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浅谈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浅谈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作者:牛毅谷昕昀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1期摘要:我国部分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地下水往往是唯一的供水水源,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下水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地下水的水质却遭到了严重破坏。
本文对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主要的控制技术做了综述。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抽取-处理技术;渗透性反应墙技术;土壤气相抽提技术;空气注入修复技术;: the part of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areas in our country, the groundwater is often the only source of water supply, occupying the important status in life process. In recent decad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social economy, more and more high to the requirement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the water quality of groundwater is suffered serious damage. In this paper, the ground water pollution in our count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control technology to do the review.Key words: groundwater pollution; Extraction - processing technology; The technique of building diaphragm wall by osmotic reaction; Soil vapor phase extraction technology; Air injection technology to repair;中图分类号:TU991.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 引言地下水资源是农业、工业供水的重要水源。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分析其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同时探讨当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本文旨在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分类及其危害,阐述地下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将概述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包括污染范围、污染程度、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并探讨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率和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重点介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文章将总结当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型、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文章将分析不同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问题,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的发展。
这些建议将包括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推广先进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制定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旨在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其地下水污染现状尤为引人关注。
本段将对中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中国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污染问题亦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污染范围广,几乎所有地下水开采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二是污染程度重,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甚至达到无法利用的程度;三是污染种类多,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多种污染物。
在污染源方面,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城市生活污水等都是主要的污染源。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与治理研究进展综述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与治理研究进展综述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农业灌溉等众多领域。
然而,近年来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水源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研究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及其治理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地下水硝酸盐主要来自于农业和城市排放,其中农业活动是主要的源头。
农田施肥、农药使用和农业养殖等过程中,随着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大量的氮养分进入土壤并转化为硝酸盐。
在地下水中,硝酸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迁移能力,容易积累并蔓延到水源地。
此外,城市污水处理不完全及工业废水的排放也是硝酸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硝酸盐污染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硝酸盐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速藻类和蓝藻的生长,形成水华,并引发水体缺氧等问题。
其次,硝酸盐在人体内可经过硝酸盐还原菌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胃酸反应可生成亚硝胺,这些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具有致癌和致畸的风险。
此外,硝酸盐还会降低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有效治理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来源控制:合理管理农业活动,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业养殖废弃物的排放是关键。
通过科学耕作制度、改进施肥及农业排水管理等措施,减少硝酸盐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的量。
2. 除硝技术:目前主要的除硝技术包括生化法、物化法和生物法。
生化法是通过微生物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常用的方法有反式除硝和厌氧反硝化技术。
物化法是基于吸附和离子交换等原理,主要应用于地下水处理系统中。
生物法是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和转运硝酸盐,如植物修复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地下水治理手段。
3. 地下水位控制与流域管理:通过合理地进行地下水位的控制和流域管理,可以减少硝酸盐的迁移和扩散,降低地下水受到硝酸盐污染的风险。
