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曹刿论战》中考典型对比阅读精编(含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2)小惠未徧.徧:()(3)战则请从.从:()(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 D.辍耕之.垄上3.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
阳城胥渠②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
曹刿论战的比较阅读

《曹刿论战》的比较阅读[甲]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
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
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公将鼓之。
()②既克,公问其故。
()③以天下莫能当。
()④秦悉坑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3.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成语:意思:4.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
(4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附答案《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8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
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
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对比阅读附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8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又何间焉间:_____ (2)小惠未徧徧:____________(3)战则请从从:_____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_______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11.翻译下列句子。
(2分)(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2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第20课《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6篇)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 (2) 望其旗靡.(3)三军可夺气. (4)朝气锐.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乙文中的中心句是。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参考答案:1.(1)驱车(追赶)(2)倒下(3)士气(4)锐利(饱满)2.2.(1)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
(意思对即可)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_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等等。
【乙文译文】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
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
《曹刿论战》中考典型对比阅读精编(含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2)小惠未徧.徧:()(3)战则请从.从:()(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 D.辍耕之.垄上3.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
阳城胥渠②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
《曹刿论战》中考对比阅读(9篇).doc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易置:撤换。
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1.解词(1)小惠未遍()(2)迺牲()玉帛(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2.译句(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二】【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
”遂逐齐师。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词(2分)(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2.翻译(5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一、【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凡主将之道.,知理①而后可以举兵,知势②而后可以加兵,知节③而后可以用兵。
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④。
见小利不动⑤,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夫然后可以支⑥大利大患。
夫惟养⑦技而自爱⑧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支百动。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注释】①理:规律、道理。
②势:形势、趋势。
③节:节制。
④穷:困厄,处于困境。
⑤动:轻举妄动。
⑥支:支持,这里指应付。
⑦养:蓄养。
⑧自爱:这里指爱惜自己的军队。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公将鼓.之(2)故逐.之(3)凡主将之道.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知势而后可以加.兵/弗敢加.也 B.无敌于.天下/皆以美于.徐公C.故.一忍可以支百勇/故.自号曰醉翁也 D.一静可以制.百动/增其旧制.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13.【甲】【乙】两文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二、(09河南省)(10分)(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
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
(2)浅:狭、窄小。
(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又何间(参与)焉B、肉食者鄙(地位低)C、战则请从(跟随)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长跪而谢之曰C、辍耕之垄上D、小大之狱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齐桓公气急败坏,却能顾全大局。( √ )
3.翻译句子。
①子将何欲? 你想干什么?
②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4.根据课文填空。
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 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①刚刚订了盟约,曹沫突然出现了,_执___、_劫__ 只两个动作,干净利落,目标明确,显然是经过了精 心策划,而非一时心血来潮。
因此,要战胜别人,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要批评别 人,就必须首先要批评自己;要了解别人,就必须首先 要了解自己。
1:解释划线字。(4分) (1)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善( 好 ) (2)尊贤传使能 使( 任用 )
2:画线旬“夏后伯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
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1.解词(2分) 公将鼓之 ( 击鼓(击鼓进军) ) 宋人既成列( 已经 ) 2.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 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
甲中“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已经
①乃献遂邑之地以和_求_和_②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_
③北面就群臣之位_趋_向_、回到④曹沫三战所亡地_失_去_ ⑤欲倍其约_通违_“背_背”, ⑥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_答_应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三败北”意思是“三次在北方战败”。( X )
②《史记》是东汉司马迁写的纪传体通史。( X ) ③④从“文庄中公看好,力管”仲中是“一好个”胆读小作怕“h事a之o”人,。意( 为X“) 喜欢”√
《曹刿论战》 对比阅读
(一)
【甲】十年春……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 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 “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 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 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 【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因为他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 (或德薄而教不善)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3分) 夏后伯启吸取作战失败的教训,励精图治, 严于律己,最终使有扈氏顺从
1.解词。
离开,
(1)又何间焉(参与)(2)公令疏军而去(离去)。
2.下面句中画线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B ]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3.(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在对话中,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 鄙 ”都
3.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 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 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
(四)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 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 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 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 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 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译文】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 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 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 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 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 握士气的方法。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 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 握军队心理的方法。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 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 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饥饿不堪,这是把握军队 战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 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 握机变的用兵方法。
【注】①夏后伯启、有扈:古代人名 ②浅:糖,窄小。 ③教:这里指教化 ④张:乐器上弦 ⑤修:设置 ⑥饬: 通“饰”,修饰
译文:夏后伯启与有扈氏在甘泽作战却不能取胜。.大 臣们请求再次出兵攻打,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 国土不小,我的百姓不少,进行战争却不能取胜,(这 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我的德行浅薄,教化不好而 造成的啊。"于是夏后伯启就坐卧时不垫两层席,吃饭 不用两样菜,不听音乐,不设置钟楼,自己子女不穿 带有装饰性的衣服,亲近亲属,尊重长辈,尊敬任用 有贤能的人。一年以后有扈氏归顺了。
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 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_战_前__准__备__(或: , 乙文写的是_战__争__过程(或: 。 战前谋划)
战争经过及结果)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__取__信__于__民_______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 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请找出来。
A.夏后伯启与有扈氏攻打甘泽却没有取得胜利,大臣 们请求再次出兵攻打。
B.夏后伯启与有扈氏攻打甘泽却没有取得胜利,六位 大臣请求再次出兵攻打。
C.夏后伯启与有扈氏在甘泽作战却没有取得胜利,大 臣们请求再次出兵攻打。
D.夏后伯启与有扈氏在甘泽作战却没有取得胜利,六 位大臣请求再次出兵攻打。
3.夏后伯启打仗不胜,他认为原因是: (2分)
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乙文: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 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
(二)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登轼而望之,刿曰: “可矣。”遂逐齐师。(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 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 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节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 (3)济: 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译文 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
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 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 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 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 ,到了孟门附近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机: 齐人三鼓
。
乙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
(2) 既济而未成列
。
(三)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 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 “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 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 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 ③隐蔽:指屏障。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 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乙文中的中心句 是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 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 样的借鉴作用?
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1)无论干什么 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等。
②管仲对桓公的劝告,从侧面点明了曹沫功成即退,不 怕对手反悔的_原_因_____。
5.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 识? 他们“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准则和守志不屈的
人格魅力。(言之成理即可)
(六)
• 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 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 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昧,琴瑟不张④,钟 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
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 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则乘势攻之 。”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 王不理睬。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听从赵国,把 粮草借给他们,让他击退秦兵,如果大王您不加理睬 ,秦兵就不会退去。这样,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而 齐、燕就失策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 御秦的天然屏障。这正像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 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1.解词。 鄙陋。这里
赐福,
⑴肉食者鄙 指目光短浅。 ⑵神弗福也 保佑。
⑶而齐不听 但是,可是 ⑷苏秦谓齐王曰 对……说,告诉。
2.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写在答题卡上。(4分)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
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
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
“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
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
尽复予鲁。
注释: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 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 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