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海派诗人为新诗贡献了什么

合集下载

中西诗歌艺术结合的宁馨儿

中西诗歌艺术结合的宁馨儿

中西诗歌艺术结合的宁馨儿【摘要】闻一多是中国著名的新诗理论家,《忘掉她》是闻一多提倡诗歌中西结合的典型代表,也是闻一多的新诗“三美”理论的完美体现。

本文尝试从意象、意境、形式等方面分析外洋诗对《忘掉她》的影响,以及中国新诗特征的体现。

【关键词】闻一多;萨拉·蒂丝黛尔;新诗;“三美”理论闻一多不但是杰出的爱国诗人,而且是著名的新诗理论家,是一位联结中国古代诗、西洋诗和中国现代诗的诗人,他提倡“不要做纯粹的土地诗,但还要保存本地的色彩,不要做纯粹的外洋诗,但又尽量的吸收外洋诗的长处,要做中西艺术结婚产生的宁馨儿”。

他的诗既在诗艺形式上向英美19世纪乃至20世纪诗歌做有意识的趋向;另外又在审美情趣上向中国传统诗歌做回归,以此达到其所希望的艺术体范。

闻一多《忘掉她》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六年,为悼念自己四岁的爱女立瑛而作,那时的新诗还可以说只是诗苑中一株柔嫩的小芽。

闻一多的诗明显地受到美国女诗人萨拉·蒂丝黛尔Sara Teasdale(1884-1933)《忘掉它》(Let it Be Forgotten)的影响。

原诗仅两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翻译为:忘掉它,像忘掉一朵花,像忘掉炼过黄金的火焰,忘掉它,永远永远。

时间是良友,他会使我们变成老年。

如果有人问起,就说已忘记,在很早,很早的往昔,像花,像火,像无声的脚印,在早被遗忘的雪里。

《忘掉她》就是这样的宁馨儿,可以从意境、诗题意象、形式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忘掉她》受外洋诗的影响。

一、外洋诗歌的影响美国女诗人萨拉·蒂丝黛尔是一位抒情诗歌者,她的诗的题材,大都是咏叹爱情的幻灭、韶华的早逝、往事的追怀等等。

“Let it Be Forgotten”是她的中年之作,内涵仍不脱“伤逝”的范围,但那“忘掉”、“忘记”、“遗忘”的反复咏唱,那像朵花、像把火、像只无声的脚印的博喻,以及那小夜曲式的轻柔的诗体都成功地传达出凄清落寞的情调,显示出含蓄有致的韵味,这首诗的意境恰恰符合闻一多刚失去爱女的心境,两首诗在感情表达上是相通的,给人一种伤感悱恻、哀婉缠绵的情绪,并且渲染了一种神秘朦胧的氛围,同时都暗示了韶华易失,生命中的死亡意识。

【最新2019】《谈中西爱情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范文word版 (3页)

【最新2019】《谈中西爱情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谈中西爱情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谈中西爱情诗朱光潜各国诗都集中几种普通的题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伦。

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

中国诗言爱情的当然也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恩谊在西方诗中几无位置,而在中国诗中则为最常见的母题。

把屈原杜甫一批大诗人的忠君爱国忧民的部分剔开,他们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他们便不成其为伟大。

友朋交谊在中国诗中尤其重要,赠答酬唱之作在许多诗集中占其大半。

李杜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他们的来往唱和的诗有很多的杰作。

在西方诗人中像歌德和席勒,虽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朋友乐趣的诗却不常见。

这并非说,中国诗人不能深于情,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

西方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美貌,申诉爱慕者特多;中国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后,所以最好的往往是惜别、怀念和悼亡。

西诗最善于“慕”,但丁的《新生》是“慕”的胜境。

中国诗最善于“怨”,《迢迢牵牛星》是“怨”的胜境。

中国诗亦有能“慕”者,陶渊明的《闲情赋》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慕”每流于“荡”,如《西厢》的“惊艳”和“酬韵”。

西方诗亦有能“怨”者,罗塞蒂的短诗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怨”每流于“怨”,如拜伦的《当我们分手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是诗的一个很高的理想。

中西情诗词意往往有暗合处。

赫芮克的《劝少女》绝似杜秋娘的《金缕曲》。

但是通盘计算,中西诗风味大有悬殊。

大体说来,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张胜,中诗以简隽胜。

在西方情诗中,我们很难寻出“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的境界;在中国情诗中,我们也很难寻出莎士比亚的《当我拿你比夏天》的境界。

