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从种到界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上册《从种到界》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生物上册《从种到界》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生物上册《从种到界》知识点整理八年级生物上册《从种到界》知识点整理
一、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生物分类的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最小的分类单位。

分类学是依据表型特征识别和区分生物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群体。

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不同物种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两个物种如果以相似的方式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它们必定会发生竟争,其中必定有一个获得胜利;
一个物种的种内如果发生变异,占据了多个生态位,那么,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就意味着有新种的诞生。

二、马的分类等级
马的分类等级
三、生物分类的意义
由于生物种类太多,没有人能够认识那么多的生物,这就很容易造成很多的认知错误,因此生物分类有助于认识更多的生物。

生物分类便于科学研究和对比生物的生活习性,由于同种类的生物都是具有相似性的,因此对研究古生物化石有很
1/ 2
大帮助,而且对不认识的生物也可从生活习性判断它的生物特征。

两大重要意义:
1.生物分类是了解生物多样性基础。

2.生物分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基础。

2/ 2。

八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基础诊断]第二节 从种到界

八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基础诊断]第二节 从种到界

第二节从种到界1.对生物进行分类的目的不包括()A.了解生物的多样性B.了解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C.了解生物中的有害和有益物种D.了解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2.下列生物的分类等级中,所包含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的是()A.科B.纲C.目D.种3.下列是狼在分类学上的一些等级名称,将它们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①犬科②犬属③脊索动物门④食肉目⑤脊椎动物亚门⑥哺乳纲A.②①⑥③⑤④B.⑤③⑥④②①C.③⑤④⑥②①D.③⑤⑥④①②4.下列动物中,与狼亲缘关系最近的是()A.同门的鱼B.同科的狐C.同目的狮D.同纲的猴5.至今仍被生物分类学家们广泛使用的双名法,是由哪位科学家创立的?()A.林奈B.巴斯德C.达尔文D.孟德尔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C项符合题意。

2.【答案】D【解析】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

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D项符合题意。

3.【答案】D【解析】生物分类等级由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D项符合题意。

4.【答案】B【解析】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小,亲缘关系就越近。

选项中的门、科、目、纲四个分类单位中,“科”是最小的分类单位,B项符合题意。

5.【答案】A【解析】林奈是瑞典的植物学家,提出了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A项符合题意。

人教版生物 七年级上册 从种到界

人教版生物 七年级上册     从种到界
界门纲目科属种
狼在动物分类中的位置
目 虎的爪锐利且能伸缩,不属于犬科,但它和狼、郊狼、
狐一样,具有尖锐的犬齿,因此它们同属于食肉目。
界门纲目科属种
狼在动物分类中的位置
科 狐的眶间部平缓,但它与狼、郊狼都具有颜面部较长、吻
端突出、爪钝而不能伸缩等共同特征,因此被划分到同一 个科——犬科。
界门纲目科属种
例如,银杉的学名为 Cathaya argytophylla Chunet Kuang. 属名 种加词 命名者的姓名
从种到界
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分类的基本单位:种 对植物进行分类 对动物进行分类 林奈与双命名 属名+种加词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食肉目 犬科 犬属 狼
界-- 植物界
门-- 种子
植物门被的子
纲-- 双子叶 植物纲
目-- 蔷薇目
科-- 蔷薇科
属-- 梅属
种-- 桃
植物亚门
水稻的分类
界--植物界 门--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稻属 种--水稻
第四章 生物分类的方法
第二节 从种到界
狼在动物分类中的位置
界 图中的这些动物同属于动物界。
界门纲目科属种
狼在动物分类中的位置
门 图中的这些动物都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它们同属于 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
界门纲目科属种
狼在动物分类中的位置
纲 马、兔、蝙蝠等动物,与狼、郊狼、狐之间的差别很大, 但它们都具有胎生、哺乳等特征,都属于哺乳纲。
林奈与双名法
林奈,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 1768年在《自然系统》中正 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 —双名法。

