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熊》中艾萨克的身份探寻
放归自然的熊【《熊》中的“人”与“自然”】

放归自然的熊【《熊》中的“人”与“自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一直受到世界文坛的极大关注。
中篇小说《熊》更是为广大评论家和读者所津津乐道。
评论家R・W・B・路易斯指出《熊》对解读福克纳的其他作品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是了解福克纳全部作品和创作思想的关键。
小说以19 世纪美国南方森林为背景,围绕每年一度的狩猎活动展开情节。
国内外学者对《熊》的研究主要围绕主题研究、文体风格、生态批评、创作范式和比较研究等视角展开。
本文旨在探讨《熊》中体现的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福克纳向来关注整个人类的发展,他的多部小说都体现了其对环境问题的忧虑。
福克纳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他的一生都没有远离森林附近的家乡,他非常热爱自然。
《熊》中山姆和艾克在荒野中培养了坚毅、吃苦耐劳、忍耐、能屈能伸的品格。
山姆是艾克的精神导师,他教育艾克在森林中的生存法则,即人类可以受到惊吓,但是不能畏惧。
“只要你不把森林里的野兽逼得无路可走,只要它没有闻到你有恐惧的气味,它就不会伤害你”。
大森林是人类的导师,艾克在森林中成长为一个比林中居民更为优秀的猎手。
如果说“山姆・法泽斯是艾克的导师,有兔子和松鼠的菜园是他的幼儿园,那么,大熊奔驰的荒野就是他的大学,而大熊……就是他的养母了”。
荒野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人类,也赋予人类新的生机。
福克纳给大熊“老班”附上了一层美丽的神话色彩,说它是古老的荒蛮生活的幻影,一个浓缩与神话了的痕迹。
瘦小孱弱的人类对蛮荒生活又恨又怕,对森林又砍又刨,就像自不量力的小矮人在对着打盹儿的大象的脚踝戳刺。
被福克纳比作国王老“普利阿摩斯”的大熊是林中动物的领袖,它神圣而又伟大,具有超自然的灵性,并和大自然有某种神秘的关系。
只有未被文明玷污的人才有机会见到它,即亲近自然。
艾克放弃了猎枪、指南针和表之后,才得以邂逅传说中的大熊。
人类对大熊心怀敬畏,每一年的狩猎都好像是对其表达敬意的仪式。
勇敢公平与同情

□读书笔记文/西岗镇段庄小学段本领勇敢公平与同情——人类的荣耀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诗人的特殊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这些是人类昔日的荣耀。
福克纳相信人类不应苟且地生存下去,应该蓬勃发展,因为人有灵魂、有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人类将“永垂不朽、流芳于世”。
最近我去一个朋友家发现了一本书面发黄的小说《熊》,我怀着好奇之心拿起来翻阅着,最后被它的故事情节吸引了。
《熊》的文本层面写一个小男孩艾克随大人去打猎,与一只经验丰富、灵敏异常的老熊相遇的过程。
我在《熊》中看到了艾克的勇敢。
什么是勇敢?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在强敌或困难面前退缩,不敢向前。
实际上,这是被吓坏,在强敌或压力下失去了勇气,结果退让畏缩,以至一事无成。
勇敢不等于无所畏惧。
如被强大的对手吓了一跳,吓着了是人之常情,但没有被吓环,不退缩,下决心有勇气面对对方,这就是勇敢。
《熊》中的男孩艾克,子在没有见到熊时,听到过有关熊的传说,当他看到猎狗们与熊相遇后,猎狗们那种畏缩、狼狈的表情,艾克的确被熊吓了一跳,但他没有退缩,没被吓倒,这就是勇敢。
后小男孩艾克两次又与熊相遇,经老猎人山姆的指点、引导,逐步变得勇敢、坚强、毅力坚韧。
因而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真的感受到,一个人品质的形成,特别是儿童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躩而就,而是需要家长及周围人的言传身教和全社会营造珍惜人类优秀品质的良好氛围。
应当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继承人类优良传统,并使之传诸子孙后代。
《熊》中那位老猎人山姆就是这样做的。
在《熊》中我又看到了艾克的公平。
在《熊》中艾克在猎人山姆带他出去找过两次但都没有见到老熊。
艾克牢记山姆的教导,继续找,决心会老熊,他只身一人,“天还没亮,就离开营地,只带了指南针和一根打蛇胆棍子”。
言外之意,孩子没带枪,不带枪去会大人们也难以制服的经验丰富、灵敏异常的老熊,足见孩子的勇气。
一个永恒深远的美国童话——评福克纳的小说《熊》

