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

合集下载

20XX年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17)-自学考试.doc

20XX年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17)-自学考试.doc

基督教的各种法规,狭义专指在中世纪占有重要地位的罗马天主教的法律。

本书即指狭义的教会法。

教会法还有其他一些名称如寺院法、宗规法。

第九章教会法(中世纪)第一节教会法的形成与演变一、教会法的概念与渊源基督教的各种法规,狭义专指在中世纪占有重要地位的罗马天主教的法律。

本书即指狭义的教会法。

教会法还有其他一些名称如寺院法、宗规法。

教会法主要是关于教会本身的组织、制度和教徒生活守则的法规,对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及土地、婚姻家庭与继承、刑法、诉讼等也有规定,因此,它的适用范围也适用许多世俗事务。

教会法其本质是一种封建法,因为它反映的是僧俗封建主的意志和利益,是披上宗教外衣的封建法。

教会法的渊源有四种:1、《新旧约全书》(《圣经》)。

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

《旧约》本是犹太教的经典后被基督教所继承,《新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形成公元2世纪基督教认为它是上帝通过基督流血受死而与人立下的新约。

现在看到的《新旧约全书》是4世纪罗马帝国时编纂的。

《新旧约全书》不仅是教会法最有权威的渊源,对世俗法院也有一定约束力,是西欧封建法律的重要文献。

2、教皇的教令集。

罗马教皇颁布的敕令、教谕的汇编,是教会法的另一重要渊源。

12世纪中叶,意大利僧侣格拉蒂安编集的《格拉蒂安教令集》是最早的教令集。

以后罗马教廷又编纂过如尼法八世教令集、克雷门五世教令集等几部官刊教令集。

16世纪末教皇哥里高利十三世将《格里帝安教令集》同其后教令集汇编一起,定名为《教会法大全》(也称《寺院法大全》、《宗规法大全》),直到1917年才被新编的《天主教会法典》代替。

3、宗教会议的决议。

罗马教廷和各地教会把通过的大量决议和法规汇编成集,这些决议和法规也是教会法院的办案依据和教徒行为的准则,封建国王和皇帝甚至以国家名义颁行全国,加强了这些决议的效力。

4、从世俗法转借来的法规。

在中世纪,教会法吸收了许多罗马法的原则和规范,又接受了法兰克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法律条规和地方习惯法,因此,罗马法和地方法也是中世纪教会法的渊源之一。

年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

年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

第六章法兰西王国法律(中世纪)第一节法兰西王国法律的形成和发展一、法兰西王国法律的形成及其在西欧的典型性公元843年查理大帝帝国的瓦解,标志西欧法律史上实行属人主义的日耳曼法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结束,西欧走上以分散的地方习惯为主的阶段(封建割据阶段)。

法兰西王国在中世纪是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的法律制度在西欧具有典型性,明显体现了西欧封建制法律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法兰西王国法律制度经过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二、公元9-13世纪法兰西王国的法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政治上是封建割据,国王的权力只及于王室直辖领地,大封建主(公爵和伯爵)在自己领地享有独立的政治军事和审判权力。

这时法国法律的发展有以下特点:1、属地主义代替了属人主义。

封建领主在审判其所属陪臣和农奴时,适用同一种法律(本领地、本地区的习惯法),而不问被告的祖先属于哪一个民族。

2、主要实行不成文的习惯法。

由于政治上分散,过去的成文习惯法《撒利克法典》和王室法令不再通行,而实行本地区的习惯法,这种习惯法是在日耳曼法和罗马法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日耳曼法和罗马法两种因素,以日耳曼法为主。

3、法律是分散、不统一的,明显分为南北两部分。

教会法可能是全国唯一大体统一的法律。

南部习惯法中罗马因素较多,而且西哥特罗马法典等罗马成文法还在通行,所以叫做罗马法区或成文法区;北部采用习惯法,称习惯法区。

这种划分在整个封建制法律时期一直存在。

三、13-16世纪法兰西王国的法律公元11世纪开始,形成了城市和市民等级,支持王权和统一,法国具有了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建立了等级代表君主制,这是从封建割据到君主****的过渡阶段,其主要标志和基本特征是建立了等级代表机关三级会议。

