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

合集下载

陈子昂诗歌与唐诗风骨的形成

陈子昂诗歌与唐诗风骨的形成

陈子昂诗歌与唐诗风骨的形成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出生于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从小养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

青年时期,他折节读书,21岁时入长安游太学,次年赴洛阳应试,落第西归,在家乡过了一段学仙隐居的生活。

永淳元年(682),他再次赴洛阳应试,得中进士,释褐将仕郎。

由于两次上谏疏直陈政事,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他被擢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拾遗。

他曾慷慨从军,随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跃马大漠南;后又随武攸宜军出击契丹,因言事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

回乡后,他被县令段简诬陷之狱,于久视元年(700)去世,年仅42岁。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进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政治倾向。

如武后时期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朝臣中往往有因一言失慎而被杀害者,以至人人自危。

陈子昂在《谏刑书》和《谏用刑书》里对此加以劝谏,认为滥杀无辜将酿成祸乱。

他的《感遇》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就是指斥这种现象的。

《感遇》其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

”则是用讽喻手法,表达对酷吏用诱鹿方式罗织冤狱的愤慨和忧虑。

当然,他是从“达则匡救于国”的忠义立场进行创作的,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陈子昂是个具有很浓政治色彩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这是其所得。

论陈子昂“风骨”与朗吉弩斯“崇高”

论陈子昂“风骨”与朗吉弩斯“崇高”

052《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陈子昂的“风骨”说与朗吉弩斯的“崇高”论是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文艺理论中的重要审美概念。

二者不仅在产生的时代背景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各自强调的艺术之美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即陈子昂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的“汉魏风骨”与朗吉弩斯强调的文学作品要有“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激动的情感、运用藻饰的技术”在艺术审美方面不谋而合。

通过对二者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以期进一步深入认识中西文论关键词的特殊属性和奇妙汇通。

[关 键 词] 陈子昂;“风骨”说;朗吉弩斯;“崇高”论论陈子昂“风骨”与朗吉弩斯“崇高”赵 青陈子昂力矫形式靡丽、语言浮华的齐梁诗风,试图恢复诗文中刚健清新、悲凉慷慨的“汉魏风骨”。

朗吉弩斯《论崇高》着重以文学作品特别是以诗为例,从文章风格和修辞学的角度探讨了“崇高”的文学作品应具备的各种要素。

“面对文艺上的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中西的文论家都对之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讨,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文艺风格论,其中既有中西相通之共同规律,亦有中西相异的民族特色。

”[1]147通过比较陈子昂的“风骨”说与朗吉弩斯的“崇高”论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可知,二者所出现的文学艺术背景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通过对陈子昂的“风骨”说与朗吉弩斯的“崇高”论的理论本质、理论实践进行比较可知,朗吉弩斯“崇高”论审美范畴中的“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激动的情感、运用藻饰的技术”三个主要来源,与陈子昂在“风骨”说指导下所创作的《感遇》诗的写作特征即思想内容的表达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本文对陈子昂的“风骨”说与朗吉弩斯的“崇高”论之间表现出的相似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不仅能进一步发现“风骨”说和“崇高”论的艺术之美,而且能再次挖掘二者在中西文论史上的奇妙汇通和蓬勃的生命力。

一、陈子昂“风骨”与朗吉弩斯“崇高”之背景从中西文论发展的历程来看,“风骨”与“崇高”都是中西文论中的关键词。

风骨

风骨

“风骨”诗人——陈子昂——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王亚妮中文0902内容提要:陈子昂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过人的诗人,在诗歌的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

他是倡导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影响很大。

关键词:陈子昂文风改革与创新“风骨”“兴寄”“风雅”不足之处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

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1岁时入长安游太学,次年赴洛阳应试,落第西归,在家乡过了一段学仙隐居的生活。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终年仅四十二岁。

陈子昂对诗歌的创新与突破首先在于对齐梁文风的批判。

陈子昂在他那篇著名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他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

