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麦区小麦品种子粒淀粉糊化特性分析
小麦籽粒A、B型淀粉粒淀粉构成与糊化特性的比较

小麦籽粒A、B型淀粉粒淀粉构成与糊化特性的比较李文阳;尹燕枰;时侠清;闫素辉;王振林【摘要】Two types of starch granule, A and B type starch granule, were separated in wheat grain in this study.The starch composition contents and pasting properties in starch granules were studied and compar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amylose content of A type starch granu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 type starch granule, andamylopectin content of A type starch granul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B type starch granule. Thus the ratio of amylose to amylopectin of A type starch granule was high compared with B type starch granule. RVA parameters,including peak viscosity, though viscosity, breakdown, peak time and pasting temperature of B type starch granul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A type starch granules. These may be due to B type starch granules were wellset compared with A type starch granules.%以提纯的小麦胚乳A型和B型淀粉粒为测定对象,比较研究了A、B型淀粉粒的淀粉组成与糊化特性.结果表明,A型淀粉粒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B型淀粉粒,而支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B型淀粉粒.与B型淀粉粒相比,A型淀粉粒含有较高的直/支链淀粉比.B型淀粉粒RVA参数中峰值粘度、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反弹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均显著高于A型淀粉粒.原因可能是小颗粒淀粉(B型淀粉粒)内部结构紧密,淀粉糊化较大颗粒淀粉(A型淀粉粒)困难.【期刊名称】《华北农学报》【年(卷),期】2011(026)001【总页数】4页(P136-139)【关键词】小麦;淀粉粒;淀粉;糊化特性【作者】李文阳;尹燕枰;时侠清;闫素辉;王振林【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安徽,凤阳,233100;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安徽,凤阳,233100;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安徽,凤阳,233100;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01淀粉在小麦籽粒胚乳中以淀粉颗粒的形式存在,淀粉粒形态、体积、结构是小麦淀粉品质的重要决定因素[1]。
对热损伤程度不同小麦总淀粉、A-淀粉、B-淀粉其颗粒特性及淀粉糊特性研究

要: 为探 索不 同程度 热 损伤 对 小 麦淀粉 其 颗粒 特性 与 淀粉 糊特 性 影 响 , 以市售 神 象特 一粉 为
原料 , 在 室温、 5 0℃ 和 7 0℃ 温度 处理 下 , 分别 测 定 小麦 总淀粉 、 A一淀粉 、 B 一淀粉破 损 淀粉 含 量 、 淀粉颗 粒特 性和 淀粉糊 特 性 变化 ;同时 , 该 文探 究热损 伤 对淀粉糊 化特 性影 响 , 并表 述该损 伤 方式
8
粮 食 与 油 脂
2 0 1 3年第 2 6卷 第 8期
对热损伤程度不 同小麦总淀粉、 A 一淀粉、 B 一淀粉 其颗 粒 特 性 及 淀 粉糊 特 性 研 究
洪 静, 郑 学玲 , 刘 种
( 河南 _ r - _ , I k 大学粮 油食 品学 院 , 河南郑 州 摘
4 5 0 0 0 1 )
pr o pe r t i e s,t h e da ma ge d s t a r c h c o n t e n t ,pa r t i cl e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p as t i ng p r o pe r t i e s o f whe a t
me c ha ni s m o f t he t h e r ma l da ma g e mo d e .
