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每小题列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学者王家俭在《魏源年谱》中用“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形容魏源的一生。

以下对魏源“经世”思想分析正确()A. 力主平等对待西方国家B. 切中时弊迎合变革潮流C. 主张中体西用维护统治D. 主张学习西方变革政体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包括:()①开始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④使“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 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 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C. 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 清朝的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4、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A. 实现中国工业化B. 实行民主政治C. 推动中国近代化D. 革命与救亡并重5、1877年清驻英大使郭嵩焘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

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

??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

”以下解读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B. 郭嵩焘主张社会全盘西化C. 江浙人的民族意识淡薄D. 中国人亟需更新价值观念6、1866年,清廷官员斌椿将游历欧洲各国的见闻做了记录,其中有关火车、高楼、宾馆、电梯、自行车、繁华的城市、盛大的宴会等描述,无不妙笔生辉。

这说明斌椿()A. 对西方各国有了深刻的理解B. 对西方文明的记录并不真实C. 对西方各国的体制过于推崇D. 对西方文明深感羡慕与好奇7、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

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1含解析

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1含解析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解析: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A项错误;林则徐是清政府抗英的官吏,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他的思想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故B项正确;林则徐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不是全面学习西方,故C项错误;林则徐代表的是开明地主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故D项错误。

答案:B2.魏源在《海图国志》中提道:“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墨利加北洲以部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

”这表明();A.魏源认可美国的选举制度; ;B.魏源认识到美国先进的根源C.魏源借以表达反专制思想D.历史上对魏源的评价偏低解析:根据材料“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墨利加北洲以部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可知这反映了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说明魏源认可美国的选举制度,故A项正确。

B、C、D三项题干材料均无法体现。

;答案:A3.中国近代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

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以下各项中,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A.义和团运动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解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与孔子无关,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主要围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孔子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时,康有为为减小变法阻力,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与孔子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4.导学号95954018洋务运动时期,针对刘铭传请修铁路一事,朝野议论纷纷,认为“铁路而至”则“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3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3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检测(三)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黄山高二检测)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一时期他们学习西学的主要意图是( )A.制造器物B.仿行制度C.变革思想D.强国御侮答案 D解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作为地主阶级,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强国御侮。

故选D。

2.(2017·兰州高二检测)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

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

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D.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答案 C解析《海国图志》反映了社会变革思想,而这一时期中国却没人重视,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缺乏社会变革的意识,故C正确。

3.(2018·衡阳高二检测)李鸿章凭淮军实力日渐强盛。

一次,他在游孔林时说道:“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

”李鸿章这样评价孔子,其背景最可能是(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B.“中体西用”思潮兴起C.“托古改制”思想产生D.“尊孔复古”思潮泛滥答案 B解析据材料“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即“中体西用”思潮兴起,故B正确。

4.19世纪90年代末,某著述刊出后,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被守旧顽固派攻击为“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的叛逆之作。

该著述是( ) A.《海国图志》B.《孔子改制考》C.《变法通议》D.《天演论》答案 B解析从题干材料“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可以判断这一著作利用孔子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情况的是康有为撰写的《孔子改制考》,故选B。

5.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严复主张“体用不二”,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2019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质量检测(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质量检测(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这里所说的“实倡先声”是指()A.编译《四洲志》,引导国人关注了解世界B.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起洋务运动C.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向西方学习D.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2.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

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A.要不要社会革命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3.“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

”这一主流思想体现在()A.魏源的《海国图志》B.张之洞的《劝学篇》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4.“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

”“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B.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C.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D.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5.某当代学者在评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位里程碑式巨人时,用了如下小标题。

这位“思想巨人”有可能是()A.魏源C.陈独秀D.孙中山6.1905年,一本书使安徽少年胡洪骍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与血”。

受此影响,他改名胡适,字适之。

这可以说明() A.“中体西用”思想兴起B.天演法则产生巨大影响C.进化论成为革命旗帜D.传统思想的权威被打倒7.19世纪末,有人在其著作中这样写道:“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1 人民版必修3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1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右图著作是林则徐第六代嫡孙女、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林岷女士耗时13年写成,在书中写到的内容不可能有( )A.林则徐组织人员翻译外国报刊,了解西方B.林则徐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富国强兵C.林则徐主张整顿水师,抵抗外国侵略D.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解析:选B。