通则都有特例。

中诗虽较西诗委婉,但也有很直率的。

大约国风、乐府中出自民间的情诗多自然流露。

浙江省高中语文 美籍华人巨著《花鼓歌》中的文化碰撞素材 苏教版

浙江省高中语文 美籍华人巨著《花鼓歌》中的文化碰撞素材 苏教版

美籍华人巨著:《花鼓歌》中的文化碰撞从国籍来说,王戚扬是一个美国人,但是他从内至外都散发着中国味道。

虽然年轻的时候从战乱的中国移民到了美国,但是就算是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也不愿意入乡随俗。

他不愿意穿西服、不愿意儿子跟外国女人交往、不愿意看西医,不愿意跟银行打交道。

他从内至外都在刻意排斥着美国。

甚至活动范围也仅限于唐人街的那短短几百米,久而久之,他跟两个儿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父子之间因理念之差变得形同陌路。

《花鼓歌》以一家美籍华人在美国的家庭生活为主线,将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碰撞和摩擦具体体现出来,表现了美国华人在两种文化交汇中的艰辛和迷茫。

小说深刻描绘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两代人的冲突,人物个性鲜活,不仅被拍摄成好莱坞电影,还曾改成舞台剧,在纽约百老汇、伦敦宫殿剧场等连演六百场,至今经久不衰。

黎锦扬先生也因此一跃成为二次世界战后最早一位以英语撰写中国人题材,并成功打入欧美社会,享誉西方文坛的华人作家先驱。

此外,《花鼓歌》也成功地扭转了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让西方人开始抛弃偏见,重新审视唐人街和中国人。

因此,论及在海外华人中的历史地位,《花鼓歌》当数第一。

他大儿子王大正值而立之年,风华正茂,学识渊博,是政治学博士,但是感情方面因为美籍华人妇女严重稀缺,父亲又不同意跟外国女人交往而长期单身;工作方面也因父亲反对他做体力劳动而无所事事,只能永无止境地待在学校里。

看到周围的同伴都找到了外国女友,找到了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他自卑之余对父亲的痛恨也逐渐加深。

小儿子王山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从小就在美国长大,已经完全适应了美国化的环境和生活,他痛恨中餐,喜欢汉堡;痛恨《四书》,酷爱足球。

而这些却恰恰是父亲完全接受不了的因素,父子俩的关系剑拔弩张……作者黎锦扬出身书香门第,家族与齐白石为世家之交。

家中八个兄弟,史称“黎氏八骏”,大哥黎锦熙是国学大师;二哥黎锦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聂耳是他的高徒,周璇是他的门生;三哥黎锦曜是采矿专家;四哥黎锦纾是教育专家;五哥黎锦炯是著名铁路桥梁专家;六哥黎锦明是作家,与郁达夫、茅盾为挚友,为鲁迅激赏;七哥黎锦光,著名音乐家,写出过脍炙人口的《采槟榔》、《送你一枝玫瑰花》;黎锦扬排行最小,却是美国华裔文学泰斗,其作《花鼓歌》成为美国百老汇经久不衰的保留剧目。

中国现代文学期中考试(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期中考试(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期中考试答案(考试范围:第一章、第二章)一、填空题1.《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2.问题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3.《繁星》《春水》4.《雷雨》《日出》5.左翼海派二、名词解释1.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东北开始涌现一批创作以抗日为主题的小说家。

他们是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白朗、罗锋、骆宾基等人,时称为“东北作家群”。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2.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等。

3.诗歌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

“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4.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5.《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新月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新月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新月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新月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风格创新。

新月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之一就是在诗歌风格上
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他们以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诗歌形式的
革新,让中国新诗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面貌,也拓宽了诗歌的创作和
表达空间。

2. 独立意识。

新月派尤其强调独立精神,反对附庸和束缚,鼓
励个性化、自由化的表达方式。

他们的诗歌表现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对社会和时代的关切,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视角。

3. 文化创新。

新月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还体现在他们对传统文
化的创新和再现。

他们不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更
以自己的方式将其融入到了现代诗歌的创作中,使传统文化更加活跃
和现代化。

4. 线下活动。

新月派除了在文学创作上的贡献,他们也重视线
下文学活动的组织和推动,积极参与演出和举办各种文学活动,将自
己的诗歌传递给更多的人,并且也鼓励其他诗人一同创作和探讨。

