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发展论(第2版)》笔记

合集下载

城市空间发展论

城市空间发展论

《城市空间发展论》读书报告傅孟涵(1063110222)摘要:《城市空间发展论》一书是由东南大学的段进教授所著,段进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城市空间发展方面的研究,他以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导,遵循由观念到方法,由深层次结构到显相形态,由宏观到微观,由规律到规划的逻辑思路进行论述,由浅入深,逐步搭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提出城市规划的核心及研究对象是空间,过去的物质空间规划的失败在于研究方法的错误,而不是研究对象的问题,因此城市规划仍然要以空间研究作为重点。

关键词: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发展论》一书是由东南大学的段进教授所著,段进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城市空间发展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团队以本书为基础,随后又研究出版了《空间研究》系列书籍,对城市空间发展进行深入阐述,影响较为广泛。

本书出版于1999年,正值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与此同时,对于城市规划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方面受雅典宪章和建筑学的影响,认为城市规划就是物质空间的规划,所谓的空间规划就是社会发展规划或经济建设规划在地域上的投影。

另一方面受西方战后在物质空间规划指导下新建的城市普遍出现的机械、丧失尺度、缺乏生活气息等诟病,以及《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发展提出的新观点的影响,认为城市规划重在研究并综合社会经济等因素。

以上两种争论延续至今,原因何在?《城市空间发展论》一书认为一方面是单纯的空间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这一巨系统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是重在研究经济社会方面的规划丧失了对规划的本质的把握。

这两者从对空间的关注这一极端走向了抛弃空间的而谈城市规划的另一个极端。

段进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吸取了国际上“发展理论”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在书中创造性地提出“城市规划的核心及研究对象是空间,过去的物质空间规划的失败在于研究方法的错误,而不是研究对象的问题,因此城市规划仍然要以空间研究作为重点。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构造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样,一般能够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所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一样种类。

(2)不一样种类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一样的功能区,列如住所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余种类的用地。

(3),1,住所区:城市中最为宽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而且分化出了高级住所区和中初级住所区。

高级住所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子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备齐备的地方。

初级住所区房子面积狭窄,常常散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邻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双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散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别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此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著名大公司的总部,能够供给金融、保险、旅行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互相齐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公司之间常常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公司多处于凑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用来部署其厂房和库房等设备。

2)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1)不一样功能区的散布和组合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也叫做城市地区构造。

不一样的城市,其内部空间构造是不一样的。

(2)城市地区构造模式主要有三种: 1 齐心圆模式:呈齐心圆状,一般有五个齐心圆组成,形成要素是地租要素。

2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向,其形状由交通要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跟着城市不停向外扩展,范围愈来愈大,原有市中心区因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堵等原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环绕不一样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一样,也决定着功能区的散布情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乡村的基本特征: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4、社会结构较单一5、能源使用多样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聚集规模差异2、生产效率差异3、生产力结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线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与进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象愈发明显3、城乡社会、经济以及景观和聚落都具有连续性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要素:1、物质联系2、经济联系3、人口移动联系4、技术联系5、社会作用与联系6、服务联系7、政治、行政组织联系城市社会经济的特点:1、工业和服务业可称之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2、城市社会的经济形式多样3、城市经济分为: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部类,和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内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非基本经济部类。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 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义为城市型居民点。

3. 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

4.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6.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7. 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8. 人工能源及加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

9. 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0.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11.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12.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和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3.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第⼀章1、城市的概念:城:“城,廓也,都⾢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

市:“⽇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退,各得其所”。

2、城镇与乡村的本质特征的区别:1)产业结构:城镇以⾮农业⽣产的产业为主2)⼈⼝规模:城镇⼈⼝规模⽐乡村⼤3)物质构成:城镇具有给排⽔﹑电⼒电讯﹑供暖供热﹑街道⼴场﹑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4)职能:城镇是⼀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化的的中⼼5)景观:城镇有⽐乡村⼤得多的⼈⼝密度和建筑密度3、城市的特征密集性:⼈的密集,物质和资本的密集,⽂化的密集⾼效性:⾼效率,⾼效益多元性:多功能○1城市功能: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化⽣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是城市⽣命⼒之所系。

