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子昂“天人合一”理论

合集下载

总结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综合的哲学观念,涵盖了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天代表自然界的宇宙和规律,人代表人类社会和个体。

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的行为必须与自然界的规律相一致,才能保持和谐。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将自然界看作是自己的家园,注重与自然界相融合、相互促进的生活方式。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人们学会了适应自然环境,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还强调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体的幸福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之上。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注重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和共存,强调个体责任和义务。

个体必须为社会的利益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与社会众人共同追求和平与繁荣。

此外,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还关注了人与自身的关系。

人们相信,人类身体和灵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行为相互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会影响自己的心境和情绪。

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强调培养健康的身心状态,注重修养和内省,以达到身心的和谐。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政治和社会系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努力维护天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们通过制定公正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同时,他们也注重自身修养和廉洁,以身作则,为国家和社会树立良好榜样。

总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哲学观念,涵盖了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它在中国古代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这一思想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存,与社会共同进步,并通过修养自身,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今天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和谐发展,追求内外的平衡。

古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如何体现

古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如何体现

古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如何体现在我国悠久的诗歌历史长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它不仅是一种哲学观念,更是诗人情感与自然交融的精神纽带。

那么,在古诗中,这一思想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呢?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天人合一”思想。

简单来说,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而古诗则成为了它生动而具体的表达载体。

在许多古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勾勒出了广袤沙漠中孤烟升腾、黄河之上落日浑圆的壮丽景象。

诗人没有单纯地描述景色,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感受到他在这雄浑的自然面前,心灵与天地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又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空旷的原野使得天似乎比树还要低,清澈的江水倒映着明月,仿佛与人更加亲近。

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自然的亲切与包容,人与天地之间没有了隔阂,和谐共生。

诗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描绘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体现。

春天,贺知章写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如同巧匠,裁剪出了细叶,诗人将自然的创造力与人类的创造力相联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在创造美的过程中的协同。

夏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展示了满池荷花在骄阳下绽放的盛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与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赞美之情的融合。

秋天,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因被深秋的枫叶所吸引而停车观赏,在瑟瑟秋风中领略到了自然的另一种韵味,人与自然的互动在此刻显得格外和谐。

冬天,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之夜,归人的身影在寒冷中显得渺小而又温暖,自然的严酷与人间的温情相互映衬,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平凡的场景中得以体现。

除了自然景观和季节变化,古诗中的动植物也常常承载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试论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试论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试论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试述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的观念出现的甚早。

《易经》中的一段话,即:“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

《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这里,世界的真相就是一个不为人意私智封限的意义世界本身,本就是一个自适逍遥的造化本体,造化本体优游自适,天地万物自然齐一。

这里的“天人合一”具有道家无道德意义得“道“与人合而为一的含义。

在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都能看到它的踪迹。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天人合一”的含义,就不得不从天的含义说起。

古往今来,”天“的含义屡经变迁,但是概括起来不过就以下五种:第一,是指命运之天;第二,是指自然之天;第三,是指道德义理之天;第四,是指是指自然之天与道德义理之天的交叉整合,不是纯自然的也不是纯道德的天;第五,是指保留有宗教神性与主宰意义的天。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可以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个人修养境界、传承中华文明精髓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拟就天人合一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祖国医学的弘扬、提高人生境界、顺天应人的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方面加以浅析,来说明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一、天人合一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同步,人类应该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

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反对片面的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人类才能享受大自然的丰厚赐予,否则就会遭到“自然之罚”。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1、《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概,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3、请对“古人”和“悠悠”进行解释。

古人:贤明的君主(礼贤下士的圣君)。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4、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此诗篇幅胆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

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6、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9、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登幽州台歌》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来打动人。

10、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诗歌赏析

陈子昂诗歌赏析

陈子昂诗歌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陈子昂诗歌赏析陈子昂,24岁时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后升右拾遗,曾两度从军边塞。

天人合一思想总结100字

天人合一思想总结100字

天人合一思想总结100字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认为天地与人应当合为一体,共同发展,相互影响。

