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尘封的记忆_威廉_福克纳小说_莱巴嫩的玫瑰花_叙事研究_张文艳

唤醒尘封的记忆_威廉_福克纳小说_莱巴嫩的玫瑰花_叙事研究_张文艳
唤醒尘封的记忆_威廉_福克纳小说_莱巴嫩的玫瑰花_叙事研究_张文艳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2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3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4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5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6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7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8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9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10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1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2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13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14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5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1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17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18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20 A Study of the Human Relations in Sons and Lovers 21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 22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23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24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25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26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27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28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2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30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3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32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33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34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35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36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37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38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39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40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41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The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ndia 2 An Analysis of Key Elements of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意识流技巧研究 4 如何降低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 5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 6 批评与重新解读《日瓦戈医生》 7 爱情描写与《》核心主题的关系 8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 9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10 《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2 浅析目的论下宣传标语的英译失误 13 白鲸中的自传元素 14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汉成语的直译和意译 15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 16 Pecola’s Blues--A Reading of The Bluest Eye 1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 18 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 19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20 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 21 通过会话原则分析手机短信语言 22 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 23 科技英语中名物化的功能 24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 25 论翻译方法的选择 26 《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技巧分析 27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 28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29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30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31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分析 32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33 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 34 分析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5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 36 简析诚信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37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 3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39 从生态学角度解读《白鲸》 40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

威廉福克纳获诺贝尔讲演讲稿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的一个庄园主家,南北战争后家道中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福克纳在空军服过役。战后入大学,其后从事过各种职业并开始写作。《士兵的报酬》(1926)发表后,福克纳被列入"迷惘的一代",但很快与他们分道扬镖。《萨拉里斯》(1929)问世之后,福克纳的创作进入高峰斯。他发现"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怀着这样的信念,他把19篇长篇和70多篇短篇小说纺织在"约克纳帕塌法世系"里,通过南方贵族世家的兴衰,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现实,创伤了20世纪的"人间喜剧"。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1930)、《圣殿》(1931)、《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等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福克纳后期的主要作品有《村子》(1940)、《闯入者》(1948)、《寓言》(1954)、《小镇》(1957)和《大宅》(1959)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剧本和诗歌。 福克纳虽是南方重要作家,但他的作品当时并不受重视,直到1946年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马尔科姆·考莱编选了《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又写了一篇有名的序言之后,福克纳才在文坛上引起重视。特别是萨特、马尔洛等人的赏识,使福克纳名声大噪。 在艺术上,福克纳受弗洛伊德影响,大胆地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对位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的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功夫才能感受其特有的审美情趣。 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my work -- life's work in the agony and sweat of the human spirit, not for glory and least of all for profit, but to create out of the materials of the human spirit something which did not exist before. So this award is only mine in trust. It will not be difficult to find a dedication for the money part of it commensurate wit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ts origin. But I would like to do the same with the acclaim too, by using this moment as a pinnacle from which I might be listened to by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already dedicated to the same anguish and travail, among whom is already that one who will some day stand where I am standing. Our tragedy today is a general and universal physical fear so long sustained by now that we can even bear it. There are no longer problems of the spirit. There is only the question: When will I be blown up? Because of this, the young man or woman writing today has forgotten the problems of the human heart in conflict with itself which alone can make good writing because only that is worth writing about, worth the agony and the sweat. He must learn them again. He must teach himself that the basest of all things is to be afraid; and, teaching himself that, forget it forever, leaving no room in his workshop for anything but the old verities and truths of the heart, the universal truths lacking which any story is ephemeral and doomed -- love and honor and

