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判定蜡烛火焰各部分温度实验的改进
对蜡烛燃烧实验的再改进

对蜡烛燃烧实验的再改进
蜡烛燃烧实验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化学实验,但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改进,使实验更加准确和有趣。
以下是对蜡烛燃烧实验的再改进:
1. 使用数字温度计 - 使用数字温度计可以测量烛心处的温度,这将使实验更加准确。
2. 增加氧气 - 在实验室中可以使用氧气瓶增加燃烧过程中的
氧气浓度,从而使实验更加激烈。
3. 改变蜡烛的长度和颜色 - 使用不同长度、颜色和形状的蜡
烛会引起不同的烟雾和火焰,使实验更加有趣。
4. 使实验可重复 - 保持实验条件的稳定和准确,并使用相同
的蜡烛类型和数量,以确保实验结果是可重复的。
5. 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结果 - 尝试在不同温度、氧气浓度
和蜡烛类型下进行实验,并比较每次试验的结果,可以使实验更富
有挑战性。
6. 观察整个燃烧过程 - 建议使用高速摄影机或望远镜对燃烧
过程进行录制,以便更细致地观察燃烧产生的变化。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部分实验改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改进津市市德雅中学郭泽红一、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实验安排在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的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着重培养他们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材中原实验的不足如图2所示,教材中原实验: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来推测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
理论上,干燥烧杯罩在燃烧着的蜡烛火焰上方,可以形成水雾,但是我们每年上新课时间在9月份,温度较高,空气较为干燥,且烧杯口径较大,学生一般难以在烧杯壁看到水雾;其次,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理论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烧杯洗干净后,使得石灰水只能极少的沾在烧杯壁上,这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学生难以看到明显的浑浊现象,从而使学生产生质疑。
三、 实验改进后所需器材和原理原理:蜡烛燃烧生成水产生水雾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四、 实验改进说明取一只干燥洁净的平底烧瓶,将一小截蜡烛固定在燃烧匙上,点燃后,小心的伸入到平底烧瓶内,4~5s 后,迅速抽出燃烧匙,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即可。
注意:实验时,切不可用橡皮塞塞紧平底烧瓶,以免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附在烧瓶内壁上,振荡澄清石灰水时,使学生得出“白烟颗粒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错误结论。
五、实验步骤a、取一只干燥洁净的平底烧瓶b、将一小截蜡烛固定在燃烧匙上,点燃后,小心的伸入到烧瓶内c、4~5s后,迅速抽出燃烧匙,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即可。
六、实验现象和结论现象:烧瓶出现水雾结论:蜡烛燃烧生成水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生二氧化碳七、实验创新和改进之处1、实验操作简单、方便,且现象明显;2、实验过程中安全,无污染、非常环保;3、明显的实验现象便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对初中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改进

对初中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改进蜡烛是一种常见的燃料,由蜡和蜡纸制成。
它可以在黑暗中提供光亮和热量,也是进行有趣实验的基础材料之一。
在初中科学课堂上,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常见的实验之一,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氧气、火焰、燃料和气体开关等方面的知识。
但是传统的蜡烛燃烧实验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使实验更加准确和有趣,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本文将从实验材料、实验流程和实验步骤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意见。
实验材料:原材料:蜡烛,蜡烛底座。
器材:烧杯,盛氧气瓶,拍子,水实验流程:1、将蜡烛固定在蜡烛底座上。
2、将蜡烛置于烧杯中,用盛氧气瓶内氧气燃烧时观察火焰的变化。
3、用拍子将蜡烛灭火,再用水淹灭残余的微小火焰。
4、观察燃烧后残余物质。
改进意见:1、实验材料:原材料:蜡烛,蜡烛底座。
器材:烧杯,盛氧气瓶,拍子,水,眼镜,防护衣等安全工具。
改进理由: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和可能溅出的热蜡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使用安全工具可以有效降低危险性。
2、实验流程:改进前流程中没有考虑到氧气流量和热量变化对实验的影响。
改进后可将实验流程改为以下流程:1、将蜡烛固定在蜡烛底座上。
2、将蜡烛置于烧杯中。
3、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的形状和颜色,分析火焰中包含的元素和化学反应。
4、用盛氧气瓶内氧气燃烧时观察火焰的变化,调整氧气流量。
5、用拍子将蜡烛灭火,再用水淹灭残余的微小火焰。
6、观察燃烧后残余物质。
改进理由:改进后通过调整氧气流量可以更加准确地观察氧气对燃烧的影响,同时可以观察烟雾和火焰扩散速度等现象,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过程。
综上所述,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材料、实验流程和实验步骤等方面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反应原理和科学实验基本技能。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部分改进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部分改进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丁辉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介绍在实验中如何观察、描述和记录,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蜡烛,学生能够简单地描述所看到过的一些现象,例如蜡烛燃烧时能发光、发热,还会“流泪”等,本节课的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步骤,让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学会动态、辩证的看问题。