法律发生以下变化:1、习惯法的成文化及分散性逐步减轻。

通过成文汇编,首先在一些大的地区使习惯法统一起来,公元13世纪出现的是私人着作,如《诺曼底大习惯法典》《圣路易习惯汇编》《波瓦西习惯集》等。

2010年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

2010年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

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第四章古罗马法律制度(古代)从公元前753年罗马城建立起至公元前6世纪末,有7个王相继秉政,这个所谓“王政时代”是罗马从原始公社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

公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土利乌斯实行改革,标志着罗马奴隶制国家与法的形成。

公元前510年,第7个“王”塔克文被****,王政时代结束,共和国时期开始。

罗马法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亚非国家和希腊诸国的法律,成了奴隶制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第一节罗马法的一般概况一、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全部法律,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

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个时期的法律,也包括公元7世纪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

罗马法的本质在于反映罗马奴隶主阶级的意志,目的在于多方面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严格保护奴隶制的剥削关系,巩固奴隶主阶级在国家机关中的统治地位以及对奴隶的无限权利。

罗马法的渊源在王政时代的后期,主要表现形式是习惯法,它由古老氏族习惯传统和当时各种惯例所构成。

到共和国时期,成文法开始出现,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十二表法是罗马最古老的立法文献,它总结了前阶段的习惯法,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十二表法外,共和时期的渊源还有民众大会制定的法律、元老院通过的决议、长官的告示和法学家的解答等。

共和国时期,民众大会存在三种组织形式:贵族议会、百人会议和平民会议。

上述机关所制订或颁布的法律几乎涉及国家组织、所有权、债、婚姻家庭、刑法和诉讼各方面内容。

元老院是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享有军事、外交、财政及监督等权利。

对各议会的法律有批准权、宣告不符合社会需要的法律无效、紧急情况停止法律的适用等。

罗马长官所颁布的强制性法规,特别是最高裁判官在处理财产案件时制定的告示有重要意义。

能弥补法律规范的不足。

法学家解释、答复法律的疑难问题,使法律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帝国时期,诸家争鸣,形成普罗库路士和沙比努士两大学派,2至3世纪,先后出现五大法学家。

2010年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

2010年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

第二章古代印度法律制度一、古代印度法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南亚次大陆是世界上进入阶级社会,形成国家与法最早的地区之一。

古代印度法律是公元6世纪以前整个南亚次大陆各奴隶制法的总称。

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代后期起,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从中亚陆续侵入印度,打败了土著居民,占领其土地,并毁灭了这里的文化。

许多资料表明,雅利安统治者不仅依靠暴力机构来制止被压迫者的反抗,还积极利用宗教作为精神奴役的工具。

于是,以崇拜多神、实行繁琐祭祀为主要特征的吠陀宗教逐步演变为统一的婆罗门教。

该教以崇拜贺摩(梵天)而得名,认为梵天是世界的最高主宰。

该教以吠陀经、各种法经和法典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吠陀经被视为雅利安人的圣书。

而法经是婆罗门贵族的不同教派对于经书的论述,涉及社会风俗习惯、民事和刑事法规以及社会行为和关系的准则,起着“法”的作用。

法典是在外族入侵和奴隶制从繁荣走向衰落时期出现的,最著名的法典是《摩奴法典》等。

由于印度奴隶制的发展和劳动群众的反抗斗争加剧,早期的佛教和耆那教以反对婆罗门教应运而生。

耆那是创教者符驮摩那的称号,佛教是释迦牟尼所创,佛教以五戒为主,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和戒饮酒。

早期佛教比婆罗门教更容易为人们接受。

佛教法日益广泛传播。

佛教法的渊源是三藏(律藏、经藏、论藏)、摩奴法典和国王敕令。

三藏是佛教的经典,包括三个集子:律藏:管理僧侣的规章和僧侣生活的戒律;经藏:佛教的全部教义;论藏:高级佛法的论述。

《摩奴法典》是对婆罗门法的总结和继承。

国王敕令指孔雀王朝及其他信奉佛教的诸国王颁布的敕令。

阿育王曾推行佛教并定为国教。

从公元4世纪起,由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义以及民间信仰演化为新的印度教。

亦称为新婆罗门教,是融合法经和佛教法中的法律准则而成的。

总之,古印度法律产生与发展是曲折复杂的,除了经济发展及阶级斗争与政治制度的变化等决定性因素外,宗教的因素和意识形成的变化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古代印度法律的渊源:1、吠陀经。