一个永恒深远的美国童话——评福克纳的小说《熊》
黄招琴
【期刊名称】《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本文应用原型神话理论的批评方法解读福克纳的小说<熊>,通过表达具有原始、深刻、普遍意义的原型,着重探讨主人公艾克经历"启蒙、再生、成长"这一漫长而又复杂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他在成长过程中对自然和生命本质的顿悟.并借用文化理论重点来证明<熊>是一篇"不止是一个小男孩,更是任何一个成人"的永恒深远的童话.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黄招琴
【作者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宁德分校,福建宁德,35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一个不能超越文化假定的作家——试评美国现代小说先驱西奥多*德莱塞 [J], 徐玲
2.童话元素的小说呈现——评郁雨君《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J], 余雷
3.童话元素的小说呈现——评郁雨君《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J], 余雷
4.童话元素的小说呈现——评郁雨君《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J], 佘雷
5.从“看得见的人”到看不见的人——评美国黑人小说的一个转变 [J], 韦小伟;金尚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克纳小说《熊》的基督教原型解读

福克纳小说《熊》的基督教原型解读
许涵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10
【摘要】福克纳的小说里出现最频繁的原型意象大多出自《圣经》。
对于《熊》这部作品而言,主人公艾萨克的成长经历与《旧约》中摩西成人仪式的对应。
作品中充满耶稣复活,耶稣救赎的隐喻,以及小说中对于荒野的描述与基督教中的伊甸园极其的相似。
福克纳独特的将基督教原型与美国南方社会历史现实的有机融合,标志着神话原型从无意识的展现转而成为一种小说创作手法,从而无比真实的刻画了日渐被摧毁的传统价值观以及逐渐衰落,困惑迷惘的南方贵族子弟。
【总页数】2页(P189-190)
【作者】许涵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福克纳小说《熊》的基督教原型解读 [J], 许涵
2.福克纳小说《熊》中人与荒野关系的生态伦理解读 [J], 钱平
3.福克纳小说《熊》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解读 [J], 钱平
4.在荒野里永生--以生态文学视角解读福克纳小说《熊》 [J], 陆雷
5.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基督教原型 [J], 刘道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伦理视角下福克纳小说《熊》的成长叙事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2 0 1 5年 1 月2 0日
d o i : l O . 3 9 6 9 6 . i s s n .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5 . O 1 . O 1 1
生态伦理视角下福克纳小说 《 熊 》的成长叙事
邓 丽静
( 浙 江 大学 宁波理 工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浙江 宁波 3 1 5 1 7 5 )
摘 要: 威廉 ・ 福克纳的小说《 熊》 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艾萨克 自十岁起每年在密西 西比的大森林狩猎 大熊 “ 老班” 的故事 , 揭示其在与 自然亲密接 触过程 中的精神成长。根据成长小说的叙事结 构特征和叙事要素 , 从 生态伦理视角着重分析 小说的成长叙事, 通过艾 萨克神往 自然一接 触 自然一回归 自然
的成 长过程 , 阐释 人 与 自然对 立统一 关 系的嬗 变 。
关键词 :《熊》 ; 威廉 ・ 福 纳 ; 艾 萨克 ; 成 长叙 事 中图分 类 号 :I 7 1 2 . 4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8 — 9 6 4 0( 2 0 1 5 )O 1 — 0 0 2 6 — 0 2 神成 长 , 与 其说 老 班 是他 的猎物 , 不 如 说 是他 精 神上
