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思想品德第17课第一框

合集下载

2018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八单元生活在依法治国的国家第17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走依法治国之路)1六三制.

2018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八单元生活在依法治国的国家第17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走依法治国之路)1六三制.
思考:实施依法治国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重要意义?
找学生回答或老师总结得出:
只有实施依法治国,用法律来引导、规范、制约和保障,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进行,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弊端才能得到有效的预防和遏制。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探究活动三:
2017年2月14日19时20分许,3名暴徒在皮山县城某小区内持刀砍杀群众,公安便民警务站民警一分钟内迅速处置,当场击毙3名暴徒。案件造成10名群众受伤。其中,5人因伤势过重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5人正在全力救治.
(二)法治则国兴(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课件呈现案例材料,提出问题,学生看材料思考问题,老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综合多位学生的回答,得出正确结论。
探究活动一:
据报载,安徽省某市某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某,因选举拉选票,干涉人大代表自主表达选举意志,受到严肃查处,并被选民和区人大常委会依法罢免其人大代表、副主任职务。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理解依法治国的意义。只有认识到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公民才能自觉自愿地守法,才能为下一节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奠定思想基础,所以说是重点。
教学
难点
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市场经济、文化建设、社会稳定、民主政治4个方面,这4方面尤其民主政治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对民主政治认识模糊,在此基础上,课本单独有一段指出依法治国是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那更是理论性强而且高度抽象,但课本没做任何的解释。这一部分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所以是难点。
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依法治国在哪方面的作用?为什么?
四、课内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当堂检测:(见课件略)
六、课后作业:见绩优学案p53---54页1-----5题。

八年级思品17.1

八年级思品17.1

泉林初级中学备课教案上课时间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课题第17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1框走依法治国之路课型新授主备教师课程标准三、3.2 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学习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

(二)能力:增强在日常生活中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

(三)知识: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

重点难点依法治国的含义、基本要求及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为本课重点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辩论法,阅读归纳法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下搜集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依法治国的案例,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双边活动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话题引领、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违法犯罪案例:偷盗、抢劫、制假售假等,学生看后,教师及时引导:怎样才能消灭这些现象?从而让学生明确我们要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走依法治国之路,导入新课。

(二)共同探讨:什么是依法治国教师提出问题:我们都愿意生活在一个和谐、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活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究竟什么是依法治国呢?有的同学是这样认为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违法犯罪案例导入新课。

师生探讨什么同学甲:依法治国就是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同学乙:依法治国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你同意这两位同学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看完这两种观点后,教师组织学生在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这两种观点分组讨论什么是依法治国。

教师进行简要总结:通过讨论,我们充分认识了依法治国的含义: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第二,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是宪法和法律;第三,依法治理的重点是国家公职人员;第四,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并简要说明理由。

第17课第一框题【走依法治国之路】

第17课第一框题【走依法治国之路】
情景感悟
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窃 案,久查未决。忽有人来告发,使案成功告 破。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该人却要求开恩, 从轻处罚窃羊贼,因为那人是他父亲。“什
么?你竟敢告你父亲?”国王怒道。
“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不忠,不忠自 己的父亲,即犯国法,犯法则死!”国王说道。 可怜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
1.认识依法治国的涵义
2.依法治国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 的重 条件 。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 重要保障。
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1.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 2.明确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请思考:国王的判案是“人治”还是 “法治”?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法律执行到位,国家就治理好, 法律松弛则国家就混乱。
箭口初中柳吉臻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的意义。 2.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 从行动上自觉依法维护社会秩序。 3.增强法律意识,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历史重任。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 Nhomakorabea国走


发展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依法治国的
重要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苏人版八年级下册第16-17课自学提纲

苏人版八年级下册第16-17课自学提纲

苏人版八年级政治(下册16-17课)自学提纲第16课第一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1、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2、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专门法律是:《》。

这部法律是年制定的并于起实施的。

上述法律的颁布的意义:3、我国法律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享有、、、、、、、和、。