4. 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硝酸盐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地下水硝酸盐的污染状况,对污染源进行溯源追查和评估,并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与治理实践

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与治理实践地下水污染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以及针对这一问题的治理实践。
I. 地下水污染研究的进展1. 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和成因- 地下水污染指地下水体中含有有害物质的现象,可能是由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导致的。
- 研究已确定了许多常见的地下水污染来源,如化学品泄漏、农药使用和垃圾掩埋等。
2. 污染物的识别和监测技术的进展- 传统的地下水污染识别方法包括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然而,这些方法耗时且不实时。
- 新兴的技术如地球化学传感器和遥感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地下水质量,并提供准确的结果。
3. 地下水污染传输和模拟研究- 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科学家能够预测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流动和扩散。
- 这些模型有助于识别污染源并设计有效的防治措施。
4. 地下水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 具有生物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在地下水的污染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对地下水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研究可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提高治理效果。
II. 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实践1. 污染源控制- 建立监测系统,追踪污染源以及减少新的污染源的产生。
- 持续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
2. 污染物的修复和去除- 使用物理方法,如土壤气抽取和气体净化,去除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 利用生物降解和植物修复等生态修复技术,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确保合理用水。
- 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 公众参与和意识提高-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 鼓励公众参与地下水污染治理行动,通过共同努力保护地下水资源。
III. 结论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为治理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提高对地下水污染的识别和监测能力,加强污染源控制和修复,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和意识提高,才能有效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已成为土壤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因素,如氮、磷污染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硝酸根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得到了许多有益的规律性的认识。近年来,人们已建立起各种污染物迁移模型来模拟化肥和农药及其残留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归趋和迁移。如武强 (1991)研究了排水条件下饱和非饱和水盐运动规律;徐玉佩(1993)对野外条件下水动力弥散系数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冯绍元(1995)研究了排水条件下饱和土壤中氮肥转化与运移问题;杨大文、杨诗秀(1992)在室内土柱上研究了杀虫剂在土壤中迁移及其影响因素,考虑了对流、弥散、吸附、降解四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流、弥散、吸附作用对农药运移影响很大,而降解作用影响小,降解仅决定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黄元仿等人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氮素运移的模拟模型时,考虑了以上各影响因素,但由于控制方程太复杂,无法在田间验证,而仅做了氮平衡计算,讨论了氮肥施入的动向。结果表明:根系吸氮总量远远大于其它一切影响因素,是氮在农田中的主要支出项。目前国外对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高度重视,不断淘汰对环境有害的农药,逐步推广低毒无害或生物农药。
2.污水灌溉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
污水灌溉是解决水资源缺乏和污水资源化的重要工程措施,污水中大多含有比较丰富的有机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分解,能为农作物提供可利用的氮、磷等多种养分,作物增产效果明显,但是由于污水中含有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质,长期利用这种污水进行灌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环境的恶化。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可在土
(三)污染物在非饱和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
人类对污染物在非饱和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开始于 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研究非饱和带水分运动的基础上,开始研究污染物在非饱和土壤中的迁移规律。通过大量的室内及野外土柱试验,确定了非饱和带垂向一维弥散系数和衰减系数,此阶段的示踪剂大都采用保守性物质。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逐步开始研究重金属在非饱和带的迁移转化规律,考虑土壤液相和固相浓度的分配系数,并借助于Henry,Freundlich和Langmuir的等温吸附模式来表示液相和固相浓度吸附和解吸问题。对于弥散系数的研究,Pickens和Grisak又将恒定常数扩展为随时空变化的
地下水污染试验研究进展

1800×1200× 8(垂向)
砂子,各向同 性
Soltrol 220
在非饱和土中迁移过 程气压饱和度的变化
Soga,Kechavarzi等,[14]
73×15×25
砂子,各向同 性/各向异性
Soltrol 220
土工离心机上模拟 LNAPL在非饱和土中的
流中运移
Cui Y J,P Delage and P 多相分相吸力控
2005 年 2 月
SHUILI XUEBAO
第2期
2.1 试 验 用 污 染 物 选 择 理想的示踪剂应当是:无毒、廉价、能随水移动,即使以痕量存在也容易被测
定出来且不改变地下水的天然流向,在所需要的时间内化学性质稳定;在所研究的含水层中不被所通过的
固体吸附和滤出,同时又不在地下水中大量存在[13]。国内室内弥散试验中所用到的污染物主要以可溶性物
用土工离心机上模拟 LNAPL渗流
Illangaseare,Ewing[9]
57×38×5
各向异性
p-xylene(对二甲苯)
修复(表面活性剂)
Brian Cooke[10]
Φ7.6,长240(一 细砂,各向同
维渗流柱)
性
Soltrol 130
土工离心机上模拟 LNAPL在多维流中运移
的合理性
Illangasekare, Armb-rusterIII,等[11]
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地下水环境均表现出不同的恶化趋势。日本环境厅对全国 地下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地方的地下水中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含量已严重超过世界卫生组织 (WHO)所规定的饮用水标准[1]。而我国的污染情况更不容乐观。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我国每年排 放的工业废水、污水总量205.9亿t。这些废水、污水的75%左右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水域。同时,随着地 表水体的污染、下渗,许多城市附近,如北京、天津、太原、郑州、许昌、淄博等,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 浅层地下水已不能饮用[2]。
