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
组诗《黄河大合唱》

一、概述:《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首演,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
1960年代后期因江青的建议,被殷承宗等音乐家改编为《黄河协奏曲》,后来又出现了有石叔诚版的《黄河协奏曲》。
二、创作背景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三、歌曲歌词1、《黄河船夫曲》朗诵词: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歌词:咳哟!划哟……乌云啊,遮满天!波涛啊,高如山!冷风啊,扑上脸!浪花啊,打进船!咳哟!划哟……伙伴啊,睁开眼!舵手啊,把住腕!当心啊,别偷懒!拼命啊,莫胆寒!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哟!划哟……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咳哟!咳哟!哈哈哈哈……人们看见了河岸,人们登上了河岸,心啊安一安,气啊喘一喘。
回头来,再和那黄河怒涛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咳!划哟……2、《黄河颂》朗诵词: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象征着人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人们向着黄河,唱出人们的赞歌。
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黄河大合唱曲式结构

黄河大合唱曲式结构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由聂耳作曲,田汉填词的经典作品。
它的曲式结构是序曲—独唱—合唱—重唱—合唱—尾声。
具体来说,每个部分的内容如下:
序曲:以管弦乐器演奏为主,表现黄河壮阔的气势和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独唱:由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表达对黄河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合唱:以“黄河啊黄河”为主题,由全体合唱团演唱,歌颂黄河母亲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
重唱:再次演唱合唱部分的主旋律,加入更加丰富的管弦乐器伴奏,增强音乐气势。
尾声:以金属打击乐器演奏结束,突出黄河流淌不息的形象。
这样的曲式结构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将西方交响乐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首歌曲成为了中国音乐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黄河大合唱注释

黄河大合唱注释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艺术家康德莱在1939年作曲的一
首合唱曲目,该曲曾经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飞行员的军人歌曲,后来成为了中国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合唱作品之一。
以下是对该曲的一些注释:
1. 曲式结构:《黄河大合唱》整体采用自由曲式的形式,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黄河怒号;第二乐章:黄河行舟;第三乐章:太阳出山;第四乐章:赞美歌。
2. 音乐元素:该曲在音乐上运用了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相结合,融合了古典主义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其中,黄河的呼啸声、流水声等自然音响在整个曲目中扮演重要角色。
3. 歌词:《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由作家高秀敏创作,歌词内容以黄河作为象征,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勇敢、坚韧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4. 表演形式:该曲通常由大型合唱团和交响乐队演奏完成,演唱者通常为合唱团和独唱演员,整个演绎过程中需要展现出庄重、壮丽和激情澎湃的氛围。
近年来,该曲也会在大型场所进行集体唱和,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表演活动之一。
总的来说,《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界的经典作品,通过音乐和歌词的完美融合,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该曲体现了中国音乐创作的创新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具有深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每当这激昂的旋律响起,我们的心中便涌起一股澎湃的力量,这便是《黄河大合唱》的魅力所在。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巨作,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这部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
从音乐的旋律上来看,《黄河大合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整首作品的旋律起伏跌宕,时而激昂豪迈,如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时而深沉悲壮,如泣如诉,令人动容。
在《黄河船夫曲》中,通过快速有力的节奏和坚定有力的旋律,生动地展现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奋勇搏斗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紧张而激烈的气氛。
而在《黄水谣》中,旋律则变得优美而抒情,描绘出黄河两岸曾经的美好景象以及被侵略者践踏后的凄惨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为祖国的命运而忧心。
在和声方面,《黄河大合唱》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手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例如,在《保卫黄河》中,采用了轮唱的形式,各声部之间的和声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感,仿佛是无数中华儿女在为保卫祖国而齐声呐喊,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从歌词的角度来看,《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充满了力量和情感。
光未然的词简洁而生动,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他以黄河为象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屈意志融入其中。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这样的歌词不仅描绘了抗日军民的英勇形象,更传递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在演唱形式上,《黄河大合唱》更是丰富多样。
它融合了独唱、合唱、对唱等多种形式,使得音乐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黄河怨》采用了女高音独唱的形式,演唱者通过深情的演唱,将一位遭受侵略者凌辱的妇女的痛苦和悲愤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闻之落泪。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一部全面、深刻地概括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和决心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音乐史诗。
1938 年11 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一支抗日演出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在途中,他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联想起中国人民正在遭到外敌侵略,大好河山和英勇不屈的人民使他浮想联翩。
1939 年1 月他抵达延安,创作了《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当时也在延安的冼星海听后,表示要为之谱曲,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4 月13 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 引起巨大反响。
《黄河大合唱》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一再证明了“他是20 世纪中国音乐的一部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品”,是1840 年以来鸣响在反帝反封建的新音乐中的时代主旋律——鼓舞中国人民争自由求解放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次最宏伟壮丽的高扬。
