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合集下载

环境工程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环境工程微生物是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转化和有害物质降解等过程的科学,其知识点主要包括微生物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微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微生物的代谢与降解、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等。

下面对环境工程微生物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1.微生物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微生物参与地球物质的循环,如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氮循环、硫循环等。

-微生物参与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有害物质降解过程,如有机物、重金属等的生物降解。

-微生物参与污水处理和废物处理等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如厌氧消化、好氧污泥法等。

2.微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古菌、病毒等,其中细菌是环境中最广泛存在的微生物。

-微生物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如细菌根据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弯曲菌等。

-微生物还具有耐寒、耐干、耐酸碱等特点,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3.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可分为潜伏期、指数期、平稳期和衰老期等阶段,其中指数期是微生物数量急剧增加的阶段。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包括二分裂、芽孢形成、孢子形成等,不同方式的繁殖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受限于养分、温度、pH值等环境因素。

4.微生物的代谢与降解:-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包括有氧代谢和厌氧代谢两种,其中有氧代谢产生较多的能量,厌氧代谢则在缺氧条件下进行。

-微生物通过产酸、产碱等方式调节环境pH值,维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微生物通过降解酶的产生,可分解有机废物、降解有害物质等。

5.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微生物可通过生物吸附、生物转化、生物降解等方式修复环境污染。

-微生物通过喜气微生物、耐酸碱菌等的应用,可以修复酸性废水、碱性废水等特殊环境。

-条件良好的微生物栖息地,如湿地、土壤等能提供较好的微生物修复效果。

总之,环境工程微生物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转化和降解等过程,掌握微生物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分类与特征、生长与繁殖、代谢与降解以及应用等知识点,对于实现环境保护和污染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练习题及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概念,而是一切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原核微生物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不完善,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称为拟核或拟核。

②没有特异的细胞器。

③不进行有丝分裂。

二、选择题1.微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位是(D )。

A、科B、属C、目D、种2.各种微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点,下列选项中描述错误的是( C )A.分布广,种类多 B.适应强,易变异C.体积小,表面积小 D.生长速,繁殖旺5.所有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 C )。

A、单细胞B、没有真正的细胞核C、个体微小D、细胞结构简单6.在分类系统中,细菌和蓝细菌皆属于( A )。

A、原核生物B、真核生物C、多细胞D、单细胞三、填空题1. 微生物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即由一个___属名____和一个___种名____构成;书写排列上,____属___名在前,___种___名在后。

四、简答题1.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各自包括哪些主要类群?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不完善,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称为拟核或拟核。

②没有特异的细胞器。

③不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完善,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

②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

③能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微生物:藻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五、论述题3. 结合微生物的特点,分析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作用:保持生态平衡污染物的降解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污染水体、土壤的生物修复2、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原理饮用水卫生细菌学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污染水体治理、污染土壤的修复等环境工程净化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资源为人类造福。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发酵作用: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2、农药安全系数:3、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饿作用转化为硝酸。

4、转导:通过噬菌体的介导,将供体菌DNA片段带入受体菌中,从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5、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6、好氧活性污泥: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兼有少量厌氧微生物)与其上吸附的有机无机固体杂质组成。

7、质粒: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自我复制并稳定遗传的环状DNA分子。

8、P/H指数:是水体中光合自养型微生物(P)与异养型微生物(H)密度的比值。

反映水体有机污染和自净的程度。

水体刚受有机物污染,异养型微生物大量繁殖,自净速率高,P/H指数低。

在自净过程中有机物减少,异养型微生物减少,光合自养型微生物增多,P/H指数升高。

自净完成后,P/H恢复到原水平。

9、活性污泥与菌胶团:活性污泥:以好氧性细菌为主体的微生物和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一起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絮状颗粒。

菌胶团:指在污水的生物处理中,所有具有荚膜或粘液、明胶质的絮凝性细菌互相作用聚集成的菌胶团快。

10、反硝化作用:兼性厌氧的硝酸盐还原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

11、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里,从而获得了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12、化能自养微生物: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利用无机化合物如铵、亚硝酸盐、硫化氢、铁离子等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进行生长的微生物。