从种到界的生物教案设计

从种到界的生物教案设计

从种到界的生物教案设计第一章:生物的种1.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种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理解生物种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生物种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种的定义,生物种的基本特征,如遗传相似性、生态适应性等生物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解释生物种的形成过程,如物种分化、自然选择等,以及生物种的演化过程,如物种适应环境的变化生物种的重要性:强调生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意义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种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物种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种的形成和演化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对生物种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种的理解第二章:生物的属2.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属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属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属的演化关系2.2 教学内容生物属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属的定义,生物属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属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解释生物属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以及生物属的命名规则,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等生物属的演化关系:介绍生物属的演化关系,如生物属的分支演化图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属的概念和特征,生物属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生物属的分类和命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对生物属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属的理解第三章:生物的科3.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科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科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科的演化关系3.2 教学内容生物科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科的概念,生物科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科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解释生物科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以及生物科的命名规则,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等生物科的演化关系:介绍生物科的演化关系,如生物科的分支演化图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科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科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生物科的分类和命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对生物科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科的理解第四章:生物的目4.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目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目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目的演化关系4.2 教学内容生物目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目的定义,生物目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目的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解释生物目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以及生物目的的命名规则,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等生物目的的演化关系:介绍生物目的演化关系,如生物目的分支演化图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目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目的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生物目的的分类和命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对生物目的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目的的理解第五章:生物的纲5.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纲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纲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纲的演化关系5.2 教学内容生物纲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纲的定义,生物纲的基本特征,如第六章:生物的门6.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门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门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门的演化关系6.2 教学内容生物门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门的定义,生物门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门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解释生物门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以及生物门的命名规则,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等生物门的演化关系:介绍生物门的演化关系,如生物门的分支演化图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门的概念和特征,生物门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生物门的分类和命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对生物门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门的理解第七章:生物的纲7.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纲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纲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纲的演化关系7.2 教学内容生物纲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纲的定义,生物纲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纲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解释生物纲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以及生物纲的命名规则,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等生物纲的演化关系:介绍生物纲的演化关系,如生物纲的分支演化图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纲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纲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生物纲的分类和命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对生物纲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纲的理解第八章:生物的目8.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目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目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目的的演化关系8.2 教学内容生物目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目的定义,生物目的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目的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解释生物目的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以及生物目的的命名规则,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等生物目的的演化关系:介绍生物目的的演化关系,如生物目的的分支演化图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目的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目的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生物目的的分类和命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对生物目的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目的的理解第九章:生物的科9.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科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科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科的演化关系9.2 教学内容生物科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科的概念,生物科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科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解释生物科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以及生物科的命名规则,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等生物科的演化关系:介绍生物科的演化关系,如生物科的分支演化图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科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科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生物科的分类和命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对生物科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科的理解第十章:生物的界10.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界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界的分类和命名方法理解生物界的演化关系10.2 教学内容生物界的概念和特征:介绍生物界的定义,生物界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特征、生态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物种的概念和特征:理解生物种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掌握生物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理解生物种的重要性。

从种到界

从种到界

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的科学名 称(即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 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种加 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 名者的姓名可以省略。双名法的生物 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 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
课堂小结
从 种 到 界 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 科、属、种 分类的基本单位:种 对植物进行分类 对动物进行分类 林奈与双命名
每一个种里只有一种生物。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种:马种
每一匹马是一个动物个体,但有 的马都属于马种。

属:马属
斑马除全身的毛是黑色和白色条纹 相间外,其他特征与马及其相似,斑马 和马被划分到马属。

斑马
科:马科
驴的体型比马和斑马都小,但它 们均第三趾发达,有蹄,其余各趾退 化,被划分马科。
课堂练习
1.下列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D ) A.纲 B.科 C.属 D.种 2.我们通常说的物种指的是( D ) A.一个生物 B.一群生物 C.数量很多的生物 D.一种生物
3.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A) A.根、茎、叶 B.花和果实 C.种子的结构 D.叶脉的形状
4.下列分类中共同点最多的是( A) A.种 B.属 C.纲 D.门
斑马


