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诗歌理论
陈子昂诗歌革新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陈子昂诗歌革新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唐诗发展的影响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展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生活,使他形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这种性格对他后来诗歌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陈子昂是武后时期登上诗坛崭露头角的诗人,但陈子昂并没有紧随当时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新变的潮流,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如“风骨”,“兴寄”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
为诗歌的进一步发展,为扭转齐梁以来的淫靡之风指明了方向,也为盛唐诗歌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初唐快结束之时,他重提文学复古,重倡风雅,直逼魏晋“风骨”,重寻《诗经》“兴寄”。
卢怅藏用称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其后又得到了李白,杜甫等人的赞许。
韩愈更是唱以“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 的美誉。
时隔千年,重新寻访子昂遗迹,他以自身的理论主张以及诗歌实践,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之下赋予了“风骨”和“兴寄”新的涵义,从而完成了唐音变革的质变环节,为盛唐诗歌继续发展奠定了基调。
从陈子昂所推崇的“建安风骨”来说,它之所以能成为彼时的文学主潮,主要是诗人在诗歌之中透露出的慷慨悲凉的精神风貌,这是一种普遍的基调,而不拘于内容、形式或语言的某一个方面。
主体风格集中要求艺术活动主体之独立人格精神和理想在艺术领域的外化,同时也透露出对传统文学中阳刚之气的欣赏和回归,体现了有“气”的文学的长久生命力。
初唐文坛诗歌“风骨”不传,偏离了传统的审美标准,脱离现实,缺乏对生命关照,就缺乏其作为艺术所应有的感染力。
陈子昂的诗文,则构筑了一种磅礴的气象和境界,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震撼。
陈予昂的“风骨”是一种美学理想,对即将到来的盛唐之音来讲是一种基调的选择。
陈子昂的贡献在于对“风骨”的体认以及提倡,简而言之就是要求诗歌应该生气勃勃,充满力量,感情充沛,义理严密、富于感染力,有内在的力量美。
渴望建功立业,感情也浓烈壮大,无法掩饰其所透露的明朗、欢快、自信、至于“兴寄”说则是陈子昂的另一个主要的理论主张。
【优选文档】陈子昂诗歌理论

【优选文档】陈子昂诗歌理论陈子昂是一位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主张抒发真情实感,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提倡“兴寄”和“风骨”的文学审美观念。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真情实感的表现陈子昂主张诗歌应该以真情实感为基础,反对虚伪和形式主义的表达方式。
他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即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思考。
这种主张与当时流行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诗歌创作方式不同,陈子昂主张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抒发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二、反对拟古主义陈子昂对拟古主义的反对是他诗歌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拟古主义是一种过于注重古代文学传统,而忽略现实生活和自身感受的创作倾向。
陈子昂认为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使诗歌失去了生命力,而且还扼杀了诗人的创造力。
他主张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发挥诗人的创造力,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和独特个性的诗歌作品。
三、提倡“兴寄”和“风骨”的文学审美观念陈子昂提倡“兴寄”和“风骨”的文学审美观念,这也是他诗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寄”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指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种观念下,诗歌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达思想、感情和体验的工具。
而“风骨”则是指诗歌所具有的一种雄浑、豪放、阳刚之美。
四、对于辞藻与诗歌之关系的理解陈子昂对于辞藻与诗歌之关系的理解也值得称赞。
他认为,文采是附丽于意义而存在的,不管是平淡还是奇丽,都需要符合情理。
他倡导“理”,这是指内在的意义或思想,而文采则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在陈子昂看来,辞藻应该为表现意义或思想服务,而不是反过来。
这种对于辞藻与诗歌之关系的理解,体现了陈子昂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追求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五、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陈子昂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教化作用。
他主张诗歌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疾苦和社会弊端。
他认为诗歌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应该发挥其教化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促进社会进步。
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

