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乙肝疾病常用药物有哪些

合集下载

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首选哪些药物

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首选哪些药物

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首选哪些药物目前,已经在我国上市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大类,它们分别是普通干扰素a、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

干扰素的优势在于可用于治疗儿童乙肝,用它治疗乙肝的疗程相对较短。

使用干扰素治疗乙肝的患者一旦获得应答,维持疗效的时问较长,病情复发的几率较小。

核苷类似物是近年来上市的新药,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3 种。

此类药物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均可口服),适用范围非常广。

除了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以外,核苷类似物还可以治疗重型肝炎和活动型肝硬化。

而这两类患者是不能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

那么,从抗乙肝病毒治疗的长期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考虑,乙肝患者应如何选用抗病毒药物呢?一、应首选聚乙二醇化干扰素、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进行治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阿德福韦酯和恩卡韦的抗病毒效果均较好,而且适合长期使用。

乙肝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和用药疗程结束后发生病毒变异耐药的现象较少。

1、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 的疗效。

一般来说,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 的用药疗程比其他抗病毒药相对短一些,约为6 个月至1 年。

该药适合年龄较小(如儿童、青少年等)和准备结婚生育的乙肝患者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肝硬化患者和出现黄疽的乙肝患者不能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进行治疗。

乙肝患者在使用该药期间会出现一过性骨髓抑制及类感冒症状等不良反应。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a 的价格较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药的推广使用。

2、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的疗效。

阿德福韦醋和恩替卡韦主要用于治疗成年人的乙肝,暂时不用于治疗儿童乙肝。

这两种药物使用起来相对安全,乙肝患者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

这两种药物抑制病毒的速度也较快,尤其在促使乙肝病毒DNA 转阴方面疗效显著。

乙肝患者在使用这两种药物一年后,出现乙肝病毒DNA 转阴的几率可以达到60 %以上。

但是,该病患者在使用这两种药物后,出现乙肝病毒e 抗原与e 杭体的血清学转换较为困难,在一年后出现乙肝病毒 e 抗原与 e 杭体血清学转换的几率只有20 %左右。

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

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

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关注。

替诺福韦酯作为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药物,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安全性、适应症、副作用以及疗效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揭示了替诺福韦酯在乙型肝炎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结论部分指出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意义,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替诺福韦酯, 慢性乙型肝炎, 单药治疗, 临床效果, 疗效, 安全性, 适应症, 副作用, 疗效持续性, 地位, 前景展望, 临床价值1. 引言1.1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替诺福韦酯通过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的活性,从而有效阻断病毒复制,减少病毒数量,改善肝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比于传统治疗方式,替诺福韦酯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疗效,且疗程更短,在患者中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例如部分患者对药物有一定的耐药性,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改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替诺福韦酯在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地位替诺福韦酯是一种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

其在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效性:替诺福韦酯在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方面表现出色。

通过干扰病毒RNA的合成,能够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和增殖,从而减少肝脏病变的发展,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

2. 安全性:相比其他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酯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在长期治疗中,患者通常可以较好地耐受这种药物,且不会出现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

替诺福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诺福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诺福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替诺福韦作为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其临床疗效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观察替诺福韦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并评估其安全性和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和记录不良反应、并发症情况,发现替诺福韦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有显著疗效,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风险。

进一步分析显示,替诺福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对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的研究应更深入地探讨替诺福韦的治疗机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替诺福韦、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疾病背景、研究方法、疗效观察结果、不良反应观察、并发症观察、生存质量观察、结论、治疗启示、研究局限性、展望。

1. 引言1.1 疾病背景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该病具有较高的慢性化和肝功能受损的风险,严重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垃圾污染等途径传播,易在密切接触者之间传播,造成传染性较强。

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肝脏肿大等表现。

针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以及肝移植等方法。

替诺福韦是一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研究旨在观察替诺福韦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1.2 替诺福韦的作用替诺福韦(Tenofovir)是一种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逆转录酶,从而阻断病毒的DNA合成,使病毒无法复制,最终导致病毒的减少或消除。

替诺福韦具有高效、低毒性和较少的耐药性等特点,被广泛认为是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之一。

替诺福韦的治疗效果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其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者和患者均有明显的疗效。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常用的药物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常用的药物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常用的药物一、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常用的药物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人类在对抗各种疾病时填补了许多药物的空缺。

药物作为最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以下内容中,将介绍一些常见疾病及其常用药物:高血压、心脏病、乙肝和骨质疏松。