英语演讲原文:威廉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演说

威廉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演说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生于美 国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的一个庄园主家,南北战争后家道中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福克纳在空军服过役。战后入大学,其后从 事过各种职业并开始写作。《士兵的报酬》(1926)发表后,福克纳被列入"迷惘的一代",但很快与他们分道扬镖。《萨拉里斯》(1929)问世之后,福克纳的创作进入高峰斯。他发现"家乡那块 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怀着这样的信念,他把19篇长篇和70多篇短篇小说纺织在"约克纳帕塌法 世系"里,通过南方贵族世家的兴衰,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现实,创伤了20世纪的"人间喜剧"。长篇 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1930)、《圣殿》(1931)、《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等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福克纳后期的主要作品有《村子》(1940)、《闯入者》(1948)、《寓言》(1954)、《小镇》(1957)和《大宅》(1959)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剧本和诗歌。福克纳虽是南方重要作家,但他的作品当时并不受重视,直到1946年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马尔科姆考莱编选了《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又写了一篇有名的序言之后,福克纳才在文坛上引起重视。特别是萨特、马尔洛等人的赏识,使福克纳名声大噪。在艺术上, 福克纳受弗洛伊德影响,大胆地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对位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 的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功夫才能感受其特有 的审美情趣。 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干燥的九月 威廉·福克纳(中文版)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逊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声音与疯狂》(又译《喧哗与骚动》1929);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逊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的《我弥留之际》(1930);写孤儿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偏见的播弄、虐待下悲惨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写一个有罪孽的庄园主塞德潘及其子女和庄园的毁灭性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1936);写新兴资产阶级弗莱姆·斯诺普斯的冷酷无情及其必然结局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1959)等。 福克纳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干燥的九月 作者:[美]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 译者/许志文 九月如血的黄昏,62个无雨日子的不幸结果;谣言、传闻,无论它们是什么,仿佛干草一般燃烧了起来。这是与米尼·库坡小姐和一个黑人有关的事。受攻击、侮辱、惊吓的,并不是他们,星期六晚上聚集在理发室里的人们。天花板的电扇使劲吹着,却没能使它冷却,浊热的空气,又吹回向他们,在变质的涂发乳和护肤液的气味反复翻腾中,他们散发出自己浑浊的气息和臭味,在仔细打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谁干也不会是威廉·莫耶斯干的,"一位理发师说。他是个中年男子,削瘦,淡黄色皮肤,一张和善的面孔。他在替顾客刮胡子,说:"我了解威廉·莫耶斯,他是个好黑人,我也了解米尼·库坡小姐。" "你了解她什么?"第二个理发师问。

福克纳著名三部作品简介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是一九一二年病逝的。他在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不见他接洽业务。他整天醉醺醺,唠唠叨叨地发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儿子昆丁。康普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念念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以致仅仅成了一种“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与妻子应有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人能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暖。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虽然没有以她的观点为中心的单独的一章,但书中一切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与她息息相关。物极必反,从古板高傲、规矩极多的旧世家里偏偏会出现浪荡子女。用一位外国批评家的话来说,是:“太多的责任导致了不负责任。凯蒂从“南方女”的规约下冲出来,走过了头,成了一个轻佻放荡的女子。她与男子幽会,有了身孕,不得不与另一男子结婚。婚后丈夫发现隐情,抛弃了她。只得把私生女(也叫昆丁)寄养在母亲家,自己到大城市去闯荡。哥哥昆丁和凯蒂儿时感情很好。作为没落的庄园主阶级的最后一代的代表者,一种没落感始终追随着昆丁。他极其骄傲,极其敏感,却又极其孱弱(精神上、肉体上都是如此)。他偏偏又过分重视妹妹的贞操把它与门第的荣誉甚至自己生与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凯蒂的遭遇一下子使他失去了精神平衡。就在妹妹结婚一个多月后,他投河自尽了。 《押沙龙,押沙龙!》本书书名源自《圣经》典故,书中描述的亲子之间的爱与恨、兄妹之间的暧昧感情等,具有《圣经》故事的色彩。它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第九部长篇小说。福克纳通过约克纳帕塔法县又一个家族,萨德本家族的兴起与衰落,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种种冲突。这里写的是一个穷小子白手起家的历史,与别的世家相比,有其特殊性。在家庭衰落中,种族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此书与福克纳别的作品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押沙龙,押沙龙!》一书,比同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比福克纳的其他作品,更深入地触及与探讨了美国南方历史罪责与无辜者所受到的痛苦的问题。 《去吧,摩西》讲述的是美国南方庄园主麦卡斯林与女奴生有一女,后又与这个女儿生下一子泰瑞乐,泰瑞乐后来娶了另一位庄园主布钱普的女奴谭尼,其子嗣都以布钱普为姓氏。麦卡斯林的外孙女则嫁给了爱德蒙家兹。全书写的就是这三个姓氏的子孙间的复杂关系,最浓墨重彩的人物是麦卡斯林的孙艾萨克,他在黑人猎手的带邻下自小参加猎熊活动,长大后看透了白人与黑奴间的畸形关系,自愿放弃家产,到镇上做木工为生。全书由两个中篇及五个短篇组成,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共同融合为一幅完整的画面。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威廉福克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威廉;福克纳生于1897年9月25日,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支配这个家族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唯一的铁路。牛津小镇留下老鲜明的痕迹。老死后,坟头矗立起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 威廉福克纳的文学特点意识流 福克纳笔下的剧情浸染着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的感情描写穿插其中。他的作品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绵延婉转及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词汇。他和风格简洁明了、干脆利落的海明威更是两个极端。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等人遥相呼应,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他的小说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小说的特征,他对意识流技巧和时间错置的创造性使用丰富了小说这一传统文