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摘要: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影响了有唐一代。
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代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风骨”的提倡,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诗歌终于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走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南北文学的正确道路。
高棅说:“子昂......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绝开元之正派。
”(《唐诗品汇。
五言古诗叙目》)自陈子昂后,诗风雄健,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拉开了序幕。
关键字:陈子昂、诗歌理论、风骨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
出身富豪之家,豪家弟子任侠使气的性格与政治热情贯穿了他的一生。
“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后杜门谢客,研读经史。
年青时向往仗义勇为抱打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申张正义,常常义气用事。
后来自己闭门谢客,交了很多朋友,在家研读经史。
二十四岁中进士,授鳞台正字,三十五岁擢为右拾遗。
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论家,很有政治见解,而且在政治生活中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很有勇气。
他曾多次上书,指陈时弊,言多直切;曾两次从军出塞,但始终不得施展才能。
三十八岁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因前锋大败,请为前驱,因言事而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最后死于冤狱,年仅42岁。
著有《陈伯玉集》。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晋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

陈子昂(1127-1193)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陈子昂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他反对传统诗歌的修辞手法,主张追求诗歌的自然、真实和自由。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反对传统的修辞手法,主张自然真实。
陈子昂认为,传统诗歌过多地使用修辞手法,
使诗歌显得矫揉造作,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情感。
因此,他主张追求诗歌的自然、真实和自由,反对传统的修辞手法。
2.关注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感受。
陈子昂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
实情感。
因此,他的诗歌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并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
3.追求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陈子昂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深刻的意境和美妙的意象。
他
的诗歌作品多关注自然和人文,并以描绘意境和意象为重点。
总的来说,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反对传统的修辞手法、关注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感受、追求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三个方面。
他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应该追求自然、真实和自由,并具有深刻的意境和美妙的意象。
这些主张为宋朝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在唐代诗歌进展史上、特殊是在诗歌革新理论方面,陈子昂是继“初唐四杰”之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重要而关键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
元好问《论诗绝句》曾以“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来高度评价其为唐代诗歌的进展做出的杰出历史奉献。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集中表达在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此序虽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见解深刻,特殊是诗人在这方面的很多真知灼见,使其在唐代诗歌理论进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萧涤非、吴明贤就称其反六朝、斥齐粱、倡风骨、重兴寄的诗歌革新主见在“初唐诗坛无疑是振聋发聩、石破天惊的一声巨响。
它既是扫荡形式主义诗风的战斗檄文,也是开创唐代新诗歌的有力宣言。
”一、抨击齐梁绮艳遗风。
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称陈子昂“卓立千古,横制颓波”,是继“初唐四杰”后反对齐梁及唐初绮艳柔靡之宫廷诗风的旗手,是他使诗歌回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大胆干预时事政治,关注民众疾苦。
唐初因立国不久,朝廷所征用的文人大多是前朝的旧臣,他们不行避开地把由梁陈以来长期形成的绮艳柔靡的纤弱诗风带到初唐诗坛上来,并凭借他们的崇高社会地位和声威给当时的文坛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初唐浮靡轻艳的宫廷诗风,并由此扩散至整个社会。
要使唐初诗歌走上健康进展的道路,首先必需去除和扫荡当时诗坛上广为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
当时虽然太宗君臣也曾明确地提出反对浮靡文风和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主见。