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陈子昂的诗歌特点

陈子昂的诗歌特点

陈子昂的诗歌特点
陈子昂的诗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自然
陈子昂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崇尚。

他善于用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诗歌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充满了对生
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尚。

二、注重形象
陈子昂的诗歌注重形象的描绘,他善于运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形象化的语言和意象,这些形象和意象使他的诗歌更加具有感
染力和生命力。

三、注重音韵
陈子昂的诗歌注重音韵的表现,他善于运用音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
诗歌中充满了韵律和音乐感,这些韵律和音乐感使他的诗歌更加具有节奏感和动感。

四、情感真挚
陈子昂的诗歌情感真挚,他善于用自己的真实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尚,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
类前途的关注。

五、超越时代
陈子昂的诗歌超越了时代的限制,他的诗歌思想和情感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的诗歌思想和情感具有广泛的人类意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陈子昂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生命
的热爱,充满了音韵和形象的表现,情感真挚,超越时代。

他的诗歌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文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陈子昂与“兴寄”“风骨”说

陈子昂与“兴寄”“风骨”说

陈子昂与“兴寄”“风骨”说文/肖旭陈子昂是一位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诗人,他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对唐代许多重要诗人都有深刻的影响。

其诗文正是其文学思想的具体实践。

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的弊端,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说”和“风骨说”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

经过陈子昂等人从理论到创作实践的努力,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多世纪齐梁文风的余波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的创作热潮,并影响了后来的意兴论等等。

“兴寄”和“风骨”说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陈子昂全面地表达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他提倡“汉魏风骨”、“兴寄”,反对齐梁间那种“采丽竟繁”、“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诗风,希望能再现“正始之音”,“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作品。

陈子昂在这篇《序》中,提出“兴寄”、“风骨”这样两个鲜明的观点。

兴寄何意?孔子提出“兴”,强调诗歌审美,诗美才能引起感性认识,才能寄托于美的形象里;反之,不能兴寄就不能称其为好诗。

“兴寄”,指文章有深刻的含义。

兴,本指诗歌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里兼有“比”的表现手法;寄,指有所寄托。

“兴寄”在这里是针对六朝轻视内容,重视形式而来的。

它主张写诗要有感而发,要有政治寄托。

所以陈子昂“曾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

”他认为到了齐梁时,这诗的兴寄也丧失了,而只是堆积词藻,故为此而长叹。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这些作品大多是有感于政事所作,有的是抒发抱负,有的是托物言志。

如《感遇》三十五,对入世充满了激情,对功业的渴望十分强烈,要想作一番大事业。

陈子昂诗风

陈子昂诗风

陈子昂诗风
一、反映现实生活与人生境遇
陈子昂的诗歌在内容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验。

他的组诗《感遇》三十八首,主要抒写对时事及个人境遇的感慨,具有充实的思想内容。

例如,他在诗中通过暴露于荒野的不完整的尸骨、大漠里如屏障般漫天而起的黄沙等意象,对残酷的战争进行了严肃的反思。

同时,他也抒发了在冷漠的环境中的孤独和绝望,渗透着深重的失落感和高度的自傲。

二、继承与革新
在艺术上,陈子昂一反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纤弱浮艳的诗风,继承了《诗经》、“汉魏风骨”和“正始之音”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

他的诗歌语言古朴简练,风格刚健雄浑,有意识地扬弃和矫正了齐、梁以来诗风,确实具有建安、正始的遗风。

三、独特的个人风格
陈子昂的诗歌还表现出对自我的关注及其随之而来的孤独感。

他善于通过诗歌抒发个人情感,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就充分表现了他的孤独感和个人情感。

这种对自我的关注及其孤独感,在中世文学拓展期具有士大夫通性意味,而陈子昂在表现方式上突破了传统,采用五六言交替并且句式相对拗口的形制,以反常规的诗歌形式,呈
现不同寻常的诗歌境界,从而凸现文学中的个人形象。