Ke y wo r d s : s t a r c h; t h e r ma l d a ma g e ; g e l a t i n i z a t i o n p r o p e r t y; g e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1 . 1材 料
超 速离心机 : 美 国贝克曼库尔特有 限公司;冷冻 干燥 机:北京 博 医康实 验仪 器有 限公 司 ; B T - 9 3 0 0 H 型激光粒 度分布 仪:丹东市百特仪 器有限公司; 偏 光 显微 镜 : 德国 L e i c a 仪 器有 限公司 ; 7 5 2紫 外 可见 分 光光度计 : 上海精密 科学仪器有限公 司; WZ Z - 2 B旋 光仪:上海 申光仪器仪表有限公 司。
小麦籽粒A-型和B-型淀粉粒的理化特性

平均粒径 Mean diameter (μm)
峰值粒径 Peak diameter (μm)
1
2
全淀粉 Whole
小麦全淀粉粒径分布范围为 0.47~44.46 μm, 呈双峰 分布, 峰值粒径分别为 5.60 μm 和 21.03 μm (表 1 和图 2-A)。A-型淀粉粒(图 2-B)粒径为 4.45~44.46 μm, 峰值粒 径 21.03 μm; B-型淀粉粒(图 2-C)粒级分布为 0.47~11.16 μm, 又可分成两个峰, 峰值粒径分别为 4.80 μm 和 1.05
Abstract: A- and B-type starch granule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flour to study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Starch granule image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showed that there was obvious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 between A- and B-type starch granules, and they could be completely isolated without mixture due to the unique type of starch granule in each group. The diameter of A-type starch granule was 4.45–44.46 μm and there were 1.23×1010 granules per gram starch, wher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s the two values of B-type granule were 0.47–11.16 μm and 6.70×1010, respectively. Amylose content in A- and B-type granules was 27.70% and 22.62%,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A-type granules, the B-type granules had higher pasting temperature and lower viscosities of peak, breakdown, and setback. The B-type granule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pasting properties of the reconstituted starches when the fraction of B-type granules was less than 30%. Effects of starch granule size distribution on pasting property of reconstituted starch decreased when the fraction of B-type granules was higher than 30%. Keywords: A-type starch granule; B-type starch granule; Distribution; Pasting properties; Reconstituted starch
不同小麦品种抗性淀粉含量及其与其他淀粉品质性状的关系

摘 要: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抗性淀粉含量的差异 及 其 与 其 他 淀 粉 品 质 性 状 的 关 系,以 30 个 小 麦 品 种
为 试 验 材 料 ,分 别 在 河 南 省 7 个 地 点 种 植 ,对 面 粉 中 抗 性 淀 粉 含 量 、淀 粉 组 分 、淀 粉 糊 化 特 性 、淀 粉 粒 度 分 布 等
麦类作物学报 2020,40(4):455-463 JournalofTriticeaeCrops
doi:10.7606/ji.ssn.1009-1041.2020.04.09
网 络 出 版 时 间 :2020-04-20 网 络 出 版 地 址 :/kcms/detail/61.1359.S.20200417.1338.006.html
中 图 分 类 号 :S512.1;S33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1041(2020)04-0455-09
VariationofResistanceStarchContentin WheatCultivarsand ItsRelationshipwithOtherStarchQualityTraits
LIUSujun1,YAO Yongwei1,GAO Honghuan1,DUChenyang1,WANGChenyang1, FANG Baoting2,LIXiangdong2,XIE Yingxin1,MA Dongyun1
(1.CollegeofAgronomy,Henan AgriculturalUniversity/National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for Wheat,Zhengzhou 450046,China;2.WheatResearchofHen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Zhengzhou,Henan450002,China)
小麦淀粉糊化过程

小麦淀粉糊化过程
佚名
【期刊名称】《粮食加工》
【年(卷),期】2022(47)2
【摘要】淀粉一般状况不溶于冷水,通过搅拌可形成悬浊液。
淀粉与水构成的悬浊液在受热情况下会发生一定变化。
在较低的温度下,淀粉通过氢键作用结合部分水分子而分散,淀粉的结构不发生变化。
当温度升到一定程度后,淀粉分子大量吸收水分而发生急剧膨胀,分子结构发生伸展,淀粉颗粒外围的支链淀粉被胀裂,内部的直链淀粉分子游离出来,悬浊液变成粘稠状,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糊化,又称α-化。