○2城市:物质实体,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化实体多类型:○1⼯业城市○2交通港⼝城市○3商贸城市○4科研﹑教育城市○5综合中⼼城市○6县城○7特殊职能的城市外在性:⼀个⼈或⼀群⼈(制造者)的活动对其他⼈(接受者)的⾏为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的接受者往往⽆意加⼊制造者的活动,但却要承担坏影响(如环境污染)的代价或享受好影响的收益。

4、城市规划学城市化(Urbanization )或城镇化是⼯业⾰命后农业⼈⼝及⼟地向⾮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98)城市化:⼈类⽣产和⽣活⽅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向城市⼈⼝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称城镇化、都市化。

5、城市化的测度的⽅法○1单⼀指标法○2⾮农业⼈⼝⽐重指标:某⼀地区的⾮农业⼈⼝占总⼈⼝的⽐重。

Y(PU)——城市化⽔平 W ——农业⼈⼝ V ——⾮农业⼈⼝ N ——区域总⼈⼝体现了⼈⼝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的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产⽅式变⾰的⼴度与深度,科学性较强○3城市⽤地⽐重指标○4综合指标法 N V W V V Y =+=6、城市化的动⼒机制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i.农业发展为城市⼈⼝提供商品粮ii.农业发展为城市⼯业提供资⾦原始积累iii.农业发展为城市⼯业提供市场iv.农业发展为城市提供劳动⼒⼯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7、城市化的相关因素○1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步伐城市化过程促进了经济发展○2经济类型与城市化:⼯业的轻重⽐例与城市化经济的内﹑外向度与城市化“进⼝替代”战略⼀种内向型的⼯业化道路;以本国⽣产的⼯业制成品来满⾜国内需求,取代进⼝货,并以此来逐步实现⼯业化:城市化速度缓慢“出⼝导向”战略⼀种外向型的⼯业化道路;发展⾯向出⼝的⼯业,并将其产品投⼊国际市场,⽤⼯业制成品的出⼝来代替农业和矿产等初级品的出⼝,以推动⼯业化的进程:城市化速度较快○3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城市化⽔平的提⾼主要靠第⼆﹑第三产业⽐重的上升,⼆者⼏乎同步进⾏○4科技进步与城市化8、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两个节点30、70)a)诺瑟姆的城市化发展S曲线i.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 Northam)1979年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ii.并将城市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1.城市化⽔平较低和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2.⼈⼝向城市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3.进⼊⾼速城市化以后城市⼈⼝⽐重的增加⼜趋缓慢甚⾄停滞的后期阶段。

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第2版)的读后感

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第2版)的读后感

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第2版)的读后感在阅读完《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一书后,我对于城市发展和地理分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作为一本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经典著作,深入探讨了城市形成的根源和发展过程,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城市规划的视角。

首先,作者David Harvey通过对城市的历史和空间的分析,揭示了城市的本质是资本的空间化,揭示了城市是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石,资本主义也是如何通过城市这个空间来扩张自己的力量,进而推动城市发展,对于现代城市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同时,他也指出城市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城市也不是在空间上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人流和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在不断地变化。

例如现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中,由于人口密度激增、经济发展蓬勃,导致许多外来移民在城市中定居并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和商业机会。

通过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城市作为资本主义、空间、人文文化变化的一个全新的维度。

其次,在城市规划中,地理学的思维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通过描述城市内部的范围、结构和布局,指出城市空间的格局是经过历史进程所形成的。

不同的时期其空间布局、土地使用目的和产业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通过对城市的地理学分析,城市规划者可了解到城市的现状和发展的方向,以便有效地计划和管理城市的发展。

指出了城市的时空性,也提醒我们充分重视地方文化和特色,避免单一化的过度发展,让城市充满生机,增加城市的特色和想象力。

最后,作者还针对现代城市贫富分化、城市生态保护。

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的人们往往处于较差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这些人群的权益往往被忽视。

另外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备受关注,许多城市已经寻求了新的措施来缓解环境问题,例如:改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人们使用非机动车、鼓励环保消费等等。

