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恽《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全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金山寺并序文言文

金山寺并序文言文

金山寺并序文言文1. 哪位可以帮忙翻译一下这个文言文~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峰壑(序)我曾经听谢紫微说过金山的胜景,峰峦沟壑簇拥在水上,秀丽挺拔与其他山峰不同,周围环绕着楼台殿阁,顺着山势的高低起伏而建,即使擅长精巧描摹,精通高超的画技,也不能将它的美景全部展现。

当初没能游览很遗憾,在去吴兴赴任途中,船经过瓜州,正赶上冬天落汐,港口不通行。

独自来到江边,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

因此凭借小船过去,登上回旋的亭阁,攀上上方寺,登临绝顶,俯瞰其他山岳,亭阁轩室在地势险要之处,极尽山水的乐趣。

草木虽然没有开花,有的青绿有的凋零,都挺立可爱。

东边的小山叫做鹘山,有一种凶猛的海鸟雌雄在上面栖息,每年生小的海鸟,羽毛长成后,与它一起飞翔,迷失道路就返回,已经有许多年了。

凶恶的猛禽不敢来这里跟海鸟搏斗,海鸟也不从附近的山上拿东西当食物,真是“义”啊。

傍晚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

只是偶然来这里,连大概都没有领略,不敢与前人贤士留下的作品相提并论。

(诗)我独自前来,船桨在夕阳的微醺中归来。

山峦与大地浑然一体,佛寺与江波相望。

海鹘只观望却不在山中取食物,鸥鸟驯服自然成群。

寺中老僧遗忘了岁月,只是在山石看着江上的浮云。

2. 初二语文上册湖心亭看亭的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

下了好几天的大雪,湖中没有人的说话声也没有鸟叫声。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是白雪中的一点,我的船像一片飘在湖中的芥叶一样,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米粒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面对面坐在那儿,一个小书童烧着火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痴情赏雪的)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金山寺王令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金山寺王令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金山寺|王令|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金山寺①王令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②飞白鸟,潮回瓜步③见黄滩。

当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注①金山寺:著名的佛寺,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位于今江苏镇江北金山上。

当时金山立于江中,现在已与陆地相连。

②海门:指焦山和象山相对之处,就像一道天然的门户。

③瓜步:山名。

在今江苏六合东南。

(1)诗的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包含着什么深刻含意?答案(1)出句诗人不直接写楼台如何宏伟,却另辟蹊径,从侧面写楼台的倒影映于江水之上,用一个动态的"落"字写楼影在江上的浮动,竟使水底的鱼龙惊骇起来。

楼台影落是视觉的直观感受,鱼龙惊骇则是作者奇异的想像,由静而动,虚实相合,变化多端,诗境也跌宕多姿。

对句钟磬之声、浪拍巨石之声交相重奏,顿挫抑扬,是听到的;而水石之"寒"却是象由心生,心灵所感而发,此又是一个虚实相生,与上句相称而体味,以绘影绘声之笔给人身临其境之妙。

(2)这一联是作者放眼远望之后,发自内心的感慨:像这样江水平静、鱼跃鸟飞的和谐而宁谧的景象毕竟是少见的,大自然常常风云骤起、变幻无常,所以作为这里的过客所见到的只是一时的景色,只有山寺里不染尘俗的高僧,才能充分领略到金山寺周围的真正风光。

这两句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感叹:人世间也和大自然一样,常常会风云突起,人生之路充满起伏,只有淡泊宁静之人,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赏析【诗词赏析】王令的诗歌,以粗狂豪迈、骨气苍老见长,在宋代享有很高的声誉。

而这首七律却写得清新拔俗,洒落开阔。

诗首联气象开阔辽旷。

“万顷”二字描长江浩瀚壮阔,烟波浩渺,澄碧的江水围绕着清碧秀丽的金山,一个“浸”字便把长江与金山融为一体,不可隔断。

巍峨如此山,然置于万顷江上,似乎也会被滔天巨浪所淹没。

紧接着高叹一声“乾坤都向此中宽”,寓情于景,一笔两写,把自己宽广辽阔的胸襟怀抱和壮美无边的江山美景融成一片,此时此刻,仿佛整个宇宙乾坤,都汇拢于眼前的山水之间,显得江山宽广,襟怀旷达,无所不包。

