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合集下载

从《喧哗与骚动》剖析福克纳长篇小说的创作技巧

从《喧哗与骚动》剖析福克纳长篇小说的创作技巧

从《喧哗与骚动》剖析福克纳长篇小说的创作技巧摘要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的杰出作家,他的诸多文学作品都致力于探寻创作技巧上的创新,并勇于打破传统模式的限制。

本文试以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为例,对故事内容进行简单分析,并着重指出福克纳在文本中大量地运用了意识流、复调理论以及象征等创作技巧,使文本更具审美性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创作技巧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威廉·福克纳是美国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大多采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作为故事发展的主要背景,把多个家庭的兴盛和衰亡作为故事的发展脉络,对美国近两百年的社会现状进行刻画,从而形成了富有鲜明特色的创作风格和书写技巧。

纵观福克纳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在他笔下,不仅对两百年来的美国社会的发展和人物的命途进行了深入的探析,还进一步地剖析了现代人的精神现状。

在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在创作技巧上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和挖掘,独特的创作手法在这部文本中得到了鲜明的展现。

福克纳灵活地运用了成熟的意识流、复调理论以及象征等创作技巧,来进行故事情节的构建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一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首部趋于成熟化的文学作品,花费了他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小说以南方没落的康普生家族的悲剧性为切入点,故事中的康普生先生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他的妻子非常的自私自利,长子昆丁对社会失去信心而紧紧地守住旧传统,他因为妹妹的行为作风辱没了南方淑女的身份,而对妹妹充满了愤恨,甚至选择了自杀。

次子杰生则非常的贪婪,三子班吉只有三岁小孩的智商。

小说紧紧围绕着这三个儿子的内心世界,以及妹妹凯蒂的堕落展开了故事情节的叙述,故事最后通过了女佣迪尔西作为故事内容的补充。

《喧哗与骚动》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范文,作者福克纳运用“复合式”的手法,结合人物各自的遭遇、性格等在不同时间内的意识流变,构建了同一个故事的始末,营造了一种复合式的意识成效。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阐释杰生的主体性──威廉·福克纳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主人公康普生·杰生四世分析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阐释杰生的主体性──威廉·福克纳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主人公康普生·杰生四世分析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CHAN G COLL EGE OF E DUCAT I O N第24卷第1期Vol .43No.12009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廖金罗(6),男,湖南省湘阴县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讲师,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化研究。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阐释杰生的主体性──威廉福克纳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主人公康普生杰生四世分析廖金罗(广州大学华软学院外语系 广东广州 510900)摘 要:关于《喧哗与骚动》主人公康普生杰生四世,国内外评论家没有一致看法。

多数人认为他是“最丑恶的人物”和“邪恶势力的代表”。

后现代主义认为主体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永远不变的,也不是普遍的本质属性,而是习得的、建构的和流动的,并且受到在生活方式之中相互消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的个体特征。

关键词:主体性 邪恶势力 习得和建构 生活方式 在生活方式之中相互消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67(2009)01-0013-04一关于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主人公康普生杰生四世,国内外评论家没有一致看法。

但是多数人认为他是“最丑恶的人物”和“邪恶势力的代表”。

例如:威廉福克纳认为康普生杰生四世是他“所塑造的最丑恶的人物”[1][P 264],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人类所有的丑恶:自私、刻薄、贪婪、欺诈、仇恨心理和冷酷无情。

李文俊先生认为:“他恨周围的一切,从他嘴里吐出来的每一个字仿佛都含有酸液,使人听了感到发作并不值得,强忍下去又半天不舒服。

除了钱,他什么都不爱,连自己的情妇,也是戒备森严,仅仅看做是做买卖交易的对手。

他毫无心肝,处处占人便宜,却总是做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

他玩弄了一系列花招,把姐姐历年寄来的赡养费据为己有,并从中吮吸复仇的喜悦。

”[2][P 3]肖明翰教授认为:“杰生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不能简单地斥责为天生的坏蛋或十足的恶棍。

”[1][P 267]然而,没有评论家研究影响康普生杰生四世的“邪恶”的因素是什么。

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喧哗与骚动》

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喧哗与骚动》

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喧哗与骚动》作者:汪晓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摘要:威廉·福克纳,著名的美国南方作家,一生中创作了众多著作,小说《喧哗与骚动》是他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女性人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这部小说,探讨父权制对女性的摧残与压迫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女性主义;父权制;女性意识作者简介:汪晓霞(1990-),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2一、引言威廉·福克纳,20世纪美国南方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喧哗与骚动》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女性人物的生活不仅反映了传统南方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与迫害,也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

