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省优质课
《曹刿论战》省优质课

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前线 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 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 头 ,任人唯贤,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 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不耻下问, “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 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当堂检测
•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 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2、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3、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 一鼓作气。
学习目标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第 二 课 时 )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脉络回顾
•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理一理本文的脉络结构, 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 思考:根据内容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标题 • A从人物曹刿身上看 • 问战、从战、论战 • B从鲁庄公身上看将战、实战、问站 • C从事情发展顺序来看 • 战前准备、战争的过程、战后的总结
• 5、《曹刿论战》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 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请你: • (1)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一鼓作气, (1分) • (2)写出类似于“长勺之战”的历史上两个 著名的战例: 淝水之战,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官渡之战
鲁庄公
曹刿论战示范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 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某些坏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
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
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
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
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省略句式理解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2.忠之属也,能够一战。 能够之(这个条件)一战。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必以之(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分人。
构造层次 一、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详写)
1.曹刿跟乡人的对话,阐明曹刿请见 的因素。
2.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阐明政治上 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二、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写) 三、曹刿叙述鲁国取胜的因素。(详写)
⒌虚词
以 何以战。 凭 必以分人。把 之 肉食者谋之。 代词,指这件事。 小大之狱。 助词“的” 公与之乘。 代词他,指曹刿。
⒍句式
⑴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⑵省略句 再而衰。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
衰弱了。 ⑶倒装句
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
⒊通假字
小惠未徧。
“徧”同“遍”,遍 及。
1.叙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 2.叙述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20 《曹刿论战》(教研室) 省公开课比赛课优质课教研课一等奖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0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与反思教学目标:1、回顾文言文内容,积累、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2、正确背诵课文并流畅翻译文句;3、对文章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能完整通顺地翻译句子教学难点:对文章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基础知识练习(一)通假字•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二)古今异义•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小大之狱:案件•可以一战:可以凭借(三)词类活用•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名词用作动词)•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名词用作动词)二、篇章理解•第一节,战前:分析政治准备。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第二节,战时:记述战争过程(关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第三节,战后:分析取胜原因(关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的解释)三、课文理解:1、.写出曹刿判断追击“未可”与“可矣”的理由。
(用原文回答)(2分)•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每方面1分。
2、文中能具体证实曹刿“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一看法的语句有哪些?•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②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④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教材《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半学期的一篇重点文言课文。
我通过学生自己创作的几幅画用辩论的形式,把有关课文的阅读理解教学放在对画的理解上,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和领会作者的表现意图。
教学目标必须要符合两个特点:即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首先,从可操作性这一层面我的目标是: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通过辩论和探讨了解他人队课文的不同理解,达到互补促进的目的。
曹刿论战PPT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写法探究
利用对话,语言精练。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经过对话,展示了齐
鲁长勺之战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败原因 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 曹刿政治远见和卓越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性 格。全文虽只有二百多字,可却辞约意丰,言简意明, 文笔非常精练。
第23页
第5页
国别体:国别体史书创始于《国语》。国别体 史书是分过纪事史书,分载多国历史。《战国策》 《三国志》都属于这一类。
第6页
检验预习
(1)订正字音 刿(ɡuì) 鄙(bǐ) 小惠未遍(biàn) 小信未孚(fú) 辙(zhé)
又何间焉(jiàn) 弗敢专也(fú) 玉帛(bó) 公与之乘(chénɡ)
第21页
品味赏析
本文巧妙利用对比映衬手法,使曹刿形象鲜明生动。请 赏析下面句子。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以曹刿与“乡人”对比突出曹刿政治热忱。 (2)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和鲁庄公对比,反应了曹刿深谋远虑。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左传》文学常识;了解和掌握主要文言 词语古今异义和文言句式特点;了解鲁国以弱战强原因。 2.经过探究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 形象。 3.了解人心向背主要性,学习曹刿机智从容,勇于以 弱胜强精神。
第2页
作品介绍
《左传》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讲解 《春秋》一部著作。其中记载了春秋时 期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 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历史著作,也是一 部相当精彩散文著作。
2024版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完整版

教学反思与总结
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曹刿论战》中的 军事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 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部分环节可能过于紧凑,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 此外,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能需要采用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理 解。
介绍曹刿的生平事迹、性 格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重 要地位。
文本背景
介绍《左传》等古籍中关 于曹刿论战的记载和评述。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曹刿论战的故 事情节、主要内容和历史 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 识和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讨论 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 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改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 法。
改进方案及实施计划
针对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方案
针对教学内容安排过紧的问题,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节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对 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04
学生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背景
来自不同年级、班级,具有一定 的文言文基础和阅读能力。
学习需求
希望通过本课程深入了解《曹刿 论战》的文本内容、思想内涵和
文学价值。
学习难点
文言文语言理解、历史文化背景 知识、文学鉴赏技巧等。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
1 2
《曹刿论战 》省优质课一等奖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
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虚夸。这里是说 以少报多。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一定如实禀告神。信,言语真实。
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小信用未能使神 信任。孚,为人 所信服。 赐福,保佑。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他还
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 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 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
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
有利阵地----战于长勺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战术
因素
齐师伐我 请见原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略思想
战前准备
政治准 备
(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文 章 结 构
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战争经过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战场指挥 (把握战机)
进攻时机:齐人三鼓之后, 彼竭我盈之时 战后总结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战术思想
(后发制人)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第一段: 曹刿问战 第二段: 曹刿参战 第三段: 曹刿论战
人物形象 对比
取信 于民
随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谈谈你知道的历史上其他以弱 胜强的战役,并说明原因。
写法探究 (1)文章围绕“论战”来组织材料,详略得 当,重点突出。虽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
《曹刿论战》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教案标题:《曹刿论战》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曹刿论战》这一古代典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战争思想的演变及其对军事战略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课堂讲解、文本解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思想和智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掌握《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思想和智慧。
3.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曹刿论战》的内容和思想。
2.分析和探讨《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智慧。
教学难点:1.理解《曹刿论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战争思想的演变。
2.运用《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智慧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课件投影仪。
2.学生自带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曹刿论战》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战争思想的兴趣。
2.提出问题:你对于古代战争思想有什么了解?你认为战争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哪些领域有应用?二、理解《曹刿论战》(15分钟)1.简要介绍《曹刿论战》的作者、写作时代和背景。
2.分析《曹刿论战》的结构和内容。
3.引导学生讨论《曹刿论战》中的主要战略思想和智慧。
三、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如曹刿、吴起等。
2.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就《曹刿论战》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
四、文本解析与思考(20分钟)1.展示《曹刿论战》的具体段落,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
2.提问学生:你认为这些战略思想和智慧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吗?为什么?五、归纳总结与展示(15分钟)1.组织学生归纳总结《曹刿论战》中的战略智慧和思想。
2.邀请学生进行展示,并与全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阅读《曹刿论战》其他相关文献,并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
2.提醒学生完成作业后,及时提交。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曹刿论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曹刿论战》省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省 略 句 式 理 解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之(这个条件)一战。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必以之(衣食类养生的东西)分人。
4529内容
整体感知
1、如果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你认为 最恰当、得体的是哪一组?为什么?
