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合集下载

最新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艺术手法探讨

最新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艺术手法探讨

《喧哗与骚动》作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经典之作,该部小说以“失败的南方”为主题,述说着作者对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挫败的感受,传达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从而充分彰显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想。

文章主要探讨了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艺术手法,从后现代主义、多视角转换、意识流手法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将康普生家族没落悲剧直观展现于读者的面前。

一、《喧哗与骚动》中的“多视角转换”手法与传统小说所采用的“全知视角”不同,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则运用内视角与全知视角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变化叙事者角色,进而实现多视角转换。

由于多视角转换具有一定的多维性、复合性,不仅给读者们带来新颖的阅读体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

总体来说,这部小说通过三个儿子的内视角和女佣迪尔西的全知视角来叙述有关情节,以此加深读者对具体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具体如下:(一)内视角福克纳在小说前三个部分主要以康普生家族的三个儿子进行叙事,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讲述了家族内部发生的事件。

针对有着重要事件,福克纳又从多位叙事者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班吉是一位白痴成年人,叙事本应缺乏一定的逻辑性,然而却表现出感性、乐观的一面,尽管姐姐凯蒂做出了很多伤风败俗之事,但仍然关心爱护他,最后班吉也为姐姐的离家出走而感到难过。

其次,昆丁虽为这个庞大家族的长子,但因家族的没落也使他变得十分脆弱,深知无法阻止康普生家族走向衰败而选择结束生命。

第三部分中,杰森扮演偏执狂的角色,并且对周围人进行恶毒攻击,他蔑视班吉的白痴、昆丁的懦弱,由于凯蒂离家出走使其内心欲望无法满足而痛恨在心。

由此可见,通过采用多位叙事者内视角方式,可使读者们全面认识康普生家族的人与事,从而深化自己的理解。

(二)全知视角在《喧哗与骚动》中,作者并非只采用内视角方式,还运用了传统的全知视角方式,其表现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女佣迪尔西主要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对其家族内发生的一些事件作出详细叙述。

论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论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性主 义哲学家 亨利 ・柏格 森( nyB rs n 1 5 —1 4 ) Her ego ,8 9 9 1
的 直 觉 主 义 (nut ns 和 心 理 时 间 ( sc oo i l me Itio i i m) P yh lgc a Ti )
无疑是柏格森心理时间运用的典范 。
中现 代 主义 大 致 可分 为 三 个 阶段 , 别 是 现 代 主 义初 期 分
(al m d ri 、 er o ens 鼎盛 期( i dr i 以及后期(ae y m) hg mo ens h m) 1t
《 喧哗与骚动 》 共分四部分。 小说详尽地叙述 丁杰 弗生镇
这种对白和内心独自交替的写作手法乍一看使读者不知所云然而将斜体字部分联系为一个整体文章便条理清晰充分体现了福克纳在意识流小说中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发展了一种自乔伊斯以来符合人物心理特点与其精神活动相适应的意识流语体展示了人物的各个理性和非理性的意识层面
维普资讯
与传 统文学作 品不一致 的思路 。在福克纳 的作品 中, 时间成
出版的《 汉大词典 》 英 将现 代主义用于 l 纪末以来在 “ 9世 所 有创造性艺术领 域出现的主张脱 离经典和 传统表达方式并 寻求新 的艺术形式 的国际性倾 向的综合性艺术 ” 。英美文学
为一种无形 的流动状态 , 过去、 现在和将来经常互相穿插 , 彼 此交融 , 人物 的意 识中同时得到体现 。小说《 在 喧哗与骚动 》
中 图 分 类 号 :1 64 I0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4 4 1 (0 6 0 一O 5 一 O 1 0 — 3 0 2 0 ) 6 O8 3
威廉 ・福克纳 ( la F uk e , 87 9 2 是美 国 Wii l m a ln r 1 9 —16 ) 意识流小 说的先驱 。 他处在新 旧文 学传统交 替的时代 , 尽管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阐释杰生的主体性──威廉·福克纳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主人公康普生·杰生四世分析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阐释杰生的主体性──威廉·福克纳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主人公康普生·杰生四世分析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CHAN G COLL EGE OF E DUCAT I O N第24卷第1期Vol .43No.12009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廖金罗(6),男,湖南省湘阴县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讲师,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化研究。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阐释杰生的主体性──威廉福克纳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主人公康普生杰生四世分析廖金罗(广州大学华软学院外语系 广东广州 510900)摘 要:关于《喧哗与骚动》主人公康普生杰生四世,国内外评论家没有一致看法。