淀粉开始急剧膨胀时的温度称为淀粉糊化温度。
淀粉糊化特性是淀粉和含淀粉物质在糊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性质。
不同作物淀粉的糊化特性不同,同一作物,因品种不同糊化特性也有所差别。
【总页数】1页(P29-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
【相关文献】
1.小麦籽粒A、B型淀粉粒淀粉构成与糊化特性的比较
2.聚焦光束反射分析仪测定淀粉糊化过程中糊化度的变化
3.小麦总淀粉、A-淀粉及B-淀粉的热损伤与其糊化度、糊化特性的关系
4.施氮水平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及淀粉粒糊化特性的影响
5.小麦淀粉生产工艺因素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籽粒淀粉理化特性与面条加工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了综 述 , 以期 对今 后 的研究 有 所启发 。
1 小 麦籽 粒 淀 粉 特 性
11 直链、 . 支链 淀粉 及其 含量
小 麦淀 粉主要 有 两 种存 在 形 式 , 链 淀 粉 是 直 由 【 葡 萄糖残 基 以 a 1 4 糖 苷键 连 接 成 的链 状 ) - 一 ,一
有重要影 响。直链淀粉含 量较低的小麦 品种 , 面粉 ( 淀粉 ) 糊化 和膨胀 特性好 , 峰值粘 度高 , 膨胀体 积大 , 膨胀
势 高 , 工 的 面条 质 地 细 腻 , 性 和 韧 性 好 , 分 高 , 质 突 出 。 加 弹 评 品 关 键 词 : 麦 籽 粒 ; 粉 ; 化 特 性 ; 条 小 淀 理 面 中 图分 类 号 :5 2 1 1 S 1 . 0 文献 标 识 号 : A 文 章 编 号 :0 1 4 4 (0 60 - L 5 5 10 - 9 2 2 0 7 5 O O -O
( 山东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作 物 研 究 所 , 东 济 述 了 近 年 来 小 麦 籽 粒 淀 粉 理 化 特 性 及 其 与 面 条 加 工 品 质 关 系 的 研 究 进 展 。 小 麦 胚 乳 中 , 链 综 直
淀 粉 约 占 2 ~ 2 , 链 淀 粉 占 7 ~8 , 者 非 常 规 则 地 堆 积 在 一 起 , 成 淀粉 粒 , 同小 麦 品 种 中淀 O 5 支 5 O 二 形 不
问不形 成 紧 密 的结 合 区 , 容 易沉 淀 , 成 透 明或 不 形
和 膨 胀 势 高
低
、 值 黏 度 高Ⅲ 、 化 温 度 峰 糊
、 崩解 速 度快 , 加工 的 白盐 面 条 品 质优 则
小麦籽粒淀粉与面粉的理化特性差异

文献导读现代面粉工业2018年第3期小麦籽粒淀粉与面粉的理化特性差异面制食品的品质与籽粒淀粉理化特性关系密 切,糯质和非糯质小麦籽粒淀粉组分有明显差别。
本 研究比较了糯小麦(宁糯麦1号、扬糯麦1号)和非 糯小麦(扬麦16、中国春)的淀粉与面粉的黏度特 性、热力学特性、膨胀势、溶解度等参数,旨在阐明 小麦籽粒淀粉与面粉的理化特性差异。
4个品种籽 粒淀粉粒均以C型淀粉粒(粒径<2 !m)为主,占96.14 %~97.36 +,糯小麦C型淀粉粒的比例高于非 糯小麦。
籽粒淀粉中破损淀粉含量低于面粉中破损 淀粉含量;籽粒淀粉的膨胀势 度、热 和回度于面粉,溶解度和淀粉化的度、温度、度低于面粉。
与非糯小麦比,糯小麦面粉具有较低的破损淀粉含量、黏度参数特征和淀粉 度,较高的溶解度、膨胀势、率和热。
外源加明,面粉中淀粉性 质与 含量以 品 中的和化均面粉的化特性,淀粉与面粉理化特性差异的主 。
(文/李春燕等摘自《作物学报》2018年4月2日网络首发)应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 检测面粉中偶氮甲酰胺高 以的个 含了 ,量的特 在 面 了。
研究外高 面粉中胺。
、面粉和面粉中10种度 品的 。
if比较 和 面粉的 均度较的 4 1574.38,2038.55, 2166.88和2269.91 nm。
采用二阶导数对样品图像中 的 进行预处理过角制、关角和 关性度量三种 似性析法对品中的 和面粉 进行。
明,预处理后的平均 能有效 面粉中 1单 似性分析实现了 品中 和面粉 的54类;类 的验证显示了 和面粉 的正确分类。
研究结果为利用高面粉中 剂提供了法支持,为品中掺杂物的 提供参考。
(文/王晓彬等摘自《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年第3期)氧化羟丙基木薯淀粉对面粉品质的影响研究研究了氧化羟丙基木薯淀粉面粉粉质、拉伸、湿面筋含量、湿面筋指数、降落数值和度的。
明,在面粉中 0~1+的氧化羟丙基木薯淀粉,面粉粉质指标、面团拉伸指标提高,面粉湿面 筋含量增湿面筋指数增。
鲁原118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研究

鲁原118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研究鲁原118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研究摘要:小麦淀粉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原料,它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糊化是淀粉加工的重要环节之一,糊化特性直接影响淀粉的品质和应用性能。
本研究以鲁原118小麦淀粉为对象,通过糊化指数、透明度、粘度等指标对其糊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结果表明,鲁原118小麦淀粉具有良好的糊化特性,适用于食品加工。
关键词:小麦淀粉、糊化特性、鲁原118、糊化指数、透明度、粘度引言小麦淀粉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主要成分为淀粉,淀粉分子是由两种多糖组成的,即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
糊化是淀粉加工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加热和搅拌等操作,使淀粉颗粒发生糊化,形成糊化淀粉。
糊化特性是评价淀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淀粉的应用性能。
实验方法2.1 材料准备本研究选取鲁原118小麦作为实验材料,将其磨成小麦粉,经过筛网过滤得到小麦淀粉。
2.2 糊化指数测定取一定量的小麦淀粉,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后,放入恒温水浴中加热,持续加热时间为30分钟。
加热结束后,取出样品,用离心机离心,将上清液倒入比色皿中,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
糊化指数的计算公式为:糊化指数=(吸光度-初始吸光度)/初始吸光度。