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流派的交融与共同发展密切相关。

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

孔子提倡的“天命论”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应当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即人类应当追随天意,与天地相合,以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与发展。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主张人类与自然界应当相互尊重,人类应当以道义为根本准则,与自然界相互合作共存。

道家学派的道家思想也对天人合一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崇尚自然,认为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道家强调个体的修养与自我完善,以达到与宇宙大道合一的境界。

墨家学派则主张“兼爱”,即人类应当平等待人,并扩展爱的范围,使之包括天地万物。

墨家的兼爱思想表达了人类与社会及自然界的互相关系,体现了人与天地合一的理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人合一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唐宋以后,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愈发显著。

佛教强调个体的超脱与解脱,以达到与宇宙共同存在的境界。

而道家思想注重修炼,追求自我的完善,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与儒家思想、墨家思想相互融合。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天人合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让人类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自然界和宇宙。

艺术、文学等各个领域的不断创新也使人类对自然与人性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天人合一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变得更加多元化、丰富化,并与现代科学和技术相结合,成为指导人们思考与行动的重要思想。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人与天地应当合为一体,共同发展,相互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流派的交融与共同发展密切相关,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

今天我谈谈这个思想,并分析一下这个思想的现代意义。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天人相分”的观念,但远不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远。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但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道德规范是有人格意志的“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这就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左传·桓公六年》)的观点。

周内史叔兴说过:“吉凶由人。

”这意味着,先前的具有人格神意义的“天”遭到了质疑。

到后来,郑国子产更进一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这显然是一种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但讲得极其朴素简单。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仍具有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历经了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

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关系即神人关系。

《尚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

……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天保佑民众,因而把九类大法赐给禹,安排人伦规范。

这一观点肯定“天”(神)与人之间有着某种相通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春秋时期的子产对于“礼”的认识也反映出天人相通、天人遵循同一法则的思想:“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孔子对于天人关系虽然语焉未详,但是明确主张敬天法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运行,万物生长是天的意志的体现,天是一切现象和自然变化的根源,是宇宙的最高本体,要求人类社会以“天意”来建立尊卑秩序,协调天人关系。

战国时期孟子的天人观具有浓厚的主观伦理色彩,即“尽心、知性、知天”,认为人的心性是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要求人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扩充善端,来实现知天达命、天性与人性、天心与人心的统一。

荀子对于天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认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在自然界处于优先地位,可以驾驭自然,但他同样没有否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故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各司其职。

《周易·文言》从人格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境界论述了人与天地的合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陈子昂 ‘‘ 天人 。郭 甜 摘要: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一位诗人, 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贯穿其哲学体系始终的 骨”、 “兴寄”等理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陈子昂 天人合一 登幽州台歌》 “天人合 ”观念是中国占代传统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 理论模式之一, 它主要是探求宇宙生成运动的规律以及其与 人事的关系。“天人合 …”是陈子昂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核 心,更是调节进与退,仕与隐等很多矛盾的思想武器。…陈 子昂著名的理论便是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 的“风骨”和“兴寄”。“风骨”与“兴寄”的提出,既扫 荡了初唐形式主义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 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一、陈子昂的“天人合一”的学说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 它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l灭人合 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 人合一思想在儒、释、道思想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天人 合 ”强调的是人必须和天 致、和睦、协调。陈子昂自幼 受到儒、释、道、墨、阴阳、纵横家等思想的影响,“天人 会中选拔有学识有文化的人el ,充实到国家机构中来;另 一方面注重发展社会文化,大力兴办学校,提倡敬儒为师, 培养了大批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既提 高了本阶级人员的文化素质,也为唐诗发展打下了基础, 提供了先决条件。 此外,李世民还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是封建政权得以巩 固的必要条件。为此,他摊行了科举制与荐举制。 科举制度是唐朝招揽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士人进 身的最重要的途径。通过文化考试选拔人彳 的科举取仕, 在当时种类很多。其中“进士科”最受仕人重视。科举制 度的实行,既为十人开拓一条入仕和发挥才智的途径,也 对唐代诗歌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荐举制是由政府官员直接向皇帝推荐人才,由皇帝特招 举行考试。考期不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这种制度给 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和被科举贻误的贤士创造了又一进身机 会。对于诗文出色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计资历地位,不 分门第高低,专即擢用。 总之,李世民以非凡的创作 ‘华与实践,扩大了诗歌的 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公允地说,李世民的诗 △——夕夕 口 理论 他受儒、释、道、纵横等多家前人哲学思想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他后来提出的“风 

