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连载十四:什物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必修四

高中语文课本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必修四《窦娥冤》1.缥缃:代指书籍。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
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
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
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
(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5)杂,杂角。
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古代服饰、器物)冠冕:贵族男子的头巾。
平民男性的头衣以头巾为主,贵族则在冠之下附巾,如葛巾、幅巾、纶巾等。
襦、袄:古代女子服饰中,短上衣叫“橘”。
把裙子穿在襦外面,就成了襦裙。
在裙子外面又加了一件上衣叫“袄”,以袄掩群,袄可长可短,在明代最为常见。
短褐:用麻或毛捻成线编制的粗衣,为地位底下的人平时所穿,因此“短褐”成了平民的标志。
袖:又称“袂m e i”,古代常常用“袂”来代指手。
古语“连袂”就是连在一起拉着手的意思。
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
[白于]:古代平民着白衣,故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布衣、麻衣,借指平民。
[笏]:又称“笏板”,当纸张还没有发明的时候,文字都记录在上面,上朝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已重要的事情。
[席]:跪坐时用的垫子。
这是由于最初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的时候,比较庄重的坐姿是跪坐。
(古代交通出行)[车马]: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
一般地说,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
所以,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
[马车]:在中国周代,马车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
根据马的数量,可以对车有不同的称呼:骈就是两匹马拉车,骖就是三匹马拉车,驷就是四匹马拉车。
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六匹马拉的车子。
[轿子]:古代的轿子叫肩舆或腰舆,其区别是肩舆上肩抬,而腰舆抬在腰间。
最早叫“辇”,本来是人推的车,后来成为天子专用的车或者轿子。
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别国的王孙公主被“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可见当时的辇还不是皇帝专用。
[轼、辙]:“轼”是指马车前部栏杆上的一-块横木,“辙”是指车在泥土路上碾过的痕迹。
[田猎]:最初的田猎是一种非常严肃的军事和祭祀活动,后来田猎的制度消失,对贵族们来说,打猎成了休闲活动。
[舆]:古代马车的车厢,乘人或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
它的前面和两旁以木板为屏蔽,乘车的人从后面上车。
后泛指车。
(古代刑罚)[刺配]:脸上刺了字,发放送往远地充军。
刺,即黥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与物象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与物象知识点总结大全动物和物象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象征着特定的意义,又展现着神秘而有趣的特性。
本文将为您总结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与物象的知识点,让您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神话世界的奇妙和多彩。
以下是各个神话世界中的动物和物象。
一、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与物象1. 龙:龙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重要形象,被视为祥瑞之物,象征着君主的权力和财富。
龙有长长的身躯,鳞甲覆盖全身,喷火吐云,能控制雨水,也代表着水的力量。
2. 凤凰:凤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凤凰外形美丽,羽毛绚丽多彩,据传每500年才会出现一次,凤凰的召唤代表着国家的兴盛和和平。
