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2. 熟悉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代表作品。

3. 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 古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兴趣,通过展示古代文物或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10分钟)向学生讲解古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其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主体部分:(60分钟)1. 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代表作品:通过PPT或实物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文明到唐宋文化、明清文化等时期,重点讲解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如《诗经》、《论语》、《红楼梦》等,让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具体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包括价值观、社会制度、文学艺术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3. 古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展示现代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案例,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古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

小结:(1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动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和研究。

四、教学资源:1. PPT或实物展示:用于介绍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2. 分组讨论:用于让学生展示对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的观点。

3. 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案例展示:用于说明古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主动讨论、小组展示和相关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可以通过小测验或小作业的方式进行课后知识的巩固和评估。

六、拓展延伸:在公开课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进行实地学习;安排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研究或创作,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造力。

古代文化常识高中教案模板

古代文化常识高中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

2. 古代文化常识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古代文化常识的系统性学习。

2. 古代文化常识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古代文化常识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2. 各小组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归纳,形成小组报告。

四、课堂讨论1. 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

2. 教师总结各小组的发言,强调古代文化常识的系统性。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拓展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化常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古代文化常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文化常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的案例,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代文化常识。

古文常识教案

古文常识教案

古文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文的定义和特点;2. 学习古文的分类;3. 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4.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文的定义和特点;2. 古文的分类;3. 古文的阅读方法;4. 古文的典故和名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入古文常识主题,简要介绍古文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存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2. 知识讲解(30分钟)2.1 古文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详细解释古文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典型的古文风格、蕴含的哲理、句式结构特点等。

2.2 古文的分类(10分钟)介绍常见的古文分类,如散文、诗歌、辞章等,并结合经典案例进行解读。

2.3 古文的阅读方法(10分钟)介绍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包括整体把握、理解句意、积累词汇、学习典故和名句等。

3. 学习实践(40分钟)3.1 分组阅读古文(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分发古文材料,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方法对古文进行解读,并就重要内容和理解问题进行讨论。

3.2 分享发言(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阅读成果和讨论结果,其他组员提问或补充,促进互动和思考。

4. 总结提升(20分钟)4.1 古文典故和名句(10分钟)给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古文典故和名句,让学生对古文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4.2 总结回顾(10分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教学效果评价:根据学生小组阅读和讨论的表现,以及个别口头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学生进行更多的古文阅读练习,提高阅读能力;2. 组织古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3. 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古文为素材进行创作。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合理组织学生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适量增加课堂互动和练习环节,加深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 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 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案标题: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掌握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文化特点;3.熟悉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包括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4.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化欣赏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古代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文化特点;3.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2.多媒体设备;3.古代文化相关的书籍和资料;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资源。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介绍古代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本课内容的好奇心。

步骤二: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文化特点(15分钟)1.介绍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等;2.通过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古代中国的主要文化特点,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等;3.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古代中国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三:熟悉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20分钟)1.介绍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包括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2.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推荐一些重要的古代文化作品,并解读其内涵和价值;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四: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化欣赏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20分钟)1.提供一些与古代文化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相关古代文化的资料,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3.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型文化活动,如诵读经典文学作品或参观相关的文化展览。

步骤五:总结与归纳(5分钟)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要点,并鼓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行思考和反思。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扩展对古代文化的了解;2.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与古代文化相关的活动,如观看古代戏曲演出或参观文物博物馆;3.布置与古代文化相关的作业或项目,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文学常识”教案(范本)

“文学常识”教案(范本)

“文学常识”教案“‎文学常识”教案‎“文学常识”教‎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神话1、‎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大约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歌谣,‎“文学常识”教案。

‎2、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严格‎讲,神话不完全等同于‎文学。

神话文学的显著‎特点,就是“神”具有‎丰富的人性。

‎3、阅读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女娲补天》、《共‎工头触不周山》、《后‎羿射日》‎二、《诗经》和《楚辞‎》1、《诗经‎》的分类和表现手法:‎《风》《雅》《颂‎》;赋、比、兴。

(赋‎和比是一切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怀之内容作铺垫。

)‎2、《楚辞》‎的特点:汉人称其‎为赋,取义“不歌而诵‎”;其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句‎尾多用语气词“兮”。

‎3、屈原和他‎的作品: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造成人‎生悲剧,但也造就了优‎秀的文学。

25篇作品‎的真伪学界有争议。

《‎离骚》为其最重要的代‎表作。

所谓“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之义‎。

4、阅读篇‎目:《关雎》、《‎硕鼠》、《氓》、《离‎骚》、《湘夫人》、《‎涉江》三‎、先秦两汉散文‎1、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的成就:‎孔子与《论语》;墨‎翟与《墨子》;孟轲与‎《孟子》;庄周与《庄‎子》;荀况与《荀子》‎;韩非与《韩非子》;‎《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