重庆市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重庆市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重庆市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予我无所栖.(qī)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

B.蝉虫多年在黑暗的地下修炼,最终换来响彻四周的引吭.(háng)高歌;蚌壳强忍沙粒磨砺的巨大痛楚,最终化为美丽的珍珠。

C.母爱是博大精深的史诗,雨果说母爱的手臂是由温柔做成的,孩子们在其中酣.(gān)睡。

D.槐花满满的一树雪白,袅.(niǎo)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

2.下列加点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09年7月1日,学贯中西、德高望众....的季羡林、任继愈走了,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遭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学界同悲、举国痛惜。

B.美丽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特长”,所以平凡的你不必自卑,即使是黯然..失色..的岁月,一样会被你的“特长”映亮。

C.凭借“健康重庆”建设的丰硕成果,我市在2014年第五届全国体育大会的主办权竞争中略胜一酬....,成为赢家。

D.5月9日,“蓝色经典——天之蓝”杯第14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团体总决赛落下帷幕,空政文工团代表队荣鹰..一等奖。

3.下列加点的文字用括号内的词语替代后,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3分)A.上海世博会以其雄伟的场馆,多元的文化,高新的科技及全球最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打造着无与伦比....的梦幻世博。

(无可比拟)B.实力超群的中国女子羽毛球队不可思议....地输给韩国队后,主教练李永波坦言:“年轻就要付出一定得代价。

”(不可想象)C.经典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对提升修养、陶冶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不可怀疑)D.如果醉驾者在一起起车祸面前还无动于衷....,无疑会成为极其危险的人。

(不动声色)4.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根据提示加以改正。

(4分)与发达地区相比,①重庆中小学生存在矮个多、胖墩多、近视眼多等。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精选试题 第6-2课 《再别康桥》 (含解析)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精选试题 第6-2课 《再别康桥》 (含解析)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精选试题第6-2课《再别康桥》(含解析)第二单元6.2《再别康桥》1.(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河畔(pàn)____________ 漪沦(qí)____________ 青荇(xìng)B.绮(qǐ)____________ 浮藻(fú)____________ 长篙(gāo)C.荡漾(yàng)____________ 笙箫(shēng)____________发酵(jiào)D.漫溯(sù)____________相形见绌(chù)____________锲而不舍(qiè)2.(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碾压/辗转保姆/永保青春堤堰/偃旗息鼓B.推诿/枯萎炕头/引吭高歌浆洗/奖掖提拔C.佼美/矫健瓦菲/雨雪霏霏赡养/高瞻远瞩D.欺侮/诲暗苔藓/怡然自得沉沦/天伦叙乐3.(2020·甘肃·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 )(1)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________里放歌。

(2)如果青蛙耐不住________,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3)接连在原是________的亚洲的土地上。

(4)在幽深的谷里________最含蓄的悲哀。

A.灿漫寂寞荒芜隐着B.斑斓寂寞荒凉隐着C.斑斓冷清荒凉藏着D.烂漫冷清荒芜藏着4.(2022·湖南·安化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说来很惭愧,我对国际问题一窍不通,写起国际问题文章来,只是信手拈来,哪里有什么真才实学?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

2020年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展开为一个历史变迁和衍化的过程。

在早期,中国哲学除了先后传播于周边区城,对世界的其他区域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影响。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文化传统(包括西方文化)之间,主要表现为空间上的并存关系,而没有内涵上的实质交流和互动。

到了明清之际,情况开始发生某些变化。

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开始把西方文化,即古希腊以来欧洲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和科学思想,包括基督教思想介绍、引入到中国。

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将中国古代的若干典籍,首先是儒家的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

17世纪的时候,儒家经典已被比较完整地剖译成拉丁文,并渐渐为当时主流的西方思想家们所关注。

在欧洲,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不如中国人,而且,“中国哲学比古希腊人的哲学更接近于基督教神学”。

考虑到莱布尼茨时代基督教神学在欧洲仍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一评价无疑是相当高的。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同样表现出对中国哲学的多方面肯定。

伏尔泰指出:“中国的儒教是令人敬佩的。

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这里无疑有见于中国哲学(包括学)内在的理性精神。

反观那一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对于传教士介绍的西方思想观念也给予了某种关切,但即使对天主教思想表现出某种认同和肯定的徐光启,也将主要的兴趣放在几何学等科学知识上。