这些政策也让人们认识到,城市规划除了现代化、新型化的思路,更应该立足地域的连贯性、文化的完整性和生态的可持续性。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城市功能区:功能区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中心商务区(CBD)小位于城市中心或次中心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频繁、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商业区小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对交通条件要求最高住宅区最大,最普遍地价适中,环境洁净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且背向分布工业区大向市区外缘扩展和迁移,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积聚性强,形成片状工业区,因减低成本和环境要求而远离城市中心图表补充:①高级住宅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一般靠近文化区;(如高坡地形、河流上游、盛行风上风向、靠近文教区等)②低级住宅区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③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以隔离污染、净化空气,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④有污染的工业区布局特点:交通便利、盛行风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上风向)、河流下游、远离居民区和农田⑤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3.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a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如北京的故宫,早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则是文化旅游区)b社会因素: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英国伦敦的唐人街,北京牛街回民小区,美国黑人区等)c行政因素:政府政策、城市规划d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②交通通达度(穿过的道路越多,距交通干线越近,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越高)。

因此,一般来说,市中心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汇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

如图,受经济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功能分区:A为商业区,B为住宅区,C为工业区4.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详细版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详细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讲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内涵①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②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③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④用地相对集聚⑤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资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⑥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⑦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延续发展的使命2.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城市工业社会城市后工业社会城市早期城市特点平面布局:体现阶级对立、居住的等级制礼仪思想的影响兼顾自然地形的变化功能:防御中心地(政治宗教)中世纪城市线形网络特点城市规模不大(特例:拜占庭(东罗马)在公元前11世纪人口规模已达100W)城市网络开始形成城市的贸易性增加,港口城市有所发展近代城市区域性密集区特点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工业城市大量兴起城市分布的不均衡,形成区域性的城市密集区沿海岸线或淡水河流;内河入海口,资源分布广的区域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城市基本职能越强,城市发展越快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指基本信息、技术、劳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量、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相互融合、依赖、竞争和制约的趋势。

特征:A.企业全球化B.生产全球化C.贸易全球化D.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E.金融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F.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社会分四个阶段:a.“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初始期] b.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 c. “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 d. 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3.城市与乡村4.1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①集聚规模的差异②生产效率的差异③生产力结构的差异④职能差异⑤物质形态差异⑥文化观念差异4.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从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组织联系4.3我国城市建制体系①人口集聚规模100w以上特大城市50w~100w 大城市20w~50w 中等城市20w以下小城市城市化及其发展城市化的定义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第5章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
5.1 规模门槛律
5.2 区位择优律
5.3 不平衡发展律
5.4 自组织演化律
第6章城市空间发展的形态特征
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某一时期内,由于其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在互动影响下发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

……狭义的城市形态主要是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

广义的城市形态不仅仅是指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也不只是指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状,而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向总体。

城市形态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部分组成。

6.1 空间互动与区域城市形态
城市系统的平衡稳定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稳定,它始终存在运动和交换。

我们把这种运动和交换在空间上的呈现叫做空间互动。

6.1.1 空间互动与城市体系
6.1.2 城市体系与区域空间形态特征
(1)整体性特征。

整体空间绝非是点的简单集合,而是面的网络,每个点的变化与运动都牵涉其他的空间发展与变化。

(2)分化性特征。

整体的体系功能由各个体分工承担,使得各个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呈分化的趋势。

(3)中心性特征。

中心化的趋势是指城镇体系或城市集群内的一两个城市发展成控制中心,而其他却成为次级城市。

其结果是导致中心空间的形成,其他空间成网络状与其发生关系。

(4)层次性特征。

(5)动态性特征。

动态性特征是指空间的地位、作用、大小和整体形状都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空间体系结构的变化。

6.2 空间发展与城市外部形态
6.2.1 空间发展结构类型
6.2.1.1均匀分布型结构
均匀分布体系被称之为分散卫星体系,它为创造美好和舒适的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区域群体有利于中小城镇的均匀发展。