主要类群有:硫细菌、硝化细菌、铁细菌等。

它们的生长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一般为好氧菌。

二、选择题1、根据其在水中的存在及数量情况,B可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A、枯草杆菌B、大肠杆菌C、双歧杆菌D、变形杆菌2、侵染细菌的病毒称为AA、噬菌体B、朊病毒C、拟病毒D、类病毒3、测定细菌活菌数量的方法是CA、显微镜直接测数法B、比浊法C、稀释平皿测数法4、营养物质从胞外运输到胞内的过程中不需要消耗代谢能,也不发生结构变化的是AA、被动运输B、促进扩散C、主动运输D、基团转位5、微生物还原N2为氨的过程称CA、硝化作用B、亚硝化作用C、反硝化作用D、氨化作用6、以芽殖为主要繁殖方式的微生物是BA、细菌B、放线菌C、酵母菌D、霉菌7、实验室常用的细菌培养基是A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B、马铃薯培养基C、高氏一号培养基D、麦芽汁培养基8、嗜碱微生物是指那些能够在D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PPT演示课件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PPT演示课件
亿人口,比死亡最惨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约死 亡1.1亿)还多!
5
细菌化石
6
(二)人类揭开微生物世界奥秘的 历史
• 1.史前期 史前期是指人类还未见到微生物 个体尤其是细菌细胞前的一段漫长的历史 时期,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一直至公元 1676年间。当时的人类虽未见到微生物的 个体,却自发地与微生物频繁地打交道, 并凭自己的经验在实践中开展利用有益微 生物和防治有害微生物的活动。 酵母菌是人类最古老的家养生物之一
11
• 本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巴斯德 (L.Pasteur,1822~1895)和德国的科赫 (R.Koch,1843~1910),他们可分别称 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细菌学的奠基人。
12
• 巴斯德学派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生命只能 来自生命的胚种学说,并认为只有活的微 生物才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 再加上消毒灭菌等一系列方法的建立,就 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二、发展史:
• (一)一个未知的世界 (1)个体微小 一般地说,人眼对小于1mm
的物体就看不清楚了,而微生物的大小多 数是在几μm至几十μm范围内,因此就无法 发现或辨认它们。
2
• (2)外貌不显 微生物的个体(细胞)虽看 不见,但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群体(菌落 或菌苔)却是可见的。然而,各种微生物 群体的外形往往平淡无奇、不甚显目,因 此,对其作用就极易忽略。
13
• 科赫学派的重要业绩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建立了研究微生物的一系列重要方法,尤其在分离微生 物纯种方面,他们把早年在马铃薯块上的固体培养技术改 进为明胶平板培养技术(1881),并进而提高到琼脂平板 培养技术(1882)。在1881年前后,科赫及其助手们还 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包括细菌鞭毛染色在内的许多染 色方法、悬滴培养法以及显微摄影技术。 ②利用平板分离方法寻找并分离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 例如炭疽病菌(1877)、结核杆菌(1882)、链球菌 (1882)和霍乱弧菌(1883)等。 ③在理论上,科赫于1884年提出了科赫法则,其主要内容 为:病原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中发现而不存在于 健康个体中;这一微生物可以离开动物体,并被培养为纯 种培养物;这种纯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体后,应当出现 特有的病症;该微生物可以从患病的实验动物中重新分离 出来,并可在实验室中再次培养,此后它仍然应该与原始 病原微生物相同。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涉及环境工程中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内容包括:
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以分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其中真核生物包括真菌、酵母菌、细菌和病毒,原核生物包括古藻、绿藻、红藻和蓝藻等。

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主要关注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繁殖和种群结构。

微生物的功能:微生物可以参与环境工程中的多种功能,如厌氧氨氧化、氨氧化、酸化、硝化、脱氮、硫化、氧化、脱硫、硝酸盐氧化等等。

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可以用于环境修复、污染控制、废水处理、废气处理、碳汇收集等等。

微生物的管理:微生物的管理主要包括环境监测、微生物检测、微生物发酵、微生物抑制等。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环境工程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学时: 56学分:核查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实验)。