3. 狮子:狮子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被描述为勇猛威武的动物,是君主权力和权威的象征。
狮子在寺庙和宫殿门前作为守护者出现,它们的雕像通常都会有狮子形象。
4. 獬豸:獬豸是中国神话中的神兽之一,外形像麋鹿,嘴上却长着一根长长的角。
獬豸被认为是正直的象征,常常被君主作为官方图腾。
二、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与物象1. 飞马:飞马是希腊神话中的传奇生物,拥有翅膀和四条腿,可以飞翔。
它们被视为智慧和灵感的象征,也是诗人和艺术家的守护者。
2. 北极熊:北极熊在希腊神话中被描述为伟大的熊神,他们守护着北极星。
北极熊象征着勇气和力量,他们与北方的寒冷环境息息相关。
3. 露西法:露西法是希腊神话中的女妖精,拥有蛇身和女人的上半身。
她们被认为是引诱旅人的邪恶存在,常常被描绘在岩石和洞穴中。
4. 场神:场神是希腊神话中的羊鱼,拥有人头和鱼尾。
它们代表着海洋的力量和智慧,是海神波塞冬的守护者。
三、北欧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与物象1. 狼:北欧神话中的狼象征着黑暗和恶意力量。
最著名的狼是芬里尔,它会吞噬月亮和太阳,在北欧文化中被视为毁灭的象征。
2. 蛇:在北欧神话中,蛇是邪恶和欺诈的象征。
最著名的蛇是耶梦加得,它围绕着世界的边界,咬住自己的尾巴。
3. 鹰:在北欧神话中,鹰象征着洞察力和智慧。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大全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大全,天文地理借代称谓全都有!欢迎关注国有道初中课代表2021-12-0920:17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低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髯: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撤(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二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流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古代文学常识:十种事物的别称与雅称

古代文学常识:十种事物的别称与雅称一讲月令: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杨月,寅月,孟阳,春阳,初阳,首阳,新正,月正,开岁,献岁,芳岁,华岁,岁岁。
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阳,如月,杏月,丽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蚕月,花月,桃月,桃浪。
四月:初夏,首夏,孟夏,维夏,槐夏,仲月,梅月,阴月,乏月,麦月,余月,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吕,麦候,麦秋。
五月:仲夏,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阳。
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
七月:首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兰秋,申月,兰月,巧月,相月,霜月。
八月:仲秋,正秋,桂月,壮月,酉月,获月,仲商,南吕。
九月:暮秋,晚秋,季秋,凉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
十月:初冬,孟冬,上冬,开冬,吉月,良月,坤月,阳月,小阳春,亥月,应钟。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辜月,龙潜月,葭月,畅月,黄钟。
十二月:严冬,季冬,残冬,末冬,暮冬,穷冬,腊冬,严月,腊月,冰月,大吕。
二讲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
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阳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
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宁。
三讲节令: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
初七:人曰。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
四月初八:浴佛日。
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蒲节,午日。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
