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16★《鲁滨孙漂流记》:梗概》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鲁滨孙漂流记》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鲁滨孙漂流记》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梗概,分析鲁滨孙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背景及作者相关信息。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鲁滨孙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小说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有关冒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梗概。
二、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一至第五章。
2.分组讨论:鲁滨孙的性格特点、小说的背景及主题。
三、课堂讲解1.讲解鲁滨孙的性格特点:勇敢、独立、聪明、坚韧。
2.分析小说的背景:18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
3.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的勇敢和智慧是战胜困境的关键。
第二课时一、课堂检测1.学生简述《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梗概。
2.学生分析鲁滨孙的人物形象。
二、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挖掘鲁滨孙的性格特点。
2.讨论小说中鲁滨孙与星期五的关系,探讨友谊与团结的主题。
三、拓展延伸1.介绍《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笛福及其相关作品。
2.让学生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第三课时一、课堂检测1.学生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2.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鲁滨孙的精神品质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收获。
第四课时一、课堂检测1.学生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2.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
二、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小说中的精彩片段。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演绎心得。
三、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2.选择小说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想象作文。
四、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评价学生对小说的理解程度和思辨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16鲁滨孙漂流记.doc

教学内容
16*《鲁滨逊漂流记》
主备人
李云义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名著大意,体会人物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一、揭上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战胜这些困难的?从中你感受到鲁滨逊是怎样的人?
三、阅读精彩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1、交流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处。
2、从他身上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3、教师小结。
四、畅谈感受,写写心得体会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
孤独不停地劳动自我安慰热爱劳动积极乐观
缺少生存物资从船上搬牧羊种植坚强聪明
不安全建房修栅栏分养羊群不畏艰险积极行动
教后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公开课教案

《鲁滨孙漂流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笛福的创作意图,把握小说的主线和结构。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分析其对主题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现实主义特征,探讨其在当时社会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鲁滨孙的冒险精神,理解其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勇气。
认同小说传递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如自我奋斗、个人英雄主义等。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介绍《鲁滨孙漂流记》的创作背景,分析作者笛福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2. 小说主线和结构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其主线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紧凑性和连贯性。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鲁滨孙、星期五等,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对主题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鲁滨孙漂流记》的小说背景、主线和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及其对主题的贡献。
2. 教学难点: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小说中的现实主义特征及其在当时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主线和人物形象。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看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鲁滨孙漂流记》的背景和作者笛福。
2.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小说,关注主线和结构。
3.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享分析结果。
4.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传递的价值观,如冒险精神、自我奋斗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其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观点的清晰度等。
3.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阐述、观点表达和逻辑性。
七、教学资源:1. 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文本。
《鲁滨孙漂流记》公开课教案

《鲁滨孙漂流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使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和情节,理解主人公鲁滨孙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2. 培养学生对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了解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与和谐,思考人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介绍《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及其生平,概述小说的创作背景。
2. 第二章:分析小说的开篇,引导学生关注鲁滨孙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后续故事的影响。
3. 第三章:通过讲解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如鲁滨孙的航海经历、遭遇风暴、流落荒岛等,使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4. 第四章:深入剖析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活,包括他如何搭建住所、种植粮食、养殖动物等,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态变化。
5. 第五章:探讨鲁滨孙与星期五的相遇,分析他们之间的友谊及对彼此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小说中的关键问题。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活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3. 利用比较法,使学生认识到《鲁滨孙漂流记》在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作品的关联。
4.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互动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程度。
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鲁滨孙漂流记》原著:为学生提供原著书籍,方便他们随时查阅和深入阅读。
2.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为学生提供学术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小说。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
4.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5. 讨论话题和问题清单:为学生提供讨论话题和问题清单,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六、教学计划:1. 第六章:通过分析鲁滨孙在荒岛上的内心独白,探讨他的信仰、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鲁滨孙漂流记(梗概)语文课教案

鲁滨孙漂流记(梗概)语文课教案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经典的冒险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鲁滨孙的年轻人的惊险冒险经历。
他不慎落入食人岛,遭到食人族的迫害,最终经过数年的冒险才成功脱身并重回家乡。
在整个故事中,鲁滨孙展现了他的勇气、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他在面对艰难困境时所做出的明智决策。
教案:教学目标: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理解鲁滨孙在困境中的生存技能和智慧。
探究鲁滨孙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他的决策过程。
理解故事主题和文学价值,了解勇气、冒险和追求自由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理解鲁滨孙在困境中的生存技能和智慧。
探究鲁滨孙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他的决策过程。
理解故事主题和文学价值,了解勇气、冒险和追求自由的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和课文分析相结合。
学生朗读、讨论和课堂表演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和课堂演示相结合。
教具准备:PPT 课件:包括鲁滨孙的生平和背景信息,以及食人族的描述等相关内容。
藏戏面具:包括不同类型的面具,用于展示制作材料和艺术特点。
手工材料:如绸缎、棉布、羊毛等,用于制作面具。
音乐视频:包括藏戏表演的音乐和舞蹈,用于营造氛围。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二、初读知意:翻开课本,自由地轻声读课文。
遇见不熟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熟练为止。
分层次检查读书情况,出示本课生字新词,认读过关。
边读边想,有感受的地方可以作上批注,了解藏戏的传说及特点。
三、细读明趣:交流你的发现,将课文归结为两个方面:“藏戏的传说”、“藏戏的特点”。
重点研读其中一部分,交流其中的哪一点让你印象最深品味作者谴此用句的顺心遂意,同时感受藏戏与藏族文化的魅力。
提出阅读中不明白的地方,相互交流。
细读文章,分析其中蕴含的深意。
交流自己对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理解故事主题和文学价值,了解勇气、冒险和追求自由的意义。
四、才情展示:成语听写大比拼和一起哼唱家乡戏。
《鲁滨孙漂流记》公开课教案