2010年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57006

2010年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57006

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第一章楔形文字法七、《汉穆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汉穆拉比法典在古代西南亚奴隶制法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包含了包含了两河流域苏美尔法典的精华,集两河流域古代法律的大成。

从世界范围来看,它也是奴隶制早期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至今在其他国家中尚未发现这样内容详尽而保存又相当完整的法典。

它对后来东方一些国家的法律产生影响,法典的许多部分,特别是有关契约、债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规定相当完备,是许多早期奴隶制国家的立法文献所不能比拟的,甚至超过欧洲某些国家早期立法发展的水平。

它对赫梯、亚述、新巴比伦、波斯等国的成文法律产生过一定影响。

亚述和希伯来人的摩西法律均导源于或直接采用《汉穆拉比法典》。

八、汉穆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借神权保护王权。

在古巴比伦,国王居于最高的统治地位,集行政、立法、司法和祭祀大权于一身,丝毫不得违抗。

法典将神权与政权密切结合,用神权维护政权,借以愚弄、欺骗广大奴隶和贫民。

国王的官僚机构主要官吏是奴班达,管理监督一切重要事务,是国王私人事务的管理人。

大城市由沙根那库管辖,基层管理者称为拉比阿奴姆。

军队是官僚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里都”和“巴衣鲁”(重装兵和轻装兵)可领得份地。

2、充分保护奴隶主对财产和奴隶的私有权.这是法典的首要任务,体现在整个法典中,发电针对各种盗窃行为而给予不同的惩处。

法典还将奴隶视为“权利客体”,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出卖、转让或抵押。

如伤害了奴隶的眼睛,仅以这个奴隶的一半身价偿还原主,同伤害一头牛的眼睛同等对待。

为了防止努力逃跑,奴隶主在奴隶身上或脸上烙刺特殊的印记,未经主人同意私自改变烙印,便被认为是霸占人家的奴隶,应以盗窃罪论处。

3、反映古巴比伦社会的阶级对立关系和自由民内部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

《汉穆拉比法典》是一部奴隶制法典,充分反映古巴比伦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的意志,保护他们的利益不受侵犯。

外国法制史笔记

外国法制史笔记

外国法制史笔记外国法制史笔记第一章楔形文字法一、楔形文字法的特征1.法典结构比较完整,逐渐向序言、正文、结语三段式结构过渡。

2.法典缺乏抽象原则。

楔形文字法大多是司法判例汇编,法律条文一般都是对具体法律问题的个别规定。

3.楔形文字法一般都将法描述成神意的体现,但它们仍属世俗法,并非宗教法。

5.属于典型的古东方奴隶制法。

《汉穆拉比法典》的内容和特征1.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规定了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无限权力。

详细规定了军事制度,建立常备军,以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

对宫廷和神庙财产特别保护,处刑极为严厉。

2.充分保护奴隶主对财产和奴隶的所有权:对盗窃罪作出了详细规定且进行极为严厉的惩罚。

视奴隶为权利客体,可以随意买卖、出租或抵押。

3.公开确认自由民内部的不平等:将自由民分为两类:阿维鲁和穆什钦努,法典对两者的权利保护是完全不同的。

4.包含大量调整手工业和商业的规范:有关手工业商业的契约的规定几乎占全部条文的一半。

(借贷契约:废除债务奴隶制,限制高利贷)5.维护家长制,确认家长对妻子和子女的特权:婚姻以契约为基础,妇女是婚姻契约的标的。

在夫妻关系中,夫妻地位极不平等。

在家庭关系中,妻子和子女完全处在家长控制之下。

6.保留若干原始公社制的残余:土地长期实行国有制。

保留血亲复仇和同态复仇遗迹。

对许多纠纷的处理还保留着自行解决争端的原始遗风。

神明裁判广泛应用。

四、法典的历史地位巩固了两河流域的中央集权制,推动了经济发展。

为后世研究两河流域及整个东方社会提供了原始材料。

在古代东方法制发展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章古印度法古印度法的特征:与宗教紧密相联,密不可分;严格维护种姓制度;是法律、伦理、道德、宗教玄谈和哲学理念的混合物。

一、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法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

解释种姓制度的起源及其实质,说明各种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截然不同。

二、所有权:古代印度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以国有制或王有制为基础,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是村社制。