因此,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这部小说,探讨父权制对女性的摧残与压迫以及在压迫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二、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起源于女权主义,是由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衍变而来。

女性主义注重性别意识和文化建构,是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掀起的第二次女权运动,主要是对两性生存境况的反思、批判揭露男性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扭曲,抨击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以及援用女权的视角解读经典作品,进行语言文学批评。

三、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态度在父权制盛行的美国南方社会,女性无疑是父权制的受害者,男性主导的社会影响着她们的思维方式,使她们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父权制对待女性的毁灭性影响首先体现在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上。

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女性人物凯蒂可以说是小说的中心,然而她从来没有正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三个男性人物的内心独白呈现了她从天真无邪走向堕落的故事。

事实上,三位男性人物的内心独白恰恰反映了他们对待女性的态度。

无声的反叛:解读《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女性形象

无声的反叛:解读《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女性形象

无声的反叛:解读《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女性形象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的著名作家,女性形象在其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作品《喧哗与骚动》是一部蕴涵丰富的小说,是福克纳小说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女主人公凯蒂成长于美国南方父权制和清教妇道观的压迫与毒害下。

通过其作品《喧嚣与骚动》中的凯蒂命运,福克纳揭示了美国南方旧传统以及康普生家庭的冷漠无情是造成凯蒂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女性;南方;凯蒂一、《喧嚣与骚动》简介《喧嚣与骚动》于1929年出版,是福克纳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也是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

福克纳在这部作品上心血花得最多,该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小说里充满了三兄弟喧嚣的声音和愤怒的情绪,因为他们对凯蒂的行为无法理解也不予原谅。

全书以康普生家的女儿凯蒂的堕落为中心,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最后几代人的生活状况,即没落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衰败史,并揭示了其衰败的原因。

故事是关于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

家中原来有很多黑奴与田地,如今只有一幢破败的宅子,一个黑佣人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

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是1912年病逝的,身为律师却从不见他有任何业务。

整天喝得酩酊大醉,还经常发些愤世嫉俗的论调并把悲观情绪传染给大儿子昆丁。

康普生太太是一个极其自私冷酷,毫无母爱的母亲。

整日无病呻吟,总认为自己受气吃亏,可实际上正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

她对自己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念念不忘,以致她真的成了一种“身份”的化身,而完全没有能力扮演好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家中没有任何人能从她那里获得爱与温暖。

虽然小说中没有单独以她的观点为中心的章节,但书中所有人物都与她息息相关,所以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身为“淑女”的凯蒂从“南方淑女的规约”中冲出来,变成了一个轻佻放荡的女子。

《喧哗与骚动》中哲学思想的解读7页word

《喧哗与骚动》中哲学思想的解读7页word

《喧哗与骚动》中哲学思想的解读威廉?福克纳一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著名和重要的小说巨匠之一。

《喧哗与骚动》可以说是威廉?福克纳第一部较为成熟的作品,对威廉?福克纳的文风的形成和基本风格的创造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小说讲述了南方没落的地主家族的故事,最后以悲剧作结。

作品细腻地描绘出了老康普生的闲来无事、好逸恶劳,他身上的贪婪、嗜酒、无所作为的本性以及他妻子的冷酷、自私、怨天尤人的性格弱点,同时对老康普生一家的后代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与设置,整部小说中蕴涵了很多哲学思想的经典角度。

通过对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哲学思想的解读,也可以进一步揭示出这部小说的内在哲学魅力。

一、小说《喧哗与骚动》小说《喧哗与骚动》着力描写了南方没落地主老康普生一家的悲剧生活。

作者福克纳塑造了几个主要的人物:老康普生、妻子、长子、妹妹和次子等角色。

老康普生生性好逸恶劳,并且有嗜酒的坏毛病,表现出极其贪婪的本性,他的妻子是自私和冷酷的,并且表现出怨天尤人的特质,他的长子名叫昆丁。

昆丁是一个抱守着南方的旧传统不放且活在绝望中的人物,他在南方的地主阶级的旧传统和思维中体现出对自己没落贵族的优越感,但是他的妹妹凯蒂却丧失了本来应该秉持的淑女风范,反而是一个性格极为泼辣开放、风流成性的人,这样的现实也使得本来固守着传统的昆丁难以接受,最后选择投河自尽。

次子名叫杰生,他的本性是贪婪冷酷的。

对这几个人物的塑造都是典型而又各具特色的。

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着康普生一家展开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庭中。

