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中那些古代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在古代,自谦称谓通常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例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

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例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仅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例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例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例如XXX、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例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例如亡妻、亡弟。

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如:“故今具道所以,XXX或XXX也。

”(XXX《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XXX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XXX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XXX: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家族是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XXX、祖、父、自己、子、XXX、XXX、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父亲的母亲是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是曾祖父和曾祖母,XXX父母的父母是高祖父和高祖母。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构恶于前,贾余庆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主人”。

..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3)称官爵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韩愈为“韩吏部②称爵名:宁南..。

(《柳敬亭传》)..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4)称籍贯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③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对》)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③一般人自称: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某.自幼熟读兵书。

(《失街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必考大全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必考大全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必考大全
一、古代文化常识:
2.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包括哪些?
3.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4.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书是什么?
5.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哪部书?
6.古代的《神仙传》是列传文学体裁,它写了哪些人物的传记?
8.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二、中国古代名著常识:
三、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常识:
1.我国最早的一种风琴是什么?
2.乐器中最早被记录下来的是什么?
3.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4.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是什么?
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1.传说中黄帝与蚩尤的战争是发生在哪里?
2.古代的一部《论语》是谁编写的?
3.我国古代的一部医学经典是什么?
4.我国古代的一本军事经典是什么?
5.我国古代一部关于音乐的文学著作是什么?
6.我国古代一部以神话为内容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五、世界文化常识:
1.恐龙的化石最早是在哪个国家发现的?
2.人类最早出现的地区是哪里?
3.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叫什么?
4.罗马帝国的创建者是谁?
5.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兄弟有哪些?
六、民俗文化常识:
1.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我国的什么节日?
2.清明节是哪一天?
3.端午节是在农历的哪一天?
4.中秋节是在农历的哪一天?
5.春节是在农历的哪一天?。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1. 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2.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3.《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4、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2)古文化常识★【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子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大全30廉颇蔺相如列传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大全30廉颇蔺相如列传素材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年夜全:30廉颇蔺相如列
传之马矢奏春创作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年夜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年夜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7.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8.负荆:背着荆条,暗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语文文化常识大全

语文文化常识大全

语文文化常识大全语文文化常识大全1.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被称为中国古代传统的经典之作。

2. 古代文人墨客:陆游、苏轼、杜甫、白居易等被誉为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们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

3. 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种不同的字体风格被称为“八体书法”,分别是: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隶草、大篆和小篆。

4.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是中国人民世代传承的传统节日。

5. 国粹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艺术形式之一,它集音乐、舞蹈、戏剧和武术为一体。

6. 元代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元代四大名著。

7. 古代典籍:《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典籍,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8. 神话故事:《山海经》、《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是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的文学作品。

9. 中国传统节庆活动:舞龙舞狮、放烟火、游园赏花、赏月等是中国传统节庆活动的重要形式。

10.中国古代建筑:北京故宫、长城、福州三坊七巷、苏州园林、黄山等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11.中国传统乐器:二胡、琵琶、古筝、笛子和琴等是中国传统乐器,在中国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

12.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以茶艺表现形式的茶道在中国深受推崇。

13.中国传统绘画: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等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

14.中国古代服饰:汉服、唐装、旗袍等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服饰文化。

15.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针灸、草药疗法和中草药等。

以上是几个常见的语文文化常识,它们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1《归去来兮辞》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2《滕王阁序》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

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典故:豫章太守XXX来不接待宾客,专为XXX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XXX来访才放下。

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XXX:指大家世族。

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XXX: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3《逍遥游》1.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朔:农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4《陈情表》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XXX: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XXX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XXX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郎中:XXX的属官。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本中那些古代文化常识
作者:杜玉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06期
【摘要】自2015年起,高考课标卷中考到了古代文化常识,面对这一新的题型,很多师生不知该如何应对。

笔者认为吃透考纲,关注新题型,依纲抓本,夯实基础,这才是“王道”。

【关键词】高考文化常识课本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和配套的《考试说明》中提到了古代文化常识。

