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技高师院校发展定位研究

合集下载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自我办学定位研究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自我办学定位研究

52一、相关概念解析(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06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遴选产生第一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

2007年,启动第二批42所示范院校项目建设。

2008年,完成首批示范院校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并启动第三批30所示范院校项目建设。

2009年、2010年,分别完成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及验收工作。

本研究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第一研究对象,样本量为100。

(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巩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2010年7月,教育部提出要新增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着力打造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引领、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带动、以省级示范院校为支撑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

2010年,遴选出39所高职院校进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立项建设工作,2011年、2012年又分别遴选出30所左右高职院校,于2015年完成全部项目验收工作。

这101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本研究的第二研究对象。

(三)办学定位有关大学定位的研究集中于“大学办学定位是什么”“大学为什么要进行办学定位”“大学办学定位定什么”以及“怎么给大学进行办学定位”几个层面[1]。

而经梳理,“大学办学定位是什么”大体上可以分为“过程说”“内容说”“依据说”“效用说”以及“影响因素说”。

“过程说”认为高校定位指“高校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比较和分析,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及同行中的位置,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并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2]。

“内容说”指出“应从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办学水平、服务面作者简介李孝更(1989- ),女,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实习员(长春,130052);平和光(1988- ),男,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基金项目2016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高校分类管理视域下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出路研究”(J G J X2016C63),主持人:李孝更;2017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JKH20171039SK),主持人:李孝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分类管理视域下吉林省高校办学定位研究”(ZD17224),主持人:平和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自我办学定位研究李孝更 平和光摘 要 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自我办学定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存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呈现出较强的同质性、办学层次定位与国家战略规划相悖、师资队伍水平定位回避“双师素质”培养、没能正确认识办学职能定位问题、服务面向定位大而无当、办学特色定位不明晰、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定位等问题。

高职院校发展定位及发展特色的探讨

高职院校发展定位及发展特色的探讨

高职院校发展定位及发展特色的探讨【摘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发展定位和特色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职院校的定义和发展背景,接着探讨了高职院校的定位和发展特色,分析了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合成功案例,阐述了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

对高职院校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和促进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发展定位、发展特色、挑战、机遇、发展方向、成功案例、重要性、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高职院校的定义高职院校是指面向各级高中毕业生、职业技术学校中职毕业生,录取并培养具有一定中等职业技能、能力和素质,具备一定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主要是中小企业用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应用技术型、服务型、经营管理型专门人才的专科层次。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中等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技术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

其教育理念以应用技术型、产业对接型和职业能力型为主要特征,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更加注重教学实践,强调行业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高职院校的发展背景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背景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庭意识到传统本科教育并不是唯一选择,高职院校的特色教育模式和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受到认可和欢迎。

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也是推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断完善的高职院校体系和就业保障政策吸引了更多学生和社会资源投入到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中。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与对策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与对策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与对策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与对策展开讨论。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定位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和实施措施。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展望了未来发展,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推动学校科研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分析、问题分析、对策建议、实施措施、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力量。

相比于高等学府,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存在着一些独特的挑战和困境,如研究资源不足、科研团队欠缺、科研项目少等。

研究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与对策,意义重大。

了解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其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

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进行分析,可以帮助院校科研工作者更好地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充分发挥优势,提升科研水平。

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与对策分析,为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路,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1.2 研究目的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动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声誉的提高,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开展科研工作,可以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促进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学校的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

科研工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深入研究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目的,可以为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和提升学校整体实力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目标定位的思考

关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目标定位的思考
年是 我 国职业 技 师 师 范 院 校 大发 展 时 期 ” , 期 … 这
世纪初 国家实施 的 大力 发 展 职 业 教 育 的战 略 , 给职 问先 后 建 立 了 1 2所 独 立 设 置 的 职 业 技 术 师 范 院
教领域 带来 新 的挑 战和机 遇 。职业 技 术 师范 教 育是 校 , 即天 津职 业 技 术师 范 学 院 、 吉林 职业 师 范学 院 、
社会的转型 , 其发展 目标定位应该在历 史中去寻求 支撑 ; 在现 实困惑中梳理抉择 ; 在理想 中做 出理性思考 。
关 键 词 : 业技 术 师 范 院校 ; 展 目标 ; 位 职 发 定
中图分类号 : 7 0 G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3 0 0 2 1 } 6— 0 6— 4 17 —6 6 (00 0 00 0
业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 南 职 业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 江农 河 浙
村技 术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 西 职 业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 山
寻求支 撑 , 在现 实 困惑 中梳理 抉择 , 理 想 中做 出理 北农 业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 海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 18 9 5年 , 《中共 中 央 关 于 教 育 体 制 改 革 的 决 制 为广 东 技 术 师范 学 院 。
到 目前止 , 职业 技术 师范 院校 共 有 8所 : 津工 天 程 师范 学 院 ( 00年 更 名 为 天 津 职 业 技 术 师 范 大 21 学 ) 古林 职业 师 范学 院 (02年 更 名 为吉 林 工 程技 、 20
工 师范 学 院 、 南 技 工 师 范 学 院 , 别 在 天 津 、 河 分 长
并 到上 海 师 范大 学 ; 山西 职业 技 术 师 范专 科 学 校并 到河 北 师 范 大学 ; 江农 村技 术 师 范专 科 学 校 合并 浙