康普生家庭在很久以前一度是名门望族,在康普生家族的历史中出现过很多有名的人,包括了将军和具有领导才能的州长。

对于康普生一家来说,他们是典型的南方地主阶层,他们拥有大量成群的黑奴可供使用,并且有广袤的田地,这一切别人望尘莫及的财产都使得康普生家庭成为了他人梦寐以求的地主阶层,他们一家过着上层人的生活。

然而如今的康普生家庭已经只剩下一幢十分破败的宅院,财产已经破败了许多,以前成群的黑人佣人现在也只剩下了一个名叫迪尔西的老婆婆和她的外孙勒斯特。

时间主题在《喧哗与骚动》中的体现

时间主题在《喧哗与骚动》中的体现

校园英语 /时间主题在《喧哗与骚动》中的体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张丽媛【摘要】福克纳在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突破物理时间的束缚,通过多层次的时序倒置、意识流及多角度的叙述手法,揭露美国南方贵族衰败的景象。

结合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本文主要分析该小说中时间的处理方式及小说中人物的时间意识及时间价值观,并探讨时间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时间观,理解这部小说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时间 心理时间 意识流一、引言《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性小说,以典型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及多角度的时序颠倒而著称。

小说先以第一人称先让三个兄弟班吉、昆汀和杰生分别以自己的视角按照自身的情感和思想的发展讲述故事,接着以黑人女仆迪尔希为主线,用第三人称这种“全能的角度”来叙述剩下的故事,最后一部分附录对整个康普生家族人物的命运讲行了综述,分五部分来讲述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没落贵族的家庭悲剧,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南方的历史和现实。

作者对该小说赋予了独特的时间意识,它是解开和理解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一把钥匙,对小说中时间的分析能使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的深层含义。

二、叙事时间在小说创作中,叙事时间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而故事时间指的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它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在创作小说时,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有时保持一致的顺序,但也经常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例如作者不直接以直接明了的方式把故事时间告知读者,而是通过显性的叙事时间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

在《喧哗与骚动》中则采用了多角度的错乱的时间叙述手法,提炼了主题、塑造了人物的性格。

表面上来看,该小说包括四个独立的章节和一个附录,前面四章围绕康普生家族生活的4天展开,分别选用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和1928年4月8日作为标题和顺序,使读者一开始就有了一种时间意识。

[重点]《喧哗与骚动》故事梗概

[重点]《喧哗与骚动》故事梗概

《喧哗与骚动》故事梗概对于《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说过,这本小说是两个堕落的女人:凯蒂和她的女儿的一出悲剧。

可见作者心中对凯蒂是同情的。

作品描写了一个古老的种植园贵族之家的没落,表现了这个家族成员各自的生活遭遇和精神状态。

他抛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而是借鉴了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的意识流技巧,追求人物的心理真实。

作品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让康普生家族的小儿子班吉“讲故事”,他是个白痴,以他的所见所闻勾勒出朦朦胧胧的故事轮廓,接着再分别以大儿子昆丁和二儿子杰生重讲一遍故事。

由于各人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故事的风貌也不同,最后,女佣迪尔西再将故事完整的讲述,故事的细节和发生时间最终全部交代清楚。

这是一部比较难阅读的小说,它打破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是它的确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小说,难度和有趣与它的名气大小程度相等。

小说问世以来,被称为“粗鲁的天才”的福克纳就不断遇到诘问,他是不是有意卖弄或与读者为难呢?有人抱怨说,读了三遍还不懂,福克纳告诫他去读第四遍。

为此福克纳解释了他创作的动机:我一开始就透过一个白痴孩子的观点来说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由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来讲故事,效果会更大。

我发觉没有把故事说出来,就又试了一回,同样故事透过另一个兄弟的观点来说,还是不成。

第三次我透过第三个兄弟的观点来说这个故事,结果也还是不成。

我试着把各部拼在一起,由我自己来补充说明。

可见,这部小说的形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并不是故弄玄虚。

《喧哗与骚动》赢得了评论界极大的褒扬,他们惊叹小说结构的繁复和完整。

从四个部分看,小说发生的时间排列是“CABD”式。

大小说家康拉德称赞这是一部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

这是小说家奉为圭臬的小说——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喧哗与骚动》的标题,选自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第五幕中麦克白的一句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一家。

论_喧哗与骚动_的多重主题与叙事结构_刘道全

论_喧哗与骚动_的多重主题与叙事结构_刘道全

第24卷第4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Vol .24No .4 JOURNAL OF XUCH ANG UNI VERSITY No .4,2005[收稿日期]2005-04-25[作者简介]刘道全(1965-),男,河南信阳人,许昌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论《喧哗与骚动》的多重主题与叙事结构刘道全(许昌学院文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摘 要]《喧哗与骚动》的书名取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它暗示了小说的多重主题:时间、死亡、人生如行走的影子、人生的虚无等。