学体裁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无疑对传统的叙事结构构成变革性的挑战,给读者的传统文学审美价值体系带来了全新的冲击,对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让-保罗;萨特曾评价《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 意识流是福克纳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比如《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思绪在手表齿轮的声音、耶稣在海上行走、华盛顿的诚实、小物件上的红迹、自己手指的血之间自由跳跃,却显得十分自然。自由联想往往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比如《我弥留之际》中艾迪的意识,由过去与父亲的对话,联想到现在教授学生的烦恼,再到将来的安眠,过去、现在和未来就通过意识流串了起来。除了意识的自然跳跃,潜意识的沉淀、积累、扩展也是福克纳艺术手法的表现内容,比如昆丁自杀前一天,他对过去的记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全部汇集成关于凯蒂贞操的潜意识。福克纳利用读者的视觉感知过程,在描写景物时常常不将焦点聚集在一个事物上,比如左方这段达尔的内心独白,就传达出他内心中的忧惧。这些景象在福克纳笔下经过了过滤,更加清晰的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如《喧哗与骚动》中只有三岁智力的班吉,福克纳通过他视觉感知的混乱模糊、杂乱无章,体现其特有的秩序和逻辑。另外,福克纳的作品还借鉴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比如《押沙龙,押沙龙!》中昆丁与父亲对话发生在1909年,之后突然切换到“呼吸着一八三三年那个星期天早上教堂编钟在其中呜响的同样的空气”,景象的剧烈变换反映出人物激烈的心理活动。 多角度叙事