(共9项权利)4、安全权主要包括哪两方面的安全?5、什么是知情权?6、公平交易权是指7、求偿权是指:第16课第二框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1、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的正确途径有:(1)(2)(3)(4)(5)2、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机构有哪些?3、全国消费者统一投诉电话是4、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仲裁方式解决消费争议的前提条件是:5、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仅需要有关部门保护就可以吗?为什么?第16课第三框做个成熟的消费者1、消费者怎样才能做一个成熟的消费者?(避免受侵害的有效方法)(1)消费者应当努力掌握(2)进行消费后,消费者应主动索要(3)消费者要尽量到购物,少购的物品(4)消费者要善于识别各种陷阱,提防上当受骗。

2、价格游戏的实质是什么?3、在日常生活中消费陷阱的表现有:(1)优惠、虚假广告(2)价格游戏(3)强制规定4、做个成熟的消费者有何重要意义?第17课第一框法律保护公民隐私1、什么是隐私?2、什么是隐私权?3、公民的隐私权属于公民权利的一种4、公民的隐私权主要包括:(1)(2)5、公民隐私权、财产权和其他权利和自由的象征是6、执法机关进入民宅时应遵守的原则是:首先要其次要7、手机偷拍是属于侵犯公民权的表现第17课第二框学会尊重他人隐私1、是现代社会所应当遵循的起码文明规则。

尊重个人和是相互尊重的重要内容。

2、尊重他人隐私的表现有哪些?(1)(2)3、如何看待父母、老师翻看学生抽屉、看日记的行为?4、一个人能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为什么?5、有没有绝对的隐私权?为什么?第17课第三框保护自己的隐私1、个人的信息资料属于民法上保护的范畴。

山东省烟台市黄务中学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七课 第一框 走依法治国之路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

山东省烟台市黄务中学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七课 第一框 走依法治国之路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

第一节走依法治国之路【学习目标】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图片展示法等。

【环节一】自学精读教材正文及层次标题,粗读链接及小字,阅读上述学习目标及导学问题,用铅笔初步整理在课本上目标定向1、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

2、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

阅读材料:【环节一】自学尝试精读教材正文及层次标题,粗读链接及小字,阅读上述学习目标,用铅笔初步整理在课本上导学问题:1、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2、(1)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2)依法治国的核心、主体、内容、地位、依据各是什么?(3)依法治国对国家公职人员和公民提出了什么要求?(4)、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5)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用法律来。

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进行。

(6)社会的文明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7)是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实行是维护长治久安国家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也是最重要、最可靠的保障。

3、阅读课本49页议一议:水资源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透过我国的依法治污治水,我们能明白什么道理?4、我们一起分析判断:“法令兴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知识体系建构图:【环节二】研学---小组合作研讨对知识的理解,并交流相关事例【环节三】示学----交流展示: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学生认真听讲,组内成员还可以补充。

点拨引领:教师就讲解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强调当堂训练:学生记忆背诵【环节四】反馈检测一、我选择(下面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1、()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C、依法治国D、以德治国2、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首师大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17课《遭遇侵害靠法护》精美课件

首师大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17课《遭遇侵害靠法护》精美课件

—偷窃他人的财物。久而久之,这个学生“摇身”变成了
惯偷,一名优秀学生因“保护自己”演变成一个问题少年。 ●这个学生“保护自己”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探究新知
打击报复不可能使自己的权益得到维护,因为报复行为 是违法犯罪行为,同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遭遇不法侵害后,我们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采取非
法手段进行报复,应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资源链接
人民调解属于诉讼外调解的一种。它是指在人
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 章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 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 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
探究新知
受到不法侵害后,我们要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 的合法权益。一是通过非诉讼途径解决,这是维护
我的摘抄:
案例分析: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小强是一名在校学生,一天他骑着新买的自行车上街买文具, 从商店出来发现自行车被盗。这时小强应该( B ) A、自己去偸一辆别人的车,以弥补自己的损失 B、迅速报警,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C、自认倒霉,回家去 D、为避免父母责骂,到同学家去住
课堂检测
护组织,或向公安机关求助。
事例探究
某校学生李某天天被敲诈。李某家境较好,一些“捣蛋”学生看
着眼红了,就将“李某家境好且胆子小”的情况告诉了校外“大
哥”。一天放学后,“大哥”把李某拉到学校周边的小巷子,胁迫 他每星期上交50元钱,否则将打断他的腿!李某听了很害怕,每星 期按时把50元钱交到“大哥”手上。“大哥”觉得这钱太容易到手 了,索性要求他每天按时给钱。面对“大哥”的威胁,李某忍气吞
声,不敢告诉父母,也不敢告诉老师,为此他不得不经常偷家里的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17课第1框《走依法治国之路》导学案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17课第1框《走依法治国之路》导学案