2.3 透明度测定取一定量的小麦淀粉,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后,放入恒温水浴中加热,持续加热时间为30分钟。
加热结束后,取出样品,用离心机离心,将上清液倒入比色皿中,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其透明度。
2.4 粘度测定取一定量的小麦淀粉,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后,放入恒温水浴中加热,持续加热时间为30分钟。
加热结束后,取出样品,用粘度计测定其粘度。
结果与讨论3.1 糊化指数实验结果显示,鲁原118小麦淀粉的糊化指数为0.85,说明其具有较好的糊化特性。
3.2 透明度实验结果显示,鲁原118小麦淀粉的透明度为85%,说明其具有较高的透明度。
3.3 粘度实验结果显示,鲁原118小麦淀粉的粘度为100 mPa·s,说明其具有适中的黏稠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4-26基金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02EFN214101137)作者简介:马冬云(1972-),女,河南修武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小麦生理及品质方面的研究;郭天财为通讯作者。
不同麦区小麦品种子粒淀粉糊化特性分析马冬云1,2,郭天财1,2,王晨阳1,2,朱云集1,2,王化岑1,2(1.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02;2.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 450002) 摘要:选择不同生态麦区的有代表性的9个小麦品种,分别在9个小麦主产省份种植,收获后采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 )对小麦子粒淀粉糊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有显著差异,其中,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小麦淀粉的糊化参数高于四川、江苏试点;不同品种在河北、山东、河南、陕西4个试点的表现较为一致,而在四川、江苏表现差异较大。
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均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环境因素对多数糊化参数的效应远大于基因型和互作效应。
关键词:小麦;淀粉;糊化特性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091(2004)04-0059-03Investigation on Starch Pasting Properties of Winter Wheat in Different SitesMA Dong 2yun 1,2,GUO Tian 2cai 1,2,WAN G Chen 2yang 1,2,ZHU Yun 2ji 1,2,WAN G Hua 2cen 1,2(1.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China ;2.The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Wheat ,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 :Nine leading wheat cultivars ,from 9wheat producing Province ,respectively ,were planted in these Provinces in wheat growing season 2001-2002.The starch pasting properties were tested and analyzed by RVA.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asting trai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sites.Sample col 2lected from Hebei ,Shandong ,Henan and Shaanxi sites perfect better paste traits than those from Jiangsu and Sichuan sites.The varies of paste traits in Hebei ,Shandong ,Henan and Shaanxi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Jiang 2su and Sichuan sites.G enotype ,environment and G ×E have effect on all paste traits.Environment effects were larger than genotype and G ×E effects on most of paste traits.K ey w ords :Winter wheat ;Starch ;Pasting properties 小麦子粒中蛋白质约占12%~14%,淀粉约占70%左右,二者共同决定面条等食品的食用品质[1~3]。
国内外对小麦蛋白质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5],但对小麦淀粉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
淀粉糊化特性是反映淀粉品质的重要指标,对面条等食品的食用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并与不同类型面条如乌冬面的弹性、韧性和食用品质呈显著正相关[6,7]。
因此,深入研究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对改善我国面食制品尤其是面条的品质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报道了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8,9]。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播麦区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提高这两大麦区小麦品质对增强我国小麦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研究主要选用这两大麦区和部分北方冬麦区及西南麦区共9个小麦主产省份的9个代表性品种分别在不同省份种植,对其淀粉糊化特性进行化验分析,以期为改良小麦品种的淀粉特性和面条品质以及品质生态区划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材料选择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江苏、安徽、河北9个小麦主产省的豫麦70号、济南17华北农学报・2004,19(4):59261号、中优9507、陕65、SW8688、华麦9号、徐州26、皖麦19、河农341共9个有代表性的品种,按照统一试验方案,于2001~2002年,分别在河南郑州、山东泰安、陕西杨凌、四川成都、江苏扬州、河北石家庄种植,试验随机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5m 2,田间管理按照当地高产田进行。