司考外国法制史完整版笔记

司考外国法制史完整版笔记

外国法制史完整版笔记外国法制史复习笔记(一)一、罗马法的产生和《十二表法》的制定(一)罗马法的产生1.罗马法——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包括:(1)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2)公元6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

2.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和罗马法的产生(1)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发源于意大利A——公元前8世纪:氏族公社时期;B——公元前754至前753年:罗慕路斯创建罗马城;C——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王政时期,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D——公元前7世纪以后:私有制的出现,氏族制度趋于解体,“平民”阶层逐渐形成;注意:(A)平民承担大部分的税收和军事义务,但因其不是氏族公社成员,不能享有政治权利,不能于贵族通婚,也不能占有公地;(B)平民为争取权利同贵族进行的长期斗争,客加速了罗马氏族制度的瓦解,促进罗马奴隶制国家于法律的形成。

E——公元前6世纪中叶:罗马贵族被迫让步,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对罗马社会进行了改革:(A)废除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以地域关系来划分居民;(B)按照财产的多少将居民划分为五个等级。

——注意:(a)这次改革标志着罗马氏族制度的彻底瓦解,罗马奴隶制国家正式产生,罗马从此步入共和国时期;(b)随着罗马奴隶制国家最终的形成,罗马法也随着产生;(c)共和国早期的法律渊源主要是习惯法。

(二)《十二表法》的制定1.制定背景:罗马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之前:使用习惯法,私法权操纵于贵族,任其解释,司法专横,公民不满;(2)元老院被迫成立十人立法委员会(公元前454年),制定法律十表公布于罗马广场(前451年);(3)次年,制定法律两表(补充前者)。

2.结构与内容(1)篇目: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法,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后五表的追补;(2)特点: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程序法优于实体法;注意:某些规定虽反映了平民的要求,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秩序,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2010年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

2010年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

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第二章古代印度法律制度四、《摩奴法典》的内容:《摩奴法典》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哲学和法律的汇编,也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文献。

法典不是由国家正式颁布,而是婆罗门教僧侣根据吠陀经和历来的习惯编制而成。

共12章,2684条,涉及刑法、民法、婚姻诉讼和审判制度等等。

传说由“人类始祖”摩奴所制定,故称《摩奴法典》。

主要内容是:1.公开确认四种原始种姓以及派生的各个种姓的等级差别。

严格维护种姓制,保护以婆罗门为代表的种姓制度是法典的重要特征。

法典宣扬了神所创造的四种原始种姓,并指明“自在神的摩奴”编纂本法典的目的是“为将婆罗门的义务与其他种姓的义务以适当顺序加以区分”。

同时还捏造了所谓不洁的理论,为高级种姓的统治、剥削制造种种理论根据。

关于四种姓的权利、义务、地位和职业,法典作了详尽的规定。

第一种姓婆罗门执掌神权,地位最高贵,义务和职业是传授、宣传吠陀,主持宗教祭祀,以及“接受布施”等; 第二种姓刹帝利,担任国家的重要官吏,执掌军事和行政大权,地位仅次于前者;这前两个等级为特权者,免除纳税义务。

吠舍为第三等级,多为农民、牧民、手工业和商人,主要从事“照料家畜、布施、祭祀、经商、放贷、耕田”等;四个种姓中首陀罗地位最为低下,包括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贫穷破产者和丧失土地的人。

其中有的当雇工,不少人属于奴隶,一般从事劣等、低贱的职业。

他们不享有财产。

从人格上说,不许他们参与宗教活动,因而不能得到第二次生命,只是非再生人。

而前三个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由于可以拜神,能得到第二次生命,是“再生人”。

印度种姓制度还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特权,表现在家长或丈夫在家庭中处于特权地位,拥有处置家内一切重要事务的权利,不仅能随意处理财产,还可以买卖妻子儿女,必要时也可以将他们杀死。

印度的种姓制度还把刑罚锋芒指向广大下层劳动群众。

高级种姓犯罪,一般只处以罚金;低级种姓犯罪,特别是侵犯高等种姓的人身财产安全,则给予严厉的制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期末达标测试卷.积累与运用(19分)2.修改下列词语中错误的字(4分)坚持不谢千辛万苦 风餐露宿 海市蜃楼 迫不急待相得益章 投机取巧 见异偲迁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3分A.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B. “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两位宇航员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在广大人民心 中传扬C.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 才能冲过去的D. 我们要与自然和睦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的自己的家园 ------ 地球。

