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传送服务与端—端通信

合集下载

通信原理 第09章 数据通信规程

通信原理 第09章  数据通信规程

在数据链路层上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对 数据信息的传输进行控制,使DTE与网 络或DTE与DTE之间能够有效、可靠地 传输数据信息。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是实 现链路控制、管理的相关规范、约定和 协议等,本章主要讲述常见的数据链路 通信控制规程,包括异步通信控制规程, BSC、HDLC等。
第9章 数据通信规程
图9-2 YMODEM协议数据帧格式
YMODEM协议不同于XMODEM 协议的地方是,数据块单元长度为1024 个字节。其它数据帧格式和XMODEM 协议一样。和XMODEM协议的其它差 异在于,在YMODEM协议中传输过程 开始后,接收方接收成功的帧并不向发 送方返回ACK,只对接收错误的帧返回 一个NCK,要求此帧重新发送。 YMODEM协议提供了一种批模式,在 此模式下,只有用一条命令就可以同时 传输多个文件。
SYN(Synchronous Idle)同步:用于 建立和保持收发两端的同步,SYN不能 放在DLE之后和与校验码有关系的控制 字符中间。 ETB (End of Transmission Block)数 据分组块传输结束:仅由发送端送出, 但校验码(BCC)仅随其后,但最后一 个信息码组的结束必须使用ETX。
并键入命令:Send FileName,这样就 激活了本地计算机上的Kermit协议。这 时,用户做的工作就完成了,Kermit完 成剩余部分。它在本地计算机上寻找一 个名为“FileName”的文件,并分组, 组的数量取决于文件的大小和每个分组 的大小。
图9.3 Kermit文件的传输
பைடு நூலகம்
在此协议中,以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 一初始化帧(S类型)来开始发送一个文件, 此帧通知接收端准备接收帧。S类型的帧和 它的最终确认帧包括了一些参数,如果两个 计算机之间要交换文件,那第它们必须按顺 序同意这些参数,从而使协议能正常工作。 它支持传输7位的ASCII字符,数据块能以 长达96字节的可变长度的分组形式传输, 对每个被传送的分组需要一个确认帧, Kermit协议支持批量文件的传输。Kermit 协议的帧格式如图9-4所示。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五版课后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五版课后题答案
直的”, 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协议与服务的关系
在协议的控制下,上层对下层进行调用,下层对上层进行服务,上下层间用 交换原语交换信息(xìnxī)。同层两个实体间有时有连接。
第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第三章
1、基带信号与宽带信号的传输各有什么(shén me)特点? 基带信号将数字1和0直接用两种不同的电压表示,然后送到线路上传输。
(4)易于实现和维护。 (5)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缺点:
层次划分得过于严密,以致不能越层调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降低了 协议效率。
第十三页,共四十四页。
第二章
3、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所谓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是为便于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而采用的综合
了OSI七层模型和TCP/IP的四层模型而得到的五层模型。各层的主要功 能:
第一章
8、长度(chángdù)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运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 首部。再交给网络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IP首部。最后交给数据链路层的以 太网传送,加上首部和尾部18字节。试求数据的传输效率。若应用层数据长度 (chángdù)为1000字节,数据的传输效率是多少? 数据长度为100字节时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优点是:
① 高效。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有。
② 灵活。每个结点均有智能,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选择转发的路由。 ③ 迅速。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通信之前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能发送分组;网络使用
高速链路。
④ 可靠。完善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网。
第二页,共四十四页。
(k-1)p/C<s
第七页,共四十四页。
第一章
7、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fēnbié)为x和(p+h)(bit) ,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 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it/s),但传播时 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 长度p应取为多大?