著作是《林则徐与中国图录》,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但没有上升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高度,故B项错误;A、C、D三项符合史实。

2.19世纪中后期有一所新式学校的课程安排有读诸经、习洋语洋操、进驾驶科和管轮科、习操机轮舰船。

下列表述能体现该校课程设置思想的是(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B.“然欲自强必先理财”C.“求其体而遗其用”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解析:选D。

从材料时间信息19世纪中后期以及其课程设置可判断为洋务派开办的新式学校,涉及军事、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选择D项。

A项为顽固派的主张、B项为洋务运动兴办民用工业方面的思想、C项为郑观应对洋务运动的批评。

3.“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旧中国就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斗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解析:选C。

依据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思想界和政治界的变化,可知选择C项,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

A 项为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B项为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化运动,D项为中共二大的思想。

4.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说:“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虽后此千年率由不变可也。

”他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 )A.阐述历史进化的必然性B.论证维新图强的必要性C.说明中华文明的停滞性D.批驳革命共和的荒谬性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看,康有为认为,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我们中国传统的社会将会继续延续,不会发生改变。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是()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C.《天演论》 D.《变法通议》2、鸦片战争时期,研究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广泛使用世界地图,如《海国图志》共收地下图幅,《瀛寰志略》有地下图幅。

该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A. 政府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研究B. 世界地图均以中国为中心C. 部分士人有一定的世界意识D. 史地著作被社会普遍接受3、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员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举:选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

”到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

以上材料说明了()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思想渊源B. 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C.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D. 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4、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B. 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C. 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D. 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5、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

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

”这从侧面反映了()A. 清末新政重视教育B. 新式教育已经成主流C. 官办学堂待遇更好D. 新式学堂招生艰难6、1875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

2018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过关检测:(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

2018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过关检测:(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

专题过关检测(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选择题 (每小题 5分,共 60 分)1.《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说:“但比较起来,魏源的态度则更鲜明……他的《海国图志》第一稿脱稿,他在书中主张应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 用。

”其主张体现了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师夷长技以求富”A .①②③ C .①②④富”,故②错误;魏源的主张以 “制夷”为目的,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故 张引导人们了解西方世界,故 ④正确。

D 项符合题意。

2.“就像一个朝廷命官头戴花翎, 满脑子‘三纲五常', 身上却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

结果,躯干似‘西', 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

”与此评论相符合的是解析: 选 B “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 ” 说明是在学习西方, “满脑子 ‘三纲五常 '” 说明是在维护清朝的3.人们说的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不是在鸦片战争的当初就感觉到了的,而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始认识的。

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D •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涨③寻求强国御辱之道④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析: 选 D 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 ” , 故①正确;洋务派主张 “师夷长技以求 A .孔子:“克己复礼” B •张之洞:中体西用”C .鲁迅:“打倒孔家店”D .康有为: 托古改制”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 B .②③④ D .①③④③正确;魏源《海国图志》的这些主 () 封建统治,二者结合起来其实就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B . 中体西用”观念的逐步形成C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解析: 选 B 由材料 “…… 三千年来一大变局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始认识的” 等关键信息可知, 这时的中国人从列强的侵略中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逐渐地形成了 中体西用 ”的观念,所以答案选 B 项。

A 项是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观点; 实业救国 ” 思潮出现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民主科学思想出现在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试题: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随堂双基达标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试题: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随堂双基达标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辛亥革命的影响C.十月革命的影响D.尊孔复古逆流答案 D解析注意题目要求“直接原因”。

A项是根本原因,B项是重要原因,C项不是其原因,1915年才开展新文化运动。

北洋政府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但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反对愚昧与专制的新文化运动。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 ) A.求同与存异B.人文与博爱C.浪漫与现实D.科学与民主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是科学与民主。

3.陈独秀曾说:“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这里“必排孔教”其实质是反对( ) A.儒家传统道德B.儒家思想文化C.孔子思想学说D.封建专制制度答案 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教与共和不相容,要实现共和必排孔教,因为孔教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必排孔教”其实质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

