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三十三 有关“反射弧受损部位”
推荐学习K12(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十四 有关“净光

警示十四有关“净光合作用与真正光合作用”失分要记(1)光下并不是只进行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同时进行,如果有氧气释放,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如果有二氧化碳释放,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细胞呼吸强度。
(2)对于密闭透明容器中的绿色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容器中二氧化碳或氧气的变化量反映了植物体进行的呼吸作用;在光照下,容器中二氧化碳或氧气的变化量,是植物体净光合作用的结果。
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3·2微练27.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光照相同时间,3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 ℃时相等B.光照相同时间,在20 ℃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C.温度高于2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28.在CO2浓度一定、温度适宜的环境中,测定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CO2的吸收或释放量,结果如下表:(表中负值表示CO2释放,正值表示CO2吸收)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光照强度在8.0~9.0 klx之间时,细胞内合成ATP的速率不变B.光照强度在2.0 klx时,细胞内不进行光合作用C.光照强度在8.0 klx时,细胞既吸收二氧化碳又吸收氧气D.光照超过9 klx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主要是受外界CO2浓度的制约答案精解精析警示十四有关“净光合作用与真正光合作用”27.A 该图纵坐标分别表示光照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即植物积累的有机物量、净光合作用)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细胞呼吸),因此,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应该是两条曲线的数值之和。
光照相同时间,3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为(3.5+3) mg/h,30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为(3+3.5) mg/h,故光照相同时间,3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 ℃时相等;光照相同时间有机物积累量最多的是25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的点应该是光照下植物不吸收二氧化碳的点,而不是图中两曲线的交点。
2019高中生物学业水平复习专题十三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业水平过关

专题十三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业水平过关(十三)一、单项选择题Ⅰ(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 )A.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触碰而下垂B.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C.人的第二性征的出现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解析: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D2.运动员听到枪响,迅速冲出起跑线,该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A.骨骼肌B.枪声刺激C.反射弧D.听觉中枢→效应器解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答案:C3.世界杯足球赛时,球员踢球瞬间,在突触小体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A.电信号→电信号B.电信号→化学信号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D.化学信号→电信号解析:球员踢球瞬间,突触小体上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答案:B4.a-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使受体失去传递兴奋的能力。
a-银环蛇毒中毒会造成(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B.肌肉松弛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D.肌肉持续收缩解析:a-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得兴奋不能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从而导致肌肉不能产生兴奋而松弛。
答案:B5.兴奋在神经细胞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下列有关兴奋的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释放方式是主动运输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传递C.神经递质能够使突触后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D.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解析: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小泡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A错;作用于突触后膜,只能进行单方向传递,B错;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后,神经递质被分解,C错。
答案:D6.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依次是( )A.大脑、脊髓、下丘脑 B.大脑、脑干、脊髓C.脑干、小脑、大脑D.大脑、小脑、脑干解析:语言中枢、控制身体平衡中枢、呼吸中枢分别在大脑、小脑、脑干。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02章 测试题 含解析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资料1.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答案】C 【解析】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说明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B项正确;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这个区域的蛋白质被激光分解,荧光消失,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是因为该区域附近的被荧光标记的蛋白质或脂质流动到该区域,故可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项正确;由此也可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D项正确;但不能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C项错误。
2.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经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器甲是线粒体,有氧呼吸时葡萄糖进入其中被彻底氧化分解B.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C.若细胞器丙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D.乳酸菌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甲和丙【答案】C 【解析】细胞器甲含有蛋白质、脂质和核酸,说明其具有膜结构并且含有核酸,动物细胞中具有膜结构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有氧呼吸时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A项错误;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但其不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如溶酶体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无关,B项错误;细胞器丙无膜结构,含有核酸,说明其是核糖体,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C项正确;乳酸菌是原核生物,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乳酸菌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只有丙,D项错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课时作业3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基础巩固1.(2019·某某某某二十四中模拟)关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灭活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体液调节为主解析:激素只对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起作用,激素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灭活,A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B正确;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还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C正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D错误。
答案:D2.(2019·某某某某联考)成年健康小白鼠下丘脑的部分结构被破坏后,其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如下图,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解析: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若小白鼠下丘脑部分结构被破坏后,小白鼠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其耗氧量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在最适温度时耗氧量最高,D项符合题意。
答案:D3.下列与抗利尿激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B.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会使尿量减少C.神经系统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D.抗利尿激素促进水被重吸收进入肾小管腔解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A正确;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原尿中的水分重新进入血液,使尿量减少,B正确,D错误;下丘脑调节水平衡,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C正确。
答案:D4.(2019·某某省揭阳市第一次模拟)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其分子结构与人雌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激素效应。
下列对大豆异黄酮的推测,错误的是( ) A.可缓解雌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B.能与人雌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C.可能作用于下丘脑的雌激素受体D.会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解析:由于大豆异黄酮,其分子结构与人雌性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故可缓解雌性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A正确;由于大豆异黄酮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因此能与人雌性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B正确;由于雌性激素可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故可能作用于下丘脑的雌性激素受体,C正确;大豆异黄酮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故能够通过反馈调节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错误。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三十五 有关“突触传递过程及异常”