而 老班 的死 和猎 杀老 班过程 “ 大森林 三部 曲”。小说讲 述 了主人公艾 萨克 自十岁 即为艾 萨克 的成 长仪式 , 也 让艾 萨 起 每年跟着 狩猎 队到密西 西 比的大 森林里 去打一 只被 中 目睹人 类文 明对 自然 文 明 的侵 犯 和蚕食 , 即人类社 会 与 自然界 是平 等 称作 “ 老班 ”的大 熊 的故 事 。在与 自然 不 断接 触 的过 克 获得 了道德 上 的成 长 , 人 类 应 回归 对 自然 的亲近 本性 , 人 类 中心 主义 的 程 中, 艾 萨克 逐渐认 识 了 自然 , 了解 了 自然 法则 , 并 最 的 , 行 为必将把 人类引 向歧 途 。 终 选择 与 自然 融为一 体 , 成 为 自然 的一 份 子 。因此 , 该 作 品被 学界视 为是一部 阐述 生态伦理 思想 的小说 , 而福 克纳也 因此 被誉 为 “ 超 越他 所处 时代 的具有 生态
试论《熊》主人公艾萨克的情结

艾 萨克 的荒 野情 结 主要体 现在 第一 、 二、 三、 五
章。 他与大森林的密切联系和迫切成为猎人的渴望
都 体现 了他 的荒 野情 结 。 1 . 与 大森 林 的密切 联 系
克的成长内驱力 。
二、 “ 情结” 的概 念
蒙兹、德 ・ 斯班少校 、康普生将军坐着一辆 四轮马
车, 进人大海一般 的大森林 时, “ 他觉得 自己长大到 十岁竞亲眼 目睹了 自己的诞生 。 而且他并不觉得陌 生 。这一切他早 已经历过 ,而且也不仅仅是在梦
一
1 R5一
中” 。⑩ 这说 明 , 在艾 萨克 心里 , 他 是大 自然 , 大 森林 的孩 子 , 这 大概 来 自于 “ 我 们 人类 原 始 祖 先潜 藏 记 忆 的储存 库 , 它 由世世 代代 遗传 下来 的 ” 。@ 他 甚至 在 没有 进入 大森林 打猎 之前 “ 已经 凭直 觉领 悟 他 的 感 官 与理智 还没 有掌握 的情况 : 这 荒野 是 注定 要灭 亡的” 。 而他 十八 岁那 年 , 在 木材 公 司开始 砍 伐大 森 林 之前再一 次 进入 大森林 , 发现 占地 两 到三 英亩 的木 材加工 厂 已经建 了一 半 ,到处 是 堆积 的铁 轨 , 大森林 快要 消亡 了。这证 明 了他 的直觉 的正确 。 他
意识 的等级 森严 的统 治 以及如 果可 能 的话 , 就把 自 我甩 在 身后 ” 。@
三、 艾 萨克 的情 结
字搭建起一个庞大的“ 约克纳帕塔法世 系” 。 《 去吧 ,
摩西》是福克纳创作高峰时期 的最后一部作品 , 它
由七篇中短篇小说组成 , 《 熊》 是其中最著名 的中篇
威廉·福克纳小说的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

2021年第5期总第222期No.5. 2021Sum 222语言艺术研究威廉·福克纳小说的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岳铁艳(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威廉·福克纳小说中,重点以南方历史的描写为主题,基于叙事伦理围绕着种族、家族展开,集中进行伦理分析。
而从伦理叙事的角度来说,则是采用有关于伦理的叙事方法,深层次挖掘小说内在核心,然后围绕着重点,分析其叙事技巧、过程和形式,了解如何展现出自身的伦理内涵和特性、特征。
通过对威廉·福克纳小说伦理特征等方面的了解、分析,也可以立足于作品的艺术特征,细致、详细地了解其艺术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从历史、家族、爱情、种族、成长五个伦理领域出发,深刻了解其中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南方历史从威廉·福克纳长篇小说的总体叙事安排、手法和伦理倾向等方面来看,本质上存在着较为矛盾的历史观,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南方既往生活模式的一种留恋,也同样明白南方历史是走向消亡的[1]。
南方历史也是作者展现伦理叙事写作维度的一个基础背景。
具体来说,南方历史体现出来的特点尤其在《押沙龙,押沙龙!》中十分明显。
作品名字来自《圣经》,结尾萨德死后留下一片废墟,而这片废墟在不久之前,还是一个庄园。
这也就意味着,南方历史是必然走向消亡的。
整体的叙事风格充满了矛盾,对于历史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观点和想法。
而且作品的主线不断在强调复仇,将复仇当作主旨,这一主旨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萨德本受到了伤害,这样的内心伤害促使这一行动的产生。
而这种复仇精神,从本质意义上来说代表着作者对于老南方奋斗精神的肯定。
作者在小说中展现得这种具体的人物悲剧,实际上也可以从作者身上找到一丝线索。