”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B.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C.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D.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答案 B解析从材料中的“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反映出革命者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革命及革命者漠不关心,故需要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

B项正确。

5.新文化运动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次新觉醒,其巨大影响体现在( )①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③对五四运动的发生起了宣传动员作用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检测(三)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指出:“(传统中国)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在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和从属的。

”下列思想或口号体现了这种社会观念开始改变的是(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B.“师夷长技以制夷”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答案 B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说明中国要主动地学习西方的技术,说明正确认识到了自己技不如人,因此转变了自满自足的社会观念,故B项正确。

2.(2018·宣城高二检测)“(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是( )A.《海国图志》B.“中体西用”C.维新思想D.新文化运动答案 B解析根据“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且发动了洋务运动,兴办了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促进了中国经济、教育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

3.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牍》(即答复当时讲学于广雅书院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

东西律制,以法为宗。

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

”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B.论证变法的合理性C.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D.说明启蒙思想的普遍性答案 B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三纲五常”中西方都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政治改革,其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意图是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4.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答案 A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对西方的称呼由“夷务”变成“洋务”和“西学”,改变了对西方的藐视态度,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5.(2018·武汉高二检测)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答案 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A项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的政治主张的核心特点,带有保守性;根据梁启超革命之“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应该指的是D。

6.胡适曾说:“(进化论的传播)犹如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

”在此,他表达的核心内容是( )A.尊孔复古逆流泛滥B.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C.民主思想得以传播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答案 C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进化论的传播”,进化论是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指导思想,宣传进化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故选C。

7.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他们的共同点是(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B.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答案 B解析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否定君主专制统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打倒孔子是因为孔子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故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8.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解释科学道:“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以下对材料中“科学”最合理的认识是( )A.科学仅指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B.当时学者对科学的解释较浅显C.科学是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中国才开始引入了科学的概念答案 C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陈独秀对科学的解释实际上主要是一种方法,不是指科学到底是什么具体的事物,故A项错误;陈独秀对科学的解释并不浅显,而是正确的,故B项错误;陈独秀对科学的解释是既要符合客观的现象又要符合主观理性,已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故C项正确;对于科学的概念,中国引入较早,在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就已经开始在用了,故D项错误。

9.(2018·西安高二检测)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是( )A.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B.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C.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D.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中“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范围较小。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20世纪初《浙江潮》载文,“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

这一说法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A.民主革命的进程B.政体频繁的更替C.社会思潮的演进D.社会风俗的嬗变答案 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20世纪初”“制造派”“变法派”“自由民主派”等,可知体现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即体现学习西方思潮的不断演进(由“器物”到“制度”),故选C。

11.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言论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物各竞存,最宜者立,动植如是,政教也如是也②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以求贯彻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④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④①③②D.④①②③答案 C解析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出自孙中山留给国人的政治遗嘱;③“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指的是十月革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④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属于地主阶级的观点。

上述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③②,故选C。

12.(2018·辽宁高二检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C.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答案 D解析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发生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时,故A项错误;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发生在1895年维新派兴起时,故B项错误;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在一战后即1918年未发生,故C项错误;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俄国的革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从民主科学转为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故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两个大题,其中13、14题各20分,共40分)13.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沖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吾今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材料三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使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吾敢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指出“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

材料一中“那个世界的部分”的主要内涵是什么?(8分)(2)梁启超的上述主张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3)当时陈独秀断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的依据是什么?为实现“伦理的觉悟”,先进的中国人做了哪些努力?(8分)答案(1)背景: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清政府的内外危机;师夷长技思想的启迪。

内涵: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及近代工商科技。

(2)影响: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

(3)依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尊孔复古逆流。

努力:发动新文化运动(宣扬科学、民主思想)。

14.(2018·黄石高二检测)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

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

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问题二从“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2)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6分)问题三从“臣民”到“国民”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

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3)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4分)(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指出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

(6分)答案(1)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

(2)变化:由排斥到接受。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睁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

(3)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

(4)发展趋势: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