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矛盾与冲突-2019年文档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矛盾与冲突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是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和小说意识流手法的集大成者。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以下简称《献》)是其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30年。
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塑造了爱米丽?格里尔森(Emily Grison)这样一位深受父权制社会压抑、与社会和外界脱离联系、自我封闭、性格扭曲、心理变态的南方女性形象。
作品充满了重重的矛盾与冲突,包括新旧观念的冲突与对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
在矛盾与冲突中,福克纳“谴责了种族主义和奴隶制,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摧残妇女的清教妇道观和控制女性幸福的父权制,暴露了南方社会灵魂被扭曲、人性受压抑、女性遭摧残的社会现实”。
本文试着从死亡与爱情的矛盾冲突,爱米丽与其父亲、爱米丽与镇上居民及官员们的矛盾冲突,爱米丽与荷默?伯隆的爱情冲突以及爱米丽与亲属间的冲突等几个方面,来解读小说所蕴含的艺术内蕴。
一死亡与爱情的矛盾冲突贯穿始终“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在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标题下,讲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凶杀故事”。
众所周知,古往今来,玫瑰一直被视为爱情的象征,代表的是一种永恒的美。
单独从标题来看,福克纳是想在故事中把美好的爱情献给爱米丽,但纵观整个故事,我们却会发现,美好的爱情与死亡同在。
小说主线为爱米丽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但是故事开端却以爱米丽的死亡打开全局,故事结尾又以爱米丽的死和近似恐怖的龇牙咧嘴、已经腐烂的尸体和尸体边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结束。
恐怖的死亡与美好的爱情纠缠着、冲突着,贯穿小说始终。
从文中我们得知,爱米丽身心长期受到压抑,但却从未丧失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当爱情来临时,她不顾镇上居民甚至亲戚们的极力反对,勇敢地去追求自己之所爱,当所爱之人负心于她时,她又不惜以极端的手段杀死爱人以求能保住爱情的美好。
原本美好的爱情在《献》中与死亡和恐怖同在,这种矛盾与冲突被福克纳在小说中发挥到极致,强烈的对比冲突给读者内心造成极大的震撼,唤起读者对爱米丽悲剧人生的深深同情。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南方式的高贵败给了北方底层的爱情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南方式的高贵败给了北方底层的爱情前言:《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于1930年4月发表的短篇小说,也是福克纳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者福克纳善于描写美国南部的风土人情,被看作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
1930年正值美国社会发展与改革时期,南方旧传统和北方现代文明碰撞下呈现出众多的社会矛盾,小说以此为背景从多维度揭示了特殊环境下的父女矛盾、社会等级矛盾、女性反抗与被压迫的矛盾等无法调和的社会问题。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主要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后,生活在杰斐逊镇的格里尔森家族即艾米丽的父亲仍然保持着一贯的“南方做派”,为了维护所谓的等级和尊严,赶走了所有喜欢艾米丽的男子。
导致艾米丽在父亲去世后,不顾世俗的观念爱上了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佬荷默·伯隆,当她发现荷默无意与自己结婚时,为了留住爱情保、住名声用砒霜毒死了自己的爱人。
从此,艾米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与荷默的尸体同床共枕40年。
直到她去世,小镇的居民在艾米丽的葬礼上才发现这个惊人的秘密。
这部小说中的艾米丽和《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一样,家道中落却依旧恪守着衰微的南方贵族传统,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悲剧人物,是南方传统思想下的牺牲品。
今天,我将从小说的叙事手法、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小说中三次死亡的象征意义及艾米丽受到的三次否定来分析这部带给我们震撼的艺术作品。
在文章的最后,我会谈谈通过这本小说带给我的思考。
1、独具匠心的叙事手法开篇的叙述便揭示了艾米丽的死亡,勾起读者的想要探究的欲望,最后又以艾米丽的葬礼和揭露荷默死亡的真相作为结尾,用诡异恐怖的基调把情节推向高潮。
①时序交织、倒错的情节法国的叙事学家热奈特说过:“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
”本篇小说中的布局十分精细,并没有采取传统小说结构上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而是在小说时序中采取跳跃与颠倒的叙述模式,将小说分为五个无标题部分为小说设置悬念。
浅析哥特文学《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悲剧成因

文学LITERATURE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对福克纳小说的分析与研究。
以这篇《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作者以细致却又不失冷静的笔触、不着痕迹的铺陈,炉火纯青的象征手法,成功塑造了艾米丽这一悲剧形象——从小受到父权近乎变态的管制,自恃贵族身份拒绝了城中的所有平民追求者,在父亲去世之后,她拒绝打开心扉接受镇上其他人的关心,我行我素地追求她的爱情,却求而不得最终将爱人毒死与其尸体同床共眠了四十年。
1 作者简介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生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1941年,福克纳发表著名短篇小说《熊》,这篇小说对美国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解读福克纳全部小说乃至美国南方文学的钥匙”。
1949年,福克纳在与加缪、帕斯捷尔纳克、约翰·斯坦贝克、海明威角逐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2 创作背景美国内战的爆发导致南方传统文明与北方现代文明处处充斥着矛盾以及冲突,小说作为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物,往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内涵。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
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
战争以南方联盟炮击萨姆特要塞为起点,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
生存与悲剧--威廉·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社会悲剧

、
《 喧哗 与骚动》 中体现 的存在主义
存在 主义是 1 9世 纪中 叶到 2 0世 纪 中叶关 乎人 的生存
有限生命 的终止。生存 困境 中理想 与现 实矛盾 痛苦性 导致
冲突 , 冲突 的必 然性 和厄 运 降临无 法 控阻性 导 致 悲剧 的发
的哲学流派 , 代表人物 为萨特 、 海德 格尔 。存 在 主义正视 个
中图分类号 : I 1 0 — 7 8 3 6 ( 2 0 1 4 ) 0 4 — 0 1 4 6 — 0 2
威廉 ・ 福克纳是 2 0世纪 美 国著名 小说家 , 1 9 2 9年 出版 的《 喧哗与骚 动》 是他 的成名 作 , 自此他开 始在 文学 形式 和 风格上进行探索 。同年发表 的《 萨托里斯》以约 克纳 帕塔 法
2 0 1 4年 4月
第3 3卷第 4期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p r . 2 0 1 4 V o 1 . 3 3 No . 4
来, 只有走 出人本体 的生存 困境才 能走 出人本体 的悲 剧 , 才 能获得 自由和幸福 。然而 , “ 人又永远 摆脱不了生存 困境 , 人 更无法最终走 出人本体 的生存 困境 ……人只 能从 困境走 入 困境 。正是从这层意义上 , 可 以说 , 悲剧 是永恒 的而 就在 这
种永恒性 中, 方 能见 出人 的生命 的真 谛。 ” … 因为人 生就 是
界的活动 中展开 、 绽放和确证 自己的本质 。
《 押沙龙 , 押沙龙 ! 》 等, 1 9 4 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从生命哲学视角解读_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_的悲剧成因

“不错,我收到过一份通知,”爱米丽小姐说道“,也许 经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振作起来面对现实的世界。
他自封为司法长官……可是我在杰弗生无税可缴。”
这一年,她认识了名为荷默的北方佬,个子高大,皮
“但纳税册上并没有如此说明,你明白吧。我们应根 肤黝黑,精明能干。爱米丽把她的全部情感寄托在荷默
据……”
身上,她深深地爱上了他,尽管他们有着悬殊的社会地
却无法消除南方的旧秩序和旧传统的影响,她试图与北 因为她一无所有,只能拖住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于是
方资本主义文化抗争着,与时间抗争着,最终带来的只 她丧失了自我意识,一切以父亲为中心。
有失败。
因而,父亲的去世对她来说好似世界末日,天塌地
虽然在这部短篇小说中福克纳没有运用意识流的 陷。她完全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故而一味地逃避现实,阻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小说纵横 42
/
小
说
