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急诊消毒隔离制度(上墙制度)

合集下载

急诊科上墙制度(一)

急诊科上墙制度(一)

急诊科工作制度1、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用医务人员行为规范要求自己。

2、对患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严格无菌操作,掌握配伍禁忌,根据医嘱合理用药。

工作中做到迅速、准确,既要减少患者等候时间,又要防止差错发生。

3、急诊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及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技能,随时做好抢救患者的准备工作。

4、不迟到、早退,准时交接班,坚守岗位。

5、仪表端庄,着装整齐,对工作认真负责,态度和蔼可亲。

6、能够运用整体护理的观点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牢记急诊科的宗旨:“高速度、高效率,高度责任感,一切为患者"。

急诊科抢救室工作制度1、抢救室专为抢救患者设置,其他任何情况不得占用。

2、一切抢救药品、物品、器械、敷料等均须放指定位置,并有明显标记,不得随意挪用或外借。

3、每回检查核对抢救药物、器材、一次性物品,班班交接,做到数目相符、性能完好。

4、抢救室护士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5、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不得有过期。

6、抢救室使用后要及时整理、清洁、消毒,每周彻底清扫1次。

7、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按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进行工作。

8、抢救室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及各种抢救技术,积极主动配合抢救,做好护理记录,同时做好基础护理。

9、抢救用过的各种物品。

仪器设备等要及时清理、消毒,以备再用。

药品用后及时补充齐全。

10、重大抢救病例抢救结束后进行总结。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1、病情危重、抢救患者须安置在抢救室。

2、抢救工作应由科主任、护士长及主要负责人组织和指挥。

医生未到达前,护士应根据病情采取应急措施(如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CPR)3、抢救工作及时、准确、有效。

抢救人员要求有较强的抢救意识,技术熟练、动作敏捷、思想集中。

4、抢救程序严谨,明确分工,紧密配合。

抢救室内有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

5、抢救药物及器材应做到“五定”:既定数量品种,定位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门诊消毒隔离制度门诊消毒隔离制度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而制定的。

以下是门诊消毒隔离制度的详细内容:一、总则1.1 目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门诊部、急诊科、肠道门诊、肝炎门诊等。

1.3 责任主体:门诊部、急诊科、肠道门诊、肝炎门诊等部门负责人是本制度执行的第一责任人。

二、门诊布局与设施2.1 门诊部应与普通门诊、儿科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诊室。

2.2 各诊室应配备流动水洗手设施、干手设备、速干手消毒剂等。

2.3 急诊抢救室及平车、轮椅、诊察床等应每日定时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

2.4 各诊室应保持空气流通,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地面每日清洁消毒。

三、医务人员管理3.1 医务人员应接受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技能培训,并定期考核。

3.2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接触病人后要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3.3 医务人员应穿戴整齐,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

四、患者管理4.1 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

4.2 患者就诊时,应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

4.3 患者用过的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得带出诊室。

五、医疗器械管理5.1 医疗器械应进行定期消毒、灭菌,使用后进行清洗、消毒、灭菌。

5.2 一次性医疗器械严禁重复使用。

5.3 医疗器械应按照有效期使用,过期医疗器械不得使用。

六、清洁与消毒6.1 各诊室应建立日常清洁、消毒制度,保持诊室整洁。

6.2 清洁工应接受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技能培训,并定期考核。

6.3 清洁工应使用专用清洁工具,清洁工具应定期消毒、灭菌。

七、监督与检查7.1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定期对门诊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7.2 对违反消毒隔离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应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医院各部门及科室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各部门及科室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各部门及科室消毒隔离制度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医院作为重要的医疗机构必须保持高水平的卫生和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的不同部门和科室都有独特的消毒要求,以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院各部门及科室的消毒隔离制度,以提高公众对医疗机构的信心和满意度。

二、门诊部的消毒隔离制度门诊部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接待大量患者。

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门诊部实施以下消毒隔离制度:1. 医院入口处设立消毒站,每进入医院的人员都需要接受手部消毒。

2. 门诊诊室每天定期消毒,并保持通风良好。

3. 接待台、候诊区和诊室内的座椅、桌面等常接触物体每天消毒。

4. 在发热患者就诊时,需要进行隔离处理,并设立专门的发热门诊。

5. 医务人员必须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并定期更换。

三、急诊科的消毒隔离制度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救治区域,接待各种急诊病患。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急诊科实施以下消毒隔离制度:1. 急诊科设有专门的隔离病房,用于接收有传染病症状的患者。

2. 急诊科医务人员必须测量体温,并佩戴防护用具,如口罩、护目镜和手套等。

3. 急诊室内常用工具、设备等经过每次使用后都要进行消毒处理。

4. 急诊科的病人等候区域设置合理的间距,避免患者之间的接触。

四、内科的消毒隔离制度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主要负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

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和预防感染的传播,内科实施以下消毒隔离制度:1. 内科病房定期进行彻底的消毒,确保病房环境清洁。

2. 内科设有单独的隔离病房,用于治疗有传染病的患者。

3. 医务人员每次接触有传染病的患者后都要进行手部消毒,确保自己和患者的安全。

4. 病房内床位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避免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五、外科的消毒隔离制度外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主要负责手术和创伤的治疗。