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四讲婚龄:第一年纸婚第二年棉婚第三年皮婚第四年花果婚第五年木婚第六年糖婚第七年毛婚第八年铜婚第九年陶婚第十年锡婚第十一年钢婚第十二年丝婚第十三年花边婚第十四年象牙婚第十五年水晶婚第二十年磁婚第二十五年银婚第三十年珍珠婚第三十五年珊瑚婚第四十年红宝石婚第四十五年青玉婚第五十年金婚第五十五年绿宝石婚第六十年白金婚五讲年龄:孩提幼儿时期总角童年时期及笄女子15岁弱冠男子20岁花信女子24岁而立 30岁不惑 40岁知命 50岁花甲 60岁古稀 70岁喜寿 77岁米寿 88岁白寿 99岁耄耄 80-90岁期颐 100岁六讲时辰: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其“别称”分别为:子时——“夜半”、丑时——“鸡鸣”、寅时——“平旦”、卯时——“日初”、辰时——“食时”、巳时——“隅中”、午时——“日中”、未时——“日映”、申时——“哺时”、酉时——“日入”、戌时——“黄昏”、亥时——“人定”。
事业单位综合备考:中国古代什物

事业单位综合备考:中国古代什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衣物及一些乱七八糟的零碎物件儿,这些物件看似不起眼,却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中国古代,这些物件儿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的几件,带大家认识下这些什物。
一、古代什物简介1.筵、席。
现在的我们“筵席”一般会合在一起来用,类似于吃酒的时候的酒席,那么中国古代也是这样么?在中国古代,人们往往席地而坐,所以进入别人家通常是要先脱屦(古代用麻、葛等材料变成的鞋子)。
这里的席,长短不一,能坐数人到仅坐一人。
本身席和筵属于同义,但是也有区别:一般来说,筵比席要长一些,主要是垫在地上的,然后再在上面铺席子。
后来筵用来表示宴饮时的陈设,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筵席”用来表示酒席。
2.案。
我们听说过梁鸿与妻子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而举案齐眉中的“案”是什么?接下来咱们做简单介绍。
简单的说,在古代案就是进送食物所用的托盘。
这个托盘有各种样式,比如长方形、圆形的,长方形的托盘下面是四足,圆形的托盘下面三足,这样可以放在地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食案。
除了食案之外,还有书案,与食案相似,长方形,两边会有向上凸起并向内略有凹陷的宽边,防止书籍掉落。
当时的案都不是很高,后来因为我们坐的方式发生变化,所以才有了咱们现在的案几和桌椅等。
3.烛。
我们现在经常说蜡烛,但是在上古时期,烛并不是咱们现在所说的蜡烛。
在《说文解字》中有表述“烛,庭燎大烛也”。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同学会很熟悉,因为在常识判断中经常会有选项中出现“庭燎”一词,这里我们说明一下,烛和庭燎其实一样,都是火炬,如果非得区分的话,拿在手上的叫烛,立在地上的叫庭燎。
二、模拟题1.下列民俗与重阳节无关的是()A.庭燎B.茱萸C.登高D.赏菊【答案】A。
解析:庭燎是立在地上的火烛,与重阳节无关。
无本题答案为A。
2.典故“举案齐眉”中的案指的是()A.桌子B.食物托盘C.书案D.茶几【答案】B。
解析:梁鸿与妻子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说的是孟光每天送饭时都会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所以这里的案指的是送食物的托盘。
古代文明的瑰宝中国的历史文物知识点

古代文明的瑰宝中国的历史文物知识点古代文明的瑰宝——中国的历史文物知识点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代表了古代文明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国历史文物的知识点,带您了解这些宝贵的遗产。
1. 青铜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
自商代晚期至战国时期,中国青铜器制作达到了鼎盛阶段。
青铜器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古代青铜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三足鼎、食器和乐器等。
三足鼎一直被视为君权的象征,是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
它们通常以浮雕和铭文装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政治事务。
另外,青铜食器和乐器的制作技艺非常高超,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还反映出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与生活方式。
2. 玉器中国的玉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装饰性和礼仪性工艺品之一。
玉器以其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神秘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古代中国人将玉视为吉祥、神圣的象征,用玉器来表达敬意和祈福。