的,我们不可能阻止意识的向前流动,更不可能抹去过去 律和规章,在他们看来,爱米丽只是一个普通的公民,社
纵
的记忆而回到原点。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会在前进,贵族拥有特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她应
横
总的来说,柏格森“绵延”说的一个主要思想是:一 该像一个普通居民那样按时纳税。可是爱米丽却意识不
MASTERPIECES
/
名
作
欣
起,每逢礼拜天人们就会看到她和荷默一齐驾着轻便马 创造”⑥。而爱米丽是那种沉湎于过去中的人,她不能正
赏
车出游。“后来,人们还听说爱米丽小姐去过首饰店,订购 确地对待时间,对待社会的变化,更谈不上去适应时代
了一套银质男人盥洗用具,每件上面刻着‘荷·伯’。两天 的变化。她深受南方传统文化和制度的影响,无法面对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一、本文概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哥特式风格和对南方社会文化的深刻描绘而闻名。
这篇小说通过描绘艾米莉·格里尔森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南方旧有传统的崩溃以及个体在其中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
哥特式风格作为一种文学手法,以其黑暗、神秘、超自然的元素为特点,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氛围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哥特式风格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以期揭示这一风格如何增强小说的主题表达和艺术效果。
哥特式风格的运用为小说构建了一个充满悬念和恐怖氛围的叙事背景。
艾米莉·格里尔森生活的杰克逊小镇,是一个充满压抑和沉闷氛围的地方,与哥特式文学中常见的荒凉、阴森的环境相契合。
这种环境不仅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提供了舞台,更对艾米莉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的超自然元素为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小说中,艾米莉的死因和与她相关的传闻都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如她屋内的毒药和腐烂的尸体等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
这种超自然元素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惊悚感,也反映了南方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个体命运的无奈。
哥特式风格的象征意义也为小说的主题表达提供了有力支持。
艾米莉这一形象本身就是南方传统观念的象征,她的坚守和崩溃都反映了南方社会在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时的无奈和痛苦。
而小说中的玫瑰则象征着爱情和美好,与艾米莉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小说的主题。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哥特式风格在构建叙事背景、增添神秘色彩以及表达象征意义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方面的内容,来揭示哥特式风格如何为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哥特式风格的定义与特点哥特式风格,源于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耸、尖顶、暗色调和复杂装饰为特点,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涵盖文学、艺术和音乐的全面风格。
在文学领域,哥特式风格以其独特的氛围和情感深度而著称。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的悲剧人物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的悲剧人物本文重点探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的悲剧人物。
这是威廉·福克纳的经典著作,《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是以美国内战结束之后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南方的种植园遭到了北方工业的强烈冲击为社会背景,通过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将美国的南北战争之后带来的影响表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落魄贵族小姐艾米丽形象的刻画更是到位,她在经历了挣扎与无奈、错爱和背叛之后,心理逐渐的扭曲,甚至于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歧途。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获得了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通过其深刻的文笔,阐述了南北交替时期社会生活的矛盾重重,采用独特的表达技巧,为读者阐述了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著名现代小说家之一,其主要写作短篇小说而闻名是小说领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大部分作品与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有较为明显的特征,主要是以特殊的时间顺序来对故事情节进行描述往往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福克纳擅长写长篇小说,但是短篇小说的影响力同样深刻,凭借着精湛的语言和娴熟的写作,用鲜明的主题冲击着读者的内心世界。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属于福克纳的经典作品之一,精确地语言使得全文悬念迭起,这是哥特式小说独有的神秘感和恐怖感。
面对艾米丽的一生,那种悲凉、凄婉的感觉在福克纳的笔下充分显现出来,虽然小说的名字充满了韵味,但是在整个作品中,玫瑰也只是出现了两次而已,通过引人深思的刻画,让人对整篇小说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的去探索其中的内涵。
整部小说并未提及玫瑰花,但是艾米丽的生存和毁灭就如同玫瑰花凋谢与绽放的过程,唯美的题目却隐藏着一个悲伤地结局,虽然这是艾米丽自己的选择,但是也是一种故事发展的注定结果,当一切都选择尘埃落定,即使是死仿佛也是艾米丽最欣慰的结束方式,因为那样就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永远在一起。
一、社会道德与父权制度的压迫与艾米丽的成长美国的南北战争对于南方经济原本依赖的奴隶制的摧残根深蒂固,正是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南方的经济制度面临着毁灭性的打击,贵族逐渐的趋向衰败没落。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赏析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赏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菲利普·威廉斯·福克纳写于1930年作品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融合了悲剧、哀思、爱情和时代话题,深受读者喜爱。
小说说述了南方小镇斯威普霍尔特一位名叫艾米丽的老小姐的故事:艾米丽的青春期起先幸福美满,但她的母亲和父亲过早逝世,之后社会环境也更加糟糕,使她的全部世界被封锁,甚至连其朝思暮想都无法触及。
更糟糕的是,艾米丽还不得不忍受一个深恶痛绝的绝密,但最终,在小镇居民们的渗透下,关于艾米丽的秘密也慢慢浮出了水面,小说结束的时候,艾米丽究竟是用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支付了代价,还是以某种求死的友情洒脱的到底成未可知。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用一个苦难的少女艾米丽的故事,对英雄主义和爱情的一次再次探讨,让我们进入艾米丽无法跨越的牢笼,更是让我们理解她不能承受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也看到了艾米丽赴死坚持到最后,赢得自由的英勇牺牲,而在最后,艾米丽的秘密,却成为了艾米丽永远的伙伴,也深深融入了每个人的心里。
小说中艾米丽的这一段经历,展现了作家给与人生深思的状态,他试图突出艾米丽曾一度坚强与孤独的宏大仪式,还有她曾以愤怒与悲伤来抗争有偏见的社会外在文化。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人们费尽心机介入艾米丽的世界,但最后,艾米丽仍然站立在某个难以表达的世界中,就像一朵玫瑰一样,在经历风雨的洗礼后,艾米丽的骄傲与挚爱依然一直伴随着她的一生,永不凋零。