警示三十五有关“突触传递过程及异常”失分要记(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被重新吸收。
(2)异常情况:①若某种有毒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可能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导。
3·2微练69.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即把辣椒刺激和热刺激产生的感觉等同起来。
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它们能被辣椒素或较高温度刺激激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香草酸受体位于突触后膜B.辣椒素可与香草酸受体结合,导致Na+内流C.上述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70.多巴胺是某些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一种递质,它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多巴胺起作用后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
可卡因是一种神经类毒品,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多巴胺的释放要依赖膜的选择透过性,不消耗能量B.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C.可卡因可阻止多巴胺回收,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D.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干扰信息传递答案精解精析警示三十五有关“突触传递过程及异常”69.A 香草酸受体位于感觉神经末梢的细胞膜上,感觉神经末梢的细胞膜不属于突触后膜,A错误;由题意可知,辣椒素可与香草酸受体结合,产生兴奋,即导致Na+内流产生神经冲动,进而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B正确;热觉、痛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正确;由于高温也能激活香草酸受体,因此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D正确。
70.C 多巴胺的释放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通过胞吐完成,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可卡因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导致其与后膜受体持续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C正确;依图分析,可卡因可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D错误。
【配套K12】[学习](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十三 有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十三 有](https://img.taocdn.com/s3/m/8f1f64e0da38376baf1faea9.png)
警示十三有关“光合作用的物质及变化”失分要记(1)光合作用中产生的[H]为NADPH,呼吸作用中产生的[H]为NADH,两种[H]不是同一种物质。
(2)光合作用光反应中产生的ATP只能被暗反应所利用,呼吸作用中产生的ATP可被除暗反应外的各项生命活动所利用。
(3)CO2中的C进入C3但不进入C5,最后进入(CH2O),C5中的C不进入(CH2O),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
3·2微练25.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中产生的[H]是同一种物质B.光合作用光反应中产生的ATP也可用于主动运输C.用14C标记CO2,将依次出现在C3、C5和(CH2O)中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H2O都可作为反应物和生成物26.如图表示发生在叶绿体中的相关代谢过程,其中①②表示相关过程,A、B表示两种气体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过程①表示光反应,过程②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B.物质A表示O2,物质B表示CO2C.过程②能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D.过程②的两个阶段都需要消耗过程①产生的[H]和ATP答案精解精析警示十三有关“光合作用的物质及变化”25.D 光合作用中产生的[H]为NADPH,呼吸作用中产生的[H]为NADH,两种[H]不是同一种物质,A错误;光合作用光反应中产生的ATP只能被暗反应所利用,B错误;CO2中的C进入C3但不进入C5,最后进入(CH2O),C5中的C不进入(CH2O),C错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H2O都可作为反应物和生成物,D正确。
26.D 由题图可知,过程①②分别表示光反应和暗反应,反应场所分别是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反应中的物质A、B分别表示O2和CO2,A、B正确;光反应能将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能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葡萄糖中,C正确;过程②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阶段,其中CO2的固定不需要消耗①过程产生的[H]和ATP,D错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本知识整合:必修3第2章 第1节 PPT课件