植物界按照植物体结构的完善程度, 分为两大类: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 低等植物包括藻类植物(绿藻门、金 藻门、黄藻门、甲藻门、蓝藻门、褐藻门、 红藻门等)、菌类植物(细菌门、粘菌门、 真菌门)、地衣植物(地衣门)。 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苔藓植物 门)、蕨类植物(蕨类植物门)、种子植 物(种子植物门)。
分类意义
可以满足人们认识生物和利用
生物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

6.1.2从种到界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2从种到界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①形态结构:生物的形态结构是பைடு நூலகம்物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②生理功能:生物的生理功能也是生物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③遗传关系:生物的遗传关系是生物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3.生物分类的实际应用
①医学:通过对疾病相关生物进行分类,有助于研究病原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②农业:通过对农作物进行分类,有助于研究作物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③环境保护:通过对生态环境中的生物进行分类,有助于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5.应用题:
(1)假设你是一名生物学家,在研究一种未知生物时,如何对其进行分类?
答案:首先观察该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是否有脊椎等,判断其属于动物界还是植物界。接着观察其是否有根茎叶等特征,判断其属于哪个门。然后根据其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将其归类到正确的纲、目、科、属、种。
板书设计
①界:生物分类的最大单位,包含多个门。
2.教学难点:
-生物分类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不同分类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层次结构。
-生物分类的原则:学生可能对生物分类的依据和原则理解不深,难以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分类依据。
-生物分类的实际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对未知生物进行准确分类。
举例解释:
-教学重点举例:学生需要了解,界是生物分类的最大单位,包含多个门,门包含多个纲,纲包含多个目,目包含多个科,科包含多个属,属包含多个种。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生物分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生物分类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4.2从种到界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4.2从种到界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课堂练习
2.在植物分类中,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D ) A.界 B.门 C.纲 D.种
课堂练习
解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基本的分 类单位是种,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界。因此正确答案是D。
课堂练习
3.如图是部分豆目植物分类等级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的顺
小资料 同一等级的分类单位中的生物差异
过大,需要细分时,在相应等级下可 以进一步划分亚门、亚纲、亚目、亚 科、亚属、亚种。
知识讲解
知识点二 分类等级(重点) 2.分析·讨论 狼在动物分类中的位置
界:动物界 图中的这些生物都是真核生物, 可以运动,它们同属于动物界。
知识讲解
知识点二 分类等级(重点) 讨论 (1)同为食肉目的狼、狐和虎之间,狼与狐的亲缘关系近,还是狼与虎的亲 缘关系近?为什么?
知识讲解
知识点四 科学方法:调查 调查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森林资源清查、人口普查等都是调查。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 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 进行统计。
课堂小结
从种到界 1.生物分类的依据: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殖方式等)。 2.生物分类的意义: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3.生物分类的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4.生物分类的规律: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同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同界 生物包含的物种最多。 5.双名法:属名 + 种加词 + 命名人
2.生物分类的意义: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知识讲解
知识点二 分类等级(重点) 1.生物分类的等级 (1)生物分类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4.拓展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生物学素养,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生物分类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关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学科的兴趣。
3.通过对生物分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1.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生物分类单位;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3.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辅导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分类的知识。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不同生物的分类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通过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策略:
1.必做题:
-请结合课堂所学,为自己熟悉的三种生物绘制生物分类树状图,要求标注清楚各分类单位。
-收集并整理生物分类的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生物分类的小论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2.选做题(任选一题):
-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记录它们的分类信息,并尝试分析校园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种以下的分类,过去多以单位概念出发,有所谓变种(variety)、品种(sort)等。

现今从种群的概念出发,则多以亚种作为种下分类阶元,也是种内惟一在命名法上被承认的阶元。

亚种主要是一个种内的地理种群,或生态种群,与同种内任何其他种群有别。

1.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

它的形态结构复杂,生活方式多样,差异虽然很大,但是作为同一门的动物,它们的共性也明显。

整个脊索动物门,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如下主要特征:(1)脊索(notochord)这是位于背部的一条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细胞内富有液泡。