元人小令鉴赏之二十二

元人小令鉴赏之二十二

元人小令鉴赏之二十二元人小令鉴赏之二十二陈友冰【中吕·满庭芳】“渔父词”乔吉活鱼旋打,沽些村酒,问那人家。

江山万里天然画,落日烟霞。

垂袖舞风声鬓发,扣舷歌声撼渔槎。

初更罢,波明浅沙,明月浸芦花。

乔吉(1280?—1345),一作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

原籍太原,长期流寓杭州。

主要创作活动时期在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至惠宗至正初年(1341),其足迹由太原而湖广,遍历湖南、浙江、福建、江苏、安徽诸地。

一生无意仕进,寄情诗酒,过着“残杯冷炙”、“ 青灯茅舍”的清贫生活,自谓“不占龙头选,不入名贤传,时时酒圣,处处诗禅。

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

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

”当然,乔吉并未一味地消极沉沦。

吏治的腐败、种族的压迫、贵胄的骄奢,在他胸占激起愤懑,其【折桂令·荆溪即事】等曲即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他沦落风尘,说自己“平生脱不了疏狂限”,才把“风月都担”即道出他流连风月的原因所在。

乔吉的生活和创作中,既有陶潜的隐逸、杜牧的放荡,又有关汉卿的风流蕴藉、柳耆卿的依红偎翠,时代造就了一位“酒圣诗禅”、风流浪子。

他与倡优为伍,对歌妓女伶产生了深深的爱恋,在今存散曲中有半数之多是抒写这种爱恋之情的,正是此种对女性的真挚爱恋,才使他笔下描写男女爱情的散曲和杂剧经久流传。

今存杂剧三种,《扬州梦》写诗人杜牧,《金钱记》写才子韩翊,成功地塑造了两个风月场中“情种”的形象。

《两世姻缘》描写青楼女子韩玉箫和书生韦皋的爱情故事,前两折是悲剧,后两折是喜剧,悲喜联辍,以“情”贯之,既塑造了多情女子的形象,又创造了爱情剧的新体式,独擅情词,妙于传情达意,语隽韵美。

尤其是乔吉的散曲,元明清三代,备受推崇。

元陶宗仪、明朱权、清厉鹗都给乔吉以高度评价。

乔吉在散曲创作上竭尽心力,他所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作曲理论,正说明他的艺术追求。

这六个字按乔吉本人的解释是:“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

《黑漆弩·游金山寺》译文注释及鉴赏

《黑漆弩·游金山寺》译文注释及鉴赏

《黑漆弩·游金山寺》译文注释及鉴赏《黑漆弩·游金山寺》是由王恽所创作的,这支曲子表现了作者怡情山水、追求逍遥自由的人生理想。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黑漆弩·游金山寺》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黑漆弩·游金山寺》元朝:王恽邻曲子严伯昌,尝以《黑漆弩》侑酒。

省郎仲先谓余曰:“词虽佳,曲名似未雅。

若就以‘江南烟雨’目之何如?”予曰:“昔东坡作《念奴》曲,后人爱之,易其名为《酹江月》,其谁曰不然?”仲先因请余效颦。

遂追赋《游金山寺》一阕,倚其声而歌之。

昔汉儒家畜声伎,唐人例有音学。

而今之乐府,用力多而难为工,纵使有成,未免笔墨劝淫为侠耳。

渠辈年少气锐,渊源正学,不致费日力于此也。

其词曰: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

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

蛟龙虑恐下燃犀,风起浪翻如屋。

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

《黑漆弩·游金山寺》古诗简介《黑漆弩·游金山寺》是元代散曲家王恽所写的一首小令。

这首小令先描写了金山寺雄伟壮阔的景象,后抒发自己内心游览之后的豪迈之气,想象力丰富。

这首小令先运用典故,之后还采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将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黑漆弩·游金山寺》翻译/译文苍茫无边的万顷之波上一座孤峰矗立,天竺寺众佛寺仿佛是从一片水面上托出。

金山像一只巨整,伸头从江面上满咽数杯,将江山的秀色浓绿尽行摄取。

蛟龙深恐游人燃起犀角照耀出它的本来面目,兴起风浪,翻滚起巨大如屋的浪头。

任它夕阳西下,而扬起船棹掉转船头踏上归途的船只穿梭纵横,我只愿好好地享受这平生未见过的壮丽奇景。

《黑漆弩·游金山寺》注释正宫:宫调名,元曲十二宫调之一。

黑漆弩:曲牌名,小令用,又名“鹦鹉曲”“学士吟”。

金山寺:也叫江天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的金山上。

岑(cén):底小而高的山。

上天竺:指上天竺寺,位于杭州灵隐山。

金鳌头:金山最高处的金鳌蜂。

金山寺诗文翻译

金山寺诗文翻译

金山寺诗文翻译金山寺诗文翻译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汉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金山寺诗文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金山寺吴客独来後,楚桡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从吴地独自前来,船桨在落日的'余晖中归来向楚地。