移动通信第9章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C2要点

移动通信第9章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C2要点
2018年10月4日星期四
重庆大学 Chongqing University
第九章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4 GSM升级到GPRS
BSC需要增加处理分组数据及无线分组信 道管理的模块PCU(Packet Control Unit)
用于处理数据业务量,并将数据业务量从 GSM话音业务量中分离出来。
增加了分组功能,可控制无线链路,并允许 许多用户占用同一无线资源。
2018年10月4日星期四
重庆大学 Chongqing University
第九章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2.5 GPRS的优势
永远在线:只要激活GPRS应用后,将永远保持在线, 不存在掉线问题;类似于一种无线专线网络。 按量计费:虽然可以保持永远在线,但不必担心费用问 题;因为只有产生通信流量时才计费。她是一种面向使用 的计费,计费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2018年10月4日星期四
重庆大学 Chongqing University
第九章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GPRS
1.概述 2.网络结构 3.空中接口 4.GSM升级到GPRS
2018年10月4日星期四
重庆大学 Chongqing University
第九章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4 GSM升级到GPRS
C类:只支持GPRS业务或手工选择GPRS与GSM电路型业务。
终端的主要改进:多时隙接收和发射能力、新的空 中接口(信道编码等)、新的数据协议。目前一般仅 有B、C类手机。
2018年10月4日星期四
重庆大学 Chongqing University
第九章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End & Thanks!
式下承载用户数据的信道

第9章 光互联网

第9章  光互联网

光 数 字 设 备
为 光纤连 接器
前置放大器在中继段中的位置
9.1.5 全光网络的管理和控制
1 全光网的体系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物理拓扑结构设计,二是逻 辑拓扑结构的设计,其实质是这两层在彼此限制与支持条件 下的优化问题。 逻辑拓扑结构设计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对流量矩阵的优化, 平衡流量分布,降低拥塞率等,设计较为理想化;一种是考 虑光网络在不同分层限制情况下,如波长数目限制、有无波 长转换器,时延限制等流量矩阵的多目标优化。
9.1.3 全光网络的体系结构
全光通信网络的结构分为服务层(Service layer)和传送 层(Transport layer),网络传送层分为SDH层、ATM层和 光传送层。光传送层由光分插复用器(OADM)和光交叉 连接(OXC)组成。 利用波分复用技术的全光通信网将采用3级体系结构: ●最低一级(0级)是众多单位各自拥有的局域网 (LAN),它们各自连接若干用户的光终端(OT)
λ5 , λ6 , λ7, λ8
λ1 , λ2 , λ3,λ4
λ1 , λ5
波长 变换 单元 OTU O X C
波长变换交叉连接示意图
λ2 , λ6 λ3 , λ7 λ4 , λ8
λ5 , λ6 , λ7,λ8
9.2.2 光交换/光路由的技术原理
和电交换技术类似,光交换技术按交换方式可分为电路交 换和包交换。电路交换又含有空分(SD)、时分(TD)、 波分/频分(WD/FD)等方式;包交换则有ATM光交换等方 / WD/FD ATM 式。其原理、结构特点和研究进展状况如下: 1 空分光交换
其中: E为光子的能量, v为光的频率,h为普朗克常 数。 掺铒光纤中的Er3+离子所处的能量状态是不能连续取值 的,它只能处在一系列分立的能量状态上,这些能量 状态称为能级。当在掺铒光纤中传输的光子能量与 Er3+离子的某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相等时,Er3+离 子就会与光子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受激辐射和受激吸 收效应。

《组网技术》课件第9章

《组网技术》课件第9章
8
当前LAN交换设备在物理上一般都安装在共享式的分段 Hub和位于主干网的路由器之间,它将在VLAN的分段及实现 低延迟的报文转发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 VLAN交换设备除了能够显著地提高网络的性能和专用带宽外, 同时它还具有完成VLAN的划分所必需的能力。
9
9.1.2 划分虚拟局域网的方法
14
但应注意此处对于第三层信息的使用并不构成路由功能。 我们不应将其同网络层路由混淆起来。因为在交换设备使用报 文的IP地址决定VLAN成员身份时并没有进行任何路由计算, 也没有使用任何路由协议,交换设备只是根据生成树算法在其 各端口之间进行帧的转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一VLAN 内部的连接仍然是一种平板式的桥接拓扑结构。
第9章 虚拟局域网的配置
➢9.1 虚拟局域网 ➢9.2 交换式以太网组网和VLAN配置 ➢9.3 利用交换机配置静态VLAN实例
1
本章介绍虚拟局域网的概念、特点,虚拟局域网的划分方 法,共享式以太网、交换式以太网及其VLAN的配置。
2
9.1 虚 拟 局 域 网
目前,基本上稍有规模的局域网组网都采用交换技术,而 且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VLAN)在网络管理 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熟练地对VLAN进行配置是 网络管理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常用的VLAN划分方法如下: 1) 按交换机端口号划分 将交换设备端口号进行分组来划分VLAN,如图9-1所示。 交换机1与交换机2上端口1、2、3、8与1、7、8所连接的客户 站构成VLANa,而相应的端口4、5、6、7与2、3、4、5、6所 连接的客户站构成VLANb。
10
图9-1 用交换机端口划分虚拟局域网