4. 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马》一一《自然史》一一布封一一英国博物学家、作家B .《伟大的悲剧》——《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茨威格——奥地利作家C .《孙权劝学》——《史记》——司马迁——西汉史作家D .《最后一课》一一小弗朗士一一都德一一德国作家5 .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万物按正确的一项是(3分这声音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颤音,没有 _______ 的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 ,但沉郁有力, E .激动烦人 D .温柔蚀骨 )(3 分) 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 踌躇:犹豫 鲜(新鲜奇异)为人知 瞬(短时间)间 二.拓展与表达(23分)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8.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 ,他是.9. _____________ ,寒光照铁衣。

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及字形完全的一项是(A. 阴薶(m d )B. 苍穹(q O ng )C. 纤维(qi m )D. 旌旗(j mg 琥珀(b o贬骨 ( bi oi )斫痕 (jn ) 掰开(b o n ) 婆娑.(su o )奢侈 ( sh e) 和煦(x u ) 颀长(q )(3 分) 熹微 ( x 1) 迸进(b eng ) 殉职(x u n ) 丛莽(m d ng ) 媚态,也没有 _______ 的叹息, 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A 柔和甜腻绝望平和 C .柔和甜美失望平静 6.下列词语或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哽(声气阻塞)咽B. 宿(长久从事某种工作)儒C. 迥(差得远)乎不同D. 苍穹:天空忧愁特点 婉转沉稳 国人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际见来烟,。

1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信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狼亦黠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梅时节家家雨,。

14.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 。

15.________________ ,野渡无人舟自横。

16仿写句子(3分)例句: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一一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仿句: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一一就像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样。

17.综合性学习(8分)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其中某种特定的情境,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放,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

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的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在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中完成以下问题。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示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春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 ____________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 ____________(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3 分)它从泪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似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 __________ 节日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3)【节日论坛】大多数人把“吃”看成了过节的主要内容。

特别在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吃”推波助澜。

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请你为本次论坛你一条宣传语。

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与上句结构相似)(1分)三.阅读(41 分)(一)真诚的表演(21分)女孩接受社会捐助后成功实施了手术,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有关媒体决定做一期特别专访,报道女孩被救助的事迹,还原女孩被救助的经过。

节目录制现场就安排在当地政府一位主要领导的豪华办公室里,因为发起这次救助女孩捐款倡议的就是那位领导。

导演告诉女孩说,在这个场景里,领导要表演曾经对你关怀的细节,领导说话的时候,你要作出感激的表情和必要的感谢。

其中还要模拟领导带头给你捐款的细节,到时你就满怀谢意地接过那钱。

当然,我们只是在表演曾经的经历,那表演用的道具_人民币,结束后要还给领导的。

女孩懂事地点点头。

拍摄开始了。

领导来到了现场,女孩看到领导,眼泪都要出来了,因为她也曾经从当地的报纸上看到了,说对她的救助倡议是领导发起的,虽然她从来没有见到过领导,但想到自己绝处逢生,领导对自己有着再造之恩,女孩感激的泪水就盈满了眼眶。

领导在镜头前亲切地拉着女孩的手说,孩子,听说了你的不幸遭遇,我们都很痛心,不过没关系,叔叔和全市人民都会关心你的,我们已经向全市发出了捐款倡议,很快就会凑齐你的手术费用。

在这里,叔叔代表我个人先向你表示一点心意。

说着,领导熟练地从钱包里掏出了崭新的五张百元钞票,在镜头前交到了女孩手里。

女孩看着领导亲切温暖的笑脸,看着那崭新的五百元钱,曾经蒙受的恩情和厚爱,曾经得到的救助和关怀,所有的感动和温暖一齐涌上心头,她的眼泪刷地溢出了眼眶,咚的一声,女孩跪在了领导面前。

她哽咽着说,叔叔,感谢你对我的关怀,我会永远记住你的恩情的!旁边的记者愣住了,因为这并不是他导演的细节,但随即又欣慰地笑了。

领导没想到女孩会表演得如此情真意切。

领导感动了,他的眼眶也潮潮的,连忙伸手要拉起女孩,女孩却不肯起来,她哭着说,叔叔,让我按家乡的风俗给你磕个头吧,感谢你对我的救命之恩!领导清楚地听到了女孩以头撞地的清脆的声音,他的泪水汪在眼眶里,赶紧拉起了女孩,边为她擦眼泪,边责怪地说,孩子,这是表演呢,你怎么能这样?旁边的记者却激动地跑过来对女孩说,孩子,你表演得真好!这个镜头很成功。