①C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D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轴突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细胞结构和突触的组成可以判断①是细胞核、 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2)由于 B、C 在同一神经纤维上,B、D分别位于两个神经元上,所以B处 与C处之间兴奋的传导属于神经纤维上的传导,B处与D处之 间兴奋的传递属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比较表中数据,发现 C 处感受刺激时间不受 Ach 浓度影响, D 处感受刺激时间随 Ach浓度增加而不断减少。 时间的长短可以代表兴奋传导 (递)的速度。(3)由于突触小泡可以释放递质,会影响研究结 果,所以要除去突触小泡。
当刺激①时,神经纤维的Na+内流,电位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 为外负内正,当①切断后,刺激②处,仍能通过神经纤维传 到效应器,但由于③突触传递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 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兴奋只能单向传递,这样其他结构 也就没有电位变化了。
答案 B 【题后反思】 如何识别或确定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提示:①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没有的 则为传出神经。 ②根据前角(大)和后角(小)判断,与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③ 根据切断刺激的方法确定,若切断神经后,刺激外周段不 反应,而刺激向中段反应,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是 传出神经。
3.传导过程 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 位差而形成 局部电流 。
4.传导方向: 双向传导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
突触间隙 后膜
突触
3.传导方向 单向传递 ,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 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 突触后膜 。 小泡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三十四 有关“电流计偏转情况”

警示三十四有关“电流计偏转情况”失分要记(1)判断指针是否偏转及偏转的方向,要比较与电流计两极相连的神经膜电位情况:电位相同——指针不偏转;电位不同——指针由正电位偏向负电位。
(2)判断指针偏转次数,要分析与电流计两极相连的神经膜兴奋情况:两处神经膜都不兴奋——指针偏转0次;两处神经膜同步兴奋——指针偏转0次;两处神经膜不同步兴奋——指针偏转2次;只有一处兴奋——指针偏转1次。
3·2微练67.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如图1,突触结构两端的表面如图2,每个电表两电极之间的距离都为L,当在图1的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测得电位变化如图3。
若分别在图1和图2的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测得的电位变化图正确的是( )A.a点对应图5B.b点对应图3C.c点对应图3D.d点对应图468.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 其余部位均正常。
下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C.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答案精解精析警示三十四有关“电流计偏转情况”67.D 根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若在a点刺激,由于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故无电位变化;若在b点刺激,电表右侧电极处先兴奋,然后左侧电极处兴奋,与图3曲线相反。
图2表示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传递速度较慢,若在c点刺激,将会出现类似图3的电位变化,但中间电位差为0的时期较图3长;若在d点刺激,则将出现如图4的电位变化。
故D选项正确。
68.A 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正常情况下,膜外(a、c两点)为正电位,指针应不偏转,但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指针向右侧偏转,说明c点为负电位,由此推测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B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示三十三有关“反射弧受损部位”
失分要记
反射弧受损的分析方法
反射弧只有在结构上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组成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受损,反射活动都将不能完成。
此类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受损:由于神经冲动不能传到脊髓和大脑皮层,无感觉,效应器不能作出反应。
(2)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神经冲动能传到脊髓并通过上行传导束传到大脑皮层,有感觉,但效应器不能作出反应。
(3)神经递质被阻断不能释放:神经冲动不能传到效应器,效应器不能作出反应。
3·2微练
65.如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
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6.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
①感受器和传入神经②感受器和效应器③感受器④传入神经和效应器⑤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A.②或④或⑤
B.②或③或④
C.②或③或⑤
D.①或②或⑤
答案精解精析
警示三十三有关“反射弧受损部位”
65.C 病人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神经中枢都正常,但手不能动,说明神经冲动不能传至效应器,故阻断的位置是③。
66.A 根据表格内容,在破坏前刺激此脊蛙的左或右后肢,左、右后肢都收缩,说明左、右后肢都有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且左、右后肢的反射弧间能交叉连接。
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都不收缩,说明破坏部位可能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而右后肢收缩,说明破坏部位可能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
综合两个实验可知,破坏部位可能是感受器和传出神经或感受器和效应器或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或传入神经和效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