然而因传统积习的巨大惯性和深远影响,诗坛仍充满着梁陈“宫掖之风”。
“初唐四杰”登上文坛后曾对宫廷绮艳诗风大加挞伐和批判,提出诗文应有“刚奖的“骨气”。
虽然诗坛曾经过“四杰”那布满变革激情的狂风暴雨的冲刷,然却未能有大的改观。
“四杰”发动的诗歌革新运动也并未能完全到达预期的目的。
“上官体”依旧存在和流行。
就连“四杰”自己的诗歌也未能完全摆脱绮艳柔靡宫廷诗风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仍存在着“词旨华靡”(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的弱点。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精品
“兴寄”说
六朝人关于“兴”的论述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说:“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 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 以生。”《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兴既起情又起意,《诠赋》:“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刘勰讲“兴”侧重于“兴”的起 情或起意。
唐代文学批评
陈子昂诗歌理论
精品
一隋唐初关于文学发展的争论
两种争论 1 以李谔、王通、王勃等人为代表,全面否
定六朝文学,主张重回到儒家经学文艺观的 立场。 2 以魏徵、李百药等人为代表,认为新文学 的发展应该结合南北文学之特长,走文质彬 彬之路,反映了政治家、史学家对于新文学 的期待。
精品
二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总结:陈子昂的“风骨”论,强调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 形式的高度统一,体现的是情感的激越慷慨、语言的清爽刚 健、风格苍凉悲壮的艺术特征,体现了陈子昂的审美追求。
精品
“兴寄”说
在强调“风骨”的同时,陈子昂还提出了“兴寄” 说,“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这 是专门针对诗歌创作提出来的,这主要是针对齐梁 文学中存在的两个弊端:内容不够充实;缺乏整体 的审美形象塑造。“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 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 表现。
钟嵘也多次讲到“兴”,《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 也。”他评谢灵运诗“兴多才高”,谢眺“意锐而才弱”, 这里的“兴”主要是指情而言。评价陶潜“笃意真古,辞兴 婉惬”,也是从感情方面来说。
古文运动的先导

古文运动的先导——陈子昂初唐的诗坛,浮艳柔弱的齐梁诗风,繁缛绮错的装饰风格,依然肆意横行。
虽然初唐四杰已经开始冲破唐初宫廷诗风的束缚,使诗歌从应制应酬,歌功颂德的圈子里跳出来,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
但是他们还缺乏强有力理论武器。
陈子昂是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
陈子昂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直备受关注的显赫人物,他在齐梁形式主义诗风依然占统治地位的初唐时期,第一个有意识地树立起文学革新旗帜,大力扫荡齐梁诗风,标榜“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传统,在复古之中实现革新。
在唐代文学的发展史上,起了很大的转变和进步作用。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宋、齐之末,盖憔悴矣。
逶迤陵颓,流靡忘返,至于徐庚,天之将丧斯文也。
后进之士若上官仪者,继踵而生,于是风雅之道扫地尽么。
《易》曰:“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泰。
”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
君讳子昂,字伯玉,蜀人也。
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里也说道:“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陈子昂在革除六朝余风、确立盛唐之音的过程中,起着比四杰更为重要的作用。
陈子昂更加自觉地反对齐梁浮艳的文风,提倡汉魏风骨,为唐诗的繁荣铺平了道路,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陈子昂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大文学家和批评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欧阳修、朱熹、元好问、高棰等都很推崇他。
如杜甫、韩愈都推他为先导,并称他“名与日月悬”。
白居易将他和杜甫并称:“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欧阳修说:“唐兴,文章承徐庚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
”他为唐代的诗文革新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陈子昂的生平及思想陈子昂,字伯玉,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出生于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从小养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鉴评

这 种 作诗 的题材 取 向 , 主 张诗 歌要 善 于 表现 真 实 的人物 情 感 , 二是 发 自肺 腑 之 言才 能产 生 亘久 的 艺术 魅 力 。与 此 同时他 也深 深 的感 觉 到 正是 这 种绮 靡 的齐 梁诗 风 和初 唐 的宫 体 诗严 重 阻 挠了 诗歌 的 正常 发展 , 只有通 过 变革 才能 保证 诗 歌 的稳 步发 展 。 也 他在 一篇 文 章叫 《 与东 方 左史 虬修 竹篇 并 序》 中明确 提倡 恢 复汉 魏 古文风 : “ 东方公 足 下 : 文章道 弊 。 百年 矣。汉魏风 骨 , 宋莫传 , 文 五 晋 然 献有 可征 者 。仆 尝暇 时观 齐 梁 间诗 , 丽 竞繁 , 寄都 绝 , 以永 彩 而兴 每
叹 。 古人 , 恐逦 逶颓 靡 , 雅 不作 , 思 常 风 以耿 耿 也 。 昨 于解三 处 , 一 见
关键 词 : 陈子 昂; 骨 ; 风 兴寄 ; 诗歌 唐代
中图分类 号 : 2. 文献 标识 码 : 1 2 2 2 A
文 章编 号 :6 3 2 (0 0 - 0 6 O 1 7 — 1 2 1 ) 6 0 6 一 2 I 1 1