《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结构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叙述者的多角度叙述,二是故事时间空间的不断转换交错。

小说的叙述在不同的时空往来驰骋,展示了康普生家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把康普生兄弟灵魂的空虚与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主题;叙事结构[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5)03-0065-03一《喧哗与骚动》的书名取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

当初福克纳构思写这部作品时书名叫《黄昏》,显然这个有象征色彩的书名,暗示康普生家的没落衰败。

可福克纳为什么要换成现在这个书名呢?显然是大有深意的。

在《麦克白》的第五幕第五场,当麦克白得知夫人死去的消息之后,说了这一段颇有哲理意味的著名台词:“明天,明天,又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只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

人生不过是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上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肖明翰说:“福克纳书名改为《喧哗与骚动》,无疑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感情因素,密切了同文学传统的联系。

它进一步揭示了处在没落和解体中的大家族的成员的痛苦和无奈。

麦克白在梦想破灭,一败涂地和家破人亡的境况中所显露的绝望和虚无主义,十分恰当表现出了美国旧南方的漂零弟子们在旧秩序解体后既不能退回到过去,又不能跟随生活前进的进退维谷心情和传统价值观念沦丧后,他们身上的虚无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外国文艺》1978年第2期登载的《美国“南方文学”简介》一文介绍了福克纳的创作概况和基本特征,提到了他的主要作品《喧哗与骚动》。

《外国文艺》又在1979年第6期登载了美国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的论文《福克纳:约克纳帕塌法的故事》,把福克纳的作品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加以分析研究,文中也提到了他的代表作之一《喧哗与骚动》,论文的中译者是李文俊。

1980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李文俊编选的《福克纳评论集》,收集了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论文,其中萨特的论文《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喧哗与骚动〉》对我国学者有较大影响。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7月出版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二册(上)》选载了李文俊译的《喧哗与骚动》的第二章,即昆丁部分,引起了国内读者的广泛兴趣。

1984年10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作品的全译本,中文书名由译者李文俊正式定为“喧哗与骚动”。

这个译本较好地传达了原作的神貌,并使以前歧出的译名(如“喧哗与忿怒”、“喧嚣与愤怒”、“声音与疯狂”等)有了统一的可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评论界对这部作品的分析研究,从最初的社会学、道德学批评范式逐渐推进至全方位多视角的研讨。

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出现了一批运用不同的批评模式(如女性主义批评、原型批评、新批评等)进行研究的文章,使这部作品隐含的意义层面不断地被揭示出来。

一、关于作品的主题与人物我国评论界普遍认为这部作品是美国南方贵族社会崩溃和精神堕落的形象图画,并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但在具体分析时,评论者又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性化的评价。

李维屏在《英美意识流小说》一书中认为:“《喧哗与骚动》详尽地记载了美国南方大户康普生家族几十年的兴衰与沉浮,并以此来展示南方社会的混乱与腐败”,同时又指出这部小说是福克纳所有作品中自传成分最多最明显的,是“全面而又直接地反映了作者对早年生活的回顾与反思。

”肖明翰在《威廉·福克纳:骚动的灵魂》一书中也详论了这部作品的自传性,不过他又指出了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自传的范围,作家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不断拓宽和深化主题,终于使小说“从一个姑娘的堕落史成为一个家族以至整个旧南方的没落史”。

南方世家的没落是因为“处于传统与变革的碰撞中而不能自救”,这是《喧哗与骚动》也是大多数约克纳帕塌法小说的基本主题,从中反映出作家“对处于传统与变革之中的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命运的关怀”。

陶洁在《〈喧哗与骚动〉新探》一文中认为,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凯蒂的悲剧批评南方社会及其错误的妇女观,二是通过康普生家三个男子的回忆倾诉作家对女人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

陶洁以康普生对妻子、三个兄弟对凯蒂的态度证明了第一点,又以福克纳生活中的言行证明了第二点。

一般认为,对于康普生家的悲剧,负有直接责任的是凯蒂,如肖明翰认为凯蒂的失贞给了这个崩溃中的家庭致命打击。

陶洁指出因为康普生太太不能付出应有的母爱,致使三个儿子只能转向凯蒂追求爱抚和温暖。

而凯蒂既为扮演社会角色感到羞耻,又用自己的欲望产生负罪感,这种人格分裂导致了悲剧。

昆丁是评论家关注的又一个焦点。

王巾毫在《〈喧哗与骚动〉的时间观与历史意识》一文中提出,小说中昆丁的独白,即使在描述当下的思想行动时,也用过去式表达,这一语式“不仅说明昆丁总在向后看,而且也昭示昆丁的死在所难免……死亡对他来说不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性,而是现在的事实。