第9章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第9章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④ 移动交换中心与访问位置寄存器之间的接口(B);
⑤ 移动交换中心与原籍位置寄存器之间的接口(C)
⑥ 原籍位置寄存器与访问位置寄存器之间的接口(D)
⑦ 移动交换中心之间的接口(E);
⑧ 移动交换中心与设备标志寄存器之间的接口(F);
⑨ 访问位置寄存器之间的接口(G) 。
第 9 章 现代数字通信系统介绍
每 个 载 频 有 8 个 时 隙 , 因 此 GSM 系 统 总 共 有 124×8=992 个物理信道,有的书籍中简称GSM系统有1 000个物理信道。
第 9 章 现代数字通信系统介绍
3. 调制方式 GSM的调制方式是高斯型最小移频键控(GMSK)方 式。矩形脉冲在调制器之前先通过一个高斯滤波器。这 一调制方案由于改善了频谱特性,从而能满足CCIR提出 的邻信道功率电平小于-60 dBW的要求。高斯滤波器的 归一化带宽 BT=0.3。基于200 kHz的载频间隔及 270.833 kb/s的信道传输速率,其频谱利用率为 1.35 b/s/Hz。
第 9 章 现代数字通信系统介绍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第 9 章 现代数字通信系统介绍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1. 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 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3. 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 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4.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 和控制必须有效 5. 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 环境中使用
(3) 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简称 VLR。它存储进入其控制区域内来访移动用户的有关数据, 这些数据是从该移动用户的原籍位置寄存器获取并进行暂存 的,一旦移动用户离开该VLR的控制区域, 则临时存储的该 移动用户的数据就会被消除。 因此, VLR可看作是一个动 态用户的数据库。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三版)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三版)习题答案

计算机⽹络技术(第三版)习题答案附录:课后习题答案第⼀章1. 计算机⽹络就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络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及⽹络管理软件的管理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①实现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共享②实现数据信息的快速传递③提⾼可靠性④提供负载均衡与分布式处理能⼒⑤集中管理⑥综合信息服务2. 略3. ⽤户资源⼦⽹提供访问⽹络和处理数据的能⼒,是由主机系统、终端控制器和终端组成;通信⼦⽹是计算机⽹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主要完成数据的传输、交换以及通信控制。