中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研究进展

( e mn n f ni n e t ce c n n ier g n nU iesyo T cn lg , .l 4 0 4 C ma D p et vr m na Sin ea dE n ei ,G l nvri f eh ooy G in5 10 , h ) o oE o l g n i i t i
1 地 下水资源现状及污染状况
. 国 60多个城市中, 6 利用 地下水作 为饮 用水 的城市 1 1 地 下 水资 源现状 全国地下淡水的天然补给资源约为每年880 4 有 4o多个 , 国有 近 13人 口饮 用 地 下 水 。 由于 0 全 / 占水资源总量 的三分之一 , 中山区650 其 6 亿 地下水 自 净能力较弱, 一旦受到污染 , 将难以更新和 亿 m ,
go d trp l t n pe e t n i h n e v rlc n rt Ip,asae p tfr ad,s c s p ret glw n e uain ss ru wae li rv ni n C ia,s ea c e po ‘ l r u o w r n o u o o o e s u h a e c n a sa d rg lt y - f i o tmso go n w tre vrn e tpoeto e f r u d ae n o i m n rtc n,e h n i tec n tu t no ru d trmo tr ewok, sa l hn i n a cn h o sr c o fgo n wae g i i n oi n t r e tbi igwann n g n s ri ad g e re c ln fgo d trp l to n Chn n d s e gh nn c nclrs ac fgo d trp l t n pe e t n meg n ypa so ru wae ol ini ia,a t n te g t h ia ee rh o ru wae o u o rvn o . n u r i e n i i Ke r s:ru d trp lu o y wo d go n wae o t n;p e e t n;rsa c rge s rp sl i rv n i o ee r h po r s ;p oa o
地下水污染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地下水污染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地下水资源污染类型与方式,比较了地下水与地表水污染的不同,介绍了地下水资源的防治方法,最后提出地下水污染及防治的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危害;防治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8-0056-02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万物将会失去生命,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长离不开水,我们的衣、食、住、行同样离不开水,可见水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是多么的重要。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压力逐年增加,人们一直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也面临着沉重的压力。
许多年前,环保人士就已经开始呼吁人们要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近些年来,水资源污染加剧,由最初的地表水污染,开始转向地下水污染。
我国治理地下水污染方面起步比较晚,还缺乏相应的经验,正处于未成熟阶段。
1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1.1地下水污染类型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原因非常多,主要有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两大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淡水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人类在开采地下水的过程中造成了地下水污染,同时由于工业的发展,一些污染物渗漏到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
总体来说共分为四个类型:一是海水倒灌造成的地下水污染;二是地表水造成的污染;三是工业污水的污染;四是垃圾填埋造成的污染。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区采取了淡水回灌来补给地下水,但是在回灌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被细菌感染的水直接回灌,这将给地下水带来极大的破坏,造成严重的后果,这种污染在一些地下水超采地方比较常见,并且对地下水的污染比较严重。
1.2地下水污染途径对地下水的污染根据污染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即:间歇入渗型,连续入渗型,越流型,径流型。
连续入渗和间接性入渗污染地下水的主要是污水潜水。
对含水层污染的主要是越流型污染,它对地下水的影响非常大。
1)连续入渗型主要是污染随着地下水直接渗入到地下,主要是污染潜水,例如废水池、废水废井;2)间歇入渗型主要是自然降水或者其他形式的灌溉水通过非饱和水带,周期性地渗到地下,在日常生活中垃圾堆被雨淋后就会把污染的雨水渗透到地下;3)径流型污染物主要通过地下径流直接渗入到含水层,在地下溶洞中进入含水层就是此类污染;4)越流型主要是把受污染的地下水越流到未被污染的地下水,污染的水主要通过整个层间或者通过破损的地下管道直接渗透到地下水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作者:孙德成郑继兴孙娜仁来源:《科学与财富》2014年第02期摘要:地下水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还是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依赖于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人类活动和生存紧密相关,但这种资源受工业、农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的活动的影响,储量越来越少污染越来越严重。
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外在地下水污染治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进行综述。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PRB、复合治理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Sun Decheng 1 , Zheng Jixing 2 , sun Naren 2(1.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 028000; 2. Tongliao Municipal Water Affairs Bureau 028000)Abstract: groundwater is not only a kind of precious natural resources, the basic factor is the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ater cycle in nature,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human surviv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pend on, and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activities and survival, but this resource by industry, urbanization, city agriculture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human activities, have become less and less pollution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groundwater pol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y.Keywords: groundwater,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PRB, composite governance目前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储量越来越少,污染越来越严重。
我国地下水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和更加严重,目前在我国平原地区很难找出一块未被污染的地下水区域。
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北方地区,污染状况更加令人触目惊心[1]。
