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雾凇
雾凇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齐读第3自然段,读出赞叹的语气
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
可用书上语句,也可加入自己的想像同时注意与“游客”交流。
作
业
设
计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造句
3、小练笔:
进入冬季,气温较低,多数日子的早晨都有霜冻,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写片断。如果正值下雪,也可观察雪花飘落,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洁白外衣的景象,写出主要特征,运用文中的好词佳句,写片断。
五九和六九,河边插杨柳。
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中最冷的就是三九
指名背诵。
集体背诵。
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2范读讨论
范读课文,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读后指名回答。
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三、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22、雾凇
教
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有关词语,理解词语意思。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板
书
设
计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十里长堤
29雾凇闻名全国的奇观
雾凇二课时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雾凇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了解雾凇的形成和特点1.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雾凇的形成原理;- 学生能够描述雾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学生能够分析雾凇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2. 教学内容:- 什么是雾凇?- 雾凇的形成原理;- 雾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雾凇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3. 教学步骤:a) 导入:与学生分享一张雾凇的图片,并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发学生对雾凇的兴趣。
b) 引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雾凇的思考,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雾凇吗?”“你们见过雾凇吗?”“你们知道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吗?”c) 探究:与学生一起学习雾凇的形成原理,解释为冬季中的湿气结冰在物体表面形成薄薄的冰层。
d) 学习:向学生介绍雾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例如:透明晶莹的冰层包裹在树枝和建筑物上,形成美丽的冰雕景象。
e) 分析:与学生一起讨论雾凇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例如:雾凇能够美化城市景观,但也可能给交通和设施带来一些问题。
f) 总结:概括雾凇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影响,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g) 拓展: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更多关于雾凇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去亲自观察和体验雾凇。
h)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任务,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雾凇的文章,包括它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时:实地观察雾凇景观1.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体验雾凇景观;- 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描述观察到的雾凇景观;- 学生能够拍摄雾凇景观照片,并记录观察心得。
2. 教学内容:- 实地观察雾凇景观;- 描述观察到的雾凇景观;- 拍摄雾凇景观照片;- 记录观察心得。
3. 教学步骤:a)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复习雾凇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b) 引入:与学生分享一些雾凇景观的照片,并引发学生对实地观察雾凇的兴趣。
c)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前往雾凇景观较为集中的地方进行观察,例如公园或河边。
d) 描述和记录: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观察到的雾凇景观,同时鼓励学生拍摄照片并记录观察心得。
雾凇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

雾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点: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雾凇形成之美三、教学过程:导入语: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知道我国有名的四大自然景观吗?课件出示(山清水秀的山水、神奇壮丽的长江三峡、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还有洁白晶莹、美丽动人的雾凇)板书:雾凇。
(注意,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雾”和“淞”都是形声字,“雾”上面是……“凇”字是两点水加一个松树的松。
)隆冬时节,当北国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目标导航自学自强一、自主学习,扫清障碍。
正面学习,自主思考。
一读: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2、读顺全文,长句间注意停顿。
3、小组长带领着组员朗读词语,小组检测词语。
二测:检测词语:夜幕降临摄氏度十里长堤淹没模糊凝结冰封凝结淹没模糊雾凇缀满镀上缭绕琼枝检测句子:1、“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
”2、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三思考:什么是雾凇?二、反面质疑交流辩论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1、抽生汇报什么是雾凇?屏显雾凇图(师口述)看,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又象梨花缀满了枝头,把神州装点得分外壮丽。
多美的雾凇啊!2、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粉状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3、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选择一个自然段写上串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
《雾凇》课堂讲稿

《雾凇》课堂讲稿自己整理的《雾凇》课堂讲稿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雾凇》说稿(共5篇)首先说说教材作者在文章《雾凇》中,以优美的形象和准确精炼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的各种形态和独特的壮丽,科学而简单地描述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结局,揭示了作者对雾凇和字里行间自然的热爱。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我们班学生的现实环境,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的1.知识的目的:本课学习9个新单词,理解由新单词组成的单词,结合详细的语境理解单词。
了解大气中的水蒸气在寒冷时会结霜的科学知识。
2.能力和目的:通过观看电视视频和阅读课文,可以分析、总结和综合雾凇形成的条件和结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检查和分析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归纳技能。
联系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想象力。
3.情感目的:通过语言和笔墨了解吉林雾凇的独特美,激发学生喜爱雾凇、热爱自然的心灵和情感。
情绪化地阅读和背诵课文。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目标1和目标2上。
我读了课文,体会到了吉林雾凇的奇特之美,了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很难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准确理解文中最后两首诗的含义。
我将使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壮观的雾凇。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如诗般优美的句子,让学生感受雾凇的奇美,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细细咀嚼,读出味道。
以下是我设计的三个教学环节:第一,紧紧跟随心理,吸引学生,调动师生情绪。
《雾凇》我分两节课教。
第一节课主要是关于整体感知,从课文中学习新单词,引导学生理解雾凇的美丽和丰富。
第二节课复习介绍: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我们优美地背诵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落。
这时,学生们已经吸取了教训,他们刚刚看到了雾凇的陌生和美丽。
他们心里一定很渴望。
我会抓住他们的心理,和学生交流:看着这样一个雾凇奇观,你会忍不住产生什么样的问题?我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逐步拉近师生感情。
学生自然会说:雾凇是怎么产生的?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在整个班级里,我开始围绕这个中心问题进行教学。
课《雾凇》精品课件

