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 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6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合集下载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作者观点及炼字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作者观点及炼字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要求1、把握诗中的形象;2、理解诗歌的语言,了解其艺术风格及其表达的情感;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4、理解诗歌的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了解鉴赏常用的术语1、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艺术技巧为同一概念,均是指诗歌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来表现诗歌内容的手段和方法。

它是总体概念,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选材剪材、行文结构等。

2、修辞手法从属于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比兴、多角度描写(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3、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对事描写、景物描写)、议论、抒情等。

4、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5、行文结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有总有分(总——分,分——总),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详略得当、过渡、铺垫、伏笔等。

二、了解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2、建功报国3、思乡怀人4、离愁别恨5、长亭送别6、归隐情怀7、生活杂感三、我国古代诗歌常见的类型1、写景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往往通过景物特点的叙写蕴含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或者寄寓深刻的人生哲理。

言在此而意在彼,景物只是作者抒情的手段,多采用象征、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鉴赏时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所描摹的事物中寄托的感情。

2、羁旅赠答诗:这类诗情真意切,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飘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重视,有极高的人生价值。

3、边塞诗: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多表现古人卫国护家,热爱生活,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怀,有的则抒写战士的长期戍边难免要产生的“边愁”。

但意境雄厚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

高三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与表达技巧 教案精品版

高三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与表达技巧 教案精品版

鉴赏诗歌的语言与表达技巧【高考攻略】一、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①对表达技巧的鉴赏,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

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

②把握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为主旨服务的。

因此,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必须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当结合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和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重点评析其作用、效果。

答题思路:(1)指出什么地方用了什么技巧或手法。

如果手法对应范围是全诗,就直接指出全诗用了什么手法。

如对应的是句子,就指出哪个句子用了什么手法。

如“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

(2)分析怎样用的。

如上例,诗人把贪官污吏比作大老鼠,刻画了贪官污吏胆大贪婪的无耻形象。

(3)点出用这个手法有什么好处。

要扣住塑造形象和表达主旨两方面来说。

如上例这个比喻形象传神地塑造了贪官的形象,表达了人民对其的憎恶之情,批判了统治者的无耻。

答题模式:诗歌(诗句)用了(什么技巧),写了什么景物或图景,突出了(事物)什么特点,表达(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二、语言鉴赏诗歌语言从内容的角度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意象语言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被人们赋予了特定内涵和承载了作者特定情感的物象,诗人常常借助它们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松”象征顽强不屈,“菊”则象征不畏霜冻的坚强,而“莲”则代表洁身自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01 考点解读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02 考查方式鉴赏表达技巧命题方式通常有:1、请分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

3、某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03 技巧点拨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5.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如朱嘉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歌考点——鉴赏诗歌的 形象

诗歌考点——鉴赏诗歌的 形象

诗歌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诗歌的步骤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2、知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3、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4、析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5、抓尾句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鉴赏诗歌形象学习要点: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是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4、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一.人物形象。

①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二、景物形象。

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课件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课件

课堂示例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竹 枝 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 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奥妙心理 。
课堂示例
3、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 。
②千古长如白练飞。
3、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念家的 伤感之情。
比喻
修辞方法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月亮的形状并体 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 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隐语(谐音)、双关
描,乐景衬哀情

赋比兴,抑扬,对照,联

想,衬托(正、 反衬)

1.修辞方法
比喻 夸张
比拟(拟人拟物)对偶 借代 设问 用典 顶真等
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知识梳理
[考题设计]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能(或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2、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果? 4、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 这一手法的?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 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平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 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 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1、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2、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画了瀑布的 色彩和形态。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形象鉴赏课件(共26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形象鉴赏课件(共26张PPT)

物象形象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 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 2、野菊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诗人借 野菊暗示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狂放不 羁的情怀。(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 3、诗歌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率性自 然、超凡脱俗的志趣。(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古诗词鉴赏
专题复习
复习思路
古诗词鉴赏
考点 题材
形象 语言 技巧 情感观点
鉴赏形象
PART ONE
诗歌中的形象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人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
景物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事物(物象)
鉴赏形象题三步走
1、形象有什么物点,概括或鉴赏 2、形象是如何描绘或展现的? 3、这个形象对于表情达意和呈现主旨有何意义?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 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人物形象
1、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高洁不俗、洒脱放达的 高人逸士形象。(特点+身份) 2、高洁不俗: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 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形象特点。 3、潇洒疏放: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 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形象特点。(性格—具体 分析) 4、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 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义或情感)景物形象Fra bibliotek景物形象
意象 是指诗歌中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境 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 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无穷韵味和诗意的 空间(氛围、境界、心境)。

中考冲刺:中考语文考点之鉴赏诗歌的形象

中考冲刺:中考语文考点之鉴赏诗歌的形象

中考语文考点之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板块重要的考查内容。

“形象”是指古代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感情。

从近几年中考的情况来看,中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从考查形式上看,中考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的把握,难度稍大。