二、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会增加心脑血管系统患梗死或出现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包括:1. 利尿剂:利尿剂通过减少体内盐分和水分的保留来降低血液容量,从而降低血压。

2.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可减少心脏收缩力和心率,从而降低心脏负担。

3. 钙离子拮抗剂:这类药物通过减少血管收缩而降低血压。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CEI抑制血管紧张素的合成,从而减少血压升高。

三、心脏病心脏病是心脏结构或功能出现异常的一类疾病。

根据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用于治疗的药物也有所不同:1.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用于控制心动过速和降低心肌负担。

2. ACEI和ARBs: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心功能并减少心脏负担,对于患有心力衰竭或高血压引起的左室肥厚患者特别有效。

3. 硝酸甘油:它是一种广谱冠脉血管扩张剂,用于缓解胸痛和控制急性冠脉综合征。

4. 利尿剂:利尿剂可用于控制水分潴留并减轻组织因液体积聚而产生的压力。

四、乙肝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

以下是乙肝治疗中的常用药物:1. 干扰素:它可以增加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的反应性,减少病毒复制并降低患者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的风险。

2. 核苷酸类似物:如阿德福韦、拉米夫定等,这些药物可直接抑制病毒的DNA合成,并减少肝功能异常。

五、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恶化的一种常见退行性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1. 口服钙剂和维生素D:这些补充剂有助于维持人体对钙和维生素D的需求,促进骨组织形成与修复。

2. 抗吸收药物:如阿仑膦酸盐等,可抑制骨质吸收并减慢骨质丢失速度。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目前公认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主要有两类:干扰素类和核苷类似物。

两者的优缺点核苷类似物聚乙二醇干扰素口服需皮下注射副作用少副作用常见仅有抗病毒作用同时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强力抑制HBVDNA HBVDNA抑制作用较弱HBsAg血清转换率低HBsAg血清转换更常见需要长期治疗疗程确定耐药率咼无耐药风险干扰素(IFN):是机体细胞在病毒感染或受刺激后,体内产生的一类抗病毒的糖蛋白物质。

干扰素有三种(a,B,Y),分别由人体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产生,目前使用基因工程。

干扰素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的第一个抗肝炎病毒药物,干扰素a是国际公认的治疗慢性肝炎的抗病毒药。

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防止再感染和持续性病毒感染中也有一定作用。

干扰素能激活宿主细胞的某些酶,降解病毒的mRNA,抑制蛋白的合成,翻译和装配。

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较单用效果更好。

我国已批准普通IFN-a和PeglFN-a用于治疗CHB。

普通IFN-a治疗CHB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PeglFN-a相较于普通IFN-a能取得相对较高的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抑制及生物化学应答率。

基于干扰素a,目前主要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lFN-a)的抗HBV治疗方案广泛应用。

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相比,PegIFN治疗具有更低的HCC发生率。

但许多研究表明,干扰素在抑制HBVDNA方面效果欠佳,并且基因C型和D型的患者较A型和B型患者对干扰素反映较差。

另外,干扰素的副反应较明显,患者耐受性较差此类药物具有直接抗病毒及增强免疫双重作用。

聚乙二醇干扰素a-2a:180ug/次,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

聚乙二醇干扰素a-2b:1.0-1.5ug/kg/次,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

IFN-a治疗的禁忌证:IFN-a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妊娠或短期内有妊娠计划、精神病史(具有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等病史)、未能控制的癫痫、失代偿性肝硬化、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严重感染,视网膜疾病,心力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等基础疾病。

抗乙肝病毒新药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

抗乙肝病毒新药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

发布日期20051122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标题抗乙肝病毒新药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作者卓宏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五部卓宏1.前言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之一,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抗炎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症而且条件允许,就应积极进行系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目前应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类药物、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

可见抗乙肝病毒(HBV)的药物并不多,因此这类新药物的开发将会持续进行,对于这类新药注册上市的需进行的临床试验,应根据新药开发的规律性、慢性乙肝的治疗学特点和药物特点,来考虑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

2.试验目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应该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其所至的肝纤维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延长存活时间及改善生活质量。

这一治疗目标正是符合了评价药物的理想标准,即: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抗乙肝病毒新药的有效性研究中应该对上述目的有所体现。