十里长堤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 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 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 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清早,寒风吹 拂,雾气缭绕。人 们漫步在松花江边,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 的琼枝玉树,便会 情不自禁地赞叹: 这真是“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开”呀!
每当夜幕降临, 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 氏度左右时,这雾气 便随风飘荡,涌向两 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 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 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 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 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 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 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自读课文第二小节,思考:
哪一句话概括地写 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雾凇,俗称树挂, 是在严寒季节里, 空气中过于饱和的 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雾凇,俗称树挂, 是在严寒季节里, 空气中过于饱和的 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毛茸茸,亮晶晶 晶莹闪亮 洁白如玉 洁白无瑕(xiá)银 花绽放 粉妆玉砌 银装素裹
千姿百态
姿态奇特
美不胜收 心旷神怡 神清气爽
拓展练习
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 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琼枝玉树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洁白晶莹
再见
清早,寒风吹 拂,雾气缭绕。人 们漫步在松花江边,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 的琼枝玉树,便会 情不自禁地赞叹: 这真是“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开”呀!
《雾凇》ppt课件6 (2)公开课获奖课件 公开课获奖课件

学习指导:
1.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 2.为什么只有在吉林能形成 最美的雾凇? 3. 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语句,小组交流。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 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 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 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 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 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 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 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 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 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 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 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青 春 风 采
高考总分:
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 数学145分 英语141分 文综255分
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院 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光女孩--何旋
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 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 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 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 “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 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 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 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 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 的学校捐书”。
坚持做好每个学习步骤
武亦文的高考高分来自于她日常严谨的学习 态度,坚持认真做好每天的预习、复习。 “高中三年,从来没有熬夜,上课跟着老师 走,保证课堂效率。”武亦文介绍,“班主 任王老师对我的成长起了很大引导作用,王 老师办事很认真,凡事都会投入自己所有精 力,看重做事的过程而不重结果。每当学生 没有取得好结果,王老师也会淡然一笑,鼓 励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
自主探究 享受阅读——《雾凇》公开课教案

1 自主探究 享受阅读 ——苏教版第八册《雾凇》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而体会到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2)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灵感,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课件展示雾凇的千姿百态,使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动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三、教学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雾凇情》http://www.56.com/u48/v_NzQ1MjMxODk.html,整体感知雾凇的美。 一、揭题质疑,激趣导入 1.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但是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却有一种自然景观,以其“严冬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大家去松花江畔走走,去欣赏一下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师生板书课题:雾凇。(边写边说:“雾”雨字头,和“凇”都是形声字, “凇”字是松树的松加上两点水。)你能猜到它是什么意思吗?(凇:严寒季节,水汽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 。) 2.你对雾凇有哪些了解呢?(预设:雾凇俗称树挂,树挂,也就是挂在树上的霜花,是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美丽的身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吉林雾凇与云南石林、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3.欣赏雾凇图片 想欣赏一下这美丽的雾凇吗?看:它们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有的像高山上的雪莲,一尘不染;有的像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整体感受雾凇美景,激发学习兴趣。南方学生对雾凇还比较陌生,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对雾凇获得了感性的认识,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而教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渲染了课堂气氛,能把学生带到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起到很好的情感铺垫。】 4. 看了这么多雾凇的美丽画面,你想说些什么?能用一个词、一句诗,或者一段话来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说) 5.同学们说得可真好,这些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雾凇,读一读,看看每一行的词语是什么意思?分别赞美雾凇的什么?(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洁白无瑕、亭亭玉立、千姿百态、婀娜多姿、银松雪柳、琼枝玉树 、粉妆玉砌 2
公开课《雾凇》自评发言稿

公开课《雾凇》自评发言稿《雾凇》一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字里行间,作者对松花江畔的雾凇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观,以饱蘸赞美之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
如诗如幻的语言,如银似雪的图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仙境。
课文充满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纵观全文内容,共三个自然段和两幅插图,有“雾凇奇景→成因探索→赞美奇观”三部分构成。
在讲授本课的时候我主要抓住了两点。
一是感受作者笔下雾凇的壮美,二是了解雾凇形成的神奇。
首先让学生抓住词语表达出印象中雾凇的奇丽,让他们通过朗读自己去感悟美,再创设意境带领学生反复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品味,从中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熏陶,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效果。
其次是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奇特的形成,第二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
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围绕这句话,我让学生找出雾凇形成的两大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通过对“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和“吉林雾凇形成的得天独厚条件”对比,对吉林“过于饱和的水汽”的奇大和零下30摄氏度的奇冷充分了解,让学生知道吉林松花江畔特有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再读文中描写雾气的语句,找到“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这些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后细细品味,吉林松花江畔逐渐浓厚如仙境般的夜雾在学生的脑海中荡漾开来。
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我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词来理解“镀”,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
接着,是以三幅“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引出最后一句话,在反复吟诵中体会雾凇形成的缓慢、美丽和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惊叹、赞美之情。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虽然基本实现教学目标,但依然存在不足:课开始,当我让学生表达哪些词让你感受到雾凇地美,美在何处?学生说出了文中的词语,对词语的感悟却非常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