命题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这首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形象的特点和内涵。

(3)请分析两首诗歌中形象的异同。

2.从考查内容上看。

中考常与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考查形象的内涵及意义。

考生在备考时,要把握以下答题方法:首先,要弄清形象的特点;其次,要在联系诗歌主旨的基础上,分析形象在诗歌中的特别意蕴;最后,用得体的语言组织答案。

预计2018年中考仍会以该考点为考查热点,因此,考生应对其格外关注。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州歌头·项羽庙李冠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

鞭寰宇,驱龙虎,扫欃枪,斩长鲸。

血染中原战。

视余、耳①,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

兵散月明。

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

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

泪盈盈。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②。

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

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

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注】①余、耳:陈余、张耳,都是参加反秦斗争的人物。

②泉扃:九泉,地下。

上阕描绘出了怎样的项羽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上阕描绘出了项羽叱咤风云、英武无比却兵败落魄、儿女情长的末路英雄形象。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

鞭寰宇,驱龙虎,扫欃枪,斩长鲸。

血染中原战”几句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英武无比、武功盖世、征战天下的英雄形象,而“兵散月明。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事物形象类题目,关键是对典型物象的象征意义 要了然于心,且要找准物的特征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契合点。
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一般要求为:把握形象的特征,分 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答案构 成为:什么形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概括形象的意义。
【典例精析】
【例题1】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 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 至今接连不断地战争的厌倦。
2.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 要说明。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唐代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 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 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 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唐代李白的《蜀道 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的《琵琶 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等等,都以杜 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试题分析】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 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 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们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6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一、诗歌鉴赏(共15题;共118分)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迎燕【宋】葛天民咫尺【注】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

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的画面。

(2)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金城北楼①高适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

金城,在现今的兰州。

②磻(pá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

③体道:是指体悟道理。

④更:经历。

(1)“至今羌笛怨无穷”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2)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3.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它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李太白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客居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继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

“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 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 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直”与“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

B. 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一壮景写情的手法。

C. 该联景物既为下联景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

D. 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 颔联运用了对偶手法,以实景写作者行踪。

C. 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 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3)下面诗句不属于边塞诗的一项是()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D.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6.(2017·河北)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各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 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23年来的人生经历。

C. 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若隔世的感慨。

D. 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7.(2017·福建)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小题。

木兰诗(节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8.(2017·莱芜)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九日同姜如农王西樵程穆倩诸君登慧光阁【清】宋琬塞鸿犹未到芜城①,载酒登临雨乍晴。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上方钟磬疏林满,十里笙歌画舫明。

空负黄花羞短鬓,寒衣三浣客心惊。

【注】①芜城,扬州的别称。

A. 首联写塞外鸿雁尚未到扬州,天气乍雨初晴,作者与友人登高饮酒,共度重阳佳节。

B. “山色”一联对仗工整,既写出了山色的变化,又写出了时序的变迁。

C. 颈联虚实结合,作者听着悠扬的钟声,忆起昔日扬州的繁华,如今繁华不再,让人伤怀。

D. 这首诗笔力苍劲,意象沉郁,写出了作者年华已逝、窘迫潦倒的生活状况,表达了悲凉愁苦的感情。

9.(2017·乌鲁木齐)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A. 词的上片由景及事及情,先写晚春之景,而后写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无心梳洗打扮的心绪,表现了词人真实的生活片段和内心的感伤。

B. 上片后两句,写出了哀伤的原因和程度,将词人的满腹辛酸表现得细腻深刻,这种深重的愁绪,不能触碰,还未诉说,词人便已泪水涌流。

C. 词作下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用语新奇,说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练船都载不动,将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具体真切。

D. 下片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词人刹那间的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委婉而含蓄,堪称描摹愁苦情思的典范。

10.(2017·娄底)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什么哲理?(2)有人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你怎么认为?请简要分析。

11.(2017·泸州)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早发【唐】韦庄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12.(2017·随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①,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注释】①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题目中的“劝”是勉励的意思,起统领全片的作用。

B. 首句写读书时间——从“三更”读到“五更”,极言读书之刻苦勤奋。

C. “黑发”、“白首”借指青年,老年,两相对照,突出年少勤学的可贵。

D. 诗的语言平实质朴、自然流畅、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

(2)补写下面的“劝学”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________ ,________。

(《汉乐府•长歌行》)13.(2017·广元)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14.(2017·上海)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各题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A. “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 “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 “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 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15.(2017·东营)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盆池杜牧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注】“盆池”,即挖地成盆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种养鱼类与水生花草以供观赏。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答案解析部分一、诗歌鉴赏1.【答案】(1)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

(2)①“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

②“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

③“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

④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

2.【答案】(1)“怨”,表面上是羌笛的怨声,其实也是诗人的怨声。

眼下的边关并不安宁,社会也不太平,忧怨的笛声,是对富国强兵的期盼,是对戍守边疆英雄的呼唤,更是对边关形势的担忧。

(2)①运用了比喻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