第17课第1框《走依法治国之路》导学案教师寄语:法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

一、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

2、能力:增强在日常生活中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

3、知识: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依法治国的意义学习难点:依法治国的含义三、学习方法:1.问题驱动式反转谐振课堂法四、自主学习,问题导航1、依法治国的含义?2、依法治国的意义?五、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探究一,情景感悟1、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窃案,久查未决。

忽有人来告发,使案成功告破。

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

该人却要求开恩,从轻处罚窃羊贼,因为那人是他父亲。

“什么?你竟敢告你父亲?”国王怒道。

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不忠,不忠自己的父亲,即犯国法,犯法则死!”国王说道。

可怜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

请思考:国王的判案是“人治”还是“法治”?2、一名父亲将他作恶多端,横行乡里的儿子打死,父亲认为自己为国家和社会出掉了一个毒瘤,村民称赞父亲是“大义灭亲”。

村民得知此事纷纷奔走相告,并开始给有关部门写信请求赦免谢永贵。

有800余名村民在信上签字。

思考:是否因为父亲为国家和社会出掉了一个祸害就可以不处罚他呢?判决结果:法院以故意杀人罪(视犯罪情节从轻判处)判处这名父亲有期徒刑5年。

由此看出,我国是“人治”还是“法治”的国家?总结:你认为什么是依法治国呢?探究二,读案例,谈启示案例一: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

2012年3月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作关于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说明,关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的说明。

中考政治八年级第17课时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课件_97

中考政治八年级第17课时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课件_97
过程的监控等
重难点突破
考点1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例1】读中国铁路运输略图,请你为广州的青青同学外出旅游出谋划策。
• (1)如果想去香港旅游,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乘汽__车______。
• (2)如果想去上海旅游,最节省费用的交通工具是乘________,但是必须
有充足的时间。
轮船
• (3)在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情况下,又想节约时间,如果想去乌鲁木齐,应 选择的交通方式是_航__空___。
教材体系
考点聚焦
考点拓展
第17课时┃ 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
3.失去公平的 危害?
4.怎样认识公 平的相对性?
①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产生不公平感觉,就 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产生报复行为;
②会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导致关系恶化, 合作不能进行;
③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影响社会的长治久 安。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公平总受到一定 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 现象。
问题
解读
1.什么是正义行为? 什么是非正义行为? 正义的要求是什么?
(1)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 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 是正义的行为。
(2)凡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 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
(3)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要 尊重人的生命权,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1)面对不公平的现象,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 用合法的手段,求得问题的合理解决,以谋求最大限度 的公平。
(2)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 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3)崇尚公平、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 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思想品德(苏人版)
第17课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
第一课时:法律保护公民隐私
一、设计依据
1.课程标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2.教材内容:
(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公民个人隐私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法律关注的问题,法律对公民的隐私予以保护。

(2)难点: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的理解及运用,并转化为自觉维权的行为。

3.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法律意识,认识到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能自觉用法律维护隐私权,自觉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2)知识:理解稳私和隐私权;了解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的有关规定;了解侵害公民隐私权的行为表现。

(3)能力:理解法律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有关规定,并能自觉依法维权,具备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4.教学方法:情境设计、问题讨论、阅读感悟。

5.教学用具:多媒体。

二、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应符合课改的理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展开为主线,把学生置入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教材,查找有关法律规定;教师围绕教学的重点内容设置情境,由情境话题展开课堂讨论,在师生、生生合作中明理导行;学生用所学知识剖析社会现象和反思自己的言行,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言行。