福克纳曾经被未婚妻从家中赶出来,将才华与赤贫绑定在一起,长时间埋头在艰难的岁月中。
作者将其放入南方历史这一宏观背景中作为一个具体的事件进行呈现和描述,是基于一个宏观的伦理叙事主体。
品读著名作家福克纳和他的“熊”

品读著名作家福克纳和他的“熊”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熊》是他的一部重要的中篇小说。
小说叙述了一个叫艾萨克的美国男孩,从十岁起每年跟随狩猎队来到密西西比未开发的大森林里去打一只被人称作“老班”的大熊。
这只熊不是一只普通的熊,它是熊的领袖,它是属于荒野的,是人类高贵的对手,他们必须用崇高的原则、公正的行为与之周旋。
在这个与伟大的敌人的斗争中,艾萨克成长起来,逐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法则,在大自然的洗礼下“顿悟”,获得了一种能透视世界和人本身外表假象,而且其本质全新的观点,促成了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转变。
艾萨克在成长的过程中,大熊“老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其主要作用有:其一、是对大自然的认识。
认识自然的过程,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象征意义。
艾萨克只身进入原始森林,只有丢掉了猎人常用的指南针、手表和手枪,才能一睹大熊“老班”的“芳容”,没有了这些现代文明的武装,艾萨克是在“太阳”的引导下,回到营地,完成他英雄的入门仪式。
这象征着人类必须抛弃自以为是的现代文明,才能够放下惟我独尊的傲慢身段,平等地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大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公正合理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而且还存在于人与动物以及人与环境之间。
其二、是对人本身的认识。
在阶级社会中,血统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而在森林中它无足轻重。
猎人山姆是一位长者的典型,他是智慧老人的化身,既是一位阅历丰富的导师又是一位语言家。
他是一个混血儿,兼有黑人、白人和印地安人血统。
但他因为带有黑人血统,就处在社会底层,一度曾沦为奴隶。
而在森林中,去掉了外界所加的种种复杂的身份,山姆就是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
他练就一身高超的绝技,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忍耐力,以及正直善良的品性,获得了白人在内的所有人的爱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克纳《熊》中艾萨克的身份探寻作者:马志欣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5期内容摘要:《熊》是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
这部中篇小说几经修改,达到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如果以主人公艾萨克的年龄为主要时间线来重读这部小说,整个故事可以看作是一个男孩对自己身份的探寻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由“人类之子”到“森林之子”,艾克对身份的探寻体现了人类对“荣誉、自豪、怜悯、勇敢和爱”永恒的追求和向往。
关键词:福克纳《熊》身份中篇小说《熊》是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其中主人公艾萨克·麦卡斯林(以下简称为艾克)对身份的探寻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人类生来就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身份,自然身份是作为隐形基因流传在后代的血液之中。
几千年前,自然孕育了人类的美德——荣誉、自豪、怜悯、正义、勇敢和爱,这些品质决定了人类传统的行为和认知模式。
由于工业文明的兴起,荒野逐渐消失,其孕育的独立于城市道德风尚的传统美德也逐渐消亡。
人类丢失了他们的自然身份而变成了完完全全的社会人。
具有双重身份的艾克经历了由“人类之子”向“自然之子”的转变。
作为森林之子,大森林是他的祖母,老熊是他的教母,而山姆·法泽斯是他的精神之父。