威廉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福克纳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辞 我感到这份奖赏不是授予我个人而是授予我的工作的,——授予我一生从事关于人类精神的呕心沥血的工作。我从事这项工作,不是为名,更不是为利,而是为了从人的精神原料中创造出一些从前不曾有过的东西。因此,这份奖金只不过是托我保管而已。作出符合这份奖赏的原意与目的,与其奖金部分有相等价值的献词并不难,但我还愿意利用这个时刻,利用这个举世瞩目的讲坛,向那些可能听到我说话并已献身于同一艰苦劳动的男、女青年致敬。他们中肯定有人有一天也会站到我现在站着的地方来的。我们今天的悲剧是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生理上的恐惧,这种恐惧存在已久,以致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不存在精神上的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我什么时候会被炸得粉身碎骨?正因入此,今天从事写作的男、女青年已经忘记了人类内心的冲突。然而,只有接触到这种内心冲突才能产生出好作品,因为这是唯一值得写、值得呕心沥血地去写地题材。他一定要重新认识这些问题。他必须使自己明白世间最可鄙的事情莫过于恐惧。他必须使自己永远忘却恐惧,在他的工作室里除了心底古老的真理之外,不允许任何别的东西有容身之地。没有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不会成功;这些真理就是爱情、荣誉、怜悯、自尊、同情与牺牲等感情。若是他做不到这样,他的气力终归白费。他不是写爱情而是写情欲,他写的失败是没有人失去可贵东西的失败,他写的胜利是没有希望、更糟地是,甚至没有怜悯或同情的胜利。他不是为遍地白骨而悲伤,所以留不下深刻的痕迹。他不是在写心灵而是在写器官。在他重新懂得这些之前,他写作时,就犹如站在处于世界末日的人类中去观察末日的来临。我不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因人能传种接代而说人是不朽的,这很容易。说即使最后一次钟声已经消失,消失在再也没有潮 水冲刷的映在落日余晖里的海上的最后一块无用礁石旁时,还会有一个声音,人类微弱的、不断的说话声,这也很容易。但是我不能接受这种说法。我相信人类不仅能传种接代,而且能战胜一切而永存。人之不朽不是因为在动物中惟独他永远能发言,而是因为他有灵魂,有同情心、有牺牲和忍耐精神。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是把这些写出来。诗人和作家的特殊光荣就是去鼓舞人的斗志,使人记住过去曾经有过的光荣——人类曾有过的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怜悯与牺牲精神——已达到不朽。诗人的声音不应只是人类的记录,而应是使人类永存并得到胜利的支柱和栋梁。 Nobel Prize Acceptance Speech / William Faulkner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my work -- a life's work in the agony and sweat of the human spirit, not for glory an d least of all for profit, but to create out of the materials of the human spir it something which did not exist before. So this award is only mine in trust. It will not be difficult to find a dedication for the money part of it commen surate wit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ts origin. But I would like to do the same with the acclaim too, by using this moment as a pinnacle from which I might be listened to by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already dedicate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摘要:《我弥留之际》是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也是当代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杰作。在写作过程中,福克纳利用象征手法赋予了该作品更为深刻地内涵与意义,因此,准确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本文拟对《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进行全面剖析,首先对福克纳及其作品以及象征意义做简要介绍,其次从地点、人与物多个角度详尽分析《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最后在依据以上分析,对其主题内容进行分析。《我弥留之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象征意义的丰富运用不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也深刻反映出了福克纳对生命和人生真谛的思考。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象征意义;分析探讨 一、引言 威廉·福克纳,1897年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新奥尔巴尼市,他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典型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由于福克纳为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1949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 福克纳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故事都以约克帕纳塔法县为背景,由此,他的小说也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我弥留之际》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著名作品,被福克纳视为自己最好的作品,主要描写了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生安葬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透过这样一个荒诞的旅程,福克纳不仅写出了人类的勇敢、自我牺牲与理性的一面也使人们认识到——人类虽然渺小,却有着无坚不摧的勇气,通过自身坚苦卓绝的努力,一定会战胜所有苦难。2 象征意义始于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最早被运用于诗歌创作,旨在通过符号来进一步说明人物与主题,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至今仍被作家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中。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借助象征手法,赋予了小说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因此,解释这些象征意义是理解小说的关键。本论文的目的是对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进行详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发现福克纳创作这部小说的深层动机在于其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启示、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1https://www.360docs.net/doc/0f883410.html,/view/75156.htm 2https://www.360docs.net/doc/0f883410.html,/link?url=3HHVOIkk36va8zxg_-48lgUpmhn780-iNrH9rPBPezrIp6g-eJuR-jkDhUhzdIv1_ mPrY8jivbAKsNXxaUf9iHXIhieoghZfNQ125fsZtVG#1

William Faulkner 威廉 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威廉福克纳(1897-1962) William Faulkner ranks with Ernest Hemingway as one of the leading American autho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aulkner, like Robert Frost, was a regionalist, who spent most of his life in a small, particular area of the United States, writing about the scenes and people he knew best. Faulkner’s region was the Deep South, with its bitter history of slavery, civil war and destruction. He invented a county and a town in his imagination very similar to his own part of Mississippi, and he wrote about the society in the South by inventing families which represented different social forces: the old, decaying upper class; the rising, ambitious, unscrupulous class of “poor

威廉·福克纳简介

威廉·福克纳简介 威廉·福克纳 姓名: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97-1962 国籍:美国 所获奖项: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的一个庄园主家,南北战争后家道中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福克纳在空军服过役。战后入大学,其后从事过各种职业并开始写作。《士兵的报酬》(1926)发表后,福克纳被列入"迷惘的一代",但很快与他们分道扬镖。《萨拉里斯》(1929)问世之后,福克纳的创作进入高峰斯。他发现"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怀着这样的信念,他把19篇长篇和70多篇短篇小说纺织在"约克纳帕塌法世系"里,通过南方贵族世家的兴衰,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现实,创伤了20世纪的"人间喜剧"。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1930)、《圣殿》(1931)、《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等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福克纳后期的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村子》(1940)、《闯入者》(1948)、《寓言》(1954)、《小镇》(1957)和《大宅》(1959)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剧本和诗歌。 福克纳虽是南方重要作家,但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当时并不受重视,直到1946年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马尔科姆·考莱编选了《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又写了一篇有名的序言之后,福克纳才在文坛上引起重视。特别是萨特、马尔洛等人的赏识,使福克纳名声大噪。 在艺术上,福克纳受弗洛伊德影响,大胆地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对位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功夫才能感受其特有的审美情趣。 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威廉福克纳在接受诺贝尔奖时的演讲