三、设计过程
(一)人人有隐私
阅读材料,感受隐私: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几节课中,学习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新的内容。

先请同学们看两则情景:
情景一:明明和是好朋友,明明将自己的日记给晓晓看,并要求为其保守秘密,但晓晓却公开晓晓日记的内容。

明明对晓晓的不守信用很气愤。

情景二:李海无意中知道了好朋友吴军的QQ号和密码,他偷偷地查阅了李海的QQ聊天记录,并把其中好笑的事情讲给其他同学听,使李海很难堪。

感悟交流:同学们,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可以说说自己隐私被泄漏的经历,也可以说说其他人的经历,通过交流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师总结:这里涉及到隐私问题。

其实人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秘密,因为它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影响着一个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八年级思想品德第17课第一框题《法律保护公民隐私》。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谁动了我的隐私》
(二)播放视频:《谁动了我的隐私》
1.学生观看一段视频。

2.教师:视频中的很多名人在电话号码被公开后遇到了很多麻烦。

那么什么是隐私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多媒体)隐私,指个人心理、生理以及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秘密。

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私人信息;(如:收入情况、电话号码、健康状况等)2、个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会生活);3、私人空间(如:日记、书包、住宅、通信等)。

这些内容都属于公民个人不愿意为人所知的私人秘密。

公民的隐私受法律保护,公民享有隐私权。

(三)有关法律规定:
教师: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介绍我国有关法律对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具体规定:(多媒体呈现)
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教师:另外,我国的《民法通则》对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也有相关规定。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隐私法,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定《隐私法》进一步保障公民的隐私权显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什么叫隐私权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多媒体)所谓隐私权,是指公民隐瞒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未经本人允许不得将其公开的权利。

教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就属于侵犯别人隐私权了呢?
学生讨论回答:时间三分种。

教师: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行为属于侵犯隐私权,请同学来读一下(多媒体呈现):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7.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8.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四)情境创设:
1.播放歌曲时教师:“每个人的家庭就是自己的一座城堡。

”家是私人生活的领地,是公民最安全、最隐秘、最独立的“私家天地”,也是公民隐私权、财产权和其他权利和自由的象征。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这既是一个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人权理念和准则,也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探究一则案例:(多媒体)一天深夜,某地公安派出所以“治安巡查”为名,在无搜查证的情况下,对某小区住房进行全面搜查。

有人认为该派出所的行为是合法的,因为他们有搜查权;有人认为派出所的行为是非法的,因为他们没有依据法定程序搜查。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请做好记录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国的宪法明确规定:(多媒体)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即使是警察执行公务,也要按照法定程序。

进入民宅,首先要有法律的明确授权,这是行政机关执法的前提条件。

其次要遵循正当程序,这是行政机关执法必然要求。

2.网络材料谈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教师:现在大家明白了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那么公民的内心秘密是否可以窥探呢?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小张的心情。

案例:(多媒体呈现)父母是否应该拆看学生信件
小张在某中学读初三,平时学习认真,成绩优异。

可近来常常课堂注意力不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老师和父母都很着急。

某日班主任老师发现有一封寄给小张的信件,于是将此信转交给小张父母。

小张的父母想了解一下小张的情况便私自拆阅了他的信件。

小张对此事非常气愤。

教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的看法:小张的父母是否应该私自拆阅小张的信件?为什么?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呢?
教师总结:法律保护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和保护自己的隐私和隐私权,给心灵也安一个家!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第十七课第一框题:法律保护公民隐私。

通过学习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隐私和隐私权;知道公民的住宅受法律保护、公民的通讯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同时也要尊重他人隐私。

(六)课后实践探究升华:播放视频《手机街头偷拍》
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日益丰富,隐私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科技手段和现代传媒的普及使猎取他人隐私,满足好奇心理,或达到商业及政治目的的社会现象已屡见不鲜。

因此,在保护隐私上,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

最后再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可拍照手机对个人隐私权、肖像权带来威胁,应当加以限制。

请同学们课后尝试给可拍照手机制定一些限制性规则,以保护人们的隐私。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