四、善用比兴寄托
在表现手法上,陈子昂善用比兴寄托,实践了他的“兴寄主张”。

他通过比兴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哲理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和联想。

陈子昂的诗风具有反映现实生活与人生境遇、继承与革新、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善用比兴寄托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诗歌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陈子昂诗歌艺术风格

陈子昂诗歌艺术风格

陈子昂诗歌艺术风格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

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

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

从他的许多政论奏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

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经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深表同情,对“官人贪暴”、“侵渔”、“剥夺”百姓的罪恶加以愤慨的指责。

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这些诗歌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

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

陈子昂的诗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传统风气,他对武后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讽刺。

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他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

在“贵人难得意”一诗里,他更勇敢地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杀戮的作风。

从这些现实性很强的诗篇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负和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论陈子昂诗歌的艺术特征

论陈子昂诗歌的艺术特征

论陈子昂诗歌的艺术特征
陈子昂的诗歌的特点:
1、陈子昂自视甚高,却壮志难酬,直言诤谏,每忤权贵,先后两度遭诬陷入狱。

这些身世遭际自然也投影在他的诗中,最明显的,是怀才不遇、不为世人所知的强烈孤独感。

“孤凤”、“孤英”、“孤鳞”之类语汇,经常出现在他的笔下。

但即使如此,陈子昂的孤独,也绝不表现为沮丧沉沦,自哀自怜,而是英气勃发,高傲不屈。

2、陈子昂的诗也表现出某种片面倾向。

他的作品,以汉魏五言古体为主,几乎没有七言诗,律诗的数量也相当少。

而后二者,正是在南朝兴盛起来的体式,看来他对此多少是有意回避的。

另外,他的代表作《感遇》诗远承阮籍《咏怀》诗,在写法上,也有阮籍诗那种议论过多、有时显得枯燥的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摘要: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影响了有唐一代。

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代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风骨”的提倡,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诗歌终于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走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南北文学的正确道路。

高棅说:“子昂......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绝开元之正派。

”(《唐诗品汇。

五言古诗叙目》)自陈子昂后,诗风雄健,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拉开了序幕。

关键字:陈子昂、诗歌理论、风骨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

出身富豪之家,豪家弟子任侠使气的性格与政治热情贯穿了他的一生。

“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后杜门谢客,研读经史。

年青时向往仗义勇为抱打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申张正义,常常义气用事。

后来自己闭门谢客,交了很多朋友,在家研读经史。

二十四岁中进士,授鳞台正字,三十五岁擢为右拾遗。

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论家,很有政治见解,而且在政治生活中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很有勇气。

他曾多次上书,指陈时弊,言多直切;曾两次从军出塞,但始终不得施展才能。

三十八岁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因前锋大败,请为前驱,因言事而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最后死于冤狱,年仅42岁。

著有《陈伯玉集》。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晋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有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

”仆亦以为知言也。

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

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时为圣历元年(公元698年) ,陈子昂四十岁,已从建安军幕凯旋而归,居东都,守右拾遗。

这时他的主要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均已完成,思想正处于成熟期。

这段短文蕴意深厚,代表了陈子昂对从建安到初唐文学的深刻认识,反映了他独到的文学思想。

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

其一,陈子昂第一个提出“汉魏风骨”这一重要概念的人。

此前,“风骨”、“风力”、“骨气”之类的概念被用于品评人物和文学作品,但直接将时间概念“汉魏”与“风骨”连称以专指, 尚属首次。

“汉魏风骨”与后来盛称的“建安风骨”非常接近。

建安是汉魏之交的汉献帝年号,指公元一世纪末、二世纪初的特定历史时段,以人才、文学之盛而著称。

建安文学是汉魏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三曹”、“七子”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后来的正始名士嵇康、阮籍,继承了建安之风,陈子昂在说《咏孤桐篇》的妙处时,归结于“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汉魏风骨”与“建安风骨”基本上可以等同。