多数人认为他是“最丑恶的人物”和“邪恶势力的代表”。

后现代主义认为主体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永远不变的,也不是普遍的本质属性,而是习得的、建构的和流动的,并且受到在生活方式之中相互消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的个体特征。

关键词:主体性 邪恶势力 习得和建构 生活方式 在生活方式之中相互消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67(2009)01-0013-04一关于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主人公康普生杰生四世,国内外评论家没有一致看法。

但是多数人认为他是“最丑恶的人物”和“邪恶势力的代表”。

例如:威廉福克纳认为康普生杰生四世是他“所塑造的最丑恶的人物”[1][P 264],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人类所有的丑恶:自私、刻薄、贪婪、欺诈、仇恨心理和冷酷无情。

李文俊先生认为:“他恨周围的一切,从他嘴里吐出来的每一个字仿佛都含有酸液,使人听了感到发作并不值得,强忍下去又半天不舒服。

除了钱,他什么都不爱,连自己的情妇,也是戒备森严,仅仅看做是做买卖交易的对手。

他毫无心肝,处处占人便宜,却总是做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

他玩弄了一系列花招,把姐姐历年寄来的赡养费据为己有,并从中吮吸复仇的喜悦。

”[2][P 3]肖明翰教授认为:“杰生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不能简单地斥责为天生的坏蛋或十足的恶棍。

”[1][P 267]然而,没有评论家研究影响康普生杰生四世的“邪恶”的因素是什么。

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的南方社会问题

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的南方社会问题

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的南方社会问题简介《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于1929年出版的小说,被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南方康奈尔县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种族、阶级、道德与爱情交织的复杂社会。

本文将探讨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深刻反映的一些南方社会问题。

种族问题南方社会在当时依然积存着严重的种族隔离和歧视现象,这也体现在了《喧哗与骚动》中。

例如,在小说中,黑人男性查尔斯因涉嫌谋杀面临处决,但对于白人男性格里科姆·万德拉,却只有轻微处罚。

这种不平等对待直接反映了当时南方社会对黑人群体存在的明显偏见和不公正态度。

阶级问题《喧哗与骚动》揭示了南方社会明显而持久的阶级分化。

小说中展现了康奈尔县社会的金钱精英和贫困阶层之间的巨大鸿沟。

格里科姆·万德拉家族代表着土地与财富的权力,而博伊德·桑普森家族则代表着穷困与束缚。

这种社会分化导致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和不公平对待。

道德问题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对南方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进行了深入探讨。

小说中呈现出了人们被自己固有道德观念束缚但又违背自己良知的复杂心理。

例如,主人公坎迪斯为了保护家族利益而放弃真爱;女主角翠西尽管知道格里科姆·万德拉并非是个好人,却无法抵挡他带来的诱惑。

这些道德边界的模糊和扭曲反映出当时南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困扰。

爱情问题《喧哗与骚动》还探讨了爱情在南方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

无论是坎迪斯和弗朗西斯,还是翠西和格里科姆·万德拉,他们的爱情都受到了家族、社会压力以及文化限制的干扰和阻挠。

这反映了当时南方社会中保守传统观念对个人自由和真爱的剥夺。

结论《喧哗与骚动》作为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在揭示南方社会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真实而细腻地描绘各个角色的命运,福克纳成功地呈现了南方社会在种族、阶级、道德和爱情等方面存在的深刻问题,并引发了读者对此进行思考和讨论。

威廉福克纳作品的后现代叙事研究

威廉福克纳作品的后现代叙事研究

威廉福克纳作品的后现代叙事研究一、本文概述《威廉·福克纳作品的后现代叙事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索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作品中所蕴含的后现代叙事元素。

福克纳,作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邃的主题和丰富的人物塑造,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本文将从后现代叙事的角度切入,对其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以期揭示福克纳作品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后现代叙事研究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强调文本的多元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分析作品在叙事结构、时空观念、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后现代特征。

在福克纳的作品中,这些后现代叙事元素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他常常运用复杂的叙事结构,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他也善于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念,以非线性的时间结构和空间跳跃,营造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和氛围;福克纳的语言风格也充满了后现代色彩,他运用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

本文将从福克纳的代表作入手,逐一分析其所展现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并通过与其他后现代作家的比较,进一步揭示福克纳作品在后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还将探讨福克纳作品在后现代语境下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以期对福克纳的文学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总结。

二、福克纳作品的叙事风格与后现代叙事理论的契合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与后现代叙事理论之间展现出了惊人的契合。