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言,徐光启时代的中国哲学家感兴趣的,主要是其中与几何学比较接近的、形式层面的逻辑学,对其形而上学、伦理学,则很少问津。

王夫之认为:“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实測为得之。

”这看法无疑受到西方实测之学的影响,但在哲学层面,却很难看到王夫之对西学总体上的正面评价。

可见,明清之际重要的中国思想家,从徐光启到王夫之,对西学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但他们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西学中科学与技术的层面,如历法、数学、实测之学,等等,对于哲学层面的普遍思想内涵、价値观念,在总体上并没有给予实质上的肯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海派诗人为新诗贡献了什么
核心提示:1936年,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在上海创办《新诗》杂志,它成为海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园地,把海派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诗》杂志主要作者有艾青、李白凤、金克木、林徽音、陈江帆、徐迟、曹葆华、周煦良、梁宗岱等;所发表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在海派诗歌的形式方面有较多的探究。

《新诗》杂志由新诗社发行,于1937年7月停办,系当时我国最负盛誉的诗刊之一。

海派诗歌在中西文化的剧烈碰撞中孕育,因“博采众长”而成熟。

可以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不少著名海派诗人,都是从我国古典诗风中吸取营养,并把晚唐诗人婉约、含蓄和朦胧的抒情手法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互相糅合在一起,来从事自己的诗歌艺术创造的。

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曾取得辉煌成就。

然而,近代以来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僵化,所用的词汇同人们的口语明显脱节,形式上的各种严格限制使之难以反映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生活。

因此,倡导新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早开始,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些新诗作者吸取我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有益营养,对新形式、新格律的创作大胆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艺术潮流,此乃海派诗歌的先声。

到上世纪20年代末,上海跃为与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美国纽约齐名的现代大都市,也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这对海派诗歌的生成起着催化作用。

1932年5月,施蛰存受上海现代书局之托主编的《现代》杂志创刊,标志着海派诗歌已成气候。

《现代》杂志直白地申明:“《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

”这一小段话接连用了六个“现代”,清晰地点出海派诗歌的精髓。

郁达夫也在《现代》杂志发表文章谈及:“新的感情,新的对象,新的建设与事物,当然要新的诗人才歌唱得出,如以五言八韵或七律七绝,来咏飞机汽车,大马路的集团和高楼,四马路的野鸡,机器房的火夫,失业的人群等,当然是不对的。

不过,新诗人的一种新的桎梏,如豆腐干体,十四行诗,隔句对,隔句押韵体等,我却不敢赞成,因为既把中国古代的格律死则打破了之后,重新去弄些新的枷锁来戴上,实无异于出了中国牢后,再去坐西牢……”他热切地呼唤现代大都市的“新诗人”——海派诗人,用海派诗歌来反映“新的建设与事物”;既不赞成墨守成规,也不赞成对外国诗歌形式进行简单的平移。

正因如此,《现代》杂志的诗歌栏目积极提倡“兼容并蓄”的海派风格,许多作品都具有创新、变异、时髦的特质。

《现代》杂志出至1935年5月停办,其间在该刊发表诗歌的有30余人,如戴望舒、施蛰存、艾青、何其芳、李金发、宋清如、徐霞村、林庚、陈江帆、金克木、路易士、禾金、邵洵美、徐迟、伍蠡甫、杨世骥、舍人、洛依等。

若论及海派诗歌创作的代表人物,则首推戴望舒,他在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的《雨巷》把我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象征派的长处结合起来,实现“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之统一,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此后又出版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等,因而当时施蛰存在信中称他为“诗坛的首领”,并说:“有一个南京的刊物说你以《现代》为大本营,提倡象征派诗,现在所有的大杂志,其中的诗大都是你的徒党”,“徐志摩而后,你是有希望成为中国大诗人的”。

1936年,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在上海创办《新诗》杂志,它成为海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园地,把海派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诗》杂志主要作者有艾青、李白凤、金克木、林徽音、陈江帆、徐迟、曹葆华、周煦良、梁宗岱等;所发表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在海派诗歌的形式方面有较多的探究。

《新诗》杂志由新诗社发行,于1937年7月停办,系当时我国最负盛誉的诗刊之一。

海派诗歌在中西文化的剧烈碰撞中孕育,因“博采众长”而成熟。

可以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不少著名海派诗人,都是从我国古典诗风中吸取营养,并把晚唐诗人婉约、含蓄和朦胧的抒情手法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互相糅合在一起,来从事自己的诗歌艺术创造的。