成熟期,各试点每个品种各采集3kg ,存放60d 后统一进行品质化验分析。
1.2 测试项目及方法1.2.1 磨粉 使用瑞士Buhler 磨磨粉。
1.2.2 淀粉糊化特性 采用澳大利亚NewportScientific Ltd.的快速粘度仪(RVA )测定。
1.2.3 面粉降落值 采用瑞典Falling Number 公司生产的降落数值测定仪(FN -1600型)测定。
1.3 数据处理本试验数据采用DPS 数据处理系统在微机上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地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比较不同地点小麦淀粉糊化参数的平均值及多重比较结果列于表1。
表1 不同地点间小麦淀粉糊化特性比较地点峰值粘度平均值(cp )cv (%)低谷粘度平均值(cp )cv (%)稀懈值平均值(cp )cv (%)最终粘度平均值(cp )cv (%)反弹值平均值(cp )cv (%)糊化时间平均值(min )cv (%)河北石家庄2407aA 9.81761aA 11.3647abAB 30.52461aA 8.0701aAB 13.6 6.7aA 3.6山东泰安2302aA 9.51711aA 11.6591abcAB 19.32547aA 7.9836aA 11.3 6.5aAB 2.3河南郑州2117abA 21.01539aAB 31.8577abcAB 18.72307aAB 24.9768aAB 15.7 6.4aAB 4.6陕西杨凌2046abA 16.81545aAB 21.4501bcAB 23.02322aAB 15.8776aAB 8.6 6.5aAB 4.2江苏扬州1798bcAB 45.01104bBC 64.0694aA 23.61707bBC 55.8603bB 42.2 6.0bBC 11.5四川成都1377cB39.9657cC50.5720aA33.91231cC46.4574bB42.15.7bC5.0 注:同列内平均值后有相同小写或大写字母的表示差异未达5%或1%显著水平 从表1可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小麦淀粉各糊化参数间差异均不显著;小麦淀粉的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反弹值、糊化时间,在江苏试点和上述4个试点之间的差异达5%显著水平;四川试点各指标(除了稀懈值外),与上述4个试点间的差异达1%显著水平(反弹值达5%显著水平)。
从变异系数来看,江苏、四川试点小麦淀粉糊化参数的变异大于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的变异。
2.2 不同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随环境的变化图1是不同小麦品种的峰值粘度随地点间的变化趋势。
从图1中可看出,9个小麦品种随环境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江苏试点,不同品种表现差异较大,其中SW8688、徐州26表现值较高,而皖麦19、河农341表现较低;在四川的表现,除四川本地品种SW8688表现较高的糊化参数外,其他品种的表现比较一致。
从各个品种的具体表现来看,中优9507在河北、山东的表现较好;河农341和陕65在河北试点表现最高的峰值粘度;皖麦19、济南17在山东和河南试点、徐州26在江苏试点,SW8688在四川试点、华麦9号在山东试点分别表现较高的糊化参数。
不同品种最终粘度、低谷粘度、反弹值随地点间的变化趋势与峰值粘度相似。
图1 不同小麦品种峰值粘度随地点间的变化趋势 表2 淀粉糊化参数的方差分析及各自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百分比项目峰值粘度F %低谷粘度F %最终粘度F %稀懈值F %反弹值F %糊化温度F %糊化时间F %基因型1.36132.0613 1.55133.963336 2.14321 5.11335 3.10336环境 6.62333913.9133558.693345 3.16318 4.503328 3.08331847.203381基因×环境48324246514713 注:基因×环境表示基因与环境互作和误差;3表示5%显著水平,33表示1%显著水平60 华 北 农 学 报19卷2.3 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环境对各淀粉糊化参数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基因型对稀懈值、反弹值、糊化温度、糊化时间的影响达显著水平。
由于本试验重复不全,无法对基因型×环境进行显著性检验。
从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各自所占平方和百分比来看,环境对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反弹值、糊化时间的影响远远大于基因型的影响;基因型对稀懈值、糊化温度的影响大于环境的影响。
3 讨论淀粉是小麦子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淀粉特性包括淀粉粒大小、破损程度、直/支比例以及淀粉糊化特性。
其中淀粉糊化特性是反映淀粉品质的重要指标。
品种间淀粉糊化特性变异范围较大,不同类型及不同麦区(国家)的品种间淀粉糊化特性有明显的差异。
据阎俊等报道,我国春小麦的淀粉峰值粘度明显高于冬麦,澳大利亚小麦介于我国冬、春麦之间[8]。
刘建军等研究结果表明,北方冬麦区品种的峰值粘度显著低于南方麦区和黄淮麦区及国外(澳大利亚和美国)品种[10]。
本试验对不同生态环境的9个小麦品种在不同地点种植的淀粉糊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河北、河南、山东和陕西种植的小麦淀粉糊化参数高于江苏、四川试点,且河北、河南、山东和陕西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在江苏、四川之间,糊化参数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且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试点之间,糊化参数差异分别达1%或5%显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