”昆丁的悲剧是南方贵族后裔的悲剧,他们拒绝任何社会变革,一味守旧,只能自弃于时代。

福克纳对此深表同情理解,但并不赞成这种人生态度。

肖明翰则在详论了昆丁与凯蒂兄妹关系中具有乱伦性质后指出,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两个人物之间,而且很普遍地存在于“那些缺乏爱的约克纳帕塌法家庭中”,其根源在于家庭关系中的清教传说。

陶洁指出:“昆丁在生命最后一天的回忆里充满了对无法占据凯蒂为一人所有的遗憾”。

福克纳还精心安排了昆丁路遇并帮助意大利小女孩却被人误解为诱拐幼童的情节,意在说明女人最后总给男人带来烦恼。

与康普生家族的自私、放纵、焦虑、刻薄、绝望形成鲜明对照的黑女佣迪尔西也给评论者们留下深刻印象。

肖明翰认为她体现了作者所珍视的人类“古老的美德”。

李丹河在《〈喧哗与骚动〉的另外一个世界》中说:“迪尔西的人道主义光辉照亮康普生家的全部成员”他还指出,迪尔西的人生依据是基督教的生命价值观,她虽然没有文化,却在每一天生活中实践着基督精神。

陶洁指出,福克纳把希望寄托在迪尔西身上,因其身体力行着基督教所颂扬的博爱同情精神。

另一方面他对迪尔西的赞美其实也就是对小女孩的赞美,因为她们都没有独立的人格,不会伤害男人,可见他的妇女观的核心是要女人安分守己,为男人服务。

二、关于作品的艺术特色李文俊在译本“前言”中把作品的艺术特色归纳为多角度的叙述方法、意识流手法和神话模式三个方面。

以后的论者在此基础上又有增补发挥。

李维屏指出:这部作品采用了“对位式结构”,如昆丁部分与班吉部分在结构上是两个均衡与对位的世界,在表现小说主题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旗鼓相当。

作者在前三部分中成功地将三股意识流汇聚一体,在纷乱与混沌的叙述中道出了小说的基本情节。

小说在第四部分中采用了较为清晰的叙述笔法以弥补内心独白的不足,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与透明度。

刘晨锋在《〈喧哗与骚动〉中变异时空的美学价值》一文中指出:“《喧哗与骚动》中的各个叙述者不仅处于不同的视角位置,而且处于不同的意识层次,正是各种意识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多视角的设置在小说中的美学价值”。

他还指出,作品中存在着两个时间序列,一是标题时间所示的叙述者现时活动序列,另一个是描绘叙述者意识内容的时间序列,这是一个时序井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王巾毫指出福克纳在运用意识流手法时特别注意根据人物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表现模式,如班吉的意识流基本遵循联想与联缀的原则,而昆丁的意识流则有其独特情感模式。

董衡巽在《美国现代小说风格》一书中特别赞赏小说的第一部分,认为传神的文字表明作者已经“钻到白痴的心里去”了。

福克纳为班吉出场所做的语言设计不是意识流写法,而是以弱智者为视角的叙述语言。

他说:“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儿童虽然用语单纯,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福克纳的语言设计突出白痴思路的单纯与模糊。

他只能对一些反复出现变成感官上固定的条件作出反应——福克纳找出了白痴的感觉。

”刘道全在《创造一个永恒的神话世界》一文中以原型批评的方法审视作品的象征意义,他指出:“人类的堕落是由一个女人夏娃引起的,康普生家的堕落也与一个女人凯蒂有密切关联”。

可以昆丁的意识流中多次出现把凯蒂比作夏娃的诗句为证。

刘文还指出了“水”与“火”这两个象征性意象在这部小说中的重要功能。

他认为神话模式的运用使“小说超越了具体的故事情节,超越南方成为人类命运的寓言”。

参考材料1、李文俊编选《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肖明翰著《威廉·福克纳:骚动的灵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陶洁《〈喧哗与骚动〉新探》,载《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4期。

4、王巾毫《〈喧哗与骚动〉的时间观与历史意识》,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5、刘晨锋《〈喧哗与骚动〉中变异时空的美学价值》,载《外国文学评论》1991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