我国目前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技术方面刚刚起步,治理技术还没有完善和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地下水资源的科学开采利用和地下水污染的综合治理是重要系统工程。
1、研究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重要性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污染所带来的对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所以加强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和相应技术的研究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客观上讲,我国目前在地下水污染调查及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式方面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但在具体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方面的工作却不多[2]。
而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地下水点源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且逐渐发展成较为系统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
2、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种类繁多,根据目前国内外地下水污染治理中常用的技术进行归纳阐述。
2.1 物理治理技术地下水污染的物理治理技术是指用物理的手段和技术对受污染地下水进行治理的一种技术,概括起来有展蔽治理技术、被动收集治理技术和原位物理治理技术等。
2.1.1 展蔽治理技术这种治理技术只能处理小范围的剧毒、难降解污染物时应用,是临时性的地下水污染初期治理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的有灰浆帷幕法、泥浆阻水墙、振动桩阻水墙、板桩阻水墙、块状置换、膜和合成材料帷幕圈闭法等多种[1]。
其原理基本相似,在受污染地下水周围用压力法建立各种物理屏障,将受污染水体圈闭起来,防止受污染水进一步扩散蔓延。
2.1.2 被动收集治理技术这种治理技术是一般在处理轻质污染物(如油类)效果显著,国外应用较广。
基本原理是在地下水流的下游挖一条足够深的沟道,在沟内布置有效的收集系统,将水面漂浮的污染物质或被污染水地下收集起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2.2 化学治理技术这种技术是使用化学原理来治理地下水污染的技术。
利用地下水污染区的井群系统,确定地下水污染源的种类和性质,根据氧化还原法和中和法等化学原理确定治理污染物的化学药品和添加量,用自然填充或加压填充等方法对受污染地下水注入有效化学药品与水体污染物进行化学反应,将污染物消除。
目前常用的有有机粘土法和电化学动力治理技术及原位化学治理技术等。
2.3 生物降解治理技术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别培养的生物(植物、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在可调控环境条件下将土壤和地下水体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降解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的治理技术[3]。
地下水中微生物有自然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利用抽出技术和井群系统等技术,有治理效果的生物注入被污染的地下水体中,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达到净化目的。
目前常用的有天然生物治理技术和原位生物治理技术等。
2.4 水动力控制治理技术这种治理技术一般用作临时性的控制地下水污染,在地下水污染的初期能够有效防止污染物的扩散蔓延。
这种技术能利用井群系统,通过抽水或向含水层注水,人为地改变地下水的水力梯度,从而将受污染水体与清洁水体分离隔开。
根据井群系统布置方式不同此法分为上游分水岭法和下游分水岭法。
上游分水岭治理法的原理是受污染水体的上游布置一排注水井,并注入清水,在此处形成地下分水岭,阻止上游清洁水体向下补给已污染水体,同时在受污染水体下游布置一排抽水井,将受污染水体抽出处理[1]。
下游分水岭治理法是注水井布置在受污染水体下游,将抽水井布置在受污染水体上游,原理与上游分水岭治理法相同。
2.5 抽出治理技术这种治理技术当前应用很普遍,将受污染地下水抽出后进行处理,处理方法与处理地表水相同。
根据所抽出的地下水污染物种类和类型来选择治理技术。
一般有吸附法、重力分离法、过滤法、吹气法等物理治理技术;氧化还原法、中和法和离子交换法等化学治理技术;厌氧消化法、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等生物治理技术。
2.6 原位治理技术2.6.1 原位物理化学治理技术目前国内外经常使用此类治理技术,包括渗透性治理床物理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较薄、较浅受污染含水层,在受污染地下水下游挖一条深沟,沟内填充灰岩、活性炭和沸石等,受污染水流入沟内后与该介质发生反应,达到净化的目的。
还有填充化学药物治理技术,通过井群系统对受污染地下水体灌注对污染源有效治理效果的化学药物,用化学反应原理对地下水污染源进行净化[5]。
此外还有土壤改性治理技术和冲洗治理技术等多种治理技术。
2.6.2 原位生物治理技术这种技术是地下水自然生物降解过程中的人工强化过程。
首先通过大量的研究,确定原位微生物种类及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再确定其所需氧气及其养分配比,然后用于实际地下水污染治理过程。
这种治理能激发受污染水体原位微生物的生长,强化污染物的自然生物降解过程[5]。
这种技术的工艺种类很多,有生物充气治理技术、溶气水供氧治理技术、过氧化氢供氧治理技术等。
但一般情况下原位生物治理要与井群系统配合运行效果更佳。
2.7 复合治理技术复合治理技术是在物理治理技术、化学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PRB技术和抽出治理技术等多种治理技术中能同时使用两种或以上治理技术的方法。
如渗透性反应屏复合治理技术中同时应用了物理吸附、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等几种技术;抽出处理复合治理技术中,对受污染的地下抽出水同时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治理技术。
在实际治理地下水污染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采用复合治理技术,复合治理效果比单一治理效果显著。
2.8 PRB治理技术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PRB)是一种将溶解的污染物从污染水体和土壤中去除的钝性处理技术。
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的地下水污染原位治理技术中,PRB治理技术具有对多种污染物治理效果好、安装施工方便、性价比较高等优点,目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对其做了大量的实验和工程技术研究,并已经进入商业应用阶段[4]。
在我国目前PRB治理技术仍然处于试验摸索阶段,今后通过大量的研究,PRB治理技术在地下水污染物治理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3、结语地下水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宝贵的自然资源。
它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这种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储蓄量越来越少、污染越来越严重,对地下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污染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1、徐凤兰,叶丹,曹德福.浅析地下水污染及其防治[J].地下水.2005,(1):50~522、杨强,李金轩,丁伟翠.浅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径、危害及防治[J].地下水.2007,(3):72~763、李静,张甲耀,夏盛林,等.污染地下水的生物修复技术[J].农业环境保护.1997,(6):283~2854、罗育池,李传生.prb技术及其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656~86585、王战强,张英,姜斌,等.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J].环境保护科学.2004,(30):10-12作者简介:孙德成(1961-),男,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郑继兴(1973-),男,单位:内蒙古通辽市水务局,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方面的工作。
孙娜仁(1988-),女,单位:内蒙古通辽市水务局,主要从事水利工程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