通信⼦⽹为⽤户资源⼦⽹提供信息传输服务;⽤户资源⼦⽹上⽤户间的通信是建⽴在通信⼦⽹的基础上的。

⽹络书稿第⼆版-(附习题答案)4. 星型的中⼼节点是主节点,它接收各分散节点的信息再转发给相应节点,具有中继交换和数据处理功能。

星型⽹的结构简单,建⽹容易,但可靠性差,中⼼节点是⽹络的瓶颈,⼀旦出现故障则全⽹瘫痪。

⽹络中节点计算机连成环型就成为环型⽹络。

环路上,信息单向从⼀个节点传送到另⼀个节点,传送路径固定,没有路径选择问题。

环型⽹络实现简单,适应传输信息量不⼤的场合。

由于信息从源节点到⽬的节点都要经过环路中的每个节点,任何节点的故障均导致环路不能正常⼯作,可靠性较差。

总线结构中,各节点通过⼀个或多个通信线路与公共总线连接。

总线型结构简单、扩展容易。

⽹络中任何节点的故障都不会造成全⽹的故障,可靠性较⾼。

树型⽹络是分层结构,适⽤于分级管理和控制系统。

与星型结构相⽐,由于通信线路长度较短,成本低、易推⼴,但结构较星型复杂。

⽹络中,除叶节点极其连线外,任⼀节点或连线的故障均影响其所在⽀路⽹络的正常⼯作。

⽹状结构⼜称为不规则型,⽹络中各节点的连接没有⼀定的规则,⼀般当节点地理分散,⽽通信线路是设计中主要考虑因素时,采⽤不规则⽹络。

⽬前,实际存在的⼴域⽹,⼤都采⽤这种结构。

单片机教程 第9章-串口通信

单片机教程 第9章-串口通信

9.2
MCS-51单片机串行接口
方式1所传送的波特率取决于定时器T1的溢出 率和特殊功能寄存器PCON中SMOD的值,即方式1的
波特率=(2SMOD/32)×定时器T1的溢出率。
②方式1接收:当串行口置为方式1,且REN=1 时,串行口处于方式1输入状态。它以所选波特率 的16倍的速率采样RXD引脚状态。
示字符的结束。异步传送的字符格式如图所示。 ①字符帧:也叫数据帧,由起始位、数据位、奇 偶校验位和停止位4个部分组成。
9.1
串行通信基础
9.1
串行通信基础
②波特率:就是数据的传送速率,即每秒钟传送的 二进制位数,单位:位/秒。 说明:要求发送端与接收端的波特率必须一 致。波特率越高,传送速度越快。
9.1
串行通信基础
下图为以上两种通信方式的示意图。由图可知, 假设并行传送N位数据所需时间为T,那么串行传送 的时间至少为NT,实际上总是大于NT的。
9.1
串行通信基础
9.1.1
串行通信的分类
1、异步通信
异步传送的特点是数据在线路上的传送不连
续。在传送时,数据是以一个字符为单位进行传送
的。它用一个起始位表示字符的开始,用停止位表
;清0接收中断标志 ;接收数据 ;取奇偶校验位 ;偶校验时转L1 ;奇校验时RB8为0转出错处理
;偶校验时RB8为1转出错处理 ;奇偶校验对时存入数据 ;修改指针 ;恢复现场 ;中断返回 ;出错处理 ;中断返回
L1: L2:
ERR:
9.2
MCS-51单片机串行接口
4、方式3 方式3为波特率可变的9位异步通信方式,除了
fOSC 2 SMOD 64
T 1溢出率2 SMOD 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传送服务与端—端通信9.1 OSI/RM中的传送层9.1.1 传送层功能与服务9.1.2 传送层协议9.2 端—端服务与进程间通信9.2.1 端-端数据传送服务9.2.2 可靠的端—端传送联结9.3 传送层实例9.3.1 因特网的传输层9.3.2 传输控制协议TCP9.3.3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9.4 网络服务质量体系9.4.1 网络服务质量体系概述9.4.2 综合服务体系9.4.3 区分服务体系到目前为止,主要讲述了网络本身的各种通信技术问题,一直没有把这种通信的概念扩展到作为网络用户的计算机系统(通常简称为主机或端系统)。

利用网络的通信,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网络,也不管是单个网络还是互联网络,都只是为主机之间提供一条实现端到端的数据通路以及在这条通路上的数据搬运而已。

所以,主机之间的通信又叫端-端通信,这是真正触及到用户主机进程的网络通信。

在OSI/RM定义中,涉及端到端主机之间数据传送的功能集合,被定义为一个功能层,即传送层。

本章的开头仍然是从OSI/RM定义出发,简要阐述有关传送层功能、服务、传送协议定义等的规范性内容,然后从原理上讨论端-端通信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而介绍因特网的可靠传送控制协议机理。

最后,简单讨论与传送层核心功能密切相关的“网络服务质量体系”有关问题,以此充实本章的内容。

9.1 OSI/RM中的传送层在OSI/RM中,传送层(Transport Layer)是第4层。

人们习惯把1~3层功能称为低层功能,是由物理网络所完成的数据通信功能集合:而把5~7层功能称为高层功能,是由各端系统内部进程所完成的面向应用的功能集合。

传送层就处在高/低功能集的中间,表现出它在网络体系结构中从通信到应用的重要作用。

9.1.1 传送层功能与服务1.传送层功能概括地说,传送层的整体功能是要为端系统内的进程之间实现高质量的、高效率的透明数据传输。

它通过补充和完善下层网络通信服务质量的差异和不足,向上提供统一服务质量(以下简称QoS)的可靠的端到端传输联结和透明数据传输服务。

这里可从两个侧面来理解。

(1)关于进程间的数据传输在OSI/RM中,把处于计算机和终端等通信系统上的应用进程间的通信功能,用7层模型表示,各层都有自己的通信协议,看来都与通信有关。

但是,从相互通信的对象来看,仍可分为“计算机系统间通信”和“计算机进程间通信”,这一点上,OSI/RM把1~3层的作用确定为系统间通信功能;把4层以上的作用确定为进程间通信功能。

所以,以前各章中所述的各种交换网、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移动网等有关协议,都是指系统间通信协议,而不是进程间通信协议。

