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郑板桥《题画兰》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题画兰.ppt

题画兰.ppt

坚贞还自抱, 何事斗群芳。 注释:兰草坚贞高洁,与世无争。
在幽静的山谷中,兰草茂盛 的生长着,坚贞高洁,与世无争, 呈现出一种安闲的美。诗人赞美兰 草远离尘嚣,孤芳自首的高尚品质, 表达了一种脱尘离俗的精神向往。
庭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
刘禹锡 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 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 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 锡又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 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庭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
这首诗诗面写竹,竹之直节挺立, 犹君子之风,千村万陌,无处不有。暗喻 自己似和竹子一样的君子,无论到那里都 可以清高自立。
题画兰
题 画 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清 郑燮
兰 草 已 成 行,
山 中 意 味 长; 坚 贞 还 自 抱,
何 事 斗 群 芳。
作者:郑燮
郑燮,号板桥,生活在清代初 年,曾任山东潍县(今潍坊)县令, 特别擅长画兰草竹石,是“扬州八 怪”之一。他的诗、书、画,世称 “三绝”。
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兰草已成行, 山中意味长。 注释:在幽静的山谷中,兰草茂盛的生 长着。

郑燮《题画竹》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郑燮《题画竹》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题画竹
郑燮(清代)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译文
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恶势来。

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注释
触:碰;撞。

惟有:只有。

赏析
这诗的作者就是老幼皆知的郑板桥,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为人正直,气节刚劲,同情人民疾苦,常借竹石来题写自己的性格。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赞颂了竹子在恶势力面前,不畏强暴,挺然相斗的精神,也可以看作是他本人性格的写照。

诗的大意说: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恶势来,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作者介绍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古文探奇」郑燮题画兰竹石十三则

「古文探奇」郑燮题画兰竹石十三则

「古文探奇」郑燮题画兰竹石十三则是一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兰竹石的审美意蕴的文章。

该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兰竹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

首先,作者通过描绘兰竹石的自然形态,表达了它们所蕴含的品质和美德。

兰花的清雅、高洁,竹子的坚韧、挺拔,石头的沉静、稳重,都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品质和精神追求。

作者认为,欣赏兰竹石的美,不仅仅是欣赏其外表的形态,更是要领略其内在的精神内涵。

其次,作者探讨了兰竹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竹石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兰花象征着清雅高洁的品质,竹子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石头则象征着沉稳厚重的性格。

这些象征意义与中国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紧密相连,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和内涵。

最后,作者强调了兰竹石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学价值。

在艺术创作中,兰竹石常常被用作表现主题或灵感来源。

通过描绘兰竹石的形象和特质,艺术家可以传达出一种特定的情感和意蕴。

同时,兰竹石的美学价值也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上,它们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古文探奇」郑燮题画兰竹石十三则是一篇
深入探讨兰竹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的文章。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兰竹石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

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

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篇1《题画兰》朝代:清代作者:郑燮(郑板桥)原文: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及注释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

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顶:顶头突:高出周围稠:浓郁非:不是浮云:天上的云闹:喧哗参考赏析思想感情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

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

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大明王朝享国近300年,共出过十六位皇帝。

这十六位皇帝中,有两位皇帝在位时间不到一年。

其中,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仅一个月,而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也仅仅十个月。

这两位享国短暂的皇帝中,朱常洛是个荒淫无度的昏君,不值一提。

但朱高炽却是个明君,他虽然在位不到一年,却与儿子明宣宗一起,被史家称为“仁宣之治”,堪比大汉朝的“文景之治”。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他身材肥胖,脚有残疾,走路时需要两个人搀着,而且还体弱多病。

对于尚武的马上皇帝朱棣来说,朱高炽的这副尊容实在难以入目。

甚至可以说,朱棣讨厌朱高炽。

但是,朱元璋却很喜欢这个孙子。

很奇怪,生性残忍的朱元璋,一直喜欢仁义的子孙。

曾经的太子朱标如此,曾经的皇太孙朱允炆如此,朱高炽也是如此。

正因为受到皇爷爷的喜爱,所以,朱高炽早早地就被朱元璋立为了燕王府的世子。

《题画兰》PPT

《题画兰》PPT
题画兰
- .
郑燮,号板桥,生活在清代初年,曾任山东潍县(今潍坊)县令,特别擅长画兰草竹石,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
预习检查
1、组员独立学习,结合注释思考 ,写批注。2、小组内交流汇报,完善批注。
字词乐园

xiāng相信 xiàng相面
写法点拨
本诗如郑燮所写众多兰、竹、石之诗一般,将诗文书画巧妙结合,通过寓托手法,表达高人隐士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
拓展提升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心灵感悟
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课文详解
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 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 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 五斗何能折我腰。
图解结构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注释: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挽留。
课文详解
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课文详解
感悟兰花品性
随堂练习
这首诗赞颂了兰花的什么品格?
赞颂了兰花在艰苦的环境里,卓尔不群的品质,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
题 画 兰 清 郑 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课文详解