并学会观察的具体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发光、发热、新物质的产生等)。
但是学生对于怎么研究物质、主要研究物质的哪些方面、利用什么方法研究并不清楚,所以本节课要在学生几乎没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使之顺利完成实验操作,认识到实验是研究物质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节如何实验的方法课,在整个教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实验现象是不是明显,直接影响上课效果。
本课中有一个实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内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个实验由于烧杯内壁比较光滑,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后,挂在烧杯内壁上的石灰水很少,现象不是很明显;也有一些其他的试验方法,如迅速倒转烧杯后,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这种方法成功的概率也不大。
我对此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
拿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用一个石棉网堵住烧杯口后,将其倒转,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优点:1、实验中只用一个烧杯,就可以完成两个实验,减少试验所用器材
2、减少蜡烛将烧杯熏黑的可能性,烧杯罩的较高也能成功
3、实验现象明显,使实验的可见性增强,演示和学生实验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改进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改进实验探究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学方式,尤其是对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实验就是开启化学大门的钥匙,所以,教师要努力改进实验,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对于教材中设计有缺陷的实验,教师要大胆探索,改进方法,使学生能看到真实的现象,并能通过实际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结论。
人教版教材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活动与探究”栏目,是培养学生有步骤进行科学探究的开端,所以要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但是在教学中,出现困难的实验是: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这个实验大多以失败告终,致使学生不能获得完整的信息,也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对这个实验教学,大多老师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背过参考书上的准答案,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下面我来阐述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
一、实验原型及不足1、实验原型(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实验操作: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或者有的老师将实验操作改为:在蜡烛上方倒扣一干冷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观察现象;.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向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2、不足及原因按照上述所设计的操作方法,看到“水雾”比较困难,至于看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一点,老师都有很深刻的体会。
原因是:(1)蜡烛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热,加上时值刚开学的天气还很热,所以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很快就蒸发了,这一现象稍纵即逝,学生很难观察到。
(2)蜡烛在燃烧时候,常常会伴随着黑烟的产生,并且,由于烧杯底是封闭的,空气流通困难,所以黑烟较多,这样在烧杯底部很容易形成黑色的碳。
在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看到的是黑色悬浮物,根本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遗憾的是,不少老师忽略了“黑烟”这一现象,更没有解释,也没有探索实验的改进措施,导致实验以说和记忆的形式结束。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的改进黄冈市蕲春县白河中学435311 黄次谦改进实验目的: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2-13页)是化学教材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
在实际探究过程中,学生对蜡烛的颜色、状态及气味等部分的探究完成情况很理想,但在探究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蜡烛燃烧的产物是否含有CO2及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时遇到些困难。
具体表现为:1、在蜡烛火焰中放置1s后拿出的火柴梗被烧部分全变黑、有的甚至燃着了;2、观察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且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烧杯的内壁,变浑浊的现象不明显;3、用燃着的火柴点燃刚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易失败,无法保证较高的成功率。
因此、本组实验改进的目的为:1、让探究者更清楚的感知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2、让探究者根据现象明白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CO2;3、使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的成功率更高。