陈子昂之所以不用“建安风骨”,原因大约有二:一,为了与下文“晋宋”相对应,称“汉魏”更合乎习惯,而且,“汉魏”在此含有时间分水岭之意,即止于汉魏,与后来之晋宋判然有别。

因两种文风差异非常明显,甚至相反相对,“汉魏”更利于表达文意。

二,在陈子昂的时代,建安不仅可指献帝年号及那段历史年代,还可指地名建安郡,以及陈子昂刚随之东征而归的建安郡王武攸宜。

因“建安”容易产生歧义,故而不用。

其二,“汉魏风骨”之提出,是针对齐梁文风的。

陈子昂认为,齐梁文学有两大弊端:一是“彩丽竞繁”,竞相堆砌华词丽藻,繁琐空洞,华而不实;二是“逶迤颓靡”,题材狭隘,常限于声色犬马之娱,宫庭唱和之趣,柔媚颓废,格调不高。

前者说形式与技巧,后者指内容与风格。

两大弊端造成的后果是“兴寄都绝”,“风雅不作”。

“兴寄”强调是真是深沉的感慨,而不局限于“托事于物”的手法,还蕴含有因兴发感动而生的深深感慨。

创作手法,本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与陈子昂的政治主张、作为一致。

“风雅”是《诗经》的重要构成内容,“风”指十五国风,反映各地民间生活、习俗与情感, 质朴真淳, 清新灵动, 属地方土风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正乐”,格调高雅。

“风”和“雅”是《诗经》的精华,要求有充沛的现实内容和温柔敦厚的风格精神,“风雅”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成为后来诗歌创作的正统。

“兴寄”、“风雅”的缺失,意味着诗歌背离了传统,失去了本质意义。

陈子昂以传统诗歌精神作为标准,批判齐梁文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隋唐虽然统一了南北,开始了文化的融合,但初唐诗坛基本延续了齐梁文风。

直到陈子昂生活的时代,仍然是宫体诗居于主流,诗坛被齐梁文风所笼罩。

陈子昂对这种状况深感不满,力图除弊革新,复归风雅,创造与大唐时代精神相应的健朗文风。

为了给出一个与齐梁文风相对的可以学习的榜样,他提出了“汉魏风骨”,作为诗歌传统的优秀代表与效仿标准而大力倡导。

其三,陈子昂明确了“汉魏风骨”所包含的内容。

就序中文意来看,“汉魏风骨”指的是汉魏这一历史时段文学作品中所突出体现的“风骨”美学特征。

其外延包括汉末与魏初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其内涵可理解为陈子昂所推举的文学作品的理想状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即要求内容实在、感情充沛、词句精当、刚健有力的作品。

陈子昂为什么不直接倡举《诗经》而要效法汉魏呢? 刘勰曾概括建安文学的特征:“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文心雕龙。

时序》)慷慨苍凉,梗概多气,也是建安风骨的特征。

齐梁余风带来的弊病“逶迤颓靡”为无气之征,需以“梗概多气”的建安风骨疗治。

“汉魏风骨”不仅是陈子昂的文学理想,也是他为唐诗坛变革所奠定的的基础。

二陈子昂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实践者。

陈子昂的革新精神既反映在他的诗歌主张里,也体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上。

他的创作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能彻底摆脱齐梁的浮艳习气,为端正唐诗的发展方向做出了贡献。

陈子昂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诗歌主张。

代表作有《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

这些作品基本上是陈子昂文学主张的实践。

这些作品大多是有感于政事所作,有的是抒发抱负,有的是托物言志。

从宇宙、历史的变化中感悟人生、思索人生的意义;有感岁月如流,人生有限,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慨等,表现出了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不平。

