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莆田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

合集下载

国家公务员行测:行测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矛盾”中求答案

国家公务员行测:行测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矛盾”中求答案

不管是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还是地方公务员考试,行测中最令大部分考生头疼的应该属逻辑判断这一块,而且在国考中逻辑判断在试卷中排题靠后,做完语言、数学、图形题,再去做逻辑判断这样高思维运转的题型,的确让很多考生力不从心。

逻辑判断分有很多种类型,矛盾、反对、从属、加强、削弱、前提、结论、解释、预设型等等,所以在这种复杂难度又大的题型中,力求考生能运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去做题,所以在此,本文将给考生们介绍一种直言命题矛盾关系逻辑判断的简便方法。

概念:矛盾关系是指两个语句或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

注意:做这种题目一定要分清题干中所给条件是否构成矛盾要素。

一般互为矛盾的有几下几种,举例:“我考研过线了”和“我考研没有过线”互为矛盾“所有考生考研都过线了”和“有些考生考研没有过线”互为矛盾“所有考生考研都没有过线”和“有些考生考研过线了”互为矛盾根据直言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由此来简单的求解矛盾关系的逻辑判断。

例题1: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那么以下哪项是真的?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解析】:从题干中,共有四个人的口供,仔细看过之后,丁的口供经过转化其实就是:“我不是罪犯”。

很显然,丁和乙的口供有矛盾,所以这两个人必然有一个人是说的真话,一个人说的是假话。

在看题干中说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所以得出甲和丙说的是真话,即从甲的口供得出丙是罪犯,再从丙的口供中得出丁是主犯,答案显而易见!例题2:方宁、王宜和余涌,一个是江西人,一个是安徽人,一个是上海人,余涌的年龄比上海人大,方宁和安徽人不同岁,安徽人比王宜年龄小。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之矛盾关系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之矛盾关系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之矛盾关系【答题妙招】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在真假性上很特别,必有一句真话和一句假话。

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在做真假话类型的问题时,若能找出矛盾关系,就能很快推理出正确答案。

【例1】小李、小张、小马、小王在一起讨论N地区的廉租房建设情况,小李说:“N 地区的廉租房建设得都不错。

”小张说:“N地区没有廉租房建设得好。

”小马说:“N地区有的廉租房建设得不好。

”小王说:“N地区还是有廉租房建设得不错的。

”假如小张和小马都说错了,那么,可以推出()A.小李说错了B.小李和小王都说错了C.小王说错了D.小王说对了【答案】D。

解析:根据小张的话“N地区没有廉租房建设得好”为假可推出“有的廉租房建设得好”,即小王的话为真;再根据小马的话“N地区有的廉租房建设得不好”为假可以推出“N地区所有的廉租房都建设得好”,即小李的话为真。

则小李和小王的话都是对的。

故答案选D。

【例2】甲、乙、丙三人推销各自的产品。

这三样产品中,有一样是仿冒品,其余两样是真品。

甲说:“我的产品是真品,乙的产品是仿冒品”;乙说:“我的产品是真品,丙的产品是仿冒品”;丙说:“乙的产品是真品,甲的产品是仿冒品”。

已知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位两句话都是真的,有一位一句是真话、一句是假话,还有一位两句都是假话。

那么,推销仿冒品的是()A.甲B.乙C.丙D.不能确定【答案】A。

解析:甲乙丙三人的话可写为:甲:①甲真②乙假;乙:③乙真④丙假;丙:⑤乙真⑥甲假。

其中,①和⑥、②和⑤相互矛盾,必有两真两假。

由题干可知三人的话为三真三假,则③④也为一真一假。

假设③为真,则④为假,即乙真、丙真,根据题干“有一样是仿冒品,其余两样是真品”可知,①②均为假,⑤⑥均为真,推销仿冒品的是甲。

假设④为真,则③为假,可知乙和丙的产品都为仿冒品,与题干矛盾。

故选A。

【例3】一次逻辑考试后,兰兰、晶晶、玲玲在一起讨论考试成绩。

兰兰说:“如果我能得100分,则晶晶也能得100分。

行测考试中直言命题的含义及其矛盾关系

行测考试中直言命题的含义及其矛盾关系

行测考试中直言命题的含义及其矛盾关系直言命题是公务员考试所有命题形式中最为简单的一类命题,但是它是我们学习整个命题的基础,也是我们学习逻辑的基础。

学好直言命题,对于我们解决各类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直言命题的含义与结构直言命题即表达一个断定的命题。

