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文学语言

合集下载

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是指有关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言语和语言: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具有具体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

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演绎。

- 交际能力:指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的特征。

它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话语能力三个方面。

- 言语认知: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理解依赖于言语环境的把握,包括词语信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等。

实现交际认知,交际双方必须具备语言材料及其规则的知识、语境的知识、语言逻辑推理的知识等。

这些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学的规律和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主要是就文学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制制度来说的,同时,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就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来说的,那么,什么是意识形态呢?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他艺术等。

由于意识形态一词总是涉及人们所说,所写,所信仰的东西,因而与人们所处于其中的种种社会关系形成了复杂的联系。

论析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必须从○1文学与话语○2文学与社会○3文学与反映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1、文学与话语在讲这一标题之前,有必要把话语、语言、言语、文本辨析一下。

语言: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相应的语音、词汇系统和语法体系,它是言语活动的社会性部分。

它超越和支配着言语,而又在言语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存在。

言语:是指在具体日常情境中进行的个体语言活动。

语言和言语虽然相互依存,但决不能混为一谈,这种关系,就像象棋游戏中的那一套下棋规则同一盘盘具体棋局的关系一样。

每一盘棋局必须遵守规则;规则超越棋局却又只能在每盘棋局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形式。

话语: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行动为或活动,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这个概念里面有五个关键词要注意A、说话人(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作家)B、受话人(接受者,读者)C、本文(text 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它是作家创作的产品,其自身具有召唤结构,具有潜在多释的可能性,但其意义和价值并未实现。

D、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E、语境,就是使用评议的环境,是话说人和受话人的语话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例如,宋代王安石的名诗《泊船瓜洲》见书,语境:本诗写于作者每一次辞去宰相职务后南归时他看到了实施新法后带来的新气象,表达了要再接再厉,再度回朝执政,继续推行新法的意志。

浅谈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

浅谈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

浅谈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作者:赵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3期摘要:在内容上,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指语言是否简洁并且具有逻辑性。

第二方面是指语言能否表达出主旨以及内含。

而第三方面,是指文学语言是否能够前后一致。

从结构上,文学的作品可以分为四大方面:第一方面语言的文字,词汇以及语句有独特特点,第二方面语调的标准性和结构的完整性,第三方面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

关键词:文学语言;结构;内容;标准作者简介:赵玥(1996.2-),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1如果想清楚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首先要明白文学语言的概念。

文学语言可以被看做是为了构建一个特殊的审美目的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语言符号系统。

换句话说,文学语言表述是否恰当决定着所构成的文学作品语言好坏。

文学语言如果想要在语言的一般功能的基础上执行一种特殊的艺术功能,以语言文字为辅佐工具,来刻画文学形象,表达作者和人物的思想,营造独特的意境。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形象思维,反映人物的社会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给读者思考教育。

在文学作品里,这就是文学语言最基本的特征和用途。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在语言风格上具有独特的意味,而具有独特之处确不代表是一部好作品。

那怎样的文学语言是优秀的呢?一、文学作品内容上划分的标准从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上来划分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语言是否简洁明了而且富有逻辑性。

鲁迅的小说《药》开篇的景物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1]这两句话简明的为读者叙述出事情发生的季节和时间,并且营造出整篇文章所需要的凄凉孤寂的氛围。

这是典型的语言简练又富有逻辑性的开头。

因此,无论字有多少多,只要不能再减且保持完整意思就可以的,如果减太多意思弄不清楚就是删减过度。

论汉语言文学影响与未来的发展

论汉语言文学影响与未来的发展

论汉语言文学影响与未来的发展说到汉语言文学,它就像是一座宝库,里面藏着的东西可多了去了。

你瞧,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从古诗词到当代小说,所有这些文字的变化都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谁能想到,几千年前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今天竟然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汉语言文学真的是中华文化的灵魂。

不信你试试,打开一本书,无论是古代的《红楼梦》还是现代的《活着》,它们都能把你带进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种力量,绝不是其他语言文学所能比拟的。

那么汉语言文学到底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呢?说起来,这影响可真大。

从小到大,我们学习汉语,读诗背文,似乎每个细节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世界观。

咱们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种古诗里体会到作者的孤寂与思乡,再到现代散文《朝花夕拾》里感受到那份温柔的怀旧情愫。