由于疾病特点及现有治疗药物的特点所决定,慢性乙肝治疗痊愈的比例并不高,因此其治疗是长期的过程。

所以对于新药的安全性也是需要非常关注的,比如由病毒变异引起的相关问题,以及致命不良反应的问题。

2.1主要有效性终点慢性乙肝的远期预后很差,其疾病进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对于药物注册来说,以理想的评价标准,即: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作为注册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是不现实的。

国外在有些药物的研究中发现,肝脏组织学的改变和病人的疾病进展和远期预后直接相关。

从目前来看将肝脏组织学的变化作为替代的注册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是多数药品评价机构所接受的。

肝脏组织学这一指标直观地反映了肝脏炎症的表现。

2.2次要有效性终点次要终点的选择应包括:乙肝的病毒学指标、血清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以及所有单项指标的联合应答率。

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简介

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简介

PPT文档演模板
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简介
• 3.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 • 阿德福韦(adefovir)为无环腺苷的单磷酸酯。其本身为核苷单磷酸,可绕过第一步
磷酸化,常是核苷类药物在细胞内转化的关键步骤,影响药物的效果。阿德福韦 在细胞内由细胞激酶逐步磷酸化为其活性代谢物阿德福韦二磷酸,后者为HBV DNA聚合酶/逆转录酶正常底物dATP 竞争性抑制剂及DNA 链终止剂。阿德福韦具 有抗疱疹病毒、逆转录病毒(HIV)及嗜肝DNA 病毒的广谱抗病毒活性。 阿德福韦 是第一个新型膦酸核苷类抗HBV 药物,阿德福韦是开环核苷酸(开环核苷单磷酸 酯)类药,由于带有负电荷的磷酸基,不利于穿透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内。为遮 盖磷酸基的负电荷,增加药物的脂溶性,制成前药阿德福韦二新戊酸酯(adefovil dipivoxil)。该前药进入细胞后迅速被酯酶水解出阿德福韦。后者经二磷酸活化变 成活化形式,抑制病毒RNA 逆转录酶。阿德福韦长期治疗的结果有2个大型的安 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评估了阿德福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安慰剂进行比较(病例 数为437和438)。在两项试验中,患者分别接受阿德福韦或安慰剂,每日一次,疗 程48周。与安慰剂组相比,阿德福韦组的患者无论HBeAg阳性或HBeAg阴性,均 显示出肝组织学、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指标的改善。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服用阿德福韦酯可明显抑制HBV DNA 复制,应用1 、2 和3 年后的HBV DNA 转阴率(<1000 拷贝/mL)分别为28%、45%和56%,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分 别为12%、29%和43%,其耐药发生率分别为0 、1.6%和3.1%,治疗HBeAg 阴 性者1 、2 和3 年后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0 、3.0%和5.9%~11%。临床试验中阿 德福韦组肝组织学改善率为53% 64%,安慰剂组为25% 35%(肝组织学改善的定 义为:Knodell炎症坏死分期降低两个分值,纤维化分级没有恶化)。本药对拉米 夫定耐药变异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有效。在较大剂量时有一定肾毒 性,主要表现为血清肌酐的升高和血磷的下降,但10mg/d 剂量对肾功能影响较 小,10mg/d,治疗48 ~96 周,约有2%~3%患者血清肌酐较基线值上升 >0.5mg/dL (44.2 μmol/L)。因此,应用阿德福韦酯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肌酐和 血磷。

乙肝hbv-dna病毒数量标准

乙肝hbv-dna病毒数量标准

乙肝hbv-dna病毒数量标准乙肝(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肝炎疾病。

HBV-DNA是HBV病毒所含的一种核酸,HBV-DNA病毒数量标准是可以评估乙肝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本篇文章将重点阐述乙肝HBV-DNA病毒数量标准、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乙肝HBV-DNA病毒数量标准HBV-DNA病毒数量可以通过PCR扩增技术测定,计量单位为“国际单位/ml”(IU/ml),也可以用“拷贝数/ml”(cp/ml)表示。

目前,国内外对于HBV-DNA病毒数量的划分标准不尽相同。

根据中国抗病毒治疗指南2019年版,“HBV-DNA<500IU/ml”被认为是阴性,”HBV-DNA≥500IU/ml“被认为是阳性。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建议标准,“HBV-DNA≥2000IU/ml”属于阳性。

HBV病毒的复制速度与其病毒数量呈正比关系。

一般来说,患者血清中HBV-DNA病毒数量越高,说明患者的乙肝病情越严重,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也就越明显。