如:所有的女人都是爱美的;黑龙江不是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我们可以通过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分析一下直言命题的结构:解析:在这个直言命题中,“四边形”和“长方形”分别是主项和谓项,“所有”是对数量的限定,叫量项,“是”是连接主项和谓项的,叫联项。

一个直言命题,主要研究的是A(四边形)和B(长方形)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研究A是(不是)B,以及有多少A是(不是)B 的。

因此,主要研究的是量项和联项。

在一个直言命题中,主项和谓项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而量项和联项变化单一,对一个事物的属性的界定也是通过量项和联项来界定的。

直言命题的量项包括三种,即“所有、有些和某个”,联项包括两个即“是和非”,所以将量项和联项简单的排列组合就可以得到直言命题的六种句式,即:所有…是…;所有…非…;有些…是…;有些…非…;某个…是…;某个…非…;二、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如果命题A、B满足两个条件:①A+B=Ω,②A∩B=Ф,此时,A和B互为一对矛盾。

那么,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是什么呢?举个例子:所有人都是北京人。

这个命题的矛盾是: (并非)所有人都是北京人,也就是至少有一个人不是北京人,即有些人不是北京人。

所以,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就是将量项互变,联项互变即可,也就是所有变为有些,是变为非即可。

利用矛盾主要解决两种问题,(1)以真求假型,以假求真型(变矛盾)提问方式:已知上述断定为假,以下哪项一定为真;或者已知上述断定为真,以下哪项一定为假。

因为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永远一真一假。

(只要A、B互为矛盾,无论时空如何变化,A 真B永远假,A假B永远真。

)例1:近年来,有个别地方出现孩子辍学现象,这与某些家长的认识有关。

行测“必然性推理”之深度剖析“直言命题”矛盾

行测“必然性推理”之深度剖析“直言命题”矛盾

行测“必然性推理”之深度剖析“直言命题”矛盾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徐睿省考公告下发,考生们已经开始积极准备,“必然性推理”一直是备考的一个难点,瓶颈我们要尽快突破,所以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针对“必然性推理”中的“直言命题”的难点进行一个深度的剖析。

一、“直言命题”——“矛盾”关系“矛盾”是指,对一事物对象的描述只有A、B两种,且A、B永不相交,则A、B互为一组矛盾,因此矛盾也具备一条重要性质“互为矛盾,一真一假”。

直言命题结构共有六种“所有是”、“所有非”、“有些是”、“有些非”、“某个是”、“某个非”,所以两两构成一组矛盾,共有三组矛盾。

“所有是”矛盾为“有些非”;“所有非”矛盾为“有些是”;“某个是”矛盾为“某个非”。

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一下,给出一个命题“所有同学都喜欢吃苹果”,如何反驳?一个同学不喜欢,可以反驳;部分同学不喜欢,可以反驳;全部同学都不喜欢,依旧可以反驳。

上述情况总结起来就是“存在同学不喜欢吃苹果”,无论存在多少,只要有,只要存在就可以,即“有些同学不喜欢吃苹果”。

通过这个例子,相信大家就能够理解“所有是”的矛盾之所以是“有些非”了吧。

同样,给出一个命题“所有同学都不喜欢吃香蕉”,如何反驳呢?一个同学喜欢,可以反驳;部分同学喜欢,可以反驳;全部同学都喜欢,依旧可以反驳。

综合起来就是“存在同学喜欢吃香蕉”,即“有些同学喜欢吃香蕉”,所以“所有非”矛盾为“有些是”。

那现在给出一个命题“小明喜欢吃橙子”,请问如何反驳,直接有针对性的提出“小明不喜欢吃橙子”就可以了,所以“某个是”的矛盾是“某个非”,这组比较容易理解。

二、实战运用例:预计2020年底,某县有个别乡镇不能完成脱贫指标。

上述断定为假,以下判定可以确定为真的是:A.预计2020年底,某县大多数乡镇都不能完成脱贫指标B.预计2020年底,某县没有乡镇能完成脱贫指标C.预计2020年底,某县所有乡镇都能完成脱贫指标D.预计2020年底,某县有的乡镇能完成脱贫指标中公解析:正确答案为C。

判断推理:直言命题之直言矛盾

判断推理:直言命题之直言矛盾

判断推理:直言命题之直言矛盾行测考试中的判断推理部分一直以都是考生所诟病的部分,因为在这里需要我们具有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但是呢只要掌握方法其实逻辑也就成了你的加分项。