具体地分析,海派诗歌有以下特色——
一、摹写都市景观,反映现代生活。

施蛰存曾在《现代》杂志载文指出:“各种各样的独特形态:汇集着大船舶的港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场,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飞机的空中战,广大的竞马场……这种生活所给予我们的诗人的感情,难道会与上代诗人从他们的生活中所得到感情相同吗?”不断变化的都市景观和现代生活,确实给海派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野。

如徐迟的《都会的满月》,把“有着立体的平面的机件”的大自鸣钟,比喻为“贴在摩天楼的塔上的满月”;艾青的《搏动》,把灿烂的霓虹灯比作“都市的夜光之海”,同时道明它给人“太重的积压”。

它们通过夸张的手法,把都市景观描绘得极为生动。

再如路易士的《时候》,记述灯红酒绿的舞场,说扭动着的男女似“棺盖开后的尸舞”;李金发的《余剩的人类》,刻画了一个拾荒的流浪汉,“想死在离别四十年的故乡”。

它们都用犀利笔触剖析都市生活,前者对有闲阶层的醉生梦死进行了鞭挞,后者对贫苦人群的饥寒交迫给予了同情。

二、表现潜意识,崇尚朦胧美。

杜衡以为,写诗仿佛“在梦里泄露自己底潜意识,在诗里泄漏隐秘的灵魂”;戴望舒则觉得,“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术语地来说,它底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跟隐藏自己之间”。

海派诗人常从西方现代主义(主要是象征派、意象派)那里吸取朦胧手法,借鉴可感意象,来发掘自己最深的内心世界。

如施蛰存的《嫌厌》,这样说:“我要向她附耳低语,/我们一同归去,安息/在我们底木房中,饮着家酿的蜂蜜,/卷帘着秋晨致残月”,“对于这神异的瘦削的脸,/我负了杀人的隐匿,/虽然渴念着,企慕着,/而我没有吩咐停车的勇气”。

它不直接给读者以冲击力,不求率真炽烈的情感表露,而是用暗示和隐喻来展现潜意识的流动。

再如戴望舒的《印象》,这样说:“是飘落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如果是青色的珍珠;/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它虽然已把“印象”意象化,但仍然带有“谜”的意味,让读者感到迷离闪烁,一片朦胧。

三、勇于冲破藩篱,刻意追求创新。

戴望舒的《诗论零札》可算是海派诗歌的艺术纲领,其中提出:“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抑扬顿
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种情绪的形式。

所谓形式,决非表面上的字的排列,也决非新的字眼的堆积”;“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妙的笔触描出来。

这种笔触又须是活的,千变万化的”。

海派诗人一开始就不满于我国诗坛现状,要求打破传统,创造一种新颖的“现代诗”。

海派诗歌在写作手法上,善于捕捉微妙瞬间,常呈现一种散文美,如洛依的《在公共汽车中》,就很精致:“幸而有灯光的昏黄,/荫蔽了初恋的脸红;/幸而有机声的震响,/掩护了初恋的呐喊……”它轻松地描绘了发生在车厢里的浪漫恋爱,读来余味悠长。

海派诗歌在用语上,常大胆而新奇,如施蛰存的《银鱼》,把菜市场的银鱼比喻为“连心都要袒露出来”的“初恋少女”;金克木的《生命》,把生命比喻为“九月里的蟋蟀声,一丝丝一丝丝的随着西风消逝去”;舍人的《结束一个程序》,说“虫声像长短的钉”;杨世骥的《某家》,把寂寞比喻为“老成的金鱼缸”里的“浓浓的绿水”。

它们既形象,又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所以,施蛰存曾说:“《现代》中的诗,大多是没有韵的,句子也很不整齐,但它们都有相当完美的‘肌理’(Texture)。


海派诗歌堪称老上海文坛的“骄子”,它的生成和发展完全与这个现代大都市的脉搏合拍。

抗战后,海派诗歌经过战火的洗礼,依然顽强生存。

由于诸多原因,海派诗歌曾沉寂多年,到上世纪80年代,与它有渊源关系的“朦胧诗”蓦然兴起,并一度在诗坛颇具声势。

近年,随着海派文化的升温,海派诗歌正重新崛起,并涌现了一些有知名度的海派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