情吗?离别的人儿泪眼相对,哽咽无语。
有情人未能成眷属,潮水已涨满,船儿就要出发了,留给他的是一生相伴的“长相思”![译文二]:钱塘江北青翠的吴山,钱塘江南清秀的越山,成天价俯看着征帆归舟,似在殷勤送迎,好生有情。
可此际,一对有情人儿正依依江岸,难分难舍,那山却依旧招呼着行人归客,全不管他俩的离情别绪,真个是无情透了。
钱塘江水似乎也是无情,这对有情人,同心结子还未打成、定情之期还未说妥,它却涨起大潮,催着行舟早发。
可是,当他俩泪水盈眶之时,它也把潮头悄悄涨到与岸齐平;似乎只等着泪珠夺眶而出,它也要让潮水温向四野一般。
赏析:此词采用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清新优美的语言,托为一个女子声口,抒写了她因爱情生活受到破坏,被迫与心上人江边诀别的悲怀。
上片起首两句,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钱塘江两岸山明水秀的江南胜景。
接下来两句,以拟人化手法移情寄怨,借青山无情反衬离人有恨,深切道出了有情人诀别时的痛苦。
过片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
写行者与送者。
临别之际,泪眼相对,哽咽无语。
结拍两句含蓄点出了他们悲苦难言的底蕴,并以分别后的一江恨水抒写有情人的离情别绪。
古代男女定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做“同心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长相思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一、起——如此冰霜如此路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地把《长相思》这首词仔细读四遍,前两遍争取把生字、多音字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词念通顺,注意内部停顿。
(学生读)师:来,孩子,你来读一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风一更”的“更”是个多音字。
“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
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后,教师读一遍,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味道来。
(一学生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词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因为思念家乡而连觉都睡不好了。
师:是的。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这首词。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二、承——望断关山万千重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学生默读)师:好了,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生:他的身可能在高山上。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稍做停顿)那么他的心在哪儿?
(连问数名学生,均答故乡或故园)
师:好的,在故园。
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板书“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把它连起来(用圆圈圈住这八个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是的。
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心情读出来。
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再读)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睡不着,都在思念他们的故乡。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因为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思乡的情绪更重了。
三、转——曾经沧海难为水
师:你们看到了那么多的画面。
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背景播放《琵琶语》音乐,学生写片段。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
但是现在,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大大的“碎”字,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让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再读)
四、合——一唱三叹长相思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生:你为什么不把想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词句)
生(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学生分别以妻子、父亲、孩子等问纳兰性德)
师: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
生(拟父):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生:(拟妻):你不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你是为了保卫祖国。
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
所以我不怪你。
师: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
(引导学生再次诵读《长相思》后,屏幕出现大大的“长相思”三字)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
生(齐):长——相——思!(掌声)
作业设计:在这首词里,纳兰性德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5、长相思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碎
教学反思:这首音乐太棒了,很快把孩子们的情绪带起来,让他们进入到了诗人常年征战在外,思念亲人的情境中去,所以不管是读诗,还是理解诗意都特别顺畅。
尤其是我跑出问题“如果你是诗人,此刻躺在帐篷里会想些什么”的时候,孩子们都能发挥想象力,说出很多的想法。
这堂课,音乐帮了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