山峦与大地浑然一体,佛寺与江波相望。

海鹘只观望却不取近山之物,鸥鸟像被驯服一样自然成群。

寺中老僧遗忘了岁月,只是在山石看着江上的浮云。

注释⑴吴客:指作者。

⑵夕曛:落日的余晖。

⑶巢鹘宁窥物:相传金山旁的鹘山上栖居着鹘鸟。

鹘鸟从不来金山跟海鸟搏斗,也不从附近的山上拿东西当食物,所以这么写。

鹘:一种凶猛的鸟。

梅尧臣简介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

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

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

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

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

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

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宋真宗咸平五年四月十七日(1002年5月31日),梅尧臣出生。

梅尧臣出身农家,幼时家贫,但他酷爱读书。

十六岁时,梅尧臣参与乡试,但未被录取。

之后,由于家庭无力继续供其再次攻读,梅尧臣便跟随叔父梅询到河南洛阳,以恩荫补任太庙斋郎,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的主簿。

在河南任职时,梅尧臣深受当时著名的诗人、西京留守钱惟演的赞赏,二人成为忘年交。

凭借钱惟演的提携,梅尧臣还结交了欧阳修等青年文士。

《游金山寺》赏析

《游金山寺》赏析

《游金山寺》赏析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这首诗分为三段:头八句“我家江水初发源”至“江南江北青山多”,写登高远眺,触景生情,勾起乡思,中间八句“羁愁畏晚寻归楫”至“飞焰照山栖鸟惊”,描绘傍晚和夜间江上的景色,末六句“怅然归卧心莫识”至“有田不归如江水”,阐发辞官归田的意愿。

这三段分别写游金山寺的所思、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对于仕途奔波的厌倦和立意辞官归隐的决心。

该诗以“江水”贯穿首尾作为线索,“乡思”是极力渲染的内容。

诗人笔势矫健,全篇舒展自如,写景咏怀,融为一体,波澜浩大,才情横溢。

先看头二句:“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这一开头充满了磅礴气势。

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

苏轼对源于家乡,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江水感到非常亲切,并且引以为自豪。

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

所以诗中的“江水”,说的就是长江水,不同于今天的泛称“江水”。

一个人失意的时候,心情忧郁的时候,最容易想家。

“亲眷眷而怀归兮”,苏轼也是如此。

所以当他登高远眺的时候,他的目光一接触到浩荡东流的江水,就会设想逆流而上直到大江的源头,设想天际遥远的可爱家乡,也同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当他在嘉佑元年(1056年)与父亲、弟弟一起出四川,过秦汉之故都,纵观嵩、华、终南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那时他丰华正茂,意志昂扬。

到京都后他得到了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名列进士榜上的第二名,更是踌躇满志,可以说前程如花似锦,然而后来的仕宦生涯却不顺心,由于他为人耿直,不肯与世俗相附炎,而屡遭挫折。

古曲《平湖乐-尧庙秋社》(作者王恽)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曲《平湖乐-尧庙秋社》(作者王恽)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平湖乐·尧庙秋社王恽[元代]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标签抒情、志向、习俗译文社日时期祭祀活动结束后,烟雾四散,乌鸦都归巢了。

我手持酒杯,看繁茂的庄稼。

喜庆活动喧闹无比,大家笑哈哈。

壤歌亭外风景优美如画,微风徐来,让人十分舒畅。

我如同晋朝那些名士悠闲而不羡荣华,也不羡慕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注释越调:宫调名。

平湖乐:曲牌名。

尧庙:在山西临汾境内汾水东八里。

秋社:古代于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

秋社在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

社坛:祭祀社神的祭坛。

多稼:丰收。

壤歌亭:出自《击壤歌》,意思为尧庙中建筑名。

据皇甫谧《帝王世纪》,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后人因以“壤歌”为尧时清平的象征。