威廉福克纳在接受诺贝尔奖时的演讲 人物简介 威廉福克纳在接受诺贝尔奖时的: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先后创作 了十几篇长篇小说和几十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以美国南方200年来南北战争为中心事件 的社会变迁,各种家族的兴衰,各种人物的沉浮。他的小说常描写美国的黑暗面,1949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篇是他在接受该奖时所发表的演讲。 演讲全文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my work -- a life’s work in the agony and sweat of the human spirit, not for glory and least of all for profit, but to create out of the materials of the human spirit something which did not exist before. So this award is only mine in trust. It will not be difficult to find a dedication for the money part of it commensurate wit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ts origin. But I would like to do the same with the acclaim too, by using this moment as a pinnacle from which I might be listened to by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already dedicated to the same anguish and travail, among whom is already that one who will some day stand here where I am standing. 我认为这个奖项不是授给我个人而是授给我的工作---------一项艰辛而痛苦的毕生投入的人类精神的工作,既不为名也不土利,而是要从人类的精神原材料中创造一些前所未有的 东西。因此这个奖项我只是代为保管。要该奖项的款项按照最初的目的和意义并不难。但我更欢迎这样做,利用这一时机,把它作为一个顶点,向听我话的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发出号召,他们中必定有人会站在我今天的位置。 Our tragedy today is a general and universal physical fear so long sustained by now that we can even bear it. There are no longer problems of the spirit. There is only the question: When will I be blown up? Because of this, the young man or woman writing today has forgotten the problems of the human heart in conflict with itself which alone can make good writing because only that is worth writing about, worth the agony and the sweat. 我们的悲剧在于长期与来我们一直承受着肉体上的恐惧,不再有任何精神方面的问题。有的只是一个问题,我什么时候会被炸的粉身碎骨?因此,如今年轻人的作品已经忘记了 处于矛盾冲突中的人类心灵问题,而这本身就能够创造出好作品,因为这值得去写,值得为此辛劳。 He must learn them again. He must teach himself that the basest of all things is to be afraid; and, teaching himself that, forget it forever, leaving no room in his workshop for anything but the old verities and truths of the heart, the old universal truths lacking which any story is ephemeral and doomed -- love and honor and pity and pride and compassion

威廉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先后创作了十几篇长篇小说和几十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以美国南方200年来南北战争为中心事件的社会变迁,各种家族的兴衰,各种人物的沉浮。他的小说常描写美国的黑暗面,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篇是他在接受该奖时所发表的演讲。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演讲词。然而,由于福克纳本人对语言运用的独特性和精深性,所以对初学者来说,这篇美文也许颇有些难度。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my wor k, a life’ work in the agony and sweat of the human spirit. Not for glory and least of all, for profit, but to create out of the material of the human spirit something which did not exist before. So this award is only mine in trust. It would not be difficult to find a dedication for the money part of it, commensurate for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ts origin. But I would like to do the same with the acclaim too by using this moment as a pinnacle from which I might be listened to by the young men and woman, already dedicated to the same anguish and travail, among whom is already that one who will someday stand here where I am standing. Our tragedy today is a general and universal physical fear so long sustained by now that we can even bear it. There’s no longer problems of the spirit, there’ only the question; “When will I be blown up?” Because of this, the young man or woman writing today has forgotten the