实验仪器及用品:蜡烛、铁丝、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烧杯、打火机、集气瓶、玻璃片实验装置图及说明:改进一:用铁丝代替火柴来检验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改进二:用先收集后检验的方式代替教材中的使用的方式改进三:用打火机代替火柴来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实验操作步骤现象结论1、用一根细铁丝拉紧平放在火焰中,并观察铁丝被烧部分不同地方的颜色;被烧的细铁丝在外焰的部分发红,内焰及焰心部分较暗蜡烛外焰温度最高,内焰较低、焰心温度最低2、在燃着的火焰上罩一干冷的集气瓶(不用烧杯),当感觉集气瓶壁热时,迅速盖上玻片,正放桌上,然后移开部分玻片,倒入8ml澄清石灰水,盖好玻片充分振荡后观察,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CO2 3、熄灭蜡烛前将打火机靠在蜡烛旁(略高于蜡烛1cm),吹灭蜡烛的同时按下打火机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被轻易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可以被点燃,并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1、节约资源,绿色环保。
第一个实验改进中用铁丝代替火柴就体现了绿色环保的意识。
对判定蜡烛火焰各部分温度实验的改进

对判定蜡烛火焰各部分温度实验的改进
丹江口市土关垭中学宋天国
1、实验内容:
探究蜡烛火焰各部分的温度
2、应用原理:
相同条件下,根据木条燃烧所需时间的长短判定火焰温度的高低3、实验器材:
蜡烛、小木条(可以用火柴梗代替)、火柴、细铁管石棉
4、实验步骤:
(1)取一根细铁管,在一端管外包裹上一层石棉,将一根细木条或者火柴梗插入细铁管中(见图1)。
根据蜡烛火焰大小,留适当长度在铁管外面。
再点燃蜡烛,让学生看清火焰的三部分。
图(1)
(2)将小木条直接伸入焰心部分,这样火焰的外焰,内焰与小木条被细铁管隔开,感受木条燃烧所需时间(见图2)。
(3)将小木条直接伸入内焰部分,这样火焰的外焰与小木条被细铁管隔开,感受小木条燃烧所需时间(见图3)。
(4)将小木条直接伸入外焰部分,再次感受小木条燃烧所需时间(见图4)。
图(2)图(3)图(4)
5、实验分析:
小木条放在焰心上,可以发现相当长时间不着火,说明焰心温度低;小木条放在内焰上,可以着火,但比接触外焰着火在时间上明显要长一些,说明蜡烛火焰的内焰温度比外焰低,比焰心温度高。
6、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
7、影响实验的因素:
(1)一定要看清火焰的各个部分,准确伸入相应位置,否则,有可能影响探究结果。
(2)做实验时,最好关闭教室的门窗,尽量避免风使蜡烛火焰晃动。
否则,有可能影响探究结果。
8、改进的意义:
(1)方法简单实用,现象明显。
(2)也可用于探究酒精灯的火焰温度。
对初中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改进

对初中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改进引言蜡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其在照明和点缀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初中科学课程中,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一个常见的实验课题,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蜡烛的结构、燃烧原理以及化学变化等知识。
传统的蜡烛燃烧实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我们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一、蜡烛燃烧实验的传统方式传统的蜡烛燃烧实验通常包括以下步骤:准备蜡烛、打火机、燃烧器等实验器材;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的情况,并观察燃烧产生的火焰、烟雾和残留物等;分析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让学生理解燃烧产生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这种传统的蜡烛燃烧实验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实验内容单一,学生仅仅是以观察者的身份进行实验,缺乏主动参与和探究的机会;二是实验过程缺乏创新和趣味,不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三是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有限,无法直观地展示实验过程和结论。
我们需要对蜡烛燃烧实验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二、改进方案一在教学设计方面,可以对蜡烛燃烧实验进行改进,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一种可能的改进方案是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实物展示和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的通过多种感官进行接受和认知,提高实验的直观性和可视性。
在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烟雾时,可以通过视频资料展示烟雾的形成过程和内部结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烟雾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可以引入实验教学游戏,设计蜡烛燃烧实验的角色扮演和模拟情景,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扮演“科学家”、“观察者”等不同的角色,培养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其实验探究的欲望和信心。
在实验装备方面,可以引入一些新型的实验器材,比如化学荧光灯、燃烧模型等,使实验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这些改进措施,可以提高蜡烛燃烧实验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蜡烛燃烧的原理和规律。
三、改进方案二在实验内容方面,可以对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进行拓展,增加实验的深度和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判定蜡烛火焰各部分温度实验的改进
丹江口市土关垭中学宋天国
1、实验内容:
探究蜡烛火焰各部分的温度
2、应用原理:
相同条件下,根据木条燃烧所需时间的长短判定火焰温度的高低3、实验器材:
蜡烛、小木条(可以用火柴梗代替)、火柴、细铁管石棉
4、实验步骤:
(1)取一根细铁管,在一端管外包裹上一层石棉,将一根细木条或者火柴梗插入细铁管中(见图1)。
根据蜡烛火焰大小,留适当长度在铁管外面。
再点燃蜡烛,让学生看清火焰的三部分。
图(1)
(2)将小木条直接伸入焰心部分,这样火焰的外焰,内焰与小木条被细铁管隔开,感受木条燃烧所需时间(见图2)。
(3)将小木条直接伸入内焰部分,这样火焰的外焰与小木条被细铁管隔开,感受小木条燃烧所需时间(见图3)。
(4)将小木条直接伸入外焰部分,再次感受小木条燃烧所需时间(见图4)。
图(2)图(3)图(4)
5、实验分析:
小木条放在焰心上,可以发现相当长时间不着火,说明焰心温度低;小木条放在内焰上,可以着火,但比接触外焰着火在时间上明显要长一些,说明蜡烛火焰的内焰温度比外焰低,比焰心温度高。
6、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
7、影响实验的因素:
(1)一定要看清火焰的各个部分,准确伸入相应位置,否则,有可能影响探究结果。
(2)做实验时,最好关闭教室的门窗,尽量避免风使蜡烛火焰晃动。
否则,有可能影响探究结果。
8、改进的意义:
(1)方法简单实用,现象明显。
(2)也可用于探究酒精灯的火焰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