因此,通过测定HBV-DNA病毒数量的高低,可以评估乙肝的病程严重程度,以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二、乙肝HBV-DNA阳性的治疗方法1. 治疗目标乙肝的治疗旨在抑制HBV病毒复制,降低肝炎的病情恶化,减少肝损伤,同时通过肝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2. 抗病毒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等,这些药物都可以有效地抑制HBV病毒的复制。

因此,高病毒载量的乙肝患者,可以选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以取得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

拉米夫定: 口服适用,不良反应小,临床应用最广泛,能有效控制HBV病毒复制,是治疗乙肝的一线药物。

恩替卡韦: 口服适用,单次日剂量可减轻。

一般耐药率较低。

适用于HBV 基因突变的患者以及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

阿德福韦: 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线药物,纯量形式为口服胶囊,也可以采用注射方式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乙肝疾病常用药物有哪些
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不外乎以下几种:保肝药物、免疫调节药物及抗病毒药物。

现对其做简单的介绍。

1、“保肝”药物
辅助和对症药物的治疗俗称“保肝”治疗。

目前辅助药物众多,商品名称更多,按其作用类型可区分为几大类。

♦具有综合作用的药物。

包括:护肝药物有肌苷、益肝灵(水飞蓟素)、VitB、VitC等;
♦缓解炎症药物有复方甘草甜素、甘力欣、强力新(强力宁)等;
♦降酶药物有联苯双酯、五味子、垂盆草等;
♦退黄药物有门冬氨酸钾镁、腺甘蛋氨酸、苯巴比妥等;
♦中草药有山豆根(肝炎灵)、苦参素等;抗纤维化药物有干扰素、秋水仙碱等。

但是,理论上有某种“护肝”作用的药物,经吸收代谢后在体内未必有同样作用;且体内代谢过程极其复杂,加强或者抑制其中一个环节,亦难以预知其最终结果。

2、免疫调节药物
许多临床现象表明:慢性乙肝的发展和后果,主要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应答,故应用一些免疫调节药物,可能阻止或改变疾病的发展。

免疫调节药物包括
♦免疫增强剂如左旋咪唑、胸腺肽α等;
♦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等;
♦重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2、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
♦其他如转移因子、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免疫调节药物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抗病毒药物
目前认为,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且可导致病情发展、恶化至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细胞癌。

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

目前尚无一种能迅速、直接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

目前最好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也仅能达到50%左右。

国内外医学界所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有确切疗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α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α干扰素如赛若金(重组人干扰素α1b)、进口及国产干扰素α2b、α2a、组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等。

核苷类似物如Lamivudine、泛昔洛韦等。

干扰素作用于细胞上的干扰素受体,诱导和激活细胞抗病毒蛋白基因,产生抗病毒蛋白,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它还可以诱导2'-5'寡腺苷酸合成酶系统的(2'-5' OAS)和蛋白激酶,抑制病毒的复制。

从以上机制来看,干扰素不能杀灭病毒,只是起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一旦撤除干扰素病毒又重新复制。

因此干扰素的对于肝炎病毒的治疗复发率高,所以要求疗程长(4—6个月),如果能联合使用免疫调节剂,提高患者自身固有的免疫力,可达到相加效应,以企提高干扰素的疗效。

拉米夫定为核苷类似物,有强大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吸收进入体内后在肝脏中在逐步加入磷酸形成活性5'-三磷酸盐,类似脱氧胞苷三磷酸盐可以渗入病毒DNA终止DNA的合成:可竞争性的抑制HBV病毒DNA依赖和RNA依赖的DNA 多聚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从而达到迅速抑制HBV-DNA的复制,明显降低血清HBV-DNA水平。

作用特点:毒性低,可以长期治疗;口服吸收良好,每天服药一次,使用方便,病人依从性好;短期治疗后停药复发率高;长期治疗后,乙肝病毒易发生变异及耐药。

基因治疗是将目的基因重组到载体上进入机体后所表达的产物能治疗患者的病,或灭活患者的有害基因。

这种通过对基因的修饰、置换或灭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称为基因治疗。

目前,人们正在探索基因治乙肝过程中。

中药在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中证明:护肝、降酶及改善症状的疗效是确切的,但杀灭乙肝病毒而不损伤肝细胞则是还有待解决的难题……
全息自灸疗法可提高乙肝患者自身抗病毒能力,临床应用也屡获良效。

原文链接:/yg/2012/1111/845.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