玉器的主要种类有玉佩、玉璧、玉钟等。
玉佩是古代贵族常用的装饰品,形制多样,装饰精美,寓意着权力和地位。
玉璧是一种玉制的圆形石板,多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代表着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崇拜。
玉钟是一种古代打击乐器,形态优美,音色悦耳,是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
3. 陶瓷中国的陶瓷制作技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中国的陶瓷工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创新与完善。
中国的陶瓷作品形式多样,釉色丰富,技术精湛,被誉为“东方瓷器艺术的瑰宝”。
中国最有代表性的陶瓷种类包括青瓷、汝窑、粉彩瓷和景德镇瓷等。
青瓷起源于东汉时期,采用天然矿物砂粉制作,并以古朴且典雅的青色釉装饰,成为中国陶瓷的经典之作。
汝窑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窑瓷,以制作精良和独特的釉色而享誉世界。
粉彩瓷是清代的一种瓷器装饰技法,色彩鲜艳多样,以其细腻的绘画技巧而闻名。
景德镇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瓷器产区之一,其精湛的制作技术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被世界公认。
初中历史文物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文物知识点整理历史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历史文物的知识点,有助于拓宽历史的视野,增加对历史的兴趣。
下面将对初中历史文物知识点进行整理,希望能对初中生学习历史有所帮助。
1. 中国青铜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作,它们出现在商朝时期,发达于西周时期。
青铜器包括器皿、武器和礼器等,造型精美,寓意深远,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和礼仪制度的象征。
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2. 中国陶器:中国陶器非常丰富多样,有红陶、灰陶、黑陶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彩陶和瓷器。
彩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具有鲜艳的彩绘。
而瓷器起源于东汉时期,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陶瓷的代表。
3. 埃及金字塔:埃及金字塔是埃及古文明的代表,用于埋葬法老和贵族。
金字塔被视为法老统治力量和地位的象征,建筑巨大,制作精湛,是古代建筑的奇迹之一。
最著名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和卡夫拉金字塔。
4. 印度泰姬陵:泰姬陵是印度著名的陵墓,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的爱妃而建造的。
泰姬陵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白色大理石建筑群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宏伟的规模。
5. 希腊巴勒斯坦古代神殿:希腊巴勒斯坦的古代神殿是古希腊和罗马哲学、文化和宗教的重要场所。
它们以神圣庄严、对称美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
最著名的神殿有雅典的帕台农神庙和罗马的巴勒斯坦神庙。
6. 中国历史名剑: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名剑,如越王勾践剑、大禹治水剑、西施剑等。
这些剑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是中国剑法与审美理念的重要代表。
7. 古代印章:古代印章是中国古代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表示身份、官职和封建等级。
古代印章通常由玉石、金属或陶瓷制成,上面刻有文字和图案。
古代印章还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线索。
8. 古代货币:古代货币是了解古代经济和贸易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展示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连载十四:什物阅读天地0508 1910什物什物很多,不可能一一加以叙述。
现在只选主要的而且古今差别较大的谈一谈。
古人席地而坐,所以登堂必先脱屦。
席长短不一,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