胞液充满时,整条脊索既有弹性,又很结实,所以能起着骨骼的基本作用。

脊索外面围着一层或两层结缔组织膜状物,称为脊索鞘(notochordal sheach)。

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具脊索;有的类群中,脊索仅见于幼体。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成长时即由分节的脊柱(Vertebral column)取代了。

(2)背神经管(即管状背神经索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脊索动物的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管状,位于身体的背中线,脊索(或脊柱),就在它的下面。

背神经管由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在高等种类中分化为脑和脊髓两部分。

非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面。

(3)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低等脊索动物消化管前端咽部的两侧有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就是咽鳃裂。

咽鳃裂是一种呼吸器官,在低等类群中终生存在,在高等类群中只见于某些幼体(如蝌蚪)和胚胎时期,随后完全消失。

脊索动物除了具备以上三大主要特征外,还有一个次要特征。

例如:心脏如存在,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尾部如存在,总是位于肛门后方,构成脊索动物所特有的肛后尾(post and tail);骨骼系统属于生活的内骨骼(endoskeleton)而不是像非脊索动物那样的死物质外骨骼(exoskeleton)。

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也常见于某些高等的非脊索动物门,例如后口、三胚层、次级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等。

这些共同特征正说明脊索动物是由非脊索动物进化而来。

脊索动物门分类: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

成体包围在被囊中。

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终生保留。

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中出现,随即为脊柱所代替。

2.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因而也是动物界中最进步类群。

脊椎动物虽只是一个亚门,但因其各自所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就显得千差万别,形态结构也彼此悬殊。

然而,高度的多样化并不能掩盖它们都属于脊索动物的共性,即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要出现脊索、背神经管和咽头鳃裂。

有些种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有些种类即使是成体,也终生用鳃呼吸,有了这几个特点,脊椎动物和原索动物有最亲近的关系就明白无疑了。

但脊椎动物毕竟不是原索动物,它比原索动物高等。

3.蛇亚门(Serpentes或Ophidia)从小到极大(0.1~11 m)的穴居及攀缘爬行动物。

附肢退化,不具肩带及胸骨。

左右下颌骨在前端以弹性韧带相联结。

眼睑不可动。

外耳孔消失。

舌伸缩性强、末端分叉。

除南极洲以外,广布于全球。

共有13个科。

代表种类有:(1)蟒科(Boidae)地栖或树栖性种类,体型为蛇类中最大者(从30 cm~11 m),是蛇类中的较低等类群。

体被小型鳞片,腰带退化,尚具有退化的股骨痕迹。

在泄殖腔两侧有一对角质的爪状物,即退化的后肢残迹。

有成对肺。

卵生或卵胎生。

卵生种类中有的具有孵卵(现象)行为,母蟒借肌肉节律性收缩能升高体温,有助于卵的孵化。

分布于热带及温带的某些地区。

本科种类不具毒牙,主要借将捕获物缠绕杀死,这种习性与众不同。

它们主要以热血动物为食。

大多数种类发展了与这种食性相适应的热能感受器——唇窝(labral pit)。

我国南方的蟒蛇为本科的典型代表。

(2)游蛇科(Colubridae)陆栖、树栖或水栖。

不具退化的后肢痕迹。

上下颌均具齿。

上颌骨水平着生并构成上颌大部分。

无沟牙(aglyphous)或后沟牙(opisthoglyphous)。

卵生或卵胎生,本科种类繁多(蛇类的9/10属此),分布全球。

我国常见种类有火赤链(Dinodonrufozonatum)、红点锦蛇(Elaphe rufodorsata)和水游蛇(Natrix annularis)。

(3)眼镜蛇科陆栖或树栖。

不具退化的后肢痕迹。

上下颌均具齿。

上颌骨一般较短。

前沟牙(proteroglyphous)。

尾不侧扁(与海蛇科主要区别)。

分布于美洲、亚洲、非洲和澳洲。

本科为著名的有毒蛇类之一,我国常见种类有眼镜蛇(Najanaja)、金环蛇(Bumgarusfasciatus)和银环蛇(Bumgarus multicinctus)。