《题画兰》

《题画兰》

《兰竹图》
总结词
兰竹图是中国画中的经典之作,以兰花和竹 子为题材,展现了中国文人的高雅品格和气 节。
详细描述
这幅作品以细腻的笔法和生动的形象,描绘 了兰花和竹子的优美形态和特质。画面中的 兰花娇美柔弱,竹子挺拔有力,象征着文人 的坚贞和气节,也表达了作者对高风亮节的
崇尚和追求。
《兰花图》
总结词
兰花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珍品,以兰花为唯一题材, 展现了画家对兰花的热爱和精湛技艺。
要点二
启示
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启示人们要珍 惜和传承传统文化。
06
相关文化作品欣赏
《墨兰图》
总结词
墨兰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幅佳作,以水 墨描绘兰花,飘逸灵动,富有诗意。
详细描述
这幅作品以简洁的构图和笔触,展现出了兰 花的秀雅和幽香。画家运用泼墨、留白等技 巧,巧妙地表现出了兰叶的柔美和花朵的娇 嫩,同时通过题诗的形式赋予了画面更深层 次的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及动机
创作背景
郑板桥在罢官后,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为了抒发自己不向世俗低头的气节, 他画了一幅《题画兰》。
创作动机
郑板桥借《题画兰》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和气节,以及不向世俗妥协的精神。
作品地位及影响
作品地位
《题画兰》是郑板桥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作品影响
该作品对后世的书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追求自由、独立和气节的精神象征。
艺术价值
技法高超
画家在画兰时运用了多种技法,如勾 勒、渲染、烘托等,使得画面层次丰
富、形象生动。
构图巧妙
画中兰花的形态和布局都经过精心设 计,使得画面既有整体感又有个体表
现。

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下)

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下)

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下)四川会理刘世渡七、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还展示了对兰花生态学、兰花栽培学、兰花鉴赏学的丰富内容。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下有采樵人,伸手摘不得。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素心兰与赤心兰,总把芳心与人看;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

录于《扬州八家画集》237页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

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兰花几箭又添芝,何处寻来问画师;总为一身心上寻,果然培得自然知。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05页春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惟有竹为君子伴,更无他卉可同栽。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0页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历春夏又秋冬。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1页竹石幽兰不一家,妙香清品不争差;画来一片山中起,得志终为上苑花。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4页石上青青一片兰,写来碎竹不须竿;乾坤大地春光满,纵有微霜那觉寒。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4页山多兰草却无芝,何处寻来问画师;总要向君心上觅,自家培养自家知。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02页买块兰花要整根,神完力足长儿孙;莫嫌今岁花犹少,请看明年花满盆。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7页叶少花稀根亦微,风前亦有清香飞。

何人种我砂盆钵,固本添泥雨后肥。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万里关河异署寒,纷纷灌溉反摧残。

不如归去匡庐阜,分付诸花莫出山。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6页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74页栽得盆兰返故乡,天家雨露郁苍苍。

今朝满把兰芽茁,又喜山中气候长。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8页画兰且莫画盆罂,石缝山腰寄此身,总要完他天趣在,世间栽种枉多神。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9页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

题郑所南兰原文及赏析

题郑所南兰原文及赏析

题郑所南兰原文及赏析题郑所南兰原文及赏析原文: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译文:秋风凛冽兰蕙变成茅,江南寂寂生气已全消。

只有所南忠心仍不改,用泪泉磨墨抒发爱国情操。

注释:郑所南:南宋遗民,画家,他的诗画多表现对故国怀念之情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兰蕙:兰草、蕙草。

茅:茅草。

南国:泛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气已消:万物生气已经消失。

这里比喻遗民的复国之志已经消失。

所南心不改:郑所南的复国之心始终没有改变。

泪泉:泪水。

离骚: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

赏析:诗一开始就对郑所南所画的兰抒发自己的感受。

但这种感受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把郑所南所画的兰加以改造后而抒发的。

郑所南画的是不着土地的兰花。

而作者想象这画中的兰花,在肃杀的秋风里已变成了茅草。

这里作者用了屈原《离骚》中“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的诗意,以此手法,表明宋亡之后,不仅国土惨遭蒙古族统治者的蹂躏,而且许多人有的受到摧残,有的变节,有的抗元复国的意志消磨殆尽。

而且是整个“南国”一片凄凉,毫无复国的生气了。

这两句写出南宋灭亡之后,在蒙古族残酷统治下,抗元复国的斗争已逐渐消沉的情状。

后面两句转而赞扬郑所南。

说只有郑所南忠于南宋之心依然坚定不移,他用自己的泪水和着墨水画兰,以绘画的方式写出又一部《离骚》。

从而表现了郑所南坚贞的民族节操和坚定的爱国信念。

作者赞扬郑所南,实际也表达了自己绝不屈服于任何暴力的民族气节。

全诗用反衬手法。

前两句用比的手法表现在蒙元残酷统治下人们抗元复国斗争日益消沉的景象,后两句写郑所南坚贞之节依然不变,以前面两句反衬后面两句,见出所南坚贞之志和爱国精神的可贵。

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

”创作背景:《题郑所南兰》是一首题画诗,是为郑所南所画的墨兰而题写的七绝。

倪瓒深知郑所南之心,故题此诗,表达出了自己的民族意识。

倪瓒: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画兰
清·郑燮(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解释】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这是说兰花的生长环境,在山顶,岩峰等等这种人迹罕至之处,兰花开着,并散发着奇妙的香气。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这是说兰花的幽洁,不是没有脚下的浮云喧闹,但是任浮云来去,来的时候兰花无意知会,去的时候也无意挽留。

【评析】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

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薄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

书法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作者简介
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

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

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

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
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