城市单体为均匀方格道路网等结构。

这一体系的缺点是松散,容易造成用地的圈城。

6.2.1.2 交通辐射型结构
单体为星状,群体为放射珠串。

因线型的交叉汇集处为中心城市,所以容易产生交通问题。

中心城与其交通线的关系有占其一角,跨越二角、三角和交通穿越城镇,以及外环路等五种形式。

6.2.1.3 主轴线型结构
这种结构由一条主要的交通线,如公路、河流等构成。

中心城的位置有被穿越或位于交通线一侧两种。

城市单体形成带形发展,城市群体形成线型珠串刑天。

6.2.2 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
6.2.2.1 物质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从城市空间显相的物质形态研究角度出发,影响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有用地、道路网、界面和结节地以及空间组织关系。

(1)用地。

是指城市各种活动说占据的地域空间,从区域角度来说,表现为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的异质与异量。

(2)道路网。

是指城市内外的主要交通线,包括城市内的道路网、街道以及公路、铁路、河流航道等。

道路网是构成空间结构的基本骨架。

而城市对外的交通干线通常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

(3)界面。

由界面组成城市空间的三位特征,竖向界面的高度不同将产生不同的空间围合感。

(4)结节地。

指人流、物流交换产生聚集作用的特殊地段。

区域内主要是交通汇集处,城市内则包括道路交叉点、广场、车站,以及有特种功能的建筑物,如体育馆、影剧院、公园等。

(5)空间组织关系。

是产生不同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区域范围内,主要由城镇间所形成的形状关系、距离关系以及位置关系所形成。

6.2.2.2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变
城市外部空间的演变,它主要以四种方式进行。

(1)同心圆式扩张。

相应均匀分布型结构城市用地连片地向各个方向发展,一圈接一圈地连绵发展使整个城市的活动错综复杂,各种功能混杂在一起。

(2)星状扩张。

相应交通辐射型结构城市以几条主要道路为轴线呈辐射状生长。

这种形式是城市空间生长中较为常见的形式,是最不稳定的空间形态。

进一步向心发展将形成同心圆式扩张。

如其一条发展轴具有较大优势,则形成城市的带状生长形式。

(3)带状生长。

是主轴线型结构的显相形态,往往沿某种地理要素,如谷地、河道、海岸以及交通道路等而形成。

城市呈长椭圆带形发展。

(4)跳跃式生长。

是空间发展脱离老城区而另辟新区的一种形式,这种不连续的用地发展方式在空间形态的演变中是从不连续演化通过相互吸引又发展为连续的过程。

产生跳跃式发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河道、地质等地理因素使旧区无法扩展,也可能是因新型工业区的开发,为保护古城建立新城,利用资源开辟旅游观光等需要。

6.2.2.3 发展轴与整体生长
所谓发展轴(developmental axis),即城市沿交通干线发展的最优方向,在城市整体空间的演化过程中,这些地区是空间生长的最佳区位。

因此,发展轴是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因素。

发展轴的生存与发展除受地理环境、城市内部生长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外,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

关于城市用地形态的整体生长规律……我们可以基于空间分生期、扩展期、分化期的三阶段分析,建立一个描述空间生长全过程的标准模型。

它包括九个基本阶段:生长点的产生、散布;生长轴的形成、伸展;圈域的形成界定;整体扩展;整体分化;核心产生;新生长点产生、散布;新圈域产生、扩展融合、分化,新核心产生,旧圈域经一部分化、改造;组合状态,长时间的时空耦合、多核心、多轴、多圈域融合。

6.3 空间演替与城市内部形态
6.3.2 中心位移与节点镶嵌
6.3.2.1 空间中心与空间节点
在区域城市形态中,空间中心一般与中心城市吻合。

在城市内部,空间中心一般与通常所说的市中心相吻合,它集中了城市的各种主要活动……在大城市中,空间中心就是分层次
的多中心结构……在空间使用中,以人的聚散活动来考察空间中心,城市空间形态将进一步呈现出许多空间节点。

如广场、车站、体育场、公园、剧院、绿地等。

6.3.2.2 空间中心的区位特征
空间中心的区位往往和城市的雏形密切相关,即与城市生长点相关。

空间中心的区位还和城市整体的结构形态相关。

6.3.2.3 空间演替与中心位移
6.3.3 空间关系与网络演进
城市内部路网是城市空间生长的骨干,它支撑着城市内各种功能型空间的分布,并使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网络的形态分为放射状、放射环状、方格网状、带状等,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城市内部网络形态结构:方格型、斜线型、放射型、环型和混合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