合一一”势必影响到他思想的发展。闻一多在《闻一多的选唐 诗一千首》中给fJ』了这样的精辟结论: “要问陈子昂诗的境 界与风格是怎样产生的,就得从中国历史和他本人的家世去 找原因”_2]。冯良方的《陈子昂的天人合一思想四论》则专 从其思想的哲学基础加以论述,认为“就三家思想而论,虽 然他亦有咏禅之作,但更以儒、道二家为精研,并统一于天 人合一的理论模式中,包括了自然宇宙观、社会政治观及人 生观等主要内容”。陈子昂“天人合一”的观念贯穿了他的 自然宇宙观到社会政治观和人生观。他的思想主要受到黄老 之学和孔孟之道的影响。在宇宙观方面,陈子昂所谓的 “天”具有外在的自然物质之天的成分,也有浓厚的伦理道 德和人格化的成分。大与人是相通的,把天及其自然规律 “人化”,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把人的道德提高到宇宙 的高度,实现天与人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天地 有大美而不言” ]。陈子昂的天人合一观,激励他揭示现实 

歌是唐诗登上峰峦之巅的第一个台阶。做为封建统治者, 李世民以其超人的雄才大略与政治眼光,推行一系列利国 利民的措施,将所处时代治理得繁荣昌盛,民富国强, 呈现为初唐盛世。从而为唐代诗歌的高度繁荣发展提供 了有利的保证与条件,对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 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I]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2]晁福林.中国古代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3]赵鑫.李世民传[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 0 0 9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5】吴功正.李世民的美学思想及其诗美成就[J】.文史哲, 2 002.(1). [6】聂永华.成功的帝王与不成功的诗人一一李世民诗歌综论[J】 殷都学刊,2 00 2,(4). 

