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合集下载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性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主要围绕着康普森家族的衰落展开。

通过对康普森家族三个子女班吉、昆丁和杰生的描绘,福克纳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父权制度、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等问题都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所吸引。

班吉虽然智力低下,但他却拥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昆丁则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而努力,但最终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杰生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族的命运,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家族的诅咒。

这些人物形象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手法也让我印象深刻。

福克纳采用了多角度、多线索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结构。

这种叙事手法既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第二部分,1910年6月2日。 “昆丁的部分” 昆丁:多愁善感,回想到生活中太多的不如 意,夜幕降临,他走出门去投水自尽。
第三部分,1928年4月6日。 “杰生的部分” 杰生: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唯利是图,他 对这个家族充满仇恨,并把复仇的对象确定 为姐姐凯蒂的私生女小昆丁。 第四部分,1928年4月8日“迪尔西的部分” 在此部分里,作者用第三人称,试图以一种 冷静和敏锐的目光审视康普生家发生的一切 。
第二,叙事角度的多重变化。 福克纳在他的小说里运用的多重叙事角度是 指他分别从几个不同的人物角度入手、从不 同人物的理解着眼讲述同一个故事的一种写 作方法,也有评论家把这一手法称作“对位 式结构”。
第三,隐喻和象征的运用。 1、小说有许多地方借用了《圣经》中的典故 或场景。 2、题目本身的寓意:显赫一时的南方贵族在 面临灭亡时的失落与绝望。
一生共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75个短篇小说 和两本诗集。他于1939年和1949年两次获得 欧· 亨利奖,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1 年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1955年和1963年两 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1962年,荣获美国文 学艺术院颁发的金质奖章。
美国的南方文学指20世纪出生于美国南 方的作家所创作的,以反映该地区的社 会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南方文学执 意于反映南方落后的病态社会,通过忧 郁、多思的人物形象,倾吐愤世嫉俗的 真言。
凯蒂的堕落彻底摧毁了南方传统的道德观 念,曾有过辉煌昨天的南方传统已经一去不 复返。凯蒂和她的女儿无家可归,这一事实 也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现代人精 神上的失落、空虚和孤独。
代表了人类中正直、善良、乐观、勤奋、 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作者歌 颂她的优秀品质,因为在她的身上看到了 人类的希望。 “我看见了始,我也看见了终。” ——迪尔西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课件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课件

《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 南方的传统是逼压在心头的存在,难以 抗拒的强烈,不能忍受却又无法回避。战 前与现代的冲突,福克纳的全部作品就生 在这两种视野的夹缝中,旧秩序的破坏与 新世界的创造,是他作品的两大支柱,代 表着相生相克的两种力量:现在与过去, 忘却与回忆。
• 从代的大氛围看,福克纳无疑是时 一个现 代主义作家。从如实反应美国南方的历史, 从现实和风土人情看,福克纳又是一个现 实主义作家。从福克纳从以传统的价值标 准来对待周围陌生,时髦的环境来看,他 又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三、喧哗与骚动 the sound and the fury
• 1、《麦克白》“痴人说梦” • 2、氛围:班吉—哼哼唧唧、勒斯特的钢镚 • 昆丁—钟表滴滴答答声 • 杰生—头疼 • 3、文体
• 昆丁的部分:
• 窗框框的影子显现在窗帘上,时间是七点到八点之间,我又回到时间 里来了,听见表在滴嗒滴嗒地响。这表是爷爷留下来的,父亲给我的 时候,他说,昆丁,这只表是一切希望与欲望的陵墓,我现在把它交 给你,你靠了它,很容易掌握证明所有人类经验都是谬误的reducto absurdum,这些人类的所有经验对你祖父或曾祖父不见得有用,对 你个人也未必有用。我把表给你,不是要让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可 以偶尔忘掉时间,不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面。因为时间反正是 征服不了的,他说。甚至根本没有人跟时间较量过。这个战场不过向 人显示了他自己的愚蠢与失望,而胜利,也仅仅是哲人与傻子的一种 幻想而已。 • 我来到梳妆台前拿起那只表面朝下的表。我把玻璃蒙子往台角上一磕, 用手把碎玻璃渣接住,把它们放在烟灰缸里,把表针拧下来也扔进了 烟灰缸③。表还在滴嗒滴嗒地走。我把表翻过来,空白表面后面那些 小齿轮还在卡嚓卡嚓地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约克纳帕塔法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摘自《麦克白》第五场第五幕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一生都在写美国南方生他养他的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用文字建起一个庞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