古代 诗歌 的长 河 中具 有 开创 意 义的 改革 者 不计 其数 。删诗 的 孔子, 沉江 的 届原 , 菊 的陶渊 明 , 采 穷途 而 哭 的阮 籍 等等 , 们都 为 他
明公 咏孤 桐 篇 , 气端 翔 , 顿 挫 , 英 朗练 , 骨 音情 光 有金 石 声 。遂 用 洗
心 饰视 , 挥 幽郁 。 不 者 , 视 相 而笑 。解君 云 : 张茂 先 、 敬祖 , 何 东方 生与 其 比肩 , 亦以为 知 言也 。 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子昂诗歌理论行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都说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旗手、倡导者、前驱者,这个总的评价无疑是正确的。
但在具体论述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时,却只注意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很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在具体论述陈子昂的理论主张时,各家的提法基本一致,都是根据《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指出两点:一是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反映现实,创作“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有思想内容的诗篇;二是风雅比兴——恢复《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对社会民生积极发表意见,进行美刺讽谕,“以义补国”,发挥诗的社会作用。
这些看法无疑是对的。
只是也应看到,早在齐梁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里就有《风骨》、《比兴》两篇专论,钟嵘的《诗品》也论及风骨、比兴问题,并都是用以批评形式主义文风的。
在唐初,《文心雕龙》、《诗品》两书已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据卢照邻《南阳公集序》载:“近日刘勰《文心》、钟嵘《诗评》,异议蜂起,高谈不息。
”而且杨炯、卢照邻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时也都提到了风骨问题。
而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和《喜马参军相遇醉酒歌序》里,取用了前人“风骨”、“骨气”、“兴寄”、“比兴”等现成说法,其目的也是用来批判“彩丽竞繁”的颓靡文风,令莫传的“风骨”再传,使绝迹的“兴寄”再续,恢复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我觉得陈子昂的诗歌理论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容。
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这里的“音情顿挫”、“有金石声”都涉及诗的声律问题。
日人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所集材料都是中唐以前各家的著述,其中南卷论文意说:“夫诗格律,须如金石之声。
……《天台山赋》能律声,有金石声。
”可见这“音情顿挫”、“有金石声”都是从诗的声律方面提出的要求。
陈子昂在《洪崖子鸾鸟诗序》中又说:乔侃读过洪崖子的鸾鸟诗之后,“乃刻羽剪商,飞毫shàn@⑴牍。
扣归昌之律,协朝阳之音,率诸君子属而和之者十有五。
余始末知夫洪崖也,乔子慕义,命余叙之,凡若干首。
”尽管这里说的“归昌之律”、“朝阳之音”还不是唐诗的声律,但可以看出乔侃所和的诗是遵循一定声律的。
对此,陈子昂颇为赞同,并和了若干首,遗憾的是这些诗一首也没流传下来。
陈子昂不仅赞成作诗讲究声律,而且自己也依声律写诗。
现存《陈子昂集》里有一首《上元夜效小庾体》,据《唐诗纪事》卷七载:“《上元夜效小庾体诗》,六人,以‘春’字为韵,长孙正隐为之序。
”其序云:“……盖陈良夜之欢,共发乘春之藻,仍为庾体,四韵成章,同以‘春’为韵。
”这“小庾体”即“庾信体”,是讲究声律的。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个优秀诗人,对唐诗的影响很大,如《秋日》、《秋夜望单飞雁》、《对宴齐使》、《乌夜啼》等诗,除有些地方失粘外,很象唐人绝句、律诗。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庾子山《燕歌行》开唐初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律、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
”从序中说的“仍为庾体”看,陈子昂等人效法“小庾体”写成的诗不止这一首。
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说:“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
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
……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沈quán@⑵期俱同时,而皆精于律诗”。
卷二十四又说:“陈子昂才高于沈quán@⑵期、宋之问,唯杜审言可相对。
此四人唐律在老杜以前,所谓律体之祖也。
”方回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至于要不要称陈为“律体之祖”,可不必争这一席地位,但从陈子昂现存的诗里可以看到,他的许多诗是接近于唐代近体格律诗的,其中的一些篇章已是严谨的近体格律诗,被后人选入近体格律诗的专集,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尽管这方面的材料不多,但仍可以看出陈子昂对声律的态度。
这便是他在理论上赞同依律写诗;在创作实践中讲究声律,并创作了一定数量的近体格律诗。
所以,我们说他主张声律,证据还是比较充分的。
但许多研究陈子昂的人都避忌这一点,似乎一说到陈子昂讲究声律就抹杀了他的革新作用,便与追求形式主义混为一谈了。
其实不然。
从中国诗歌艺术形式的发展来看,沈约等人提出的声病说,是从自然声律走向人为声律的开端,其中包含着许多合理因素。
从六朝的声病说到唐代近体诗格律的形成,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唐代近体诗格律的定型,正是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摒弃糟粕芜杂,发展合理因素的遴选过程以后,才完成了诗歌艺术形式方面的这次变革。
因而我们不能一提到讲究声律,就一概斥之为形式主义。
陈子昂在理论上赞同依律写诗,要求诗作“音情顿挫”,“有金石声”,但不象上官仪、元兢等人那样“盛谈四声,争吐病犯”,繁秽尤甚,而是比较简括宽泛;在创作实践上依律写诗,但不象沈quán@⑵期、宋之问等人那样“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而是更加注重社会内容。
