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切诊-脉诊)
脉诊

3. 脉力类
虚脉 —搏指无力或按之无根 濡弱微脉 濡脉 —浮而细软 细软无力 弱脉 —沉而细软 微脉 —极其细软,应指模糊 虚散芤革 散脉 —浮散无根 均浮大无 芤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根或中空 革脉 —浮弦中空,如按鼓皮
3. 脉力类
实脉 ——长大有力,浮沉皆然,来去俱盛 滑脉 ——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 紧脉 ——脉势紧张有力,状如牵绳转索 长脉 ——超逾三部,脉力逊于洪、实脉 弦脉 ——端直以长,应指紧张有力 洪脉 ——浮大有力,来盛去衰
亦见痹病疼痛,七情过极,跌打损伤(代而有力)
促
脉
脉来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特征: 脉率较速或快慢不定, 有不规则的歇止 主阳盛实热,或气血痰食停滞(促而有力) 意义: 亦见于脏器衰败(促而无力) 正常人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用浓茶,偶见
五、脉象鉴别、相兼脉和真脏脉
(一)相似脉象的鉴别
比类法
特征: 沉而实大弦长,坚牢不移,即沉弦实脉。 意义: 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瘕之实证。
迟
脉
【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
【意义】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亦可见于邪热结聚的里实热证。 生理性迟脉-运动员、入睡后。
【类脉】缓脉
缓
脉
特征: 一息4至(每分钟60-70次) 。 意义:
生理缓脉 ——脉来和缓(平缓脉) 见于正常人 病理缓脉 ——脉势纵缓无力。
斜飞脉 ——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反关脉 ——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
“四季平脉”
练习题
1.寸口诊法的三部是_____,三候是_____。 2.左手寸关尺候_____,右手寸关尺候_____。 3.正常脉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4.脉有胃气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 5.脉之有神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 6.脉之有根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 7.四季平脉的特征是:春__,夏__,秋__,冬__。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03
闻诊
听声音
声音洪亮
一般认为声音洪亮、中气足,则 说明肺脏功能良好,体格比较健
康。
声音嘶哑
若患者持续出现声音嘶哑,则要 警惕肿瘤、息肉、结核等病变的
可能性。
听呼吸音
呼吸音微弱,可能提示患者存在 阳气虚的情况,而呼吸音强提示 患者可能存在热毒内陷的情况。
嗅气味
口气
口气臭秽,多因胃热炽盛,或湿热蕴结;口气腥臭,多因痰热互结;口气酸臭 ,多因肝胆湿热;口气腐臭,多因胃热熏蒸;口气秽浊,多因湿热内蕴。
趋势,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全球发展。
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03
中医诊断学与现代医学及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
密切,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等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预防与保健
中医诊断学提倡预防和保健,通过调理身体、增 强体质等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积 极的现代医学价值。
中医诊断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发展趋势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
01
中医诊断学与现代医学在技术手段上不断结合,如中医脉诊与
现代生物信息技术的结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国际化发展
02
中医诊断学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国际化发展成为
05
切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脉诊
01
部位
通常取寸口脉,即手腕桡动脉的搏动处。其他常见的切脉部位包括人迎
、太冲、阳明、太溪等。
02
方法
医生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按在患者脉搏上,感受脉象变化,以判
断疾病性质和病情轻重。
03
脉象
中医认为,正常的脉象应该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而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合参的方法,以及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必考知识点,包括四诊合参、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一、四诊合参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体、舌苔、口唇等外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的重点是观察患者的气色、形态、眼底、毛发、舌苔等外在表现,以及面部表情、言语、姿势等信息。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程变化等情况。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腹鸣等声音,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重点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音、腹部声响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等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气机状况、脏腑功能、症状变化等情况。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病情变化等情况。
问诊的重点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日常生活、饮食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情绪、性格、性生活等信息。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病机、发展规律等情况。
4.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腹部、舌脉等部位进行触诊,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器、脉搏等状况。
切诊的重点是对患者的腹部按压,了解脏腑肿大、压痛、包块等情况,同时触诊舌脉、腹部脉等部位,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腑状况、气血循环、脏腑功能、病位病性等情况。
以上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四种诊查方式,可以获得患者的全面信息,为后续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二、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脉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脉象、脉理、脉度、脉形、脉势、脉数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搏特征,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机变化等情况,为制定诊治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区分和诊断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病位诊断和病证诊断等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原则1.辩证分型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首要的诊断步骤。
辩证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和眼底等进行综合分析,把患者的病证分类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气血津液证等种类,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候特点。
2.四诊合参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要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望色、望舌、望脉、望形态、望精神等望诊资料,通过听声、听气味等闻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等问诊资料,通过切脉、切腰胁、切部位等切诊资料,全面地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分析评估患者的病证特点。
3.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及四诊资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方剂,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综合运用治则、药食、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诊断的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胸腹、面色、目睛、舌苔等外部特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色、望舌、望眼睛、望鼻、望声音等。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闻声、闻味、闻气味等。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获取患者的诊断资料。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病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等。
中医四诊—切诊

中医四诊—切诊主讲人:余春芳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
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
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
把所得材料与其它三诊互相参照,从而作出诊断。
特别是切脉,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
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脉诊1、脉诊的原理(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地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扩张,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既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的协调: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3)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2、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右手偏旺于气,左手偏旺于血。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科之一,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四诊法:脉象学、舌诊学、面诊学、问诊学四个方面的综合运用,以了解病情、分析证型、确定治疗方法等。
2. 病因学:探讨病因病机和发病规律,以及病变与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诊断治疗提供指导。
3. 辨证论治:根据四诊法和病因学的分析,确定证型,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饮食调养等。
4. 望闻问切: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手段来了解患者的体征、表现和症状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5.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脉诊、舌诊、面诊等。
6. 诊断思路:强调以辩证为核心,唯证论治的诊疗思路,即抓住证候、辨明病因,选用对症治疗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医诊疗有效性的关键,他们通过对身体的各个方面观察并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综合而详尽的中医诊断体系,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
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
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
见微知著局把体,以XXX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
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
XXX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XXX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
XXX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
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XXX创三因。
XXX,三焦辨证XXX。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
彩图辨舌指南书,XXX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XXX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XXX十问歌1、问诊的办法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
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
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
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2、问诊的普通内容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元记实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XXX家族患病查相传小我嗜欲和气亦有影响问全面3、问目前病症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1.问寒热1)恶寒发烧恶寒发烧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寒热来往无纪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按时发前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感冒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冷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迁移转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1. 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患者的问询、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作出概况性判断诊法:是中医诊察、采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等,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问询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月俞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有关部位的异常征兆,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一、全身望诊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