另外,还可以把数据传输和利用数据传输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输分开来考虑,这是因为在进程之间处理的是具有某种含义的数据(即信息),这与单纯的数据搬移是有区别的。

用这种观点来看OSI/RM,从1-4层都是进行单纯的端到端数据搬移,而第5层以上,则是利用低层的数据搬移功能,实现和管理对含义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以此完成进程间所需要的通信。

因此,传送层作为处在正中间的第4层,起着保证进程间数据传输的重要作用。

在OSI/RM的功能分担中,会话层以上根本不必理会数据传输中出现的传输差错与恢复等,只要管理好进程间信息的生成、表示及协调对话等即可。

当把信息传送到会晤层后,它就会原封不动地将数据送给接收对象。

(2)服务与协议的关系由于传送层执行进程间通信的数据传输功能,所以使用这种功能的会话层便向它提出进程间通信所需要的传输条件方面的请求。

这种请求,用传送联结建立服务原语的质量参数(通常称为QoS 参数)来传递。

在QoS参数中,有吞吐量、传输迟延、漏检差错率、网络联结断开或清除的故障率,以及通信网络费用等。

因此,对于传送层来说,就需要有保证与会晤层所要求的服务质量相吻合的数据传输功能和协议。

为了实现此功能,传送层也就需要事先知道网络联结的服务质量QoS,并且根据不同的网络服务质量来定义相匹配的传送服务和协议规格(传送协议等级),以便最佳地利用网络通信资源来向上提供统一质量的传送服务。

可见,在与会晤层的接口上,传送服务定义可以被单一化,而在协议规格上,却需要按照网络联结的服务质量的不同做出调整和选择,这也成为传送层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2.传送服务OSI/RM所定义的传送层服务用户与传送服务提供方的关系,如图9—1所示。

显然,会晤层实体即是传送服务用户(或简称“TS用户”),而传送层实体则是会晤层的服务提供者。

传送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同网络服务可靠性方面提供透明度。

网络服务负责将数据从一个端系统传送到另一个端系统,与此同时,传送服务负责确认这一事件是否发生。

如果使用面向联结的网络服务,则传送服务工作可大大简化,但在其他方面需保持一致的服务标准。

图9-1 传送服务逻辑结构图传送层应该为它的传送服务用户提供如下服务。

(1)为发送和接收传送服务数据单元TSDU提供本地与远地传送服务用户之间建立传送联结的手段。

(2)传送联结建立时,用服务质量QoS参数对进程间通信时所要求的数据传送特性进行协商。

(3)在传送服务用户之间提供透明的数据传送手段。

也就是说,一个传送服务用户通过传送联结,可将8比特字节单元的数据,原封不动地传送给另一个传送服务用户。

(4)在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时,应提供用以控制发送端传送服务用户发送的数据量的控制功能,即流量控制功能。

(5)在传送服务用户之间事先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提供对优先传送服务数据单元的传送功能。

(6)提供五条件拆除传送联结的手段。

9.1.2传送层协议传送层为了处理可用的不同类型网络服务而获得统一的传送服务质量,ISO的标准规定采用以不同的传送协议规格(协议类)来匹配不同网络服务的方法,从而定义了5类传送协议;口0类协议:简单类;口1类协议:基本差错恢复类;口2类协议:简单与多路复用类;口3类协议:基本差错恢复与多路复用类口4类协议:差错检测与恢复类。

对这些协议类的选择,可在传送联结建立时协商确定,这时必须考虑如下的情况口TS用户发出的传送联结建立请求和应答的指示内容;口网络服务的质量;口传送服务要求的服务与成本(通信费用)之间的关系。

关于网络服务的质量,假定了以下3种网络类型用作协议类选择的基准:口A型网络:具有可容许的残留差错率和故障率;口B型网络:具有可容许的残留差错率和不能容许的故障率;口C型网络:具有不能容许的残留差错率和故障率。