在反应人性的广度和深度上堪比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他是二十世纪也是所有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西方广义的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超越流派而卓然独立的大师之一。

他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作家中的作家。

一、小说背景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

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

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

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是一九一二年病逝的。

他在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不见他接洽业务,他整天醉醺醺,唠唠叨叨地发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大儿子昆丁。

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

她时时不忘南方大家闰秀的身份,以致她仅仅成了一种“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与妻子应有的温情。

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虽然没有以她的观点为中心的单独的一章,但书中一切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与她息息相关。

太多的责任导致了不负责任。

”凯蒂从“南方淑女”的规约下冲出来,走过了头,成了一个轻佻放荡的女子。

她与男子幽会,有了身孕,不得不与另一男子结婚。

婚后丈夫发现隐情,抛弃了她。

她只得把私生女寄养在母亲家,自己到大城市去闯荡。

哥哥昆丁和凯蒂儿时感情很好、作为没落的庄园主阶级的最后一代的代表者,一种没落感始终追随着昆丁。

这个“簪缨之家”的孓遗极其骄傲,极其敏感,却又极其孱弱(精神上、肉体上都是如此)。

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 却没有任何意义。”
我把表给你,不是要让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可以偶尔忘掉时间,不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面。因为时 间反正是征服不了的,他说。甚至根本没有人跟时间较量过。这个战场不过向人显示了他自己的愚蠢与失望,而 胜利,也仅仅是哲人与傻子的我还能闻到耀眼的冷的气味。
目录分析
出版说明 编委会名单
1928年4月7日 1910年6月2日
1928年4月6日 1928年4月8日
附录康普生家: 1699—1945年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书目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 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 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 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生镇及其郊区的属于 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 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喧哗与骚动》,书名来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 义。意识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200余万字,非常非常长,让人没有勇气去读。康 普生一家,四个孩子,分别是昆丁,凯蒂,杰生和班吉。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什么叫丧礼呀?”杰生说。
2、“妈咪不是叫我们别告诉他们的吗。”威尔许说。
3、 “丧礼就是大家哭哭啼啼。”弗洛尼说:“贝拉·克莱大 姐死的时候。他们足足哭了两天呢。”
4、 他们在迪尔西的屋子里哭。迪尔西在哭。迪尔西哭的时 候,勒斯特说,别响,于是我们都不出声,但后来我哭起 来了,蓝毛也在厨房台阶底下嗥叫起来了。后来迪尔西停 住了哭,我们也不哭不叫了。
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 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 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 ,熄灭了吧,短短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 ,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 就在无声无臭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 ,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约克纳帕塔法的文学意义在于它是一个神话 、寓言,是一个虚构的想像王国,它折射了 美国南方的历史和现实,此系列小说的一个 核心的图景就是关于保守的南方的颓败的历 史,福克纳自己就曾说过《喧哗与骚动》是 一个关于“失落的天真”的故事。