均为剧毒蛇类,主要分布于华南一带。

(4)蝰科(Viperidae)陆栖、树栖或水栖。

上颌骨短而且可以活动,张口时借头骨上一系列可以动骨骼推动,能将上颌骨及毒牙竖直。

上颌具有管状毒牙,或环管牙(solenoglyphous)。

体粗壮,尾短。

主要以热血动物为食,一般采用伏击方式毒杀后吞食。

本科分为蝰亚科和腹亚科。

二者主要区别在于蝮亚科的眼与鼻孔之间具有颊窝,蝰亚科则无。

在地理分布方面,蝮亚科的主要分布美洲无蝰亚科种类,蝰亚科的分布中心(非洲)不具蝮亚科种类。

蝰科主要分布于欧、亚、非和美洲等地。

我国的代表种类大多在长江以南分布,如蝮蛇、五步蛇(尖吻蛇)、烙铁头(龟壳花蛇)和竹叶青。

其中除蝮蛇在我国分布普遍外,均主要见于长江以南地区。

4.奇蹄目(Perissodactyla)草原奔跑兽类。

主要以第三趾(指)负重,其余各趾退化或消失。

指(趾)端具蹄,有利于奔跑。

门牙适于切草,犬牙退化,臼齿咀嚼面上有复杂的棱脊,胃简单。

齿式为。

本目代表种类有:(1)马科马型兽类。

仅第三趾(指)发达承重,其余各趾均退化。

颈背中线具一列鬃毛。

腿细而长,尾毛极长。

门牙凿状,臼齿齿冠高、咀嚼面复杂。

齿式为。

野马和野驴为本科代表。

野马现存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野驴在我国西北各省普遍分布,但数量不多,应严加保护。

(2)犀牛科体粗壮。

前后足各具三个负重的趾。

头顶是1~2个单角,系由毛特化所构成,与牛角、鹿角不同。

皮厚多裸露。

腿短。

齿式为。

亚洲犀牛为本科代表。

栖于热带沼泽地,具独角。

犀角为珍贵药材及饰物。

5.偶蹄目第三、四指(趾)同等发育,以此负重,其余各指(趾)退化。

具偶蹄。

尾短。

上门牙常退化或消失,臼齿结构复杂,适于草食。

除澳洲外,遍布各地,代表种类有:(1)猪科猪型,吻部延伸,在鼻孔处呈盘状,内有软骨垫支付,毛鬃状。

尾细而且末端具鬃毛,足具4趾(指),侧指(趾)较小。

具门牙、犬牙在雄兽外突或獠牙,臼齿具丘状突突(丘齿型)。

齿式。

杂食,胃简单,繁殖力强。

我国常见有野猪,为农作区害兽。

野猪为家猪的原祖。

(2)河马科中、大型兽类。

体驱粗壮,具有大而圆的吻部,眼凸出,位于背方,耳小。

体毛稀缺。

腿短,具4趾(指)。

门牙与犬牙呈獠牙状。

齿状。

仅分布于非洲。

河马为本科代表。

营半水栖生活。

(3)驼科头小、颈长,上唇延伸并有唇裂。

足具2趾。

趾裂宽大,具有厚弹力垫,负重时二趾分开,适于在沙漠中行走。

体毛软而纤细(驼绒为优质保暖材料)。

胃复杂,分为三室。

齿式。

双峰驼为本科代表。

双峰驼在我国自古已被驯化役用。

现今野生种类极为稀缺,栖息于中亚荒漠地区。

为重点保护对象。

(4)鹿科鹿科兽类。

具4趾,中间一对较大。

常具眶下腺及足腺。

多数雄兽具有分叉的鹿角,鹿角的分叉结构为分类依据。

上颌无门牙,臼齿齿面具新月状脊棱(月齿型),齿式为。

鹿类为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兽类,除供肉用和毛皮加工外,鹿茸、麝香等均为名贵药材。