女孩还在抽泣,她抹了把眼泪对记者说,叔叔,我那不是表演,我是真诚地给这位叔叔磕头,多亏了他。

好了,孩子,不说了,叔叔知道你的心意了,领导用纸巾轻轻地替女孩擦干泪水,亲切地说,以后,你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你读高中和大学的所有费用叔叔会想办法的,记住了吗?记住了。

女孩说着,含泪绽开了一个快乐的笑脸。

然后,领导又转头对记者说,这番话,是我和孩子的约定,请不要报道吧。

记者感动地点点头。

片刻,女孩赶紧将刚才从领导手里接过的五百元钱恭敬地递给领导说,叔叔, 还你的钱,刚才记者叔叔说了,这是道具呢。

领导笑了,慈爱地摸着女孩的脑袋说,你刚才说,你是真诚的,不是在表演,那么叔叔也要告诉你,叔叔刚才也是真诚的,不是在表演。

那钱,你拿去买文具吧,好好学习,以后考上大学了,学成后为家乡建设出力流汗吧。

女孩推辞着说,叔叔,刚才说好了这个不能要的,你以前已经给我捐了,今天只是表演呢。

不,以前叔叔是表演,今天是真诚的。

领导的那句石破天惊的话,引来了一阵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掌声里,女孩的泪水重新盈满了眼眶。

泪眼里,领导正亲切地看着她笑呢,那笑容,满是父亲般的慈爱和温暖。

(摘自《短小说》2009年第4期)18.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真诚的表演”的含义。

(3分)19.本文围绕“表演”展开情节。

请按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梳理行文的思路。

(4分)(1)(①-②):媒体准备拍摄领导捐款表演。

(2)(③-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⑤-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⑦-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⑨至文末):。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4分)(1)在这个场景里,领导要表演曾经对你关怀的细节。

(2)领导没想到女孩会表演得如此情真意切。

21.细节是文章的花朵。

品读下面两处细节描写,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4分)(1)说着,领导熟练地从钱包里掏出了崭新的五张百元钞票,在镜头前交到了女孩手里。

(2)泪眼里,领导正亲切地看着她笑呢,那笑容,满是父亲般的慈爱和温暖22•为什么说“不,以前叔叔是表演,今天是真诚的”是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你如何评价“领导”这个人?(6分)(二)你的钱夹里有谁?(20分)①有个朋友和我说过这样一件事:她的先生偶然去菜场买鱼,在讨价还价的时候,被卖鱼人抢白:“你的夫人总是在我这儿买鱼,她从来不问价。

她是我的老客,我都是给她最新鲜的鱼,最便宜的价!”这位先生疑惑:“你怎么知道我的夫人是谁?”卖鱼人说:“她每次付钱,打开钱包,我就会看到你的照片。

看过多少次了,我认识你!”②原来如此,我们大笑。

后来呢?笑过之后,我又追问,就像小时候听到精彩的故事,总想快点知道结尾。

这个故事里的浓浓爱意,实在让人心醉。

③“后来”,她的先生拎着鱼回到家,很少下厨的他,细心地、认真地煲了一锅汤。

朋友说,她一辈子也忘不了那锅鱼汤的鲜美。

喝过汤,他要求看老婆钱夹里的照片,原来钱夹里是他的一寸免冠照片。

④再后来呢?还是要追问,这个故事实实在在地暖彻了我的心扉,“再后来”,他要了她的一张照片,也放进了他的钱夹。

⑤人生原来可以如此诗意,如此美好。

⑥很多人喜欢在钱夹里放照片,照片上都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年轻时,钱夹里是恋人,再后来是爱人,再后来就是孩子的照片了。

在喧嚣的红尘里,钱夹里的那个人就是我们最贴心、最牵挂的人。

我工作的地方在西路,路的两边站满了高大的银杏,它们沉默不语。

常常想,一个成年人就像树,吸收着尘世里的灰尘和废气,然而吐出的却是氧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