中文简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重点是研究环境污染治理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问题,是在一般微生物学的基础上,重视研究生长在自然环境、受污染环境和人工办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生态、环境的自净作用、环境污染及其生物办理工程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环境微生物的基根源理、研究技术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时不可以或缺,特别在生物治理污染领域如污水的生物脱氮除磷、污泥厌氧消化等方面,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手段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

学生可否学好该门课程以致学以致用已成为了讨论其专业素质的重要指标。

因此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微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重视商议与环境污染控制有关的微生物学知识,并学习基本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为后继《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荒弃物办理与办理》、《环境修复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打下优异基础。

二、授课目标与要求目的:学习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并经过实验,培养他们认识和利用微生物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为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认识环境微生物的基本看法和理论、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环境微生物的生理和代谢、环境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环境微生物的生态规律和多样性;掌握涉及环境微生物的技术方法;认识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科学规律,并学会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本质的环境问题。

三、授课方法与手段本课程的授课方法:依照授课内容的不同样样,综合采用多种的授课方法,如课堂解说、启示式授课、学生解说等,以提高授课质量。

经过解说与提问、引导和自学、观察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知识点1.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数量: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广泛,可以存在于各种环境中。

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土壤颗粒附近的微环境中,水体中的微生物主要存在于水柱和沉积物中,大气中的微生物则可以通过气溶胶等方式存在。

环境中微生物的数量取决于环境条件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定量和监测。

2.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活性:微生物的活性是指其在环境中进行代谢活动的程度。

微生物的活性对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降解过程等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可以消耗氧气,影响水体和土壤中的氧含量;微生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有机物质,维持水体和大气中的碳循环。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活性可以通过测量其酶活性、代谢产物等指标进行评价。

3.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微生物在环境中具有许多功能,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

有益的功能包括分解有机物质、固氮、改良土壤、污水处理等。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和植物的生长;水体中的微生物可以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

有害的功能包括引起疾病、产生毒素等。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可以通过分离和培养微生物、测量其代谢产物、酶活性等方式进行研究。

4.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的分布、数量、活性和功能等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

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湿度、pH值、氧气含量、光照强度等。

微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较强,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存活和繁殖。

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对微生物的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环境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5.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消除重金属等污染物。

例如,通过菌株的筛选和培养,可以利用微生物降解油污染物、农药等有机污染物;通过利用微生物的吸附和还原作用,可以减少土壤和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

微生物的应用还包括生物吸附、土壤改良、生物堆肥等。

总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关于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数量、活性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讲义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讲义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讲义本课程内容分两大部分:一是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二是微生物学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绪论要紧内容: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命名与分类第一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定义: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与环境领域(包含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

•其内容包含:微生物个体形态、群体形态;细胞结构功能、生理特性、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微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物质的转化分解作用(特别是应用微生物来处理各类污染物质,如废水、废气与固体废弃物)。

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总的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的任务:(1)防止或者消除有害微生物(2)充分利用有益的微生物资源三、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水处理)中的应用1)在环境监测方面(水污染的监测)利用在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的种类、数量、活性等特征,来推断环境状况的好坏。

这些生物称之指示生物。

生物监测的优缺点:生物监测的要紧优越性:(a)长期性——汇合了生物在整个生活时期中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变化;(b)综合性——能反映环境诸因子、多成分对生物有机体综合作用的结果;(c)直观性——直接把污染物与其毒性联系起来;(d)灵敏性——有的时候甚至具有比精密仪器更高的灵敏性,有助于提早发现环境污染。

生物监测的要紧缺点:(a)定量化程度不够;(b)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经验。

2)在环境治理方面包含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其中特别在水处理方面,有着大量成功应用的例子。

第二节微生物概述一、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者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者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Too small to be seen with naked eyes二、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小;(2)分布广、种类繁多;(3)繁殖快;(4)易变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肉眼瞧不见的、必须自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瞧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生物。

她们只具有简单的独特结构,可通过细菌过滤器。

蛋白质衣壳: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即核糖核酸(RNA)与脱氧核糖核酸(DNA)装配: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核酸与蛋白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温与噬菌体: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当它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与宿主的核酸共同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

)溶原细胞:含有温与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溶原性就是遗传特性)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溶原细胞内的温与噬菌体核酸噬菌斑:原代或传代单层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一个个细胞被病毒蚀空成空斑(亦称蚀斑)。

