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猝死与心肺复苏2014.5.5

合集下载

心搏呼吸骤停(猝死)和心肺复苏

心搏呼吸骤停(猝死)和心肺复苏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 类似症状的疾病。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可能导致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如癫 痫、中风、窒息等。
02 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CHAPTER
提高生存率
01
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显著提高 患者的生存率,特别是在心脏骤 停发生后几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 。
ACLS还涉及到对患者病情的综合评估和管理,包括对患者的诊断、监测、治疗 等方面的全面考虑。
儿童与婴儿心肺复苏
儿童和婴儿的心肺复苏与成人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身体 结构和生理特征与成人不同。例如,按压深度和频率应根 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对于婴儿和儿童,还应该特别注意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的 方式,以确保能够有效地向他们提供氧气。
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 降低猝死的风险。
合理饮食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蛋白质,减少高脂 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有助于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 降低猝死的风险。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量可以降低心肺系统负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 生。
P(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为了向肺部提供氧气。应捏住患者的鼻子,然后对自己的嘴巴和患者的嘴巴进 行密封,吹气两次。每次吹气都应持续吹气1秒以上,使胸部隆起。
R(重新开放气道)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保持气道通畅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抬头提颏法或推举下颌法来开 放患者的气道。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ACLS是在CPR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一些高级生命支持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 率。这些措施包括使用自动心肺复苏器、电除颤、药物治疗等。

心脏猝死与心肺复苏ppt课件

心脏猝死与心肺复苏ppt课件

流行病学
Framingham前瞻性研究结果,以症状开始后1 小时内死亡作为猝死定义,在26年间的所有死亡 者中,13%为猝死,并提示约50%冠心病患者的 死亡为猝死。 在美国,每年估计有30万SCD(总体发病率 0.1-0.2%),这代表了50%以上所有心血管病引 起的死亡。由于SCD与心脏性死亡都以冠心病为 主,总的SCD的比例和冠心病猝死的比例相似。
心脏猝死与心肺复苏
心脏猝死的定义
是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 的自然死亡,即不论事前存在的心脏病已被诊断已否,死亡的特征涉及其 发生的时间和方式是不可预料的、快速的,并起因于自然的病理生理过程 而非人为或外伤因素造成者。在发生SCD过程中,一般可有4个组成部分, 即前驱症状、终末事件的开始、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
CPR 手法如下:
胸外按压注意点①抢救人员的两臂必须伸直, 压 力来自抢救人员的双肩向下压 , 肘关节不曲②每 次将胸骨压下约 3.5~4.5cm ③按压一次后,放松 压力 , 但抢救人员的手掌不离开病人胸骨部位④ 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⑤每分钟按压 8O-100 次。
进一步生命抢救
应尽可能早开始 , 如人力足够 ,BLS 与ALS 应同时 分组进 行, 可取得较高的疗效。 ALS 包括 运用 辅助设备和特殊技术,以促使 心搏和自主呼吸尽 早恢复 , 包括气管插管、直流电非同步除颤以及 使用各种抢救药物。
瓣膜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狭窄最常见,其他瓣膜的狭窄、慢性主动脉瓣反流、急性二尖瓣 反流都可引