《鲁滨孙漂流记》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鲁滨孙漂流记》的兴趣。
2. 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3. 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的重要性。
3. 使用故事梗概引发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及小说的创作背景。
2. 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
3.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鲁滨孙的性格特点。
2. 分析小说中的重要配角。
3.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分析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利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同人物的看法。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教学内容:1. 分析主人公鲁滨孙的性格特点,如勇敢、坚韧、独立等。
2. 讨论小说中的重要配角,如星期五、船员等,并分析他们的作用。
3. 通过人物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第三章:情节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
2. 分析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
3. 引导学生通过情节解析领悟小说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的发展。
2. 利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重要事件的看法。
3. 引导学生思考情节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教学内容:1. 概述小说的情节发展,引导学生关注重要事件和冲突。
2. 分析小说中的转折点和冲突,如鲁滨孙的漂流、与星期五的相遇等。
3. 通过情节解析,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
2.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3. 激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方法: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
2. 利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小说主题的看法。
鲁滨孙漂流记公开课教案

鲁滨孙漂流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小说中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小说背景及作者,阅读第一章至第三章。
2. 第二课时:阅读第四章至第六章,分析鲁滨孙的性格特点。
3. 第三课时:阅读第七章至第九章,讨论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4. 第四课时:阅读第十章至第十二章,分析小说中的道德观念。
5. 第五课时:阅读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小说,提高学生的阅读专注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鲁滨孙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表现。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阅读理解测试: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鲁滨孙漂流记》原著: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
2. 相关参考资料:介绍小说背景、作者生平等。
3. 教学PPT:展示教学内容、问题和讨论话题。
4. 小组讨论记录表:用于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六、教学内容1. 第十五章至第十七章:分析小说中鲁滨孙与星期五的关系,探讨友谊与信任的主题。
2. 第十八章至第二十章:阅读小说结尾部分,讨论鲁滨孙回归文明社会的心理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七、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从鲁滨孙与星期五的互动中,提炼出友谊与信任的内涵。
2. 运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模拟鲁滨孙回归文明社会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鲁滨孙漂流记公开课教案

鲁滨孙漂流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主要人物,阅读并讨论鲁滨孙的出海经历和他的性格特点。
2. 第二章:阅读并分析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的经过,讨论他在荒岛上的生存策略和生活状态。
3. 第三章:阅读并探讨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4. 第四章:阅读并分析鲁滨孙遇到土著人的经过,讨论他对土著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5. 第五章:阅读并探讨鲁滨孙在荒岛上建立的家园和他的生活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和人物关系。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了解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纸质或电子版本。
2. 与小说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3. 学生用书和练习册,用于辅助学生的学习和复习。
六、教学内容:1. 第六章:阅读并分析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的新挑战,包括天气变化、食物供应等问题。
2. 第七章:阅读并探讨鲁滨孙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解决荒岛上的问题,如建造庇护所、制作工具等。
3. 第八章:阅读并分析鲁滨孙与另一个幸存者的相遇,讨论他们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
2.过程与方法
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文字片段、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文章课题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
)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板书课题)
2.同学们,发现今天的课题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吗?(多了一个书名号)对,我们今天不是要学习一篇课文,而是要去了解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作《鲁滨孙漂流记》。
3.简介作者和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
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
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
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
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鲁滨孙漂流记》具体写了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阅读它的故事梗概吧。
2.学生自由读课文,简要说一说《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写了什么。
3.指名反馈。
(小说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孙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性格坚强的鲁滨孙在岛上独立生活了28年,以非同寻常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生存的家园)
三、深入探讨,感受人物形象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插上树桩,分养羊群。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你从故事梗概中感受到鲁滨孙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反馈:勇敢坚毅,乐观积极,机智勤劳等。
)
四、阅读精彩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
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
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
(出示“我”的幸与不幸。
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
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以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
五、拓展延伸,练写心得体会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
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
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板书设计:
16* 鲁滨孙漂流记
住所——慎重选址搭建帐篷
食物——打猎捕鱼养羊种麦
安全——插上树桩分养羊群
孤独——救下野人教化作伴
(学会生存,向困难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