壤,一种履形的木制戏具。

致有:尽有,有的是。

日夕佳:晋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夕佳。

”主要表现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禅意盎然,关于隐居生活的情趣。

赏析古代的秋社,是从中央到地方民间都十分重视的祭祀活动。

整个活动分为两大仪式,一是祭献,向以社神为代表的后土神祇敬献供品;二是娱神,包括赛社、演剧、民间歌舞聚饮等。

此篇所写,祭献仪式已经结束,祭坛上的香烟渐渐消淡,就连争食坛上祭品的乌鸦也飞回了树林。

作品由此时入手,除了因为第二仪式——娱神活动是秋社的精华所在以外,还有他个人身份上的原因。

原来像尧庙这种规格的秋社,祭献需由地方官员亲自主持参加,所谓“刺史县令初献,上佐县丞亚献,州博士县簿尉终献”(《宋史·礼志》)。

略去祭献繁文缛节的描写,也就表示他已经结束了官员在仪式中的任务,可以静下心来,“把酒观多稼”,将自己融入百姓的喜庆之中。

所以起首的两句既是自占身份,也是揭开狂欢乐章的一段得体的前奏。

祭社仪式既已告一段落,便开始了祭民们自己的节日。

他们举酒痛饮,一边心满意足地眺望着丰收的庄稼;乐声奏响了,此起彼伏,各不相让,人们在壤歌亭前笑语喧哗。

古诗王浚墓下作翻译赏析

古诗王浚墓下作翻译赏析

古诗王浚墓下作翻译赏析
《王浚墓下作》作者为唐朝诗人李贺。

其古诗全文如下:人间无阿童,犹唱水中龙。

白草侵烟死,秋藜绕地红。

古书平黑石,神剑断青铜。

耕势鱼鳞起,坟科马鬣封。

菊花垂湿露,棘径卧干蓬。

松柏愁香涩,南原几夜风!【注释】①王浚:字士治,恢廓有大志,平吴有功。

卒,葬柏谷山。

②阿童:王浚的小名③水中龙:吴地童谣。

《羊祜传》:"童谣云: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

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龙。

祜曰:此必水军有功。

知王浚小字阿童,因表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密令修舟楫,为顺流之计。

浚终灭吴。

" ④白草:草经霜而白。

⑤藜:一种草生植物⑥鱼鳞:形容耕地连接排列之状。

⑦坟科(一作坟斜):坟冢。

⑧南原:王浚的墓地所在。

【翻译】世上没有王浚,还听到有人传唱但畏水中龙。

墓草被烟雾笼罩日益枯萎,秋藜经霜后颜色愈红。

墓牌所刻的文字也模糊不清了,随葬的青铜剑因锈蚀而烂断。

墓地周边已渐成农田,坟冢已被马鬣般的荒草所封盖。

菊花在水分多雨露常时会茂盛繁发下垂,干枯的蓬草倒伏在荆棘丛生的路径之上。

略带涩味的松柏之香,王浚已死南原,没有风光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恽《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全文翻译及
赏析
〔正宫〕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①
邻曲子严伯昌②,尝以《黑漆弩》侑酒③。

省郎仲先谓余曰:“词虽佳,曲名似未雅④。

若就以‘江南烟雨’目之何如⑤?”予曰:“昔东坡作《念奴》曲⑥,后人爱之,易其名为《酹江月》,其谁曰不然?”仲先因请余效颦⑦。

遂追赋《游金山寺》一阕,倚其声而歌之。

昔汉儒家畜声伎,唐人例有音学。

而今之乐府,用力多而难为工,纵使有成,未免笔墨劝淫为侠耳⑧。

渠辈年少气锐⑨,渊源正学,不致费日力于此也。

其词曰:苍波万顷孤岑矗⑩,是一片水面上天竺?。

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

蛟龙虑恐下燃犀?,风起浪翻如屋。

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

注释
①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初名泽心寺,至唐起称金山寺。

在镇江西北长江中的金山上(金山至清初始与南岸相连)。

②邻曲:邻人。

③侑酒:为饮酒助兴。

④省郎:中书省的郎官(郎中或员外郎)。

⑤江南烟雨:元白贲《鹦鹉曲》(即《黑漆弩》)有“睡煞江南烟雨”的名句(参见本书所选该曲),故仲先有径取“江南
烟雨”为曲牌名代称的设想。

⑥《念奴》曲:指苏轼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末句为“一尊还酹江月”,故后人亦以《酹江月》为《念奴娇》词牌的别名。