逻辑中的必然性推理是规律性极强的一种题目类型,其中直言命题也是大部分必然性推理的基础性内容,这个章节看似简单实则重要性十足。

所以要掌握逻辑,直言命题不可或缺。

在直言命题中比较喜欢测查的是直言命题间的一些对当关系,而矛盾命题就是直言命题最具代表性一种关系。

矛盾即永远一真一假的两个命题就为矛盾命题,这个解释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相对较难理解,如何去理解永远一真一假我们可以换种较为通俗的表述方式去理解:这人对同一事件的发生情况只能分为A、B两种,且A、B无交集就为矛盾。

矛盾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命题是针对同一件事发生的,而且是只能分为A、B两种,也就意味着A、B这两个发生情况就包含了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性,并且A、B无交集就说明两者之间毫无共同部分,也就是A发生B一定不发生,反之B发生A也一定不发生。

最终可以由这两个特点总结出矛盾我们在解题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一真一假。

正因为他有真假性的特点,所以真假话问题就成为了命题的宠儿。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道题目来看看如何利用直言矛盾去解答问题。

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人去汉中看油菜花:甲:我去汉中看了油菜花,可美了乙:我没去汉中看油菜花丙:甲没去汉中看油菜花已知以上三句话只有一个是真的A.乙说的是真话B.丙说的是假话C.甲去汉中看了油菜花D.乙去汉中看了油菜花这道题目涉及到了真假,三个人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而且甲丙两人都在讨论甲去还是没去的问题,这两句话也就是矛盾命题了,针对甲有去或者不去,那必然会有一真一假,所以呢我们就知道了甲丙之中必有一真,三个人中的真话在甲丙之中,那也就意味着“乙:我没去汉中看油菜花”这句话为假,则乙想表达的真实含义即乙去过汉中看油菜花,所以这道题目的答案是D。

这就是利用矛盾去解题的一种展示,矛盾的应用多数应用在以真求假或者以假求真的题目当中,只要我们能够迅速的辨别出矛盾命题必然一真一假,也就能够理解矛盾的精髓。

2014年福建事业单位招聘行测答题技巧:“真假话问题”解题方法集锦(上)

2014年福建事业单位招聘行测答题技巧:“真假话问题”解题方法集锦(上)

2014年福建事业单位招聘行测答题技巧:“真假话问题”解题方法集锦(上)福建事业单位招聘网:一、反对关系解答法(一)题型特征1:在题干中有多个直言命题,并以对话等形式出现,题干规定几个直言命题中有一真、一假、多真多假等。

2:题干中存在一对或几对反对关系的命题。

(二)解题方法1:分析题干,找出反对关系的命题。

2:根据题干所给真假性的论断,判定除反对关系命题之外的其他命题的真假性,进而选出正确答案。

(三)知识点链接1:互为上反对的两个命题,必有一假;互为下反对的两个命题,必有一真。

2:上反对关系:所有是与所有非下反对关系:有些是与有些非(四)精选例题【例题1】某公司财务部共有包括主任在内的8名职员。

有关这8名职员,以下三个断定中只有一个是真的:Ⅰ有人是广东人Ⅱ有人不是广东人Ⅲ主任不是广东人以下哪项为真?A.8名职员都是广东人B.8名职员都不是广东人C.只有一个不是广东人D.只有一个是广东人【解析】A。

在此题中,Ⅰ与Ⅱ互为下反对命题,根据知识点1可知必有一真,根据题干可知,四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因此,Ⅲ为假,由Ⅲ为假可知主任是广东人,然后推知Ⅰ位真,则剩下的Ⅱ为假,Ⅱ为假,则Ⅱ的矛盾命题为真,即所有人都是广东人,可知答案为A。

(五)解题关键快速寻找反对关系,掌握反对性质(上反对:必有一假;下反对:必有一真)。

二、矛盾关系解答法(一)题型特征1:在题干中有多个直言命题,并以对话等形式出现,题干规定几个直言命题中有一真、一假、多真多假等。

2:题干中存在一对或几对矛盾命题。

(二)解题方法1:分析题干,找出相互矛盾的命题。

2:根据题干所给真假性的论断,判定除矛盾命题之外的其他命题的真假性,进而选出正确答案。

(三)知识点链接1: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一真一假。

2:所有A是B 矛盾命题有些A非B有些A是B 矛盾命题所有A非B某个A是B 矛盾命题某个A非B(四)精选例题【例题2】在某次税务检查后,有四个工商管理人员有如下结论:甲:所有个体户都没有纳税。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题常用公式汇总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题常用公式汇总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题常用公式汇总
行测作答贵在神速,是考场上争分夺秒的强力工具,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懂得利用公式,是制胜行测考场的不二法门,考生们一定要重点掌握,本篇汇集了逻辑判断部分的常用公式,以期考生从中获益。