【精编范文】威廉福克纳的文学代表作有哪些-实用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威廉福克纳的文学代表作有哪些 威廉·福克纳可谓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新的高度,很多诺贝尔文学奖的获 得者都曾坦言表示,福克纳是自己的导师。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威廉福克纳 的文学代表作,希望能帮到你。 威廉福克纳的文学代表作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同时他也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为威廉·福克纳代表作。 《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最经典的作品。小说通过一个美国南方没 落贵族家庭的描写,来反映当时美国社会的冷漠和畸形。康普生家族曾是一个 显赫一时的南方贵族,当时到了康普生先生的时候,家产只剩下一幢破坏的房子。康普生先生每天酗酒成性,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态度,在他死后,把这种情 绪也传染给了他的儿子昆丁。康普生太太是一个冷漠的女人,没有母亲应有的 温情,反而认为自己在康普生家里吃亏受气。而昆丁的妹妹凯蒂是一个风流成 性的女子,昆丁认为,妹妹的所作所为和南方传统淑女形象不符,有辱门楣, 因此在妹妹结婚后不到一个月,昆丁投河自尽。 《我弥留之际》也是威廉·福克纳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名叫艾迪的小学教师,在弥留之际,告诉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一定要把她的尸体运回杰弗生,实现她魂归故里的愿望。但是她死的时候,正好大雨倾盆,驾着骡子外出的 两个儿子被困在路上,直到三天后,他们才得以返回,并载着他们母亲的尸体 上路。一路上,他们经历了洪水冲垮桥梁,骡子被淹死等变故,为了护送艾迪 的尸体,他们不仅倾家荡产,而且还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精神病。 《押沙龙,押沙龙!》是威廉·福克纳代表作中最复杂、最深奥的一部。讲述萨德本来到杰佛生镇,得到了一块土地,并在那里建起了庄园,成为当地最 大的庄园主之一。其后,由于南北战争的爆发,南方庄园经济的迅速崩溃, 萨德本的庄园也随之没落,同时故事还掺杂着几代人的恩怨纠葛。 简述威廉福克纳的作品特点

威廉·福克纳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威廉·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威廉·福克纳1950.12.10. 我觉得,这个奖不是授给我这个人,而是授给我的创作——那沉浸于人类心灵的煎熬与劳苦之中的毕生劳作——它既不为名誉,亦不为利润,只是为了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人类精神的样本。因而,这个奖只是由我暂时保管罢了。要为这笔奖金找一个与它设置的目的和意义相称的用途并非难事,然而我却想以同样的方式利用这个赞美——我要把这个时刻当作一个巅峰,使自己能被那些已经献身于同样的心灵煎熬与劳苦的青年男女们听见,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中的一个将会站在我今天所站的地方。 我们今天的悲剧,是一种全面的普遍的肉体的恐惧,这种恐惧持续已久以至我们甚至能够忍受它。不再有心灵的问题了,剩下的只有一个疑问:我何时会被毁灭?因此当今从事写作的青年男女已经忘记人的内心冲突的问题,而惟有它才能产生好的作品,因为只有它才值得我们去写,值得我们为之忍受煎熬与劳苦。 对此他必须重新学习。他必须告诫自己,所有事物中最卑劣的便是恐惧;他必须告诫自己,永远忘记它;在他的工场不应有任何其他东西,除了古老的真理和心灵的真实——没了这普遍的真理,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短命的,僵死的——这就是爱、荣誉、怜悯、自尊、同情和牺牲。在他这样做之前,他将在诅咒下劳作。他描写的不是爱情而是性欲。他写的失败中没有人失去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他写的成功里没有希望——更糟的是——没有怜悯与同情。他的悲哀因缺乏普世价值的骨骼而留不下伤痕。他描绘的不是人的心灵,而是他的腺体。 除非他学会了这些事情,否则,他将如同置身于末日为注视末日的来临而写。我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仅仅因为人能够忍受就说他是不朽的,这也太轻松了。说什么即便当那末日的钟声敲响,并从那默默地悬坠于垂死的黄昏与夕阳的残红里的最后的无价值的岩石上飘零消逝之时,世界上还会有一种声音——即人的微弱却永不衰竭的声音——在不停地诉说。我拒绝接受这个。我深信,人不仅会忍耐,他还将蓬勃发展。他是不朽的,不是因为生物中唯有他的声音永不衰竭,而是因为他有灵魂,有能同情能牺牲能忍耐的心灵。 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在于描写这些事物。他的特权,就在于通过升华人的心灵,通过唤醒人的勇气、荣誉、希望、尊严、同情、怜悯和牺牲这些记录了人的往昔光荣的精神,来帮助人忍耐。诗人的声音,不必仅仅成为人的记录,更能成为帮助他忍耐与成功的一种支柱和栋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