作曲家借鉴了西方大型声乐“康塔塔”的形式,但却以中国民间音调和抗战中群众歌曲的音调加以多声化的技术处理来进行创作,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他紧扣题材内容,以不同的音乐主题和演唱形式,表现出其不同的侧面,又用朗诵词和音乐主题贯穿发展、首尾呼应等方法,联系整部作品,使其具有相当的统一性,而又有丰富的对比性的比较严整的结构形成。
和国人以往合唱曲相比,《黄河大合唱》升华为具有完整内容与音乐布局的声乐合唱套曲——他的最后完成形式则是史诗性的交响大合唱,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大合唱的一种成功模式,仅此一点,就值得在本世纪中国音乐创作的发展史上记上一笔。
下面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黄河的魅力。
音乐渐渐清晰起来,逐渐响亮起来。
恍恍惚惚中,黄河滚滚河水仿佛在河道上排排涌来,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
排排黄浪顷刻间化成堆堆白雪。
黄河大合唱曲式结构

黄河大合唱曲式结构《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于 1938 年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由序曲、八个乐章和尾声组成。
该曲式结构严谨、壮阔,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正文:一、序曲序曲是整部大合唱的开头,也是整个作品的引子。
它以黄河壶口瀑布为背景,描绘了黄河咆哮、奔腾的景象,代表了黄河大合唱的宏大主题。
序曲采用了奏鸣曲式,其中有快板、慢板、快板三个部分,旋律起伏较大,节奏强烈,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
二、黄河船夫曲这是大合唱中最著名的乐章之一,也是冼星海的代表作之一。
它通过描述黄河船夫的艰苦生活和顽强精神,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乐章采用了回旋曲式,节奏紧凑,旋律富有动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黄河颂黄河颂是大合唱中的一首经典抒情诗,描绘了黄河的壮美景象和中国人民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乐章采用了缓慢的行板,旋律优美、婉转,富有感染力。
四、保卫黄河保卫黄河是大合唱中最具感染力的乐章之一,它通过描述黄河边上的搏斗和战斗,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精神和顽强意志。
乐章采用了快板,旋律激烈、激昂,富有动感。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大合唱中的一首抒情诗,描绘了黄河的壮美景象和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情厚爱。
乐章采用了缓慢的行板,旋律优美、婉转,富有感染力。
六、黄水谣黄水谣是大合唱中的一首民谣,通过描述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朴实善良和热爱生活的精神。
乐章采用了快板,旋律流畅、欢快,富有活力。
七、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大合唱中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乐章,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故乡的深情厚爱。
乐章采用了行板,旋律悠扬、优美,富有感染力。
八、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整部大合唱的高潮部分,也是作品的结尾。
它通过多个乐章的铺垫,将黄河大合唱的主题推向了高潮,展现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乐章采用了快板,旋律慷慨激昂、充满激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拓展:《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黄河大合唱》音乐PPT课件2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 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 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 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 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 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 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 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 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 得以解决作了铺垫。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作品内容 作品意义
作品简介
曲作者:冼星海 词作者:光未然 创作时间:1939年3月26日——3月31日 (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有 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以力量,崇 高和苦难三个主题贯穿全曲,是我国 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史诗性的大型 声乐作品,兼具交响性和群众性的特 色,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 和时代特征,同时也是我国大型合唱 作品中一步有着巅峰意义的杰作。
《黄河大合唱》有五个版本:一个是“延安 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简谱写的。第二 个版本是“苏联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苏联 重新配器的一个版本,在主旋律及声部上也 作了一些调整。第三个版本是“上海乐团版 本”,第四个版本是“中央乐团版本”是 1975年严良堃等人根据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 新配器的版本。这个版本影响最大,传播最 广。今天,大家能听到的就是这个版本。第 五个版本是钢琴伴奏版本。这个版本是由瞿 维来编订的,主要是为演出方便而改编的。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 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 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 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 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 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 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 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 女的内心独白。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 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 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作者之所以有这样 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 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 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 金石”。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黄河大合唱》是一部由聂耳作曲,廖沫河作词的合唱音乐作品,于1939年创作完成。
这部作品在当时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今天,它依然是广受欢迎的音乐作品,被广泛演唱和传颂。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风格独特,气势恢宏。
整部作品以黄河为主题,将黄河的壮丽与伟大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中充满了雄浑的气势和激昂的情感,激励人们不断向前。
二、旋律优美,动人心弦。
作品中融合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富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旋律朴实而优美,让人过目不忘,久久难以忘怀。
三、深刻的音乐意境。
《黄河大合唱》通过音乐表达了对黄河的敬仰和对民族的振兴之情,让人们在聆听时仿佛置身于黄河之畔,感受到了那种澎湃激荡的气息。
随着《黄河大合唱》音乐作品的不断传唱,演唱处理也成为了关注焦点。
如何将这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演绎得更具感染力,更加打动人心,是每一位演唱者都在探讨和努力的问题。
对于《黄河大合唱》的演唱者来说,他们首先要具备过硬的音乐功底和表现力。
这部作品的音乐难度较大,需要演唱者有扎实的音乐基础和极强的音乐表现力,才能够将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感染力十足。