1、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
“所有A是B”与“有的A不是B”、“所有A不是B”与“有的A是B”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

“所有A是B”与“所有A不是B”是反对关系,必有一假,可以同假。

“有的A是B”与“有的A不是B”是下反对关系,必有一真,可以同真。

一个命题前面加“并非”,等值于这个命题的矛盾命题,即:
并非“所有A是B”=有的A不是B:并非“有的A不是B”=所有A是B
并非“所有A不是B”=有的A是B;并非“有的A是B”=所有A不是B
可简记为:所有与有的互换,有“不”的去掉,没“不”的加上。

2、三段论推理
一特得特:两个前提不能都是特称命题,且只要前提有一个为特称,则结论为特称。

特称命题即含有“有的”的直言命题。

一否得否:两个前提不能都是否定命题,且只要前提有一个为否定,则结论为否定。

5、假言命题
6、模态命题
并非“必然P”=“可能非P”,即:不必然=可能不;
并非“必然非P”=“可能P”,即:不必然不=可能;
并非“可能P”=“必然非P”,即:不可能=必然不;
并非“可能非P”=“必然P”,即:不可能不=必然。

可简记为:把必然与可能互换,肯定与否定互换。

中公教育专家建议在备考中将以上公式多加练习,能够熟练运用,全面掌握,逻辑题就不再是难题!。

行测判断推理备考: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

行测判断推理备考: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

⾏测判断推理备考:直⾔命题的⽭盾关系 任何⼀场考试取得成功都离不开每⽇点点滴滴的积累,下⾯由店铺⼩编为你精⼼准备了“⾏测判断推理备考:直⾔命题的⽭盾关系”,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测判断推理备考:直⾔命题的⽭盾关系 逻辑研究的是推理,推理的依据是什么?就是依靠⼀些关系。

直⾔命题中常考的推理关系有⽭盾关系、反对关系、推出关系,今天就带⼤家⼀起来看⼀看直⾔命题的⽭盾关系。

⼀、⽭盾命题的含义 同⼀素材的俩个命题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满⾜⼀真⼀假的情况,则这俩个命题是⽭盾关系。

⼆、⽭盾命题的推理规则 俩个命题为⽭盾关系时,如果有⼀个命题为真则另⼀个⼀定为假,如果另⼀个为假则另⼀个⼀定为真。

三、怎样找直⾔命题的⽭盾命题 1、直接在命题前加并⾮ 2、直接转化,所有与有些,是与⾮的转化 五、⽭盾关系的应⽤之真假话问题 1、题型特征:题⼲中给出若⼲句描述,告诉我们其中有⼀个/⼏个为真/假。

2、问法:由此推出谁说真话。

3、⽅法:⼀找、⼆绕、三回。

(1)找⽭盾,确定⼀真⼀假所在范围。

(2)绕开⽭盾,判定其他命题的真假。

(3)回到⽭盾去验证真假。

六、例题展⽰ 例⼀:某国⼀位漂亮聪颖的公主招婚,应者如云。

公主为了招到聪明的驸马,规定竞争者必须⾸先拿到公主亲织红线才有资格参加下⼀步的竞争。

红线放在⾦、银、铜、铁四个盒⼦的某⼀个当中,每⼀个盒⼦上附有纸条,上⾯分别写着: ⾦盒⼦:红线不在此盒中; 银盒⼦:红线在⾦盒⼦中; 铜盒⼦:红线不在铁盒⼦中; 铁盒⼦:红线不在铜盒⼦和银盒⼦当中。

另外,竞争者被告知,此四句话中只有⼀句是假的。

假设你是竞争者之⼀,请指出红线在哪个盒⼦中?A. ⾦盒⼦B. 银盒⼦C. 铜盒⼦D. 铁盒⼦ 哪个盒⼦上的话为假话?A.⾦盒⼦B. 银盒⼦C. 铜盒⼦D. 铁盒⼦ 解析:由于四个盒⼦的四句话分别可以理解为四个直⾔命题,⽽题⽬已知条件中也告诉我们只有⼀句话是假的,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此题考查的考点为直⾔命题的⽭盾命题,属于真假话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莆田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
2014年莆田公务员考试行测科目常见的十大题型中,逻辑判断题一直是区分考生水平的重要题型。