他的诗语言古朴,格调雄浑,具有建安、正始的遗风。

在诗体上,陈子昂跳出宫体圈子,恢复汉魏古风。

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全为五言古体。

不讲究词藻的华丽与声韵的合律,不受四声八平的限制,可以直抒胸臆,自由挥洒情怀。

古风继承了《诗经》传统,质朴淳厚,古雅苍凉,与宫体截然相反。

以古风反对宫体,正得其所。

从诗体来看,洗去六朝之浮靡,效法古风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子昂《感遇》,尽削浮靡,一振古唐初自是杰出。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陈子昂不独擅长五古,其律诗亦不乏佳作。

《岘山怀古》、《度荆门望楚》、《晚次乐乡县》等,皆去除雕饰,格高语壮,为五律之精品。

陈子昂五古之作以其与众不同的独特风貌,既有力反击了齐梁文风,又促成了建安文风在初唐的复苏,因而备受关注。

在内容上,陈子昂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加了抒情成分。

六朝至初唐诗歌内容多宫庭与台阁的咏物与唱和,气局较为狭隘,题材相对单一。

他生长于蜀中,但到过的地方不少,经历比较丰富,所见所闻皆入诗中。

《度荆门望楚》描写经三峡到楚地的风光,远近虚实多面刻画,简约精当;《感遇》其二十九写用兵征途之艰险。

陈子昂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将诗歌引入复杂而生动的心灵世界。

六朝诗歌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少了生命的参与,少了主体精神的介入。

陈子昂继承了诗歌的言志传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看法,抒发喜怒哀乐之感情,充分流露自己的心性,从而使诗歌多了心灵感受与生活体验,进而有了张力与生命力。

如《白帝城怀古》、《岘山怀古》等,他借对历史遗迹的凭吊,对逝去人事的追怀,表明自己的思绪感受,使诗歌多了一份厚重与深沉;在《送魏大从军》中,任由当时或感伤或壮烈之心情的畅快表露,极富现场感,在《感遇》诗中,他又表现出对政治的关注与批评,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与谏官责任感。

这些作品既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领域,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在手法上,陈子昂恢复兴寄传统,作品中更多风雅古韵。

兴寄的特征在于因物起兴、感事而兴,主观感受寄托于客观事物,不说空话,又显得含蓄蕴藉,温柔敦厚。

在《感遇》诗中,陈子昂通过两种具体方式表现兴寄手法。

一是前面纯粹描述,在结尾处笔峰陡转,表露情绪或看法,发人深省。

比如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前两联写兰若的生长状态与环境,接着写物候变化,最后一联,表达对时光流逝、花落意空的感叹,隐含着壮志未酬、理想幻灭的失落与伤感。

又如其二十九,前十二句尽写环境之恶劣,行军之艰难,后四句笔锋一转,指责决策者失误,给士兵和平民带来深重苦难,意味深远。

二是不直接表明观点,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对照,寓爱憎于其中,不言自明。

比如其四,前四句写乐羊食子之不义,后四句写中山相放麑之良善,抑前扬后之意朗然,再一深味,隐然有影射现实之意,。

兴寄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质实明朗而韵味无穷,得风雅之真味。

在风格上,陈子昂取法建安风骨,诗风刚健有力,昂扬向上。

其诗饱含着强烈的功业理想、是非分明的主观判断。

他渴望建功立业,“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感遇》其三十五) ;对壮志未酬的英雄,他愤愤不平,“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感遇》其三十四) ;对腐败荒谬的社会现象,他横眉怒对,“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感遇》其二十六) 诗中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不屈于流俗,卓然自立,磊落不群。

其诗语言精当,意境开阔,“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度荆门望楚》)“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

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

”(《白帝城怀古》)寥寥几句,勾勒出雄奇景象,干脆利落,棱角分明。

其诗蕴藉深厚,意味无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在手法上,陈子昂恢复兴寄传统,作品中更多风雅古韵。

兴寄的特征在于因物起兴、感事而兴,主观感受寄托于客观事物,不说空话,又显得含蓄蕴藉,温柔敦厚。

在《感遇》诗中,陈子昂通过两种具体方式表现兴寄手法。

一是前面纯粹描述,在结尾处笔峰陡转,表露情绪或看法,发人深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