这样的感情,只有汉语才能表达得如此生动,其他语言可能就缺乏那种独特的韵味。

所以,大家总说汉语博大精深,那可真不是空穴来风的。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在书本里,它的影响力也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拿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吧,大家都知道“内卷”这词吧?这不就是我们汉语的创新嘛。

你看,原本这词是在某个特定领域里使用的,结果一不小心就成了全民热词。

大家说起来,谁还不是个“内卷”的活生生的例子呢?还有那些各种搞笑的“表情包”文字,简直成了现代汉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语言嘛,总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它不再是枯燥的字词,而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带着幽默、带着感情,甚至带着一丝反叛。

再说说文学创作的力量吧。

就像最近的小说和电影,越来越多作品探讨的是社会现实、家庭情感,甚至是个人成长。

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把复杂的情感和人生哲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你看像《战狼2》这种电影,光是那几句台词,简直让人热血沸腾。

我们常常在剧场里看到观众眼里闪烁的光芒,那种从心底升腾起来的共鸣,就是汉语言文学带来的强大感染力。

可是,话说回来,汉语言文学的未来会如何发展呢?如果真要预测,得先看看我们现在的状况。

浅谈文学语言

浅谈文学语言
三、 怎样 理解 汉文 学 语 言 的 审 美特 点
世界上各种种语 言都有 自己独特之美 , 汉语也不例 外 ,借 用前辈王力先生的话说 ,汉语之美有整齐 之美 、 抑扬之美 和 回
形象性 如果说 间接性是相对于其他艺 术种类 而言 ,体现语 言的一 般性特点 的话 , 那么形象性则是相对 于其他语 言种类 而 ,’ ‘ 一沐 现语 言的文学性特点 。 高明的作家 、 诗人有这样 的本事 ,用语 言文字把 少物 勾 、 得“ 活灵 活现 ” ,把物体状写 得“ 毫毕露 ” 风景描绘得 如在 纤 ,把 “ 眉睫之前 ” ,不仅 如此 ,还 能把人心 深幽灵 府描写 得“ 千姿百 态” ,把抽 象事物描写得“ 生动活泼 ” 。你看“ 春风又绿江南岸 ” , 在读者脑海 中唤起“ 视觉感 ” ,一个“ ” 绿 的色彩 ,晕染 了整幅画 面 、 首诗的意境 ,千古 为人所称 道 。 国维《 间词话 》 整 王 人 说 “ 红杏枝头春意闹 ’ ‘ ,著一‘ ’ ,而境界全出 。 云破月来花弄 闹 字 ‘ 影 ’ ,著一‘ ’ ,而境界全出矣 。 ” 弄 字 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言“ 文学性 ” 又一重要体现 。其他种类 的语言 , 如科技语言 、 公文语言等 ,纯 以理性 、 客观 的态度描述 、 明事 说 物 ,不需要 表达言语者 的情感 色彩 而文学 语言则非表 达作者 情感不可 ,只是表达 的程度有 高有低 ,表达的方式有曲有直 、 有
隐有显 。 抒情性作品表情达意非 常明显 ,至于叙 事性作 品 ,只要
认真体察 ,也能捕捉到作者情感 活动的线索 、 脉络 。
教时 育空
浅谈文学语言
营山县第二 中学校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谈论文学最好从谈论文学语言开 始 提高文学感悟力 ,应该从 提高语言感悟 力开始 。 语言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类丰富多彩 、 浩渺无限的 内心世 界 它能打通 文学与其他艺术 部类 之间的联 系 ,在作 品中呈现 画面美 、 音乐美 它能引导读者进人作品意境 ,对作品进行再创 造 ,由此产生喜 怒哀乐愁怨思 ……当然它也有“ 不足 ” 只是 ,它 诉 诸视觉的一个个文字 ,或诉诸 听觉的一个个语 音 ,它没有真 实的画面 、 声音 ,不提供多种感觉 的直接享 受 ,它是虚拟 的 、 空 灵 的 ,对于不懂“ 这一种 ” 言的人来说 ,对于语言感受 力低 下 语 的人来说 ,它是 一堆“ 乱码 ” ,是一个看 不清或看不见 的未知 世 界。 一 、 学 语 言 的主 要 特 点 文 文学语 言不 同于生 活语言 、 技语 言 、 科 政论语 言 、 文语 公 言 ,尽管它与这些语 言有着或多或 少的联系 ,但毕竟有 自己鲜 明的特色 ,这些特色将它 自身与这些语 言划分开了 。 间接性 如果将“ 语言 ” 个概念“ 这 放大 ” 的话 ,那么可 以说 ,绘画使 用色彩 、 线条“ 言 ” 语 ,音乐使用音符 、 旋律 、 奏的“ 节 语言 ” ,电影 电视使用镜头 、 蒙太奇 的 语言 ” 这些“ 言 ” “ …… 语 都可视 、 可听 、 可触 ,创造的形象是直接 的 。 而文学语 言怎 么样 它只是一个个 语音或 文字符号 ,不是形 象本身 ,要经过读 者视觉接 收和大脑 加工转换 ,才能在心里产生 画面感 、 形体感 、 音响感 、 触感 、 味感 吴兵 李书能 翟娟