逻辑判断题分为可能性推理和必然性推理两部分,中公教育专家告诉各位考生,直言命题是必然性推理的重要知识点。

要了解什么“直言命题”,就得先知道什么是“命题”。

命题是表示一个判断的语句。

例如,“今天下雨了”,这句话判断了今天下雨这个事实,它是一个命题;而“今天下雨了吗?”既没有判断下雨了,也没有判断今天没下雨,它不是命题。

“矛盾”这个词语出自《韩非子》中所讲述的故事: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他向大家赞美他的矛是无坚不摧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刺穿,赞美他的盾是坚不可破的,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有人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原来,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存在无坚不摧的矛和坚不可破的盾。

按照我们的理解,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两个事物就是矛盾的。

两个陈述、想法和行动不一致,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彻底拒绝其中至少一个陈述。

例如,我告诉大家我的籍贯是重庆,然后又告诉我的籍贯是湖北。

我的两个陈述就是不可能同时成立的,所以它们是矛盾的。

在这里,考生尤其要注意口语中的矛盾和逻辑学的矛盾是完全不相同的含义。

口语中的矛盾只需要满足“不能同时成立”,例如“这件衣服是纯黑色”、“这件衣服是纯白色”是不能同时成立的,这是口语中的“矛盾”;但是,逻辑学中的矛盾被更加特殊化,除了满足矛盾的双方A、B是“不能同时成立”之外,还需要满足“A、B要包含所有的情况”,例如,“这件衣服是黑色的”、“这件衣服是白色的”这两个判断中,黑色和白色相对于所有的颜色来说,只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并没有包含所有的颜色,所以,“黑色”和“白色”不是逻辑中的矛盾关系。

在逻辑学中,“黑色”的矛盾是“非黑色”,“黑色”和“非黑色”把所有的颜色包括所有的情况,把所有的颜色说全了。

另外,在逻辑中,我们把虽然满足“不能同时成立”,但是不满足“A、B两个方面包含所有的情况”,称之为“反对关系”。

也就是说,矛盾关系满足:(1)A、B不能同时成立;(2)A、B包含所有的情况。

例如,“黑色”和“非黑色”。

反对关系则只需要满足:A、B不能同时成立。

例如“黑色”和“白色”。

现在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六种直言命题形式的矛盾关系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所有是”的矛盾。

很多人会认为“所有是”的矛盾是“所有非”。

例如,“我们班所有同学都是男生”和“我们班所有同学都不是男生”是矛盾关系。

但是事实上,这两个句子中描述的问题,只是所有男女比例的情况中两种极端的情况,即“全部都是男生”和“全部都不是男生”两种情况,这就相当于“黑色”和“白色”的关系,是反对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

那么,“所有是”的矛盾是什么呢?“所有是”的矛盾是“有的非”,例如,“所有同学都是男生”的矛盾是“有的同学不是男生”。

我们有两种解释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找矛盾的方法来进行推演。

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要找到一个概念或命题的矛盾,只需要在原来的概念和命题之前加上“并非”。

例如,“黑色”的矛盾是“并非黑色”。

同样的道理,“所有是”的矛盾是“并非所有是”,也就是“至少有一个不是”,进一步推出“有的不是”,即“有的非”。

第二种解释的方法,是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

两个概念A、B的所有概念之间的同异关系有五种情况,分别是:A与B全异、A包含于B、B 包含于A,A与B交叉、A 与B全同。

“所有A是B”这样的句式,表示A和B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A包含于B或者A 与B全同。

而剩下的A与B全异、B包含于 A、A与B交叉,都可以总结为“有的A不是B”。

“所有A是B”和“有的A不是B”这两个命题囊括了A、B之间所有五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没有重叠,所以它们是矛盾关系,即“所有是”的矛盾是“有的非”。

同理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方法得出以下的结论:
“所有是”和“有的非”是一对矛盾关系;
“所有非”和“有的是”是一对矛盾关系;
“某个是”和“某个非”是一对矛盾关系。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记忆的技巧是,“是”和“非”是一对矛盾词,“所有”和“有的”是一对矛盾词。

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在找“所有是”的时候,只需要把这个句子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所有”,一个是“是”,分别把“所有”和“是”变为它们的矛盾词,即“有的非”,就可以了。

2014福建莆田公务员考试题库:/html/fujiangongwuyu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