艾米丽的人物形象,启发读者直至今天仍在反思,却仍旧无法确定小说里实际上发生了什么,比如,艾米丽是怎样承受了这一切的折磨?最后,她到底做出了什么选择?艾米丽强颜欢笑以维持下去,也让我们意识到了活着的每一刻的珍贵,也让人明白到,在一个被遗忘的世界里,人总是不得不自强,继续活下去,最终,她站在乐观与悲哀的路口,把守着一份绝密的爱情,这份爱情,给了她勇气,让她走到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2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3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4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5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6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7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8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9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10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11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12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13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14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15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1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17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18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9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20 A Study of the Human Relations in Sons and Lovers21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22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23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24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25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26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27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28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2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30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3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32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33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34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35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36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37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38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39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40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41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42 中西方对"死亡教育"之态度的对比研究43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44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on Cosmetic Marketing based on Fema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45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46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47 A Study on the Game Teaching Strategy for English Young Learns48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49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50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51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52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53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国商品说明书的英译54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55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56 《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57 Caus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8 英语谚语中关系分句之先行词he高频使用之探析59 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60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61 从《红楼梦》和《简爱》看中西方女性主义62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功能及运用63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64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65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66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67 探析《蝴蝶梦》中的悬念写作手法68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69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70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71 侦探小说的发展72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73 Influence, Barriers and Soft Cultural Powe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74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75 从人格结构论视角看《红字》中男女主人公的矛盾心理76 英汉广告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77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78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美剧《复仇》的语篇分析79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80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81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82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意识83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84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85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86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87 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88 试论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异同——商务英语书面语的特点89 全身反应法在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90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91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92 试析《我的安东妮娅》中的生态伦理观93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佛教禅宗因素94 从“房间”意象看英国当代社会悲剧——哈罗德•品特作品解读95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美学原则的运用96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97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98 The Process of Anna’s Spiritual Integration in Doris Lessing’s The Golden Notebook99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100 论D.H.