我喜欢的文学艺术形式普通话说话范文(通用12篇)

我喜欢的文学艺术形式普通话说话范文(通用12篇)

我喜欢的⽂学艺术形式普通话说话范⽂(通⽤12篇)我喜欢的⽂学艺术形式普通话说话范⽂(通⽤12篇) ⽂学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类的⽣产劳动。

劳动推动⼈的思维和语⾔发展,导致⼿的完善,使⽂学艺术的产⽣成为可能。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我喜欢的⽂学艺术形式普通话说话范⽂(通⽤12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我喜欢的⽂学艺术形式普通话说话范⽂1 我喜欢的⽂学艺术形式是⼩说,⼩说内容丰富多彩,⼈物⽣动形象,故事扣⼈⼼弦。

要说我喜欢⼩说,可以从我的⼩时侯开始,那时的我虽不曾认真读过什么⼩说,但已略微懂得⼀些⼩说的名字,并开始了我对⼩说产⽣的极⼤的兴趣。

到了中学时代,我已慢慢的去接触⼀些⼩说了,从《西游记》到《三国演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虽然读的不多,但那是的我已经觉的得它将会成为我学习⽣活中的⼀部分了。

只是为了忙于升学考不得已约束⾃⼰罢了。

进了⼤学,由于学校的图书馆藏书之多,我开始拼命的看⼩说,不论是中国名著,还是外国名著,只要是我对它有所兴趣,就会把它借来看。

其中有钱钟书的《围城》、王实甫《西厢记》、⽼舍的《骆驼祥⼦》、⼩仲马的《茶花⼥》、司汤达的《红与⿊》、托尔斯泰的《复活》等等。

除了这些之外,要说我⽐较喜欢的那要属巴⾦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它描写的是⼀个封建家庭的青年⽣因遭受封建礼教的约束的痛苦的⽣活,从⽽反映出这些年轻⼈的反抗精神。

他们打破了旧礼教的束缚⽽去追求⾃由的理想⽣活,⾃由的婚姻在外国的名著中我最喜欢的哥伦⽐亚的作家马尔克斯写的《百年孤独》,据说作者⽤了⼗⼋年的时间去酝酿这部⼩说,看过的⼈都知道这部⼩说可与中国的《红楼梦》相⽐,它的写作风格也是不同寻常的,他是将⼀百多年的事情在同⼀时间都写了出来,⼏乎是将时间和空间凝聚在了⼀起,读后令⼈回味⽆穷。

希望⼤家有空都去读读。

我喜欢的⽂学艺术形式普通话说话范⽂2 喜爱的⽂学艺术形式是⼩说,因为⼩说有趣,好玩,情节曲折,尤其是短篇⼩说,情节紧凑、短⼩精悍,有着深刻、丰富的社会意义。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风格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风格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

1”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而文学语言则是作家创作艺术形象的手段。

在创作过程中,每个不同的作家都会有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

张爱玲小说作品的语言,朴素中透露着奢靡,凝重中流丽,有悲情苍凉的氛围,能用奇妙诙谐的比喻,运用独特生动的色彩,反复运用的不同的意象和象征等,逐渐形成属于张爱玲自己独特的语言。

但是张爱玲自身对于娴熟语言的驾驭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与她自身的成长社会家庭环境是有很密切的关系。

张爱玲本是李鸿章的外重孙女,在当时社会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出挑的作家天赋。

张爱玲的小说独具娴熟、精湛的语言,文字中富有创造力,都给张爱玲的小说注入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这也正是她的小说会一直吸引读者阅读的关键原因。