席和筵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筵比席长些,是铺在地上垫席的;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
后来筵字用来表示宴饮的陈设。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金樽对绮筵。
"近代"筵席"成为一个词,用作酒馔的代称。
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
《诗经·小雅·斯干》"载寝之床",那是用作卧具;《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1],那是用作坐具。
古人坐时两膝跪在席或床上,臀部坐在脚后跟上[2],坐时可以凭几。
几是长方形的,不高,类似今天北方的炕几。
《孟子·公孙丑上》说孟子"隐几而卧"。
《庄子·齐物论》说"南郭子綦隐机而坐",机就是几。
几通常是老年人凭倚的,所以古代常以几杖并举,作为养尊敬老的用具。
古代进送食物用的托盘叫做案,有长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前者四足,后者三足,可以放在地上,这是食案。
食案形体不大,足很矮,所以《后汉书·梁鸿传》说梁鸿妻"举案齐眉"。
此外还有书案,长方形,两端有宽足向内曲成弧形,不很高。
后世因为坐的方式改成今天的样子,所以才有较高的案几和桌椅。
先秦已有烛字,但是上古的烛并不是后世所指的蜡烛。
《说文》说:"烛,庭燎大烛也。
"烛和庭燎是一样的东西,都是火炬。
细分起来,拿在手上叫烛,大烛立在地上叫庭燎。
据说大烛是用苇薪做的,小烛是用麻蒸做的[3]。
战国时代就有照明用的镫(灯)了,当时的镫和后世的灯不同。
因为形状类似盛食物的登(瓦豆),所以就叫做镫[4]。
古代点镫用膏,膏是兽类的脂肪,《楚辞·招魂》说:"兰膏明烛,华镫错些。
"[5]点灯用植物油,是后起的事。
耒耜是上古耕田的工具。
《说文》说:"耒,手耕曲木也。
"起初是用自然的曲木,后来知道"揉木为耒"。
耒和耜本来是两种农具。
耒上端勾曲,下端分叉;耜的下端则是一块圆头的平板,后来嵌入青铜或铁片,就成了犁的前身。
古人常以耒耜并举,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说:"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6]古代注家往往认为耒耜是一种农具的两个不同部位的名称,认为耒是耜上端的曲木,耜是耒下端的圆木或金属刃片,可见耒耜混淆由来已久了。
后来耒耜用作一般农具的代称。
(zhì)是一种短小的镰刀,钱和(bó)是耘草挖土的铲形农具。
在上古时代,钱大约曾经是交易的媒介,所以春秋晚期和战国的货币模仿钱的形状,称为钱或布(布和古音相同)。
上古的烹饪器有鼎、鬲(lì)、(yǎn)等。
有陶制的,也有青铜制的。
鼎是用来煮肉盛肉的,一般是圆腹三足[7],也有长方形四足的,那是方鼎。
鼎口左右有耳,可以穿铉,铉是抬鼎用的杠子[8]。
鼎足的下面可以烧火,有几种肉食就分几个鼎来煮,煮熟后就在鼎内取食,所以说"列鼎而食"。
钟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
王勃《滕王阁序》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9]古人用匕从鼎内把肉取出来后,放在俎上用刀割着吃。
所以古书上常以刀匕并举、刀俎并举。
匕是长柄汤匙,俎是一块长方形的小板,两端有足支撑着,一般是木制的,铜俎很少。
铜俎的出土是很晚的事情。
这是因为俎本来就是多以木而为之的。
木材岁久腐朽,当然保存不下来。
所以,直至清末,学者们还在根据文字学的理论推测"俎"的具体形状。
现在这个问题随着铜俎的出土已经彻底解决了,但古代学者利用文字学理论研讨推测"俎"的具体形状的文章,却是魅力永存的。
上古煮饭用鬲,蒸饭用。
鬲似鼎,有三只空心的短足,下面举火炊煮。
分为上下两层。
下层似鬲,里面盛水,烧火煮水使蒸气上升到上层。
上层似甑(底部有孔的蒸器),里面放米谷之类。
上下两层之间有个带着许多孔的横隔(箅bì子),既便于透过蒸气,又免得米谷漏到下层。
古书上常见釜甑并举。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10]《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
"釜甑是配合起来用的。
釜似锅,它的用途相当于的下层;甑似盆,底部有细孔,放在釜上,相当于的上层。
釜甑之间也有箅子。
古人盛饭盛菜不用(碗)。
《说文》虽有字,那是"小盂"(水器)。
传世古器自铭为的,实际上是一个小盂旁边加上一个柄,那是用来舀水的[11]。
上古盛饭用簋(guǐ),一般圆腹圈足(足在腹底,成圈状),两旁有耳,是青铜或陶制的,也有木制或竹制的。
又有一种(fǔ),长方形,用途和簋相同。
古书上常以簋并举。
上古的盛食器还有豆,像今天的高脚盘,有的有盖。
豆本来是盛黍稷的,后来逐渐变为盛肉酱、盛肉羹了。
古代木豆叫做豆,竹豆叫做笾,瓦豆叫做登()。
《诗经·大雅·生民》:"于豆于。
"铜豆还有别的名称,这里没有必要细说。
筷子古代叫箸,但是先秦时代,吃饭一般不用筷子。
《礼记·曲礼上》:"毋抟饭。
"意思是不要用手把饭弄成一团来吃,可见当时是用手送饭入口的。
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则用筷子。