PFU:病毒空斑单位——单位体积内含有病毒数:ηPFU=(n瓶内空斑平均数*病毒稀释度)/每瓶的病毒接种数原核微生物:无核膜包被,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微生物。

极端微生物(亦叫嗜极微生物):喜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

组要包括嗜酸菌、嗜盐菌、嗜热菌、嗜冷菌及嗜压菌等。

细胞壁:包围在细菌体表最外层的、坚韧而有弹性的薄膜。

原生质体:包括细胞质膜(原生质膜)、细胞质及内含物、拟核。

细胞质膜:紧贴在细胞壁的内侧而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薄膜。

就是半渗透膜。

核糖体:原核微生物的核糖体就是分散在细胞质中的亚微颗粒,就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内含颗粒:细菌生长到成熟阶段,因营养过剩形成的一些贮藏颗粒。

荚膜: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的黏性物质。

黏液层:有些细菌不产荚膜,其细胞表面仍可分泌黏性的多糖,疏松地附着在细菌细胞壁表面上,与外界没有明显边缘。

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得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

(一定要先形成荚膜、黏液层才能黏成菌胶团)衣鞘:丝状体表面的黏液层或荚膜硬质化,形成一个透明空韧的空壳。

(水生境中的丝状菌多数有衣鞘)芽孢:某些细菌在它的生活史中某一个阶段或某些细菌在它遇到外界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内生孢子。

(抗逆性休眠体,就是细菌的分类鉴定依据之一)鞭毛:由细胞质膜上的鞭毛基粒长出穿过细胞壁伸向体外的一条纤细的波浪状丝状物。

菌落:由一个细菌繁殖起来的,由无数细菌组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菌集团。

菌落特征: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

光滑型菌落:具有荚膜,表面光滑、湿润、黏稠的菌落。

粗糙型菌落:不具有荚膜,表面干燥、皱褶、平坦的菌落。

菌苔:细菌在斜面培养基接种线上长成的一片密集的细菌群落。

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的微生物。

原生动物: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

全动性营养:全动性营养的原生动物以其她生物(如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藻类、比自身小的原声动物与有机颗粒)为食。

植物性营养:有色素的原生动物,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吸收CO2与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自身营养。

腐生性营养:某些无色鞭毛虫与寄生的原生动物,借助体表的原生质膜吸收环境与寄主中的可溶性有机物作为营养。

胞囊:若环境条件变坏,如水干涸、水温、pH过高或过低,溶解氧不足,缺乏食物或排泄物积累过多,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超过原生动物的适应能力等情况,都可使原生动物不能正常生活而形成胞囊。

胞囊就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一种休眠体。

微型后生动物:原生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叫后生动物,有些后生动物形体微小,要借助光学显微镜瞧清,故称为后生动物。

酶:由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与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类酶与核酸类酶。

辅基与辅酶:酶中非蛋白质成分可以就是不含氮的小分子有机物,或者就是由不含氮的小分子有机物与金属离子组成,把它分为辅基与辅酶,其中与酶蛋白结合紧的,称为辅基;与酶蛋白结合得不紧的,成为辅酶。

酶的活性中心:酶的活性部位,就是酶蛋白分子中直接参与与底物结合,并与酶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新陈代谢(物质代谢):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不断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转变成细胞的组分,同时产生废物并排泄到体外的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新陈代谢就是活细胞中进行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就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营养:生物体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与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碳源:凡能供给微生物碳素营养的物质。

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

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按微生物的营养要求,用已知的化合物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天然有机物配制而成的培养基叫天然培养基。

复合培养基:又称半合成培养基,就是一类既有一致的化学组成物质,同时加有某些天然成分而配制的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配制的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与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称为鉴别培养基。

加富(富集)培养基:用特别的物质或成分促使微生物快速生长,这种用特别物质或成分配制而成的培养基,称为加富培养基。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与渗透酶的逆浓度梯度积累营养物质的过程。

基团转位:就是存在于某些原核生物中的运输方式。

与主动运输相比,主要用于糖的运输,运输总效果与主动运输相似,可以逆浓度梯度将营养物质移向细胞内,结果使细胞内结构发生变化的物质浓度大大超过为改变结构的同类物质的浓度。