为了预防手术感染和传染病的传播,外科实施以下消毒隔离制度:1. 手术室要定期进行彻底的消毒,并保持良好的通风。

门诊、急诊、手术室、供应室、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门诊、急诊、手术室、供应室、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门诊、急诊、手术室、供应室、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医护人员和访客的健康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本文将从门诊、急诊、手术室、供应室和产房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1. 门诊:(1) 医护人员应经常进行手卫生,并配戴好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避免交叉感染。

(2) 门诊诊室、待诊区、候诊区等公共区域定期进行清洁消毒,保持清洁与通风。

(3) 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按照相应的隔离措施进行收治,并加强消毒措施。

2. 急诊:(1) 急诊科需设立传染病诊室,以隔离治疗传染性疾病患者。

(2) 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识别,并且配备相关的手术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

(3) 对于有可能产生飞沫传播的诊疗操作,如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等,需严格按照消毒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 手术室:(1) 必须实行严格的洗手消毒制度,要求手术室内所有医护人员都须按照规定的程序、时机和方法进行手卫生。

(2) 手术室应进行定期的清洁、消毒和无菌处理,确保手术环境的无菌。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对于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手术,应进行隔离手术,保证手术过程的无菌。

4. 供应室:(1) 供应室内的物品应进行分类存放,保持清洁整齐,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2) 进行感染性患者物品的清洗和消毒时,必须佩戴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具。

(3) 对于有可能引起污染的物品,如刀片、针头等应采取集中消毒处理,严禁混合使用。

5. 产房:(1) 产妇进入产房前应接受洗澡消毒,保持身体清洁。

医护人员应做好手卫生并佩戴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

(2) 产房每个月进行大规模的清洁消毒,并对产妇之间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 对于有产妇分娩后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感染传播。

以上是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操作规程和要求还需要根据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和完善。

门诊消毒隔离制度及处置流程

门诊消毒隔离制度及处置流程

门诊消毒隔离制度及处置流程一、门诊消毒隔离制度1.1 门诊环境设置(1)急诊科(室)、儿科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诊室。

(2)传染科门诊、肝炎、肠道门诊等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

挂号、候诊、取药、病历、采血及化验、注射等与普通门诊分开。

肠道门诊必须设立专用厕所。

(3)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

1.2 诊室消毒隔离措施(1)各诊室要有流动水洗手设备,或备有手消毒设施。

(2)门诊、急诊的治疗室、换药室、观察室、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参照相关内容。

(3)急诊抢救室及平车、轮椅、诊察床等应每日定时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

(4)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1.3 手卫生与个人防护(1)根据需要选择口罩、手套、帽子、隔离衣、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用品。

(2)无菌操作前后、接触不同病人、同一病人的不同部位应洗手或手消毒。

(3)被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手和皮肤,可立即清洗再采用手消毒剂擦拭,作用3-5分钟。

1.4 空气消毒(1)治疗准备室、诊室及观察室定时通风换气,每天两次,每次60分钟。

(2)每日采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

紫外线灯管表面必须保持清洁,每周用75%酒精棉球擦拭12次;动态空气消毒机应每月清洗滤网或根据说明书要求。

1.5 物体表面消毒(1)治疗室准备室、诊室、观察室及卫生间的拖布、抹布应分开,标记明确。

(2)肠道门诊内的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门窗、洗手池、卫生间、便池等,每天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各物体表面。

(3)当被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作用>30分钟。

1.6 地面消毒(1)地面采用湿式清扫,每日1~2次。

(2)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墙面。

(3)当被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作用>30分钟。

病房消毒隔离制度(上墙制度)

病房消毒隔离制度(上墙制度)

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齐,进行无菌操作时戴口罩。

进入隔离单位,操作前应穿戴好隔离衣裤。

就餐及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

二、非传染病区不允许收治传染病人,以防交叉感染。

三、传染病人不准和普通病人住在一个病室。

对已确诊的传染病人应立即转科或转院隔离治疗,在未转之前,必须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四、传染病人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乱串病室及外出。

出院、转院、死亡后要进行终末消毒,对传染病人尸体须经严格消毒后处理。

对其所用的物品必须消毒处理,对其所用的被服、衣服等应用双层黄色塑料袋盛装,交洗浆房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1小时后,再行清洗。

六、凡遇有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密隔离,用过的房间要用化学消毒剂溶液喷雾消毒.用过的敷料要烧毁,对其被褥,衣服必须高压灭菌消毒,医护人员出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帽、鞋,并每出入一次消毒1次。