职业技能型高校定位与发展

职业技能型高校定位与发展

职业技能型高校定位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职业技能型高校逐渐受到了更多关注和重视。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职业技能型高校在定位和发展上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职业技能型高校的定位在于培养具备实际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

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不同,职业技能型高校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操作的训练。

例如,在医学类专业中,学生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提高其临床技能和专业水平。

这种以实际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并具备一定的职业竞争力。

其次,职业技能型高校还应注重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

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职业技能型高校更容易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职业技能型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教育目标与市场需求紧密契合。

此外,行业和企业的合作还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等机会,增加就业前景,提高就业能力。

同时,职业技能型高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虽然职业技能型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技能熟练的从业者,更需要能够创新、具备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因此,职业技能型高校应当同时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除了上述基本特点外,职业技能型高校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职业技能型高校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其次,职业技能型高校需要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就需要高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此外,职业技能型高校还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综上所述,职业技能型高校在定位和发展上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高职院校定位的思考

高职院校定位的思考

高职院校定位的思考当前,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的定位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思考。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的定位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独特地位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加聚焦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通常与行业企业合作,紧密结合实际需求,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项目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各个行业的特点和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专业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强化实践环节,并增加行业实训和企业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课程设置还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四、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高职院校应注重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开展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五、高职院校的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设计实训项目,优化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战略定位及发展路径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战略定位及发展路径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战略定位及发展路径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聚焦特色专业发展: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优势和地域特点,聚焦一定领域或专业的
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

这可以通过完善专业设置、提升教师团队水平、加强与
企业合作等手段实现。

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关注与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
设置。

2. 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产教融合,推
动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研究等方式,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3. 提升教育质量:高职院校应加强教育质量的保障,提高教师素质、教育资源配置和
教学管理水平。

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等手段,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4. 拓宽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应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提升院校的国际化水平。

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适当提升办学层次,发展本科层
次的专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水平教师、培养优
秀教师、改善教师待遇等途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在“双高计划”背景下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包括聚焦特色专业
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教育质量、拓宽发展空间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旨
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定位探析

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定位探析

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定位探析在中国教育体系中,高职高专院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然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定位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

本文将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定位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定位应该紧密结合国家的发展需求。

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任务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支持。

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专业设置,增加紧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输出的质量和数量,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其次,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定位应该与地方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特色产业,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走特色发展之路。

比如,有些地区的经济特色是农业,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些地区的经济特色是制造业,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加强制造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通过与地方的紧密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定位还应注重传统文化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能,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

最后,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定位还应注重创新和创业教育。

创新和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际能力。

通过创新和创业教育,高职高专院校能够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业创新大潮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定位应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和地方实际情况,注重传统文化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 到 、 准 自己 的 位 置 , 提 高 办 学 水 平 、 学 效 找 以 办 益 。而 且 , 只 有 定 位 正 确 , 能 为 实 现 自身 的可 持 也 才 续 发展 做 出有所 为 、 所不 为 的战 略决 策 。 有 ( ) 确 定 位 是 职 技 高 师 改 革 与 发 展 的 内在 二 准
维普资讯
2 0 年第 7 06 期 第 2 卷 7 总 41 6 期
职业技术教育 ( 教科版)
VOCA nONAL AND TEC HNI CAL EDUCA ̄ ON
No72 0 .,0 6
V0.7 1 2
(d ct nS in e E u ai ce c) o
关键 词 : 技 高 师 ; 展 定 位 ; 师 教 育 职 发 教
中图分 类号 : 4 文 献标识 码 : G6 0 A
文 章 编 号 : 0 8 3 1 (0 60 — 0 7 o 1 0 — 2 92 0 )7 0 2 一 3
确 定 高 等 职 业 技 术 师 范 院校 ( 以下 简 称 “ 技 高 职
实 现可 持 续发 展所 具 有 的 比较 优势 , 而对 学 校发 从
展 目标 进 行 的 系 统 决 策 活 动 。