劳伦斯诗歌中的救赎意识101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102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103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104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wrence《儿子与情人》105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106 浅析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中的象征主义107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108 “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109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人物冲突分析110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111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112 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13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114 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运用115 从文化角度分析《穿普拉达的恶魔》所反映的职业观116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117 中西酒文化的差异对比118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119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沟通中的语用功能120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121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122 An Analysis on Teacher Talk in EFL Classroom Context123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124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125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126 英美小说《傲慢与偏见》和《飘》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分析127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128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in Recent Ten Years129 探究《警察与赞美诗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30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131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132 从“看上去很美”和“Little Miss Sunshine”两部影片浅析中美儿童教育观念的差异133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134 比较研究广告中中美文化差异135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136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137 影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138 论欧•亨利的写作风格139 On the Narrative Arts of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A Case Study of"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140 解析斯嘉丽的性格及其对现代社会女性的借鉴意义141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42 从信息层面探析语言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143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144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145 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在英语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146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147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148 浅析《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成长历程149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hristianity150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151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152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153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154 从“绝望的主妇”看现代女性主义的困惑155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156 从绝望到适应——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心理变化157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158 A Funeral of Red Roses:An Analysis of Du Shiniang's and Marguerite Gautier's Trage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ignity159 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160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161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162 美国电影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以《阿凡达》为例163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164 新闻翻译中“编译”的合理性分析165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166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167 “生活大爆炸”中美式幽默的翻译方法研究168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169 试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理想家庭的破灭170 从《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分析欧•亨利的写作特色171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172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173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174 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175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176 Interpretat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emporal Aspect by Comp aring Lin Shu’s Transl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with Later Translator’ Versions177 中西方悲剧爱情故事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穆斯林的葬礼》与《荆棘鸟》之比较178 法律英语中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技巧179 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180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81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182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183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184 从模因论视角看年度流行语“给力”185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186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187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188 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189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190 散文英译的风格再现19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从抗拒到妥协的精神之旅192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193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194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195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196 超验主义思想和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197 印度商务礼仪研究—对中印商务谈判的建议198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199 天鹅的涅槃——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200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