基质(底物)水平磷酸化: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可形成多种含高自由能的中间产物,中间体将高能键(~)交给ADP,使ADP磷酸化而生成ATP。

此过程中底物的氧化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生成ATP,成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微生物在好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时,通过电子传递体系产生ATP的过程叫氧化磷酸化。

其递氢(电子)与受氢过程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产生ATP。

光合磷酸化:光引起叶绿素、菌绿素或菌紫素逐出电子,通过电子传递产生ATP的过程叫做光合磷酸化。

不产氧的光合细菌通过环式光合磷酸化合成ATP,产氧的为非环式。

发酵: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氢[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好氧呼吸: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就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脱氮作用:硝酸盐的NO3-在接受电子后变成NO2-、N2的过程,叫脱氮作用,也叫反硝化作用或硝酸盐还原作用。

光合作用:光合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通过食物链为生物圈其她成员所利用。

就是地球上进行的最大的有机合成反应。

生长:正常情况下,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微生物的细胞质量不断迅速增长,称为生长。

裂殖:当单细胞个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由一个亲代细胞分裂为两个大小、形状与亲代细胞相似的子代细胞,使得个体数目增加。

发育:微生物从生长到繁殖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叫做发育。

代时(世代时间):细菌两次细胞分裂之间的时间。

分批培养: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接种在一个封闭的、盛有一定体积液体培养基的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温度、pH与溶解氧量,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

恒浊连续培养:使细菌培养液的浓度恒定,以浊度为控制指标的培养方式。

恒化连续培养:维持进水中的营养成分恒定(其中对细菌生长有限制作用的成分要保持低浓度水平),以恒定流速进水,以相同流速流出代谢产物,使细菌处于最高生长速率状态下生长的培养方式。

灭菌:通过超高温或其她物理、化学方法将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与所有芽孢或孢子全部杀死的过程。

灭菌方法有干热灭菌法与湿热灭菌法。

消毒: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致病菌(有芽孢与无芽孢的细菌),或者杀死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与一部分芽孢。

消毒法有巴斯的消毒法与煮沸消毒法两种。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竞争关系:不同的微生物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对食物等营养、溶解氧、空间与其她共同要求的物质相互竞争,互相受到不利影响。

原始合作关系(或称原始共生、互生):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共存于同一环境中,相互提供营养及其她生活条件,双方互为有利,相互受益。

两者分开始各自可单独生存。

共生关系:两种不能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共同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各自执行优势的生理功能,在营养上互为有利而所组成的共生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叫共生关系。

偏害关系(拮抗关系):共存于同一环境的两种微生物,甲方对乙方有害,乙方对甲方无任何影响。

分为非特异性偏害与特异性偏害。

捕食关系寄生关系:一种生物需要在另一种生物体内生活,从中摄取营养才得以生长繁殖。

寄生的结果一般都会引起寄主的损伤或死亡。

(专性寄生:不能离开寄主生存;兼性寄生:离开寄主后能营腐生生活)生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由生物与她们的生境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所组成的一个自然体,简称生态系,可用公式表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就是开放系统,当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娇娇长时间趋于相等,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将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即使有外来干扰,生态系统一般也能通过自行调节的能力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这就就是生态系统的平衡,即生态平衡。

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与生物降解的能力,通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称为土壤自净。

土壤生物修复: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人为投加目的菌株,甚至用构建的特异降解功能菌投加到各污染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与转化,恢复土壤的天然功能。

水体自净:河流接纳了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后,在物理的、化学的与水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后得到净化,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与状态,这叫做水体自净。

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某些因素,尤其就是人类将富含氮、磷的城市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放入湖泊、河流与海洋,使水体的氮、磷营养过剩,促使水体中藻类过量生长,使淡水水体发生水华,就是海洋发生赤潮,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好氧活性污泥: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与兼性厌氧微生物(兼有少量的厌氧微生物)与污(废)水中有机与无机固体物质混凝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絮状体或称绒粒。

好氧生物膜: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与兼性厌氧微生物黏附在生物滤池滤料上或黏附在生物转盘盘片上的一层黏性、薄膜状的微生物混合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