我国产鹿15种,代表种类有梅花鹿、马鹿、麋鹿(四不象)和麝等,均为禁猎的珍贵动物。

梅花鹿和马鹿为鹿茸的主要来源。

野生种类非常稀少,必须严加保护。

麝不具角,雄麝具獠牙,腹部有麝香腺分泌麝香。

麋鹿是我国特产珍奇兽类,约在1900年灭绝。

1866年帝国主义分子从我国盗运出的麋鹿,在国外养殖繁育。

解放后,我国政府从国外运回并养殖成功。

这一原产我国的珍贵动物,具有在保护区放养的广阔前景。

(5)长颈鹿科具长颈、长腿。

头顶具有2~3个不分叉并包有毛皮的角,终生不脱落。

脚具二蹄。

齿式为。

限产于非洲。

代表种类为长颈鹿,栖于森林草原地区,以树叶及嫩枝为主食。

(6)牛科偶蹄。

绝大多数雄兽具一对洞角(少数具二对)。

齿式为。

代表种类有野牛、黄牛、羚牛及盘羊等。

其中野牛、羚牛及盘羊均为我国禁猎动物。

牛科种类中不少已被驯化成家畜,例如黄牛、水牛、耗牛、山羊、绵羊等。

为肉食、毛皮及役用重要畜类。

6.蝙蝠蝙蝠是哺乳动物中适应飞行生活中的一类,因前肢变为翼,故又称之为翼手类。

这类动物绝大多数是食虫的。

蝙蝠之所以能在漆黑的夜空高速迂回飞行,并能准确地猎到飞虫,是因为在它体内有收发超声波的结构。

据研究发现,蝙蝠在飞行中能从喉内发出高频率的超声波。

超声波在空中遇到障碍或昆虫时,能反射回来,然后传入听觉器官,再经大脑皮层分析,能迅速判别目的物。

因此,蝙蝠在黑暗中飞行,也能避过障碍物或捕食昆虫。

蝙蝠捕食昆虫的数量非常可观。

有人从饱食后的蝙蝠胃中,取出了相当于它自身重量三分之一的昆虫。

它主要捕食金龟子、蛾类等农林害虫和蚊、蚋、蝇等吸血传病的害虫。

据资料记载:一只蝙蝠一夜能消灭蚊3370余只。

不少国家在开展生物防治中,对蝙蝠的保护和利用都很重视。

一些国家特地建造“蝙蝠塔”,招引数以万计的蝙蝠入内栖居、繁殖。

入夜,塔内蝙蝠成群出动,飞向夜空,围歼各种害虫,这对保障农林生产和人畜健康起了很大作用。

7.鲸鲸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由于适应水中的生活环境,在外形和内部结构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

它们的体形像鱼;身体一般分为三部分,即头部、躯干和尾部,颈部不明显;全身不被毛,仅在吻部有些刚毛;皮下有很厚的脂肪层,用来保持体温和减轻体重;前肢成鱼鳍状,后肢完全退化,有水平状的尾鳍,是主要的运动器官。

鲸虽然外形似鱼,但是它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如肺呼吸、心脏分四室、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

在雌体生殖孔的两侧有一对乳头,为皮囊所遮蔽。

每一个乳腺都被一块压缩肌肉所包围,当肌肉收缩时,乳汁便有力地喷入幼鲸的口中。

鲸属于世界海洋性动物,许多国家都有专业捕鲸队,进行大规模的捕鲸活动,每年仅热带太平洋东部至少有85 000头以上的鲸被捕杀。

国际捕鲸委员会正负起保护鲸类资源的责任,制定有关捕鲸的限额。

目前,加里福尼亚的灰鲸、蓝鲸、座头鲸、格陵兰真鲸等已得到全面保护,许多资源保护论者提出了暂停捕鲸活动的要求,以使鲸类免遭灭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