(裴旭东葫芦岛市辽宁省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125003) 世界的弊端,探索理想社会的模式。 “天人合…”的思想对其人生观的影响尤其明显。天人 合一哲学思想在人生价值取向中的两种不同的选择,即“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陈子昂身上主要表现为 出仕与归隐。“他的一生始终在进与退,官与隐,达与穷 之间徘徊彷徨,苦闷忧伤。”_4 陈子昂在从政之后有八年之 久处于归隐的状态,与他从政14年相比并没有少太多。天地 万物与社会群体之问的关系即天、君、臣、民的关系,其 实质是天道(天)与世道(君、臣、民)的协调应和,落 到实处就是君臣之间的关系,而陈子昂在武氏政权当政期 间受到武则天的重用,达到了君臣之间的协调,促成了陈 子昂的“达则兼济天下”这样一种“天人合一”。在入世 之后,陈子昂不断地考察民情,抨击黑暗现实,认识到武 氏政权的黑暗,同时还有大批奸佞、愚贪残酷之辈当道, 他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就转而归隐去“坐观万象 化”“闭牖察天心”(《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悠然 清凉独坐思远率成十韵》),追求天地自然与自身心灵的 统一,另一种形式的“天人合一”。陈子昂的归隐,“无 非是要将自己形而下的、有限且不得志的政治生命,通过 林中的观化修证,转型为形而上的、与王权本体、历史大 势和生死化机同在的无限的政治生命”_5]。陈子昂的几次 归隐其实都是为了出世做更好的准备,在实现“天人合一” 的道路上实践与努力着。 二、“天人合一”在《登幽州台歌》中的体现 《新唐书・文苑传》云: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 靡相矜”。唐初文风绮靡,宫体诗充斥诗坛, “逶迤颓 靡”,不利于文学样式的发展,因此文学的发展就出现了 新的需要。面对这种新需要,陈子昂力挽狂澜,在天人合 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追求爽朗刚健文风的倾向。在继承 刘勰和钟嵘的文艺思想的基础上,他高举风骨兴寄的大旗, 反对齐梁至唐初绮靡华艳的文风。“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感慨是极为深沉的。为此他在《修竹篇序》提出解决的办 法就是“风骨”与“兴寄”。“风骨”与“兴寄”是文章 之“道”。 所渭“兴寄”即比兴寄托,托物起兴,是因物 喻志的表现方法,可以增强诗的含蓄性和形象性。 在“天人合一”的自由空间中,当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 相融时生命便纳入了超越天地的意识。这种超越天地的意 识最有名的代表作便是人们最熟悉的《登幽州台歌》,当 时的写作背景是陈子昂随武攸宜征契丹,由于武攸宜不谙 军事,他曾屡次进谏,不被采纳,心情颇为抑郁,想起当 年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往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参照《蓟丘览古》七首可知),于是吊古伤怀, 而有此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从超越时空的意义上看, 《登幽州台歌》已经超出了原 有的怀古意义,而是表达了深沉的悲剧意识,从中透显出 了人的“觉醒”:当你独立于天地之间、直视生存真相的 中国分 文学研究 时候,就会突然发现,你正处于空虚与惶恐之中,你会询 问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只要你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 限的天道中,你就会在“悠悠”的天道中获得永恒,这正 是中国主流文化的共同特征。《登幽州台歌》同时还表现 了中国人的“觉醒”方式。中国人的“觉醒”是从对自己 价值依据的追寻开始的,只有走过了“前不见占人,后不 见来者”的心灵历程,人的“觉醒”意识才开始萌生。接 下来的“涕下”不是哀伤和悲痛,而是觉悟了“天地之悠 悠”之后的感动,同时也是对人生悲剧真相的审美认同。 《登幽州台歌》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悲剧意识的基本特征, 不仅为人描绘出一幅绝望的前景,更是在暴露困境中又弥 合困境,在彰显出绝望时又指引了出路。中国悲剧意识的 这一基本特征既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相 

一致,也与执着与超越相统一,与形上和形下统一的体用 不二的传统哲学相吻合。《登幽州台歌》先是以“前不见 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呐喊暴露了人的价值困境,然后指 出了融入“悠悠… 天道”的出路,而融入“天道”的方 式就是在现实的生活情节中感受“天道”,或者说是在“天 道”的观照下来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节。这样,人生困境 的暴露与弥合就在一首短诗中和谐地统一起来了。这是 一位诗人在茫茫宇宙中感叹人事,感怀人类历史的一曲 悲壮之歌。 三、小结 在陈子昂的一生中,儒家思想一方面促进了他理想翅膀 的振动飞翔,另一方面又给了他面对现实和批判现实的勇 气和力量;道家思想一方面使他这种批判现实的尖锐度增 强,另一方面却又引导他从现实中解脱,回归自然;佛家 禅理一方面使他探求人生的真理,另一方面又引导他走向 归隐。各种矛盾的统一一集合在陈子昂的身上,铸就了陈子 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使他能够在现实与隐逸之间做 到和谐。陈子昂的“天人合一”理论,贯穿他官隐沉浮的 

一生,逆境时这一理论是他找到出路的帮手,为官时它是 为民为国达到政治上的有为。作为唐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诗人,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风骨与兴寄理论,也促进唐代 诗歌的繁荣。 

注释: [1]曾金霖: 《论陈子昂的“天人合一”思想》,福建广播电 视大学学报,2 0 04年,第5期。 [2】闻一多:《闻一多选唐诗一千首 ,长沙:岳麓书院,1 9 8 6 年版。 [3][4】四川省射洪县陈子昂研究联络组等编: 陈子昂研究 论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 9 8 9年版。 [5]郝跃南,刘朝谦: 《在林中的隐逸英雄一一陈子昂人格精 神补论》,中华文化论坛,2 000年,第2期。 [6]徐文茂: 《陈子昂论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年版。 

(郭甜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51 0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