作为人类之子,他是麦卡斯林家族的继承人和表外甥麦卡斯林·爱德蒙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福克纳通过艾克自然身份的回归,表达了在工业文明下对传统荒野道德的呼唤。
本文将从艾克的身份角度,重新解读艾克与老熊、山姆和麦卡斯林的关系,探寻艾克的精神成长历程。
1.“精神之母”——老熊在荒野中,老熊是艾克的“精神母亲”,是艾克身份探寻的启蒙者。
作为荒野的化身,老熊代表人类本性和起源的奥秘,而人与荒野的和谐关系教导了艾克自由、勇气、自豪和谦卑。
作为荒野的“新生儿”,艾克继承了老熊纯洁而不受玷污的血脉和精神。
老熊是神秘和强大的代表,对艾克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他寻找老熊的旅行是一场朝圣之旅,近似于一种孩子急切渴望获得家庭有德望的老人认可的心情。
只有当艾克不携带任何食物,枪支,在没有手表或指南针的帮助进入荒野时,才能够寻觅到。
在这之前,艾克需要一点点消去人类身份,剥夺“基本的人性”。
i当艾克试着从老熊身下救出那只小杂种狗时,他本来可以用猎枪打中老熊的,但是他感到老熊伸开四肢俯身向下的瞬间非常熟悉,就像“他梦里经常见到的场景”。
ii这时艾克已经接受了他的自然身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是不可能去杀死他的“精神母亲”。
从这时起,艾克逐渐掌握了荒野的规则,并显示出对荒野强烈的归属感。
他把自己当成荒野的一员,并且在潜意识里把荒野当成了家。
艾克对老熊的追寻象征着艾克对新身份——“森林之子”的向往。
“Bear”是熊的意思,但这个单词同时也有“生”的意义,“而且只要口齿略微不清楚,这个故事的题目就可以读作‘诞生’”。
iii艾克对老熊的追寻也是在自然中重生的过程。
艾克十岁时生身母亲去世,同时他第一次进入了大森林见到了“精神之母”——老熊。
正如福克纳描述的:“老公熊本身,这只长期以来没有配偶,没有子女以致自己成为自己的无性祖先的老熊,就是他的养母了”。
iv荒野人是完美道德的基础,但艾克的道德是由荒野教导的。
作为荒野的象征,老熊是艾克的教母,教会了艾克自然的美德。
2.“精神之父”——山姆正如山姆·法泽斯(Fathers)名字的寓意,五岁那年,艾克失去了他的生身父亲,山姆作为“精神之父”代替了父亲角色。
作为荒野的另一化身,山姆作为桥梁将“孩子”和自然连接在了一起。
山姆是艾克身份转变的引路人,十岁那年,正是在山姆的带领下,艾克进入了大森林。
山姆教给艾克如何在荒野中控制住恐惧。
当艾克决定自愿放弃带枪进入荒野时,他把这一决定当成是接受的一个条件,捕猎只是和荒野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并不是杀戮。
在山姆的教导下,艾克逐渐学会了自然的规则。
而山姆对自己命运的选择直接促使艾克做出了放弃人类身份的决定。
通过阅读家族账簿上零碎的信息,艾克发现了罪恶的家族乱伦丑闻和山姆与麦克斯林家族的关系。
山姆的父亲伊凯摩塔勃为了保护后代不受白人的压迫,把部落的土地卖给了艾克的祖父,山姆却选择在荒野中生活了七十多年。
艾克意识到任何通过金钱买卖这块土地或者将土地用于攫取财富的行为都是属于罪恶的一部分,因为上帝让万物享有宗主权,不是为了让他们拥有不可侵犯的权力,而是“在谁也不用个人名义的兄弟友爱的气氛下,共同完整地经营这个世界,而他所取得唯一代价只是怜悯、谦卑、宽容、坚韧以及用脸上的汗水来换取面包”。
v这些美德曾经存在于荒野中,但在人类社会中却荡然无存。
艾克意识到人类的罪恶已经渗透在自己的血脉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归荒野,彻底放弃自己的社会身份。
所以艾克承认“山姆·法泽斯使我得到了自由”。
vi此时的艾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理智上,都已经认同了自己的自然身份,这不仅标志着艾克身份探寻之旅的结束,也标志着艾克成人礼的完成。
3.“精神上的孪生兄弟”——麦卡斯林艾克的表外甥——麦卡斯林,不仅是艾克精神上的孪生兄弟,也是艾克身份探寻之旅的见证人。
艾克的父亲和叔叔是一对双胞胎兄弟,麦卡斯林是艾克“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与艾克一样,麦卡斯林也同时拥有自然与社会两种身份。
小说中,艾克被称作“孩子”,“他”,或者“艾克·麦卡斯林”,但是他的表外甥一直被称作“麦卡斯林”,艾克家族的姓氏。
与艾克不同,麦卡斯林生来就是一名社会人。
艾克与麦卡斯林共同组成了一个理想的“艾克·麦卡斯林”形象,同时拥有自然与社会两种身份。
麦卡斯林是艾克在人类文明社会中的投射。
作为艾克精神上的孪生兄弟,麦卡斯林作为艾克身份探寻之旅的见证人,目睹了艾克人生中几乎所有的重要时刻。
麦卡斯林陪着艾克同时进入了森林,与山姆一起进行对老熊一年一度的朝拜仪式,同时目睹了老熊与山姆的死亡。
麦卡斯林的存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社会人的视角和价值判断,与艾克自然人与社会人身份的挣扎与探索提供了映照。