福克纳的作品中,对于现实、历史、记忆、身份等主题的深度探索,以及他在叙事结构、时间处理、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都与后现代叙事理论的核心观点不谋而合。

后现代叙事理论强调叙事的不确定性、非线性、碎片化以及多元性,而福克纳的作品正是这些特点的集中体现。

他的小说常常打破传统的时间线性,采用多视角、多层次的叙述方式,使得故事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面貌。

《喧哗与骚动》中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特征与技巧分析

《喧哗与骚动》中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特征与技巧分析

《喧哗与骚动》中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特征与技巧分析作者:谢璠陶亚宁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12期摘要《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意识流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

作者在小说中成功运用了多视点叙事、时序颠倒、象征主义等手法,描述了四个主人公看待事物的个体化视角,反映了南方古老家族的没落,以及当时人们精神危机与悲剧命运。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本文对其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特征与技巧进行分析,有助于读者对该作品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现代主义多视点叙事时序颠倒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虽然美国南北战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南方的社会体制,但南方传统农业社会特征依然十分明显。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北方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对南方的传统社会体制和意识带来冲击,使得南方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在社会变革的驱动下,美国北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体系与南方传统农业社会价值观体系发生碰撞与交融,这使得当时南方人们在失去传统价值观念、接受全新价值观念的过程中,陷入一种严重的精神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思考命运与价值,探索思考和痛苦。

此时期的美国文学创作也受到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这一时期社会变革也深刻的影响了文学创作。

《喧哗与骚动》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受到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小说在创作上也体现出现代主义特征。

1多视点叙事多视点叙事是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

对于传统小说创作而言,主要体现内容与意义,认为读者的关注点与切入点是故事内容,叙事手段对读者的影响较小。

但现代主义文学研究认为,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先接触的是小说学识方式,不同叙事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阅读体验,展现出小说不同的侧重点,也给读者提供了小说人物观察与思考的不同侧面。

《喧哗与骚动》在创作中采用了多视点叙事的艺术手法,从四个不同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

小说的叙事视角总体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康普生三兄弟的第一人称视角,后一部分为作者第三人称视角。

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后现代主义手法探讨

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后现代主义手法探讨

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后现代主义手法探讨摘要: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是美国极具代表性的意识流作家,其代表作之一的《喧哗与骚动》基于四个独立的视角分别对不同视角下所看待的现实进行了描绘,使小说在主题、情节、主人公和语言这四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从侧面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本文将从《喧哗与骚动》中主题、情节、主人公和语言这四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来对其创作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充分的探讨。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一、引言所谓后代主义是西方基于反传统而出现的一种思潮,由于其在叙事上反传统宏大叙事和逻辑推理,因此其并没有固定的概念。

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基于四个主要人物独立视角充分反映了不同视角下客观现实存在的差异性,且小说在主题、情节、主人公和语言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不确定性,而这与后现代主义所宣扬的思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因此,对《喧哗与骚动》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充分深入的探讨对加深对小说内涵特征的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喧哗与骚动》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兴起于20世纪初期,其在叙事上反传统宏大叙事和逻辑推理,主张叙事碎片化以及非理性化,而在理念上质疑传统理性、统一性和客观性等概念。

从客观角度而言,后现代主义由于反传统理性主义,提倡非主流方式,所以加深了读者对文章的印象与认识。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充分运用后现代主义手法,叙述相应的情节与事实,其具体如下:1.主题不确定相比较于其他传统小说,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并无明确的表达主旨,而是通过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以及女佣迪尔西的侧面补充,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进行叙述,其内容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和婚姻等诸多方面。

不同的读者解读这些内容,获取他们认为正确的思想,其优势在于不仅为读者们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又可以结合自身感受来推导众多主题,譬如南方贵族体制的瓦解、种族主义、人性泯灭等。

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后现代主义手法探讨

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后现代主义手法探讨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后现代主义手法探讨刘卯玥 西安市铁一中学摘 要: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是美国极具代表性的意识流作家,其代表作之一的《喧哗与骚动》基于四个独立的视角分别对不同视角下所看待的现实进行了描绘,使小说在主题、情节、主人公和语言这四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从侧面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本文将从《喧哗与骚动》中主题、情节、主人公和语言这四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来对其创作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充分的探讨。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122-01一、引言所谓后代主义是西方基于反传统而出现的一种思潮,由于其在叙事上反传统宏大叙事和逻辑推理,因此其并没有固定的概念。