这么一个身跨两界并雅俗共赏的作家,在当时来说却是第一无二;张爱玲自幼接受的是西洋学堂的孜孜教育,不过她却只钟情于她的中国小说艺术,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用心去观察,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在当时的众多新文学作家中,会选择走这条路子的人真的很少。

不过也正因如此,张爱玲作品和她的语言对我们现代文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一、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特点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作品,写的十分荒凉和赤裸,绝境中把生存的意义依托在短暂的肉身乐趣上,通过触摸去把握物质的动向。

所1蒙田.随笔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56.以她在对于语言的表达上有着充裕的物质和细琐的细节描写,渗透在平凡老百姓的日常琐碎生活中,通过自己非同凡人的细腻观察,灵活地融入自己对于人生的体验感受,用浓重的色彩涂上,用纷繁复杂抹上,以细腻的文笔,一笔一笔地勾勒出那虚无悲凉的人生旅途。

身处这篇繁华的喧闹里,处处暗示着大限的到来,警醒着人们注意到这繁华背后的苍凉,大喜过后的大悲,她牵引着这场曲径通幽的道路,披荆斩棘中品出当时社会生活底色的无奈与悲壮。

可“说”性农民语言——浅析赵树理小说的文学语言

可“说”性农民语言——浅析赵树理小说的文学语言

收稿日期:2014-12-01作者简介:王莉娜(1990-),女,山西阳泉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莉娜可“说”性农民语言摘要:赵树理作为当代颇负盛誉的作家,被冠以“当代语言艺术大师”的称号。

他独特的个人条件又使得他的创作得以在吸收山西风俗民情的基础上,将农民口语加以提取、删选和改造,创作出一种可“说”性的农民语言。

关键词:可说性;成因;构成;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5)08-0050-04(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一、可“说”性农民语言的成因作为著名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的小说晋味儿浓厚,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致力于描写山西地区的人事景物和风俗民情,更在于他地道的山西味普通话。

(一)客观上对农民口语的熟悉。

赵树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在农村长大的他熟悉农民的口语,他一生与农民水乳交融,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接触中他了解到广大群众其实就是话海,他们中有很多的天才和专家,他们每时每刻都说着能为我们所欣赏的话。

所以,赵树理总会有意地将自己融入到群众中去,去发现农民口语中所蕴含的艺术。

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举家迁往北京,他仍坚守为农民写作的理念,总是尽可能地抽出时间来去老家山西的农村下乡体验。

对于这块养育了他的土地,对于这孕育了他艺术灵感的家乡,赵树理是充满感情的,他将农村作为不断滋养他艺术生命的沃土,将农民作为他灵感的源泉。

置身于农村的赵树理,总是以一个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人,悠然自得,享受与民同乐的惬意。

(二)主观上对农民口语化语体的自觉追求。

赵树理并非一开始就使用通俗易懂的农民语言进行小说创作,正如他早期的作品《悔》《白马的故事》即是采用“五四”欧化体。

初步接触“五四”小说,赵树理痴迷不已,他曾向父亲兴奋地朗读鲁迅的《阿Q 正传》,可是没读几句,父亲就拿着本旧小说走了。

不仅如此,他在学校学到的“学生腔”也引起了父老乡亲的极大反感,在不断的碰壁,不断的反省过后,他开始冷静地重新审视“五四”小说,思考为什么在艺术上和内容上都远胜于旧小说的“五四”小说却得不到农民的欢迎?后来,他发现,这是源于二者所属不同的语言圈子,知识分子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文化教育皆不同与农民,他们口语中往往会掺杂些许文言成分、欧化句式,这自然不能为农民所喜闻乐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说文学语言写作教学1113 0831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谈论文学最好从谈论文学语言开始;提高文学感悟力,应该从提高语言感悟力开始。

语言真是神奇,它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类丰富多彩、浩渺无限的内心世界;它能打通文学与其他艺术部类之间的联系,在作品中呈现画面美、音乐美;它能引导读者进入作品意境,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由此产生喜怒哀乐愁怨思……当然它也有“不足”,它只是诉诸视觉的一个个文字,或诉诸听觉的一个个语音,它没有真实的画面、声音,不提供多种感觉的直接享受,它是虚拟的、空灵的,对于不懂“这一种”语言的人来说,对于语言感受力低下的人来说,它是一堆“乱码”,是一个看不清或看不见的未知世界。