各类协议的特征简要说明如下。

(1)0类协议特征0类协议具有最小的功能集,由带有协商功能的联结建立、分段数据传送和出错报告等功能构成。

这类协议没有多路复用、切断和网络联结NC的故障恢复以及加急数据传送等功能,流量控制也是直接使用网络服务中的流量控制功能。

联结建立时,不允许用户数据的传送,只传送地址和T-PDU的长度参数。

由于不具有对TC的切断用的协议成分,所以网络联结NC的切断就意味着传送联结的切断。

0类协议被假定匹配于A型网络服务,与CCITT的T.70有互换性。

(2)1类协议特征1类协议被假定匹配于B型网络服务,具有在网络联结切断和重置时的恢复功能。

这类协议除了有网络联结的故障恢复功能外,还有加急数据传送、显式切断功能和对网络联结的再利用能力,并服从网络服务的流量控制。

另外,在传送联结建立时,也可以进行用户数据传送,但没有让多个传送联结共用一条网络联结的多路复用功能。

1类协议基本上是针对X.25分组交换网这类面向联结型网络服务CONS而设置的。

(3)2类协议特征2类协议具有让多个传送联结共用一条网络联结的多路复用功能,也可以用可选项来选择流量控制功能以便消除通信子网中的拥塞现象。

这类协议没有对网络联结的故障检测和故障恢复能力,因此当发生网络联结的切断或重置时,传送联结也会被切断,并报告给传送服务用户。

通常执行传送联结切断时采用显式切断。

2类协议与0类协议相比,增加了多路复用、通过计账机构的流量控制、传送联结建立时的用户数据传送、加急数据传送以及显式的传送联结切断功能等。

当没有采用流量控制可选项时,不允许加急数据传送。

2类协议被假定匹配于A型网络服务。

(4)3类协议特征3类协议是在采用流量控制可选项的2类协议的功能中,增加了发生网络联结切断及重置时的故障恢复功能。

3类协议被假定匹配于B型网络服务。

(5)4类协议特征4类协议是在3类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了对T-PDU的丢失、重叠和乱序的检测及恢复功能。

为此还预备了各种定时附加规程。

4类协议是“装备非常精良”的传送协议,即使下层的质量很差,也可以保证端—端之间的可靠数据传送。

4类协议被假定匹配于C型网络服务,且通常是无联结型网络服务CLNS。

最后,为了清晰起见,用图9-2来表示传送协议类与假定的网络类型之间的匹配关系。

图9-2 传送协议类与网络类型的匹配关系9.2 端—端服务与进程间通信实现端-端通信的传送层,在计算机通信体系结构中处于非常特殊的地位,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传送层是保障计算机数据传输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所以它的工作原理和协议机制要比较低层次的情况更复杂一些。

另外,在大多数应用中,应用层实体或系统的应用进程可以直接访问传送层。

所以,在一个主机系统的开放环境中,可以没有会晤层和表示层,甚至应用层,但是不能没有传送层。

9.2.1 端-端数据传送服务这里,暂且抛开OSI股M的模型规范,而从计算机通信的基本原理上,再对传送层作用以及它所实现的端到端数据传输的机理,进行理解性的讨论。

1.传送层的“端—端”通信概念可以从两个观点来看传送层。

若从面向通信和面向信息处理来划分,则传送层属于面向通信的低层结构中的最高层。

若从网络功能和用户功能来划分,则传送层又属于用户功能中的最低层。

所以,人们也称传送层为中间层。

不管怎么划分,关键在于真正理解传送层的地位和作用。

(1)实现真正主机间的进程通信先回忆一下在前面各章中所讨论过的通信子网各层的作用。

物理层完成在一条链路上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数据链路层则增强了物理层所提供的服务,它使得相邻节点所构成的可能会出差错的链路能够传送无差错的帧(按序、无丢失、不重复)。

网络层又在数据链路层的基础上,提供路由选择、流量控制以及网络互连的功能,使一个端系统向另一个端系统发送的分组能按照合适的路径到达目的地。

以上就是通信子网向端系统这一级所提供的服务。

对于通信子网的用户,希望得到的是端到端的可靠通信服务。

所谓“端到端”,。

即从某一端主机的进程到另一端主机的进程,例如从主机A的进程APA到主机B的进程APB。

有时还可能希望得到其他的服务,例如将多对进程之间的通信复用到一个网络连接上。

(2)屏蔽子网差异,使高层的通信与子网无关不同的通信子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往往是不一样的。

为了能使通信子网的用户得到一个统一的通信服务,就有必要设置一个传送层——它能弥补各个通信子网提供的服务的差异和不足,而在各通信子网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利用本身的通信协议来增加服务功能,使得对两端的网络用户来说,各通信子网都变成是透明的,而对各子网的用户,面向通信的传送接口就变成是通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