⑦效颦:西施病心而颦(皱眉),里中丑妇模仿,反增其丑,事见《庄子》。

这里是自谦之词。

⑧侠:称雄。

⑨渠辈:他们,指严伯昌、仲先等人。

⑩岑:底小而高耸的山。

天竺:寺名,在杭州灵隐山南。

这里指雄伟的佛寺。

金鳌头:指金山。

金山一名金鳌山。

燃犀:晋代温峤点燃犀角,投入牛渚矶的深水中,照见底下有许多奇形怪状的水中生物,因受扰而不安。

参考译文
浩渺万顷的苍波之中,一座孤峭的山峰拔空而出。

这一大片雄伟的佛寺,竟在水面之上构筑。

金山像一只巨大的金鳌,伸头接受江水的灌注,满满数口,就把江山间的绿色尽行摄入。

那水底下的蛟龙担心被游人窥见面目,兴风掀起排空的怒涛,大如一间间巨屋。

横七竖八的船只在夕阳下踏上归途,对此我毫不在乎。

我可得好好享受一下这生平未见的.壮观,得一回真正的满足。

赏析
金山原在长江之中,后因泥沙积淀而渐与江南接近,到清康熙时才同南岸毗连。

山上的金山寺,殿阁楼台层层相接,覆盖山体,故素有“金山寺裹山”之说。

本篇起首两句总写形势,就着重强调了“水上天竺”的寺院特色。

“万顷”同“孤岑”在形象上是一组强烈的对照,“孤岑”后接一“矗”字,又使两者形成了平面与立体的比较。

“苍波”与“天竺”再添一重对照,前者苍茫浩瀚显示着大自然的浑朴,后者则金碧辉煌集中了人工的杰作。

所以整个画面匹配和谐,高下有致。

将金山寺安置在“苍波万顷”的浩莽背景上来表现,不仅增添了寺院的庄伟感,也使作者的游兴一开始就处在雄豪的起点上。

金山远望状如金鳌,故有金鳌山的别名。

金鳌昂首,屹立中流;大江东下,苍波浩荡;这期间在动静上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金鳌山脚伸入江中,江水冲刷激荡,诗人不说江浪拍山,却逆向地说是以山受水,“满咽三杯”。

山上林木葱茏,在色彩上特别醒目,诗人又形象地说这一片浓绿是“金鳌”从周围天地索来,乃“吸尽”江山精华的结果,使“浓绿”与“苍波”的视觉分别更为突出。

这种化静为动、反客为主的写法充满气势,确立了金山寺在整个画面上的中心位置。

从作者对风景的礼赞立场来看,他这番“游金山寺”较为特别,乃纵舟巡江,眺望观赏,而无意入寺随喜。

下片即叙及自身的游况。

金山高峙,倒影落在水面,黝黑沉邃,深不可测。

江风骤起,波涛大作,水石相激,浪峰竟如高屋一般
掀上落下。

诗人的奇想又与寻常不同:这该不是水底的蛟龙担心游人燃犀窥觑,而故意兴风作浪吧?这虽是实景下的联想,却也隐含金山寺为藏龙卧虎、鲸呿鳌吞之地的意味。

金山寺风光的壮丽雄伟,感染了诗人,激发了他快游江山的豪情。

所以纵然风急浪高,归棹纷纷,他却并不急于回家,而是任舟船在夕阳下继续飘荡。

末句表流连的原因是“待偿我平生不足”。

这里的不足,指的是豪旷的情兴与快意的游历。

平生的不足都可于此时此地得到补偿,这就总结出了金山寺风光的非凡魅力。

这支小令选择了典型的画面,浓墨重彩,气象豪纵;奇景快游,相得益彰。

全曲八句始终将金山寺同寺下的长江结合在一起,这同他游览的方式有关,却也因此借得了大江雄劲的气势。

从曲文前的小序来看,作者抨击了当时曲坛“用力多而难为工”、“笔墨劝淫”的现象,说明这支小令正是在创作艺术风格上别开生面的一种尝试。

早期的上层文人染指散曲,多作柔靡之声,即使提倡“以词为曲”,曲辞也取宋词婉约派的一路。

本篇却取劲健豪放一路,所以在散曲作品中别具一格。

【王恽《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全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全文翻译赏析
2.燕歌行并序全文翻译赏析
3.《琵琶行·并序》全文翻译及赏析
4.《琵琶行》并序全文赏析
5.《国殇》全文翻译赏析
6.王恽《平湖乐》元曲翻译与鉴赏
7.《琵琶行》并序翻译
8.琵琶行-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