儒家尊之为‎经典,100篇,春‎秋战国称为《书》,汉‎代成为《尚书》,又称‎《书经》。

《春秋》则‎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其特点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

《‎左传》是“言事兼备”‎;《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不如《左传‎》有文采;《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其在语言艺术上的的‎成就,在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2、两汉主要散‎文作家:西汉前期‎散文的主流作品是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政论散‎文,最早可推及陆贾的‎《新语》;代表人物是‎贾谊,其《过秦论》(‎论秦政的过失)、《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因匈奴入寇而上‎文帝的奏疏),被鲁迅‎称为“西汉宏文”。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

认识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如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古代文学:诗词、散文、小说等。

古代艺术:绘画、书法、陶瓷、建筑等。

古代哲学: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

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药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古代文化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文化元素吗?它们代表了什么时期的文化?二、新课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历史背景。

分别讲解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元素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三、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四、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强调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了解。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文化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学生将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学生更加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一、课程介绍本节公开课旨在向学生普及古代文化常识,提升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将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包括传统节日、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等,以及这些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2. 掌握古代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传统节日、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等;3. 了解古代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传统节日、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介绍和讲解;2. 教学难点:古代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古代文化常识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传统节日2.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起源;2.2 重点介绍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2.3 与学生讨论现代社会在传统节日庆祝中的变化和挑战。

3. 文学作品3.1 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3.2 重点介绍《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3.3 分析这些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4. 艺术形式4.1 介绍中国古代艺术的种类和特点,包括绘画、音乐、戏曲等;4.2 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4.3 分析中国古代音乐和戏曲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5. 古代文化的影响和意义5.1 分析古代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艺术表达等方面;5.2 讨论古代文化的意义和当今社会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六、教学手段和资源1. 视频教学:播放介绍古代文化常识的视频;2. 图片展示:展示古代文化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4.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

七、课堂作业学生回家后,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短文,自由发挥表达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代表性人物;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代表性人物;4. 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理解其重要内容;2. 学习古代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了解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贡献和影响;3. 分析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2. 讲授法: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传授古代文化的知识和技巧;3. 实践法: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演示等方式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4. 归纳法:通过总结、复习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古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掌握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的发展、技术与艺术的进步等内容。

4. 学习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代表性人物,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古代文学作品、古代礼仪制度等。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的意义和价值。

5. 分析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如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古代智慧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传承意识。

6. 检验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作业,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7. 总结与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强化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整体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评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一、人的称谓谦称:1、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单幼亲属,前者如塞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2、自称:愚、敝、卑、臣、仆3、帝王自称:孤、寡人、朕4、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5、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称:妾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叫做“尊称”。

(1)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2)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仁,称同辈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3)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4)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通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三种: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苍生、黎元、氓等。

2、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3、年龄的称谓。

1)赤子:刚生下的只把长的婴儿。

2)襁褓:婴儿。

3)孩提:2至3岁的儿童4)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5)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6)及笄:15岁女子。

7)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寇年华”)。

8)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9)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10)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11)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2)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9)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10)耄(mào)耋 (dié)指八九十岁。

11)期颐是一百岁。

4、伯(孟)是老,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二、天文历法1、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2、月亮的别称: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银盘、玉盘。

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蟾宫。

因传说中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宫。

因传说中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

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3、文曲星:星宿名之一。

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迁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4、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的歌谣:“春雨惊雪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这里指冬至。

”5、纪时法。

五更:晚7点开始,每2小时为一更,五更为早3点到5点。

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时: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6、纪日法:早晨:旦、夙中午:日中、亭午、晌午傍晚:暝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7、纪月法:季节:一季、纪月法: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孟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三、古代地理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四海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今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粱、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邦。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指汉水南面。

古地名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

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成都称锦官城。

《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四、科举制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1、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管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则“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千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5、连中三元(连登三甲):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6、五、风俗礼仪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的节日。

此节乃一节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经元后。

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猜灯谜等。

宋代朱淑真《生查子》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3、寒食:清明节前两日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

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4、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七夕:七月七日。

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7、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8、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九。

这一天人们有登高饮酒的习惯。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腊日: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

杜甫《腊日》:“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10、除夕:我国民间传统合力。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

苏轼《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六、音乐文娱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

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七、文史典籍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8、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9、《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0、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fu)1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2、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2、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3、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4、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