七、病人用的被服要定期清洗,有污染严重的要随时拆洗,被褥服装不准带有血、尿、便痕迹。

每出院一个病人要更换1次。

八、病人的被套、床单、枕套和诊查单每周更换一次。

污染严重时随时更换。

九、病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每日通风换气2次,消除污染。

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十、病人餐具一用一消毒,隔离病人按消~洗~消处理。

十一、重复使用大小便器每用一次,消毒一次,病人用的大小便器,由护理员放在盛有化学消毒剂溶液池内(无水池病房放置塑料桶内)浸泡30分钟后再用。

十二、厕所、病房的拖布、扫帚等定点放置在清洁间内,并有明显标记。

十三、病人所用医疗器具均按规定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门诊消毒隔离制度I目的规范门诊各项消毒隔离工作,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门诊。

m制度一、在门(急)诊各个入口处设专人管理,对突发传染病疫情患者进行预检分诊。

二、设独立诊室及备用诊室,发热门诊应远离普通门诊。

三、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所有出诊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诊室医务人员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穿工作衣、裤,工作鞋,必要时戴手套、穿隔离衣、戴护目镜。

(二)接诊每位患者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三)接诊疑似或确诊突发传染病患者时,应立即更换全部防护用品。

(四)抢救患者必要时应加穿防水隔离衣,戴手套和护目镜,以防患者血液、体液喷溅污染。

四、咳嗽与非咳嗽患者分区候诊,患者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尽快就诊,减少停留。

五、隔离留观室及诊室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设置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设施,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六、医疗用品专室专用,诊疗完毕后需将所有物品用500mg∕1有效氯消毒剂或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

七、室内每日紫外线照射Ih或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随时消毒并记录。

八、地面湿式清扫,每日用500mg∕1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拖地用具用后消毒,地面保持干燥。

物体表面、地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参照《血液/体液溅洒处理流程》。

九、产生的废物均按医疗废物处理,损伤性医疗废物装入利器盒,其他医疗废物装入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进行处理。

十、留观室床单、被罩、枕套一人一用一更换;诊桌、诊椅、诊床等每日清洁,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均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IV参考依据1《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

医院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门诊消毒隔离制度医院门诊消毒隔离制度1.认真贯彻执行湖北省护理质控中心制定的医院消毒灭菌实用手册。

2.护理人员上岗必须衣帽整洁,进人治疗室、换药室、无菌室必须戴好口罩、帽子,治疗操作前后均应按要求洗手,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

3.体温表消毒执行“三杯法”。

血压计、听诊器用75%乙醇或有效氯消毒剂擦拭。

直接接触患者脏器组织而不能高压灭菌消毒的器械均用2%戊二醛消毒液浸泡消毒或环氧乙烷灭菌消毒。

定期做好灭菌消毒效果检测。

4.各种治疗室、手术室、无菌室、换药室、特殊换药室、封闭室,每日空气消毒2次,每周清洁紫外线灯管1次,每周彻底清扫1次。

5.各种无菌包必须专柜放置,放置位置高于地面20cm,距离墙壁5cm,无菌包必须保持干燥,无破损,标识清楚、醒目,开口处封有起止日期和操作者签名。

一般有效时间为7天。

6.持物钳干燥保存,有效时间为4小时。

7.生理盐水棉球每日更换。

无菌物品、无菌液体标明日期、时间和签名,只限于有效期内使用。

8.备用干燥氧气湿化瓶、吸引瓶每周清洁、消毒1次,患者用毕及时终末消毒,吸引瓶瓶盖无霉点,瓶壁、管壁清洁无污垢。

雾化器每天清洁消毒、换水1次,咬口、螺旋管患者用毕及时终末消毒。

9.一次性物品专柜放置,放置位置高于地面20cm,距离墙壁5cm,柜子保持清洁,--次性物品使用后按规范处理。

10.各类物品按清洁、污染分别放置,各诊室应保持清洁、无积灰,台面、地面用消毒液湿擦和湿拖。

11.对特殊菌种如绿脓杆菌、厌氧菌、结核杆菌等感染的伤口,更换下的敷料应焚烧,器械必须特殊消毒处理。

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性病门诊医疗废弃物应按特殊消毒处理。

12.肠道科病床用消毒液湿扫,一床一刷一巾。

刷巾套用后常规消毒处理晾干备用。

患者床头柜一桌一抹消毒液湿擦,擦后抹布消毒处理。

床架、桌椅每日消毒液湿擦,抹布专用。

病房地面应用消毒液湿拖,患者出院床单位应进行终末消毒。

13.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要加盖分别放置,医用垃圾要有标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诊、急诊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护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操作时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

二、治疗、操作前后要洗手,必要时消毒剂擦手。

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病房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每天用消毒液拖地1~2次,床头柜一柜一抹布,用后消毒处理。

四、换下的脏被服放入污物车内,不随地乱丢,不在室内清点。

五、治疗室、换药室随时保持清洁,每天用空气消毒机消毒一次,每季度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

室内拖把、抹布定点放置、标记明显。

六、各种器械、容器、敷料罐、持物钳等规范灭菌;体温计、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使用中的湿化瓶每天消毒并更换无菌水,一次性吸氧装置一人一用。

七、每日晨诊室窗台、候诊椅用清水擦拭,有明显污染时用500含氯消毒液擦拭。

八、急诊抢救室及平车、轮椅、诊断床等应每天定时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时随时消毒。

九、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十、严重感染及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独病房,隔离治疗。

病人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污染敷料集中处置。

十一、传染病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报预防保健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