职 技 高 师 定 位 的 意 义
才 培 养 模 式 等 都 将 根 据 新 的教 师 教 育 体 制 或 模 式 进 行 全面 的 战术 、 略 调 整 ; 一 方 面 , 于 职技 高 师 战 另 由
行 机 制 , 括 培 养 目标 、 学 形 式 、 学 管 理 以 及 人 包 教 教
发 挥 的功 能 。具体 地 说 , 指 学校 根据 社会 人 才市 是
场 需 求 , 观 分 析 自身 发 展 所 处 的 环 境 , 括 面 1 客 包 临 的 挑 战 和 机 遇 , 定 自身 在 整 个 高 等 教 育 和 经 济 社 确 会 所 构 成 的 大 系统 中潜 在 的生存 、 展 空 间 , 及 发 以
点 。 持 战 术 利 益 与 战 略 利 益 相 统 一 、 实性 与 超 越 性 相 统 一 的 原 则 , 找 最 佳 发 展 方 向 。 职 坚 现 寻
技 高师的 战略 定位 应 是 , 以研 究 生 教 育 为 先 导 , 本 科 教 师教 育 为 主 体 , 教 师 教 育 与 非 教 以 以 师教 育 为 两翼 , 前 培 养 教 育 和 各 类 继 续 教 育 协 调 发 展 , 职 立足 区域 , 向 全 国 。 面
( ) 一 坚持 有 所 为 与 有 所 不 为 相 统 一 的 原 则
任何 一 所 高校 ,即使 是知 名 度 极 高 的学 校 , 也 不 可 不 切 实 际 地 确 定 自己 的 目标 , 而 只 能 采 取 有 所 为 、 所 不 为 的 策 略 , 在 对 学 校 自身 所 处 的 主 客 观 有 即 环 境 进 行 慎 审 考 量 后 ,对 自 己 的 可 为性 作 出 正 确 判
要 求
展 的不成 熟 性 , 得 其 “ 有不 可 替代 性 ” 地 位 受 使 具 的 到 了 挑 战 和 冲击 ; 外 , 论 是 从 理 论 探 究 还 是 从 办 此 无 学 实践来 看 , 技 高 师要 更 好 地适 应 职业 教 育 师 资 职
队伍 建设 的需 要 , 具 有 竞 争 力 , 必 须 主 动 进 行 并 就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改 革 , 这其 中很 重要 的是 必须 反 而 思 办 学 历 程 , 自身 的定 位 进 行 再 认 识 。 对 二 、 技 高 师 定 位 的 基 本 原 则 职
职 技 高 师 是应 我 国 大力 发 展 职 业 教 育 之 需 而
创 设 。它 经 过2 多 年 的发 展 , 累 了一定 的办学 经 O 积 验 , 职 业 教 育 的 大 发 展 作 出 了 积 极 的 贡 献 , 由 为 但
于职 技 高 师 起 步 较 晚 , 会 认 可度 低 , 加 上 原 有 社 再 师 范 教 育 体 制 缺 陷 的 日益 显 露 , 使 其 发 展 困 难 重 致 重 。职 技 高 师 如 定 位 不 准 、 目发 展 , 其 生 存 和 发 盲 则
是 在 怀 疑 的 目光 、 议 的 环 境 中 艰 难 前 行 , 加 上 发 争 再
( ) 确 定 位 是 职 技 高 师 实现 科 学 发 展 的 重 一 准
要 前提
担 负 着 为 中 、 等 职 业 学 校 和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培 高 养 高 水 平 师 资 以 及 各 类 高 级 应 用 型 人 才 的 职 技 高 师 , 须 坚 持 科 学 发 展 观 , 竞 争 激 烈 的 大 市 场 中 必 在
展空 间会越 来越 小 。
师 ” 的 办 学 定 位 , 质 是 确 定 其 在 整 个 高 等 教 育 系 ) 实
统 , 其 是 在 教 师 教 育 系 统 中 所 应 处 的 位 置 以及 应 尤
( ) 确 定位是 教 师教 育体制 改 革 的需要 三 准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在 《 于 深化 教育 改 革 全 面推 关 进素 质教 育 的决定 》 中指 出 : 要 调 整 师 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 校 的 层 “ 次 与布 局 , 励 综合 性 高等 学 校参 与培 养 中小 学 教 鼓 师 的 工 作 ,探 索 在 有 条 件 的综 合 性 高 等 学 校 中试 办 师 范 院 校 。 这 就 意 味 着 职 技 高 师 将 面 临 来 自多 方 面 ” 的挑 战 , 方 面 作 为 师 范 院 校 , 现 存 的教 师 教 育 运 一 其
Ge e a .61 n rlNo4
我 国职 技高 师院校 发展 定位研 究
马建 富
( 苏技 术 师范学 院 江 教育 学 院 , 苏 常州 江 2 30 ) 10 1
摘 要 :科 学 定 位 是 职 技 高 师 院 校 生 存 与 实现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前 提 。 职 技 高 师 必 须 立 足 院 校 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