下面就开始我们满目风光的文学语言考察之旅吧。

一、怎样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许你对这句话不陌生,可你对这简单的一句话当中的深刻意义领会多少?你对“文学”“语言”“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思考过吗?这句话可以推导出这样几层意思:文学属于艺术大家族中的一个嫡系。

文学是靠语言呈现的一种艺术样式。

语言是划清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标志。

文学追求语言的艺术化和语言的创造性。

从文艺学的观点来看,文艺或文学艺术大家族中的各种样式都自有其特异的存在和表现方式,按照它们各自采用的媒介和规则的不同,通常将文艺区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四个部类:语言艺术:运用语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即文学。

造型艺术:运用色彩、线条和造型等艺术媒介,塑造人们可以直接感触得到的艺术形象,如绘画、雕刻和摄影等。

表演艺术:运用声音的旋律、节奏或人体动作,塑造出诉诸人们听觉或视觉的艺术形象,如音乐、舞蹈等。

综合艺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材料、艺术手法和艺术规则,在舞台、银幕或荧屏上展现艺术形象,如戏剧、影视等。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

”也就是说,“文学的材料”不止一种,但语言是它的最基本、最有本质特性的材料。

二、文学语言有哪些主要特点?文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科技语言、政论语言、公文语言,尽管它与这些语言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毕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将它自身与这些语言划分开了。

1.间接性如果将“语言”这个概念“放大”的话,那么可以说,绘画使用色彩、线条“语言”,音乐使用音符、旋律、节奏的“语言”,电影电视使用镜头、蒙太奇的“语言”……这些“语言”都可视、可听、可触,创造的形象是直接的。

而文学语言怎么样?它只是一个个语音或文字符号,不是形象本身,要经过读者视觉接收和大脑加工转换,才能在心里产生画面感、形体感、音响感、触感、味感……如鲁迅《故乡》开篇写“我”行近故乡时所见: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里展现一幅语言文字的“画面”,语言文字成为其中的传达媒介,读者先读语言文字,再在脑海里唤起“画面感”,产生阴晦的、苍黄的、萧索的隆冬严寒的印象;如果是画家或摄影师来反映这样的画面,必定是直观的,无须使用需要转换的媒介。

间接性在一定程度带来模糊性、未定性、多义性,这似乎是文学语言的“短处”,其实也是文学语言的长处。

因为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填补其中的“空白”,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当中。

我们常听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人把它当作贬义语,而是把它当作文学、赏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加以认定的。

2.形象性如果说间接性是相对于其他艺术种类而言,体现语言的一般性特点的话,那么形象性则是相对于其他语言种类而言,体现语言的文学性特点。

高明的作家、诗人有这样的本事,用语言文字把人物勾画得“活灵活现”,把物体状写得“纤毫毕露”,把风景描绘得如在“眉睫之前”,不仅如此,还能把人心深幽灵府描写得“千姿百态”,把抽象事物描写得“生动活泼”。

你看“春风又绿江南岸”,在读者脑海中唤起“视觉感”,一个“绿”的色彩,晕染了整幅画面、整首诗的意境,千古为人所称道。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这种一字之妙、之精,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也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表现出来的。

王国维还说:“欧公《蝶恋花》‘面旋落花’云云,字字沉响,殊不可及。

”王氏颇有天才颖悟,觉出欧阳修词“面旋落花风荡漾”中的“声音感”,声音也是形象的一部分。

这里有一个奥妙,即作家、诗人写作时,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并且心尽量运用形象化的词语。

正如王力所说:“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也是语言问题。

形象思维是用具体形象来构思,表现为语言则是多用具体词句,少用抽象名词。

”“多用具体词句,少用抽象名词”,这就是奥妙,为我们欣赏文学和进行文学写作提示了重要的方向。

文学语言追求形象性、形象感,以至于我们常常把“形象化的语言”理解成“文学化的语言”。

3.情感性情感性是语言“文学性”又一重要体现。

其他种类的语言,如科技语言、公文语言等,纯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描述、说明事物,不需要表达言语者的情感色彩;而文学语言则非表达情感不可,只是表达的程度有高有低,表达的方式有曲有直、有隐有显。

抒情性作品表情达意非常明显,至于叙事性作品,只要认真体察,也能捕捉到情感活动的线索、脉络。

回顾前面引述的《故乡》片段,在描写景物时加了一句:“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非常直露地表达了“我”的内心感受。