《礼记·曲礼上》:"羹之有菜者用。
"孔疏:"以其菜交横,非不可。
"就是一种筷子。
大约到汉代才普遍用筷子。
《汉书·张良传》说:"请借前箸以筹之。
" 上古的盛酒器有尊、觥、、壶等。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我姑酌彼兕觥",那是盛酒器。
觥,同时又是饮酒器,所以《诗经·豳风·七月》说:"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12]壶除了盛酒外,还用来盛水。
古人用斗勺来舀酒、舀水。
舀叫做挹,舀后倒到饮器中叫做注。
所以《诗经·小雅·大东》说:"不可以挹酒浆。
"《诗经·大雅·酌》说:"挹彼注兹。
" 尊不仅是一种盛酒器皿的专名,而且还常常被用作礼器之总名。
古人作器,皆称为"宝尊彝",或是"宝尊"。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总名使用时,尊也有两种不同用法:第一种是"大共名之尊",即全部礼器皆可曰"尊"。
另一种是"小共名之尊",即壶、卣、等之总称。
这些都应予以注意,否则有时便会觉得书中内容无法理解。
爵是古代饮酒器的通称。
但是作为专名,爵是用来温酒的,它有三只脚,下面可以举火。
上古常用的饮酒器是觚(gū)和觯(zhì),觯比较轻小,所以古人说"扬觯"。
战国以后出现了一种椭圆形的杯(),两侧有弧形的耳,后人称为耳杯,又叫羽觞[13]。
杯可以用来饮酒,也可以盛羹。
《史记·项羽本纪》说:"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羹。
"杯的质料有玉、银、铜、漆等,汉代很流行。
古书上常见(盘)(yí)并举,二者是配合起来用的盥洗器。
像一只瓢,有把,有足,有盖。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怀嬴为晋公子重耳"奉沃盥",可见是用来浇水洗手的。
古代祭祀燕飨有沃盥的礼节,用浇水洗手时,下面用接住水,所以《说文》说是"承"。
上古又用于饮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提到"乃馈盘飧",《史记·滑稽列传》提到"杯盘狼藉",但还不是现代所谓的盘子。
现代的盘子是瓷器发达以后才出现的。
以上所说的饮食用具,大多数是贵族所享用的,平民则用陶制的鬲、盆、盂、罐等器而已。
自宋以来,人们都认为有两种。
一种是面积较大近乎矩形而深度较浅,有足而无盖,倒出来的水流很细狭,但却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
另一种面积稍小而深度较深,大抵无足,却都有牛形状的盖,倒出来的水流很猛,而持续时间就非常短了。
到了民国时期,不少学者提出,后一种并非是而是兕觥,并说是生活用具,无盖,而兕觥是礼祭用器,有盖。
古礼器的名称,大多是宋代人所定。
然此中又有两种情形。
像钟、鼎、鬲、、敦、、簋、尊、壶、、盘、等等,都是古器自载其名而宋人因以名之者,属第一种情形。
像爵、觚、觯、角、等则在古器铭辞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是宋人根据其大小、差异等而定的名称,属第二种情形。
19世纪以来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地下文物的大量出土,为我们了解三代礼器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但是人们却吃惊地发现,无缘见到这些资料的宋人所定的名称,至今仍无以易其说,可见当时学术水平普遍是很高的。
注释:[1]琴,用如动词,弹琴。
[2]古人坐着要起身时,先把腰挺直,这叫长跪。
长跪可以表示敬意,《战国策·魏策》说秦王"长跪而谢"。
又,箕踞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不恭敬的坐式,所谓箕踞,是说坐时臀部着地,两足向前伸展,膝微曲,其状如箕。
《战国策·燕策》说荆轲刺秦王不中,"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正表现了蔑视敌人的气概。
[3]依朱骏声说。
麻蒸是去掉皮的麻秸。
[4]后来镫的形制多样化了。
[5]兰膏,加兰香炼的膏,燃起来有香味。
烛,动词,照耀。
错,错镂。
些,语气词。
[6]耒耜(lěi sì),犁。
铧叫耜,犁柄叫耒。
[7]所以古人用"鼎足""鼎立"等词语来譬喻三方并峙的情况。
《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 [8]铉是木制的杠子,以金为饰。
[9]钟鸣鼎食之家,鸣钟列鼎而食的人家,指富贵人家。
[10]釜(fǔ),锅。
甑(zèng),瓦做的蒸东西的炊具。
爨(cuàn),炊,烧火做饭。
铁,指铁制的农具。
[11]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上古没有和现代碗形大致类似的器物,不过它们的名称用途和现代所谓的碗不同。
[12](léi),盛酒器。
觥(gōng),饮酒器。
兕(sì)觥,形似兕头的觥。
[13]《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羽觞,爵也,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
"此外还有别的说法,这里不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