所以说陈子昂讲究声律,才是真正的“稳顺声势”,“去伪从真”,顺应从繁杂的声病说向精湛的唐代近体诗格律过渡的必然趋势,是择取了齐梁以来的声律理论的合理因素。
明确了陈子昂对风骨和声律的基本看法之后,再读《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理论的几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便一目了然了。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这篇序的前半部分,已如前述,是标举汉魏风骨,风雅比兴,批判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后半部分是对《咏孤桐篇》的具体品评:一方面着眼于内容,“骨气端翔”,是说这首诗体现了汉魏风骨的优良传统,具有充实、积极的思想内容和端庄飞动的气势;另一方面着眼于形式,“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是说这首诗音节抑扬抗坠,合于一定声律,以明朗皎洁光彩夺目的艺术形式,完满地表达了波澜起伏的思想感情。
在此要注意的是这首诗之所以令陈子昂“洗心饰视,发挥幽郁”,欣然作书,起而奉和,就是因为他从这首诗里看到了一种既有风骨又讲声律、风骨与声律融合的新诗体,体现了他的美学理想和革新要求,这里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述,就是风骨加声律。
在创作上,陈子昂也努力实践自己的革新主张,创造风骨、声律兼备的新诗体。
陈诗历来享有“风骨矫拔”、“风骨峻上”的声誉,归入社会诗一类。
那些被称为“律体之祖”的和被选入律诗专集的诗篇,是风骨与声律谐和统一的新体制作品。
而从那些被后人批评为“章法杂糅”、“古律混淆”、“杂用律句”、“律体时时入古”的作品中,则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刻意追求近体诗的格律,一时间又不能很好地将风骨与声律谐和统一起来。
因此,李攀龙在编《唐诗逊时认为“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选也”。
但他这些“古律混淆”的诗,若从艺术创新的角度看,却给我们留下了革新者前进的足迹,使我们看到陈子昂是怎样把风骨与声律揉为一体的过程,看到这个新诗体诞生的过程和它的胚芽状态。
如《上元夜效小庾体》,四韵八句,四个韵字俱为平声,中间四句两两对仗,在平仄上有失粘失对的地方。
说是古诗,又有律诗的某些特点,说是律诗,又不完全合乎律诗的格式,呈现出“古律混淆”新旧交织的特殊现象。
正因为陈子昂创造的是不同于前人的新诗体,虽然一时还不能脱尽旧的痕迹,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但已放射出熠熠光华,令人耳目一新,视野开阔。
所以后人都说:“初唐至子昂,始觉诗中有一世界”,“独创法局”,“能超出一格”,“别有天地”。
综上所述,继承汉魏风骨,批判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初步提出风骨加声律的思想,企图创造风骨声律兼备的新体制,这就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内容。
与此相比,杨炯、卢照邻虽然也提到了风骨问题,并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律诗,但在理论思想上没有提出革新的方向问题。
沈quán@⑵期、宋之问虽然接受了声病说的合理因素,并创作了大量的律诗,创立了律诗的形式,但缺少风骨,仍在形式主义的泥坑里兜圈子。
陈子昂继承风骨而不守旧,接受声律而不拘泥,以其创新的理论和崭新的体制,开启一代诗风,确实比他同时代的人高出一筹。
历史上的艺术革新,一般说内容方面的革新总是主要的,但并不是不要新的艺术形式,而是注意把新的内容与新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否则就没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唐代,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抒发功业未就的感慨成为诗的重大主题。
这种情况,同“雅好慷慨”表现诗人政治抱负的建安诗歌的思想内容很相近,所以,在建安诗歌创作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风骨理论,很自然地要被借鉴来规范唐诗的思想内容,标举汉魏风骨,恢复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成为陈子昂等许多人的共同要求。
但历史前进了,时代发展了,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了,在推崇建安诗人的同时,也看到了建安诗歌在艺术形式方面不讲声律的历史局限。
正如在陈子昂之后的殷@⑶在《河岳英灵集》的序和集论中,既肯定了建安诗歌“雅调仍在”,“逸驾终存”的历史地位,也指出“曹、刘诗多直语,少切对,或五字并侧,或十字俱平”的缺陷。
所以,尽管在内容上有相近之处,但人们并不想,其实也不可能完全回复建安诗歌的风貌。
齐梁以来的声病说曾一度导致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
这种脱离社会生活,片面追求艺术形式的风气,虽曾激起唐人的普遍反对,但他们毕竟认识到声律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所以是不会全盘抛弃的。
因此,风骨的内容与声律的形式的合一,创造一种既便于时用又宜于歌咏的新诗体,便成为唐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唐初的政治家魏征早已敏锐地察觉了这一点,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⑷歌。
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陈子昂想把风骨和声律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努力创造风骨声律兼备的新体制,他以这样的崭新的风貌崛起于诗坛之上,这反映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诗歌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诗坛革新运动的一面旗帜。
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在《陈伯玉文集序》中说:陈子昂“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独孤及在《赵郡李华中集序》中说:“至则天太后时,陈子昂以雅易郑,学者浸而向方。
”韩愈在《荐士》诗中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说:初学写诗时,感到无从下手,“适有人以陈子昂《感遇诗》相示,吟@⑸激烈,即日为《寄思玄子诗》二十首”,遂令亲友“深相骇异”。
包括杜甫在内的诸多唐人著述都记载了陈子昂对唐诗的深远影响,这些情况便是大家早已知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