即使不说这句话,“悲凉”之意也隐约体现,你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不也透出几分“悲凉”气氛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可以说,凡是好的文学作品的语言,都含有厚重的“情”。

老舍对此深体会,他说出了作家使用语言的要诀:“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

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壮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备这悲哀或激壮。

比如说,我们若要传达悲情,我们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音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

反之,我们若要传达慷慨激昂的情感,我们就须用明快强烈的语言。

”(《我怎样学习语言》)可见,情感、情调是支配语言活动的轴心,语言是情感、情调的外化。

三、怎样理解汉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世界上各种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之美,汉语也不例外,借用前辈王力先生的话说,汉语之美有整齐之美、抑扬之美和回环之美。

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都是语言拟音化的结果,堪称音乐美。

汉语的音乐美古已有之,古人的优秀诗文可付诸吟咏,响于口耳,可惜于今衰弱,文学语言的接受逐渐视觉化了。

不过,如果我们细心地读,静心地听,也能感觉出白话文的种种音乐之美来。

1.整齐之美就像音乐有音符和乐段一样,任何语言都有音节和语句。

古汉语的音节都是单一的,每个音节的发音都有独立性,也有相似性,这就为音节的整齐组合创造了条件。

一句话是由一个个单音节组成的,这句话里前后语音可能形成音节的相近似,比如“绿肥红瘦”“鸢飞鱼跃”,其中两两对称,形成一种整齐之美。

推而广之,如果两句话意义相关,用词相近似,句长相等,那么这就是对偶句;如果在对偶句的基础上再多一些句子,就是排比句,当然排比不要求字数相等,只要求句式相同,个别字重复出现。

对偶句和排比句也体现语言的音乐之美。

试看这样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对偶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龚自珍《病梅馆记》)——排比这样的语句读起来具有音乐感、旋律感。

其实,优秀的白话文也体现整齐之美,例如:……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故都的秋》)——对偶、排比2.抑扬之美汉语的四声尽显抑扬顿挫,由四种声调组成的语句有无数变化的抑扬顿挫。

所谓抑,指语音短促,带降调;扬指语音长扬,带升调。

如此富有乐感,与音乐很相似。

我们的祖先把古汉语抑扬顿挫的规律研究得深入细致,也把抑扬顿挫的声律美发挥到了极致。

这主要体现在诗词平仄的运用上。

试看下例: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晃卿衡》)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其中有的字在古代读入声,归到仄声里,我们不管它,仍可按今天的读音来读。

读这种严格按平仄规则写的诗,要注意语音的长短、高低、升降的变化,平声上扬而悠长,仄声下降而短促,这样可接近于古诗本来的声律要求,表达抑扬之美,又不完全拘泥古人严格的格律。

在今天的白话诗和白话文中,平仄的要求不复存在,但汉语的抑扬之美仍旧保留,只不过是以现代形式呈现,变得更为粗略而模糊了。

例如: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李乐薇《我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的空中楼阁》)首先,这些词语的平仄错落有致,创造了悦耳的声律,也许未必真的有意“遵循”了平仄律,而客观上却具有声律之美;其次,开头两个对称句,读起来短促,然后一个19字的长句,读起来舒张。

如此变化多端,紧舒有致,创造了汉语新型的抑扬顿挫。

3.回环之美诗中的用韵与音乐中的旋律回环有些相像,创造了语言的音乐之美。

古代的赋文也押韵,现代新诗、新谚语也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同一个元音在句尾的重复。

押韵对于诗文的效果,就是回环之美。

古诗词的押韵情况是显见的,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第二四六句的末字必须押韵,不过词的押韵未必如此,可能句句押韵,也可能三句押韵;平声韵和仄声韵分开,不像现在这样通押;还有入声韵,这是古诗词中特有的,入声现代普通话已绝迹,在现在某些方言中仍保留,情况比较复杂,不必深究,只要知道在末句出现是押韵就够了。

入声韵的绝迹,属于“音变”现象,古代发音和现在所不同;不仅如此,还有其他的押韵,现代人读来觉得不押韵,但在古代是押韵的。

总之,古诗词押韵较为分明,造成优美的旋律,给我们诵读带来很大的方便。

古代的赋和散文的用韵易于被忽略,值得一提。

赋是押韵的,汉赋是典型的赋,我们读得少。

如高中课文苏轼《赤壁赋》有些句子押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如果细心地读,可以发现古代有些散文也间或押韵,如柳宗元《愚溪诗序》: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