观敌辙乱旗靡 追击
故克 故逐
把握战机
彼竭我 论克敌之 盈 辙乱旗靡 道
六、布置作业
你对鲁庄公其人有没有一些新的认识?在
他的身上你集中看到了什么优点?
请写一篇小短文进行适当阐述,阐述要
有理有据。
已经 战胜 振作 缘故 充满
发语词 无实义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尽
第二次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这样做的 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 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勇气,第二次击 鼓勇气就衰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 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 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 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 685 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 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 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 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 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 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 鲁,战于长勺。
古义: 参与。
加 弗敢加也
今义: 中间。
古义:虚报,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信 必以信 今义: 书信。
4523
古义: 实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庄公
• • • • • 政治上:平庸无能 目光短浅 军事上:急躁冒进 鲁莽草率 善于听从正确的意见 虚怀若谷 善于任用选拔人才 唯才是用, 亲临前线 ,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不耻下问
本文在人物刻画方面可取之处
分析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围绕论战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略写详写 曹刿用谋,略写战争过程、人物的行动。就人物 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当堂检测
•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 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2、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3、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 一鼓作气。
故事内容
三问三答
庄公性格
政治上无能
鄙
公将战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公问其故
军事上无知
文中的“鲁庄公”,你觉得他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是不是昏君?
鲁庄公真的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我眼中的鲁庄公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 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 的 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 意 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 • • • • •
曹刿: 1、位卑未敢忘忧国。 2、勇于毛遂自荐,承担责任。 3、做事情要一鼓作气。 4、 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 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总结全文:
•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 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 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 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 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 《左传》中的名篇。
课文中那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的特点? 战前
知肉食者鄙要参与战事 懂得政治上取信于民
表现爱国热情(有德)政治远见(有识)
远 谋
Hale Waihona Puke 战中 战后懂得观察敌情抓住战机
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有才)
能够分析胜利原因
表现他过人的谋略(有学问善总结)
曹刿
• 热爱祖国 • 远见卓识 • 谋略过人
分析鲁庄公的性格特征: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 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 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 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2)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 • 译文:_______________ 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
• 8.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 是 。 (用原文回答)
夫大国,难测也(1分),惧有伏焉(1分)
• 9.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 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 的看法。(不超过30字)
学习目标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第 二 课 时 )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脉络回顾
•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理一理本文的脉络结构, 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 思考:根据内容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标题 • A从人物曹刿身上看 • 问战、从战、论战 • B从鲁庄公身上看将战、实战、问站 • C从事情发展顺序来看 • 战前准备、战争的过程、战后的总结
⒈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⑴又何间焉 ⑵肉食者鄙
参与
目光短浅 同“遍”,遍及 赐福
⑶小惠未徧
⑷神弗福也
⒉跟“何以战”中的“以”意 思相同的是(
B
)
A.必以情 B.可以一战
C.必以分人
⒊本语段论述的能体现取信于民的 句子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 ⒋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 一类(事情),可以凭着这一点打一 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①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 • 译文: •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 • 译文:
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未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 译文:_______________。
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前线 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 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 头 ,任人唯贤,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 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不耻下问, “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 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 5、《曹刿论战》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 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请你: • (1)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一鼓作气, (1分) • (2)写出类似于“长勺之战”的历史上两个 著名的战例: 淝水之战,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官渡之战
问题二: 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分析课文。
时间―― 庄公十年;
地点―― 鲁国长勺;
人物―― 曹刿、鲁庄公、乡人、双方军队; 事情起因―― 齐师伐我,公将战;
事情经过―― 长勺之战;
事情结果―― 鲁国以弱胜强,齐国战败。
分析人物形象
• • • • 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揭示人物性格? 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的特点? 课文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鲁庄公的特点? 本文在人物刻画方面有哪些可取之处
2.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 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拓展延伸
•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 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 些?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 原因有哪些? 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 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 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 之时,后发制人。 ⑷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 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 “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 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