动》 the fury
the sound and
该作品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核心 ,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他本 人最钟爱的一部小说。
福克纳在写作
《喧哗与骚动》情节
主要人物: 康普生先生 康普生太太 长子昆丁 次子杰生 幼子班吉 女儿凯蒂
黑人女仆迪尔西 迪尔西丈夫罗斯库司 儿子威尔许 女儿弗洛尼 小外孙勒斯特
小说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928年4月7日。“班吉的部分” 班吉:患精神疾病,33岁却只是3岁孩子的 智力水平。这一天是班吉的生日,勒斯特带 他到外面去玩,这一章记录了班吉一路上的 所见和所想,大部分内容是康普生兄弟小时 候的事情,大多事件以凯蒂为中心。
“我看见了始,我也看见了终。” ——迪尔西
5、“噢。”凯蒂说:“那是黑人的事。白人是不举行丧礼 的。”
6、“妈咪叫我们别告诉他们的,弗洛尼。”威尔许说。
7、“别告诉他们什么呀。”凯蒂说。
8、 迪尔西哭了,声音传了过来,我也哭起来了……
9、 ……等我睡醒重新睁开眼睛时,我听到了母亲的声音 ,听到急匆匆地走开去的脚步声,我闻到了那种气味。
第二,叙事角度的多重变化。
美国的南方文学指20世纪出生于美国南 方的作家所创作的,以反映该地区的社 会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南方文学执 意于反映南方落后的病态社会,通过忧 郁、多思的人物形象,倾吐愤世嫉俗的 真言。
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 说
约克纳帕塔法(Yoknapatawpha) 名字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河水静静地流 过平原”,福克纳用这个名字命名作品中的 县城。在福克纳先后创作的19部长篇小说中, 背景在这个县城的就有15部之多。它是美国 南方的缩影,展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 气息,同时又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评论家把福克纳的这些作品统而称之为“约 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
福克纳所获得的荣誉
一生共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75个短篇小 说和两本诗集。他于1939年和1949年两次 获得欧·亨利奖,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51年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1955年和 1963年两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1962年, 荣获美国文学艺术院颁发的金质奖章。
福克纳:美国南方文学的奠基人
——麦克白
凯蒂:
凯蒂的堕落彻底摧毁了南方传统的道德观念 ,曾有过辉煌昨天的南方传统已经一去不复 返。凯蒂和她的女儿无家可归,这一事实也 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现代人精神 上的失落、空虚和孤独。
迪尔西
代表了人类中正直、善良、乐观、勤奋、 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作者歌 颂她的优秀品质,因为在她的身上看到了 人类的希望。
第二部分,1910年6月2日。 “昆丁的部分”
昆丁:多愁善感,回想到生活中太多的不如 意,夜幕降临,他走出门去投水自尽。
第三部分,1928年4月6日。 “杰生的部分” 杰生: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唯利是图,他 对这个家族充满仇恨,并把复仇的对象确定 为姐姐凯蒂的私生女小昆丁。
第四部分,1928年4月8日“迪尔西的部分” 在此部分里,作者用第三人称,试图以一种 冷静和敏锐的目光审视康普生家发生的一切 。
小说的结构:
首先,小说的四个部分使康普生家的故事 逐渐地、越来越完整、清晰地展现在读者 的面前。
班吉——昆丁——杰生——作者
其次,小说的结构从时间上讲是不符合顺 序的,但在内容上讲却是按照时间顺序发 展的。
作品的艺术技巧:
第一,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意识流 的手法存在于小说前三个部分的每一页。福 克纳运用的意识流进一步发展了乔伊斯和沃 尔夫所开创和运用的意识流手法,他更注重 用这一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 。
福克纳在他的小说里运用的多重叙事角度是 指他分别从几个不同的人物角度入手、从不 同人物的理解着眼讲述同一个故事的一种写 作方法,也有评论家把这一手法称作“对位 式结构”。
第三,隐喻和象征的运用。
1、小说有许多地方借用了《圣经》中的典故 或场景。
2、题目本身的寓意:显赫一时的南方贵族 在面临灭亡时的失落与绝望。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福克纳的生活道路
(William Faulkner l897-1962)
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曾因家 境破落而辍学,一战后在州立大 学读了一年,当过记者,《士兵 的报酬》是其第一部小说。50年 代,多次到南美、欧洲和日本演 讲,成为公众瞩目的人物。
代表作品:《喧哗与骚动》、《我 弥留之际》、《圣殿》、《八月 之光》、《押沙龙,押沙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