在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多了一道古代文化常识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同样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语文试题中也考到了文化常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未来高考语文“文化常识”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

这就意味着,在今后的高考语文备考中,同学们就不得不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了。

我们只有吃透考纲,关注“新”题型。

才能高效备考,提高语文高考解答能力。

有的老师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知识清单印后发给学生识记,如《古代文化常识集锦》《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最好资料)》《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最全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高考语文必备)》等。

但是学生总感觉文化常识好琐碎,漫无边际,把握不住重心。

如古人的称呼方面有称籍贯的,如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龢(和)。

有称郡望的,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有称官名的,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知识清单发下去好久了,考试遇到相关的题依然拿不到分,几次之后就又心生一计让学生准备错题本,把每次试卷上的古文化常识题整理下来识记。

可这个记住了,下次考试又遇到了新的知识点。

如此几番,自然也挫伤了学生学习
语文的积极性。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的备考。

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

鄙人认为文化常识虽然杂乱无章,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需要我们平时注重积累。

现在的高考虽然考不到课本上原题和原文章,但考点都与课本密切相关,如通感的修辞典型地出现在《荷塘月色》一文中。

但我们好多高中老师目前在处理教材时总是速度过快:现代文部分基本不讲,古文部分叫学生记记文章里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下文章大意就万事大吉了。

基本上在高二上学期课本就处理完了,剩下大量的时间就讲考点,备战高考。

孰不知很多古代文化常识就隐藏在这些文章里。

比如《鸿门宴》中司马迁着意描述了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就是说,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侍奉、陪席。

这一描述看似寻常之笔,实则大有深意。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讲究的,它显示着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表现着主人待客的不同态度。

因此,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礼节规定。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在官场上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这里的“位在廉颇之右”就是位在廉颇之上,也就是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高。

在官职调动上,还有“左迁”的说法。

所谓“左迁”,就是贬官、降职。

如白居易《琵琶行?序》中说:“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司马。

”在车骑上以左为尊,如《史记?信陵君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这里的“虚左”就是空出车骑左边的位置,以表示对人的尊敬。

今成语有“虚左以待”,本意即如此。

古人设宴,对座次安排十分讲究,都有严格规定,乱坐就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

现在,我们再看“鸿门宴”上的座位次序。

举行宴会在室内,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项羽让刘邦北向坐,又卑于范增,不把他看成与自己地位匹敌的宾客;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的了,不能叫坐而叫侍。

刘邦的参乘樊哙得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于是冲入营帐,“披帷西向立”。

樊哙地位比张良又下一等,此时他虽然“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却仍然不忘规矩,不仅站立,而且“西向”。

樊哙的“西向立”,正表明“西向”是最卑的位次。

司马迁之所以不惜笔墨一一写出每个人的座次,就是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以尊者自居的骄傲心理,由此细节,可见项羽骄矜专横、唯我独尊的性格,也可见刘邦忍辱屈从、顾全大局的雄心。

所以,我们说司马迁对“鸿门宴”上座次的描述绝非寻常之笔。

再如《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由此来看,高考大纲中规定必考的那些古代文化常识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中。

我们不妨在处理课文时放慢脚步,根据语境识记文化常识总比枯燥地抱个知识清单容易理解掌握。

再者,高考前一味地逮住一个考点“猛灌”总让人“反胃”,让大家失去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把功夫下在平时,讲到一篇文章时,不妨让学生在预习时先圈点出文中的文化常识,并查阅下相关
资料加深印象。

如讲到《烛之武退秦师》时,注释中提到:《左传》起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终于公元前464年(鲁悼公四年),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

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查查,了解下史书常见的体例有哪些、纪传体与国别体如何区分等问题,不足之处老师再加以纠正补充。

定期辅助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

依纲抓本,夯实基础。

平时零星地积累,定会有丰硕的收获。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高考备考过程中不妨梳理下语文课本中那些古代文化常识,分块记忆。

天道酬勤!把握课本定会创造奇迹,相信莘莘学子折桂蟾宫当有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