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基于四个主要人物独立视角充分反映了不同视角下客观现实存在的差异性,且小组在主题、情节、主人公和语言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不确定性,而这与后现代主义所宣扬的思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因此,对《喧哗与骚动》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充分深入的探讨对加深对小说内涵特征的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喧哗与骚动》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兴起于20世纪初期,其在叙事上反传统宏大叙事和逻辑推理,主张叙事碎片化以及非理性化,而在理念上质疑传统理性、统一性和客观性等概念。

从客观角度而言,后现代主义由于反传统理性主义,提倡非主流方式,所以加深了读者对文章的印象与认识。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充分运用后现代主义手法,叙述相应的情节与事实,其具体如下:1.主题不确定相比较于其他传统小说,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并无明确的表达主旨,而是通过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以及女佣迪尔西的侧面补充,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进行叙述,其内容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和婚姻等诸多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The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ndia2 An Analysis of Key Elements of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意识流技巧研究4 如何降低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5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6 批评与重新解读《日瓦戈医生》7 爱情描写与《》核心主题的关系8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9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10 《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2 浅析目的论下宣传标语的英译失误13 白鲸中的自传元素14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汉成语的直译和意译15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16 Pecola’s Blues--A Reading of The Bluest Eye1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18 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19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20 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21 通过会话原则分析手机短信语言22 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23 科技英语中名物化的功能24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25 论翻译方法的选择26 《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技巧分析27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28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29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30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31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分析32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33 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34 分析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35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36 简析诚信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37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3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39 从生态学角度解读《白鲸》40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41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美剧的幽默42 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研究4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44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聊斋志异》英译本个案研究45 从《绝望主妇》析字幕翻译的目的和归化策略46 《苔丝》与《嘉莉妹妹》中女主角的对比分析47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48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49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50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达芬奇密码》的成功51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52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53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主义54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55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56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记者招待会口译—以“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57 中英广告的文化差异及翻译58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59 寻找真正的自我60 浅析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癫狂61 爱神简论62 英汉语广告的词汇比较研究63 中美家庭教育与个人能力培养64 中西方对鬼怪认识的差异65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66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67 中国公司简介的英译技巧68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69 论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新与旧的世界70 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71 言语行为理论与英文电影幽默语的翻译72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73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74 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75 A Study on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Note-tak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76 An Analysis of Young Goodman Br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77 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78 A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7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0 浅谈数字翻译中的文化因素81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婚姻观82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83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84 浅析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象征艺术85 中英禁忌语的异同性分析86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解析87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88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89 《太阳照样升起》中杰克巴恩斯的形象9091 Double Vision in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Great Gatsby9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93 Explo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liments94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95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96 基督教文化对《哈姆莱特》创作的影响97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98 从语用角度探讨汉译英公示语99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100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101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102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103 论广告与文化104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105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106 雪莉杰克逊《抽彩》中矛盾的体现107 浅谈商业广告的翻译108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109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110 《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111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112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13114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115 爱伦坡的分析方法在“厄舍屋的倒塌”中的应用116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117 英汉色彩词的对比研究118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119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120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121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122 中国与日本茶文化的比较123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124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125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126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优衣库创意营销策略127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28 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教育失败129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130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131 [会计学]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研究132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133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134 从《牧师的黑面纱》中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认可与反对135 从两个H男孩的出走看美国历史的变迁136 从纽马克的关联翻译法看中国高校名称的翻译137 The Problem of Evil---A Universal Issue Seen From Western Perspectives138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139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140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41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142 从谚语看中英文化的差异143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u Hongming and Lin Yutang144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145 合作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46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147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148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149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抗争与命运150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151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152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153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154 观电影《刮痧》简析中西文化价值冲突155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156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语言的语用分析157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158 高中生对语法态度的研究159 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160 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婚姻的选择161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家思想162 英语科技文献的句子特点与翻译163 公示语汉英翻译探讨164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165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166 Study on Dietet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167 On Diversified Applica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168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169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170 青少年的危机时刻——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初探171 《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灾难新闻之比——以系统功能语法为视角172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173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174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75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176 浅谈《竞选州长》中的幽默与讽刺177 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178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 179 从《灰姑娘》到《神谕女士》—浅谈反面母亲形象对子女成长的影响180 论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181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182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183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184 中美文化中面子理论的对比分析185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186 报刊广告英语的文体特色分析187 电影《狮子王》中象征手法的运用188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ert Island Literature from Lord of the Flies189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190 浅谈英汉颜色词在使用中的文化差异191 《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192 英文电影名汉译中的功能对等193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194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195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196 论《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矛盾性197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198 颜色词的英汉翻译研究199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200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