由于艾克放弃了社会身份,他失去了所有的物质财富,而正是麦卡斯林给了艾克及时的帮助。
麦卡斯林曾经每个月都以艾克的名义往银行里存入30美元,所以,当艾克感到麦卡斯林“根本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要亲”。
vii某种程度上,艾克继承了荒野留下的财产,而麦卡斯林是另一个继承了家族财产的“艾克”。
由于艾克与麦卡斯林的对话占据了小说第四部分的大部分篇幅,两人的争论象征着从艾克两个不同身份角度对家族的反思。
所以,这一部分也可看作福克纳从荒野文明和人类文明两个角度来反思美国历史和工业文明的发展。
4.总结总体而言,《熊》这部小说是关于艾克身份探寻的故事。
正如孩子在家庭中完成成人仪式一样,艾克在身份探寻的过程中完成了成人礼。
老熊是艾克的“精神之母”,山姆是他的“精神之父”,而麦卡斯林是他“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艾克在荒野中跟随老熊和山姆的经历为他日后成为一位受人尊敬之人的种种可能:荒野教会了他,并且塑造了他。
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是,艾克的自然身份被唤醒,并逐渐成为了他的精神追求。
随着家族罪恶的揭露,最终艾克选择了自己的自然身份,在精神上皈依了自然。
他在二十一岁放弃所有遗产的行为,是对他从老熊、山姆、荒野和历史中继承美德的践行。
工业文明的侵蚀下,荒野逐渐消逝,荒野精神也随之泯灭。
福克纳借艾克这一人物形象,抒发了对传统道德逝去的悲叹与呼唤。
作为荒野精神仅存的继承人,艾克有着一颗高贵而纯洁的灵魂,却不得不生活在格格不入的人类社会中。
从自然那里继承的精神遗产没有给他带来俗世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却逐渐带给了他内心的宁静。
作为“森林之子”,艾克不需要在俗世中娶妻生子,但是正如福克纳所言:“从某种意义上,每个八岁或十岁的小男孩——那些他教会他们打猎的男孩——都是他们儿子,他的孩子”。
viii他教给他们不是如何杀死动物,而是对动物、生命和命运的尊重。
艾克所继承的荒野精神,将会继承下去,随着时间变成人类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1]Wheeler O B.Faulkner's Wilderness[J].American Literature,1959,31(2):127-136.[2]O'Connor W V. The Tangled Fire Of William Faulkner[M].1954.[3]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去吧,摩西[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吴冰.福克纳在大学[J].外国文学,1993(5):25-30.[5]朱振武.《熊》的创作范式及福克纳对人类的焦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1):76-81。
注释i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去吧,摩西[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183页。
ii朱振武.《熊》的创作范式及福克纳对人类的焦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1),第80页。
iii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去吧,摩西[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182页。
iv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去吧,摩西[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223页。
v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去吧,摩西[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266页。
vi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去吧,摩西[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277页。
vii吴冰.福克纳在大学[J].外国文学,1993(5):28.(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