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准确把握情感表达,将作品中蕴含的澎湃激昂的情感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对于这样一部充满了激情和壮美的音乐作品来说,演唱者必须要有自己的情感认知和情感投入,才能够让作品更加生动真实,打动听众。
合唱团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要做到声音的和谐统一。
在合唱时,每一个声部都要有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才能够达到整体声音的和谐统一,形成绚丽多彩的音乐画卷。
演唱处理中还需要在音乐伴奏和指挥的指导下,统一节奏、合作默契,以更具感染力的演绎方式,将《黄河大合唱》呈现在观众面前。
演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演唱者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丰富的情感投入以及良好的合作默契,才能够将这部音乐作品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感受到音乐的力量,被音乐打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大合唱》
文红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欣赏及讲解,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大合唱,并对音乐家冼星海有所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熟悉黄河大合唱、了解音乐家冼星海、了解大合唱形式。
2、难点:真正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时代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向学生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黄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的精神,并由此展开教学内容《黄河大合唱》。
2、展开
(1)介绍作曲家冼星海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家庭,原籍是广东番禺。
自幼酷爱音乐。
1918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读书。
1926年到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
1928年,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1930年初,到法国半工半读,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
1935年夏回国,不久即投入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
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赴内地宣传抗日。
1938年11月应聘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39年任音乐系主任。
1940年赴苏联莫斯科。
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
毛泽东同志作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的题词。
冼星海的主要代表作有: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四部;交响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及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数百首。
此外,还有一些独奏曲及音乐论文。
(2)介绍歌曲的创作经过
1938年冬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酝酿长诗《黄河吟》)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在冼星海同志的建议下改为歌词)
1939年3月26日冼星海抱病开始谱曲。
1939年4月13日抗敌演剧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
1941年冼星海在苏联加工整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3、深入
欣赏歌曲
《黄水谣》
(1)带问题听歌曲:歌曲从结构上分几个段落?每个段落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整首歌曲个你什么样的情绪体验。
(2)总结分析《黄水谣》
《黄水谣》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
第一乐段是女声二部合唱,它描绘了黄河两岸的美丽风光,叙述了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开渠筑堤过着和平宁静的日子,旋律抒情婉转。
第二乐段是混声四部合唱,它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叙述了黄河两岸人民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的悲惨生活。
其情绪悲痛而压抑。
尤其是乐段的收束处,连续两个下行的四度跳进更增强了这种情绪的感染力。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它发出了令人悲伤的感叹:黄河依然如故,黄水奔流不止,然而物在人去,天各一方,情绪十分凄凉。
尽管这首歌悲痛而凄凉,但它绝无颓废失望的丝毫痕迹,相反,它在悲痛凄凉中蕴涵着希望与奋斗之情。
《保卫黄河》
(1)带问题欣赏歌曲:歌曲的主要演唱形式是什么?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2)总结分析《保卫黄河》
歌曲采用了齐唱及二部、三部轮唱的演唱形式,情绪坚决而振奋。
在三部轮唱之后,有一大段器乐曲,它把情绪进一步升华,从而形成歌曲中新的高潮。
这段音乐,不仅有自己鲜明的形象及个性,而且为
最后的齐唱部分做好了转调准备,使歌曲在高亢而激越的情绪中结束。
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
他们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从四面八方掀起复仇的巨浪,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大海汪洋之中。
《怒吼吧,黄河》
(1)分析歌曲
该曲是一首混声合唱。
这首歌的引子犹如江水在狂风中咆哮,有一种地动山摇的气势。
它伴随着激
人心的朗诵,使人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
歌曲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运用“怒吼吧,黄河!”这个动机反复出现,将八个声部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及无比强大的战斗力。
间奏,逐渐地将情绪平稳下来,将人们引入回忆、深思的意境。
第三乐段是情绪上的又一次转折。
它昂扬、振奋,好像在为中国人民的大团
结而高歌,为遍及全中国的抗日烈火而助燃。
最后一个乐段伟大而庄严既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
最后胜利而
誓死战斗的决心,也是《黄河大合唱》主题思想的最后总结。
(2)欣赏歌曲
4、总结
歌曲的基本主题是抗日和爱国。
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痛诉了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勾画了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壮丽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及坚定的革命信念: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5、作业
1、自己在网上查找《黄河大合唱》的另外几个乐章,聆听欣赏。
2、拓展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
教学反思:
在一节课里安排过多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时间和学生接受能力上,都有着很多的限制。
《黄河大合唱》的内容多,难度大,因此,本课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求学生体验和感受《黄河大合唱》的不同演唱形式,结合其中《黄河颂》《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等主要乐章,分析其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想象音乐所共同塑造的艺术形象。
这样,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层层深入。
但是,情况并不想象中的那样,也许是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足,或是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吧,一上课就没有进入正常的教学状态。
有些遗憾。
只好将自己对这部音乐的相关内容给学生做以简单地介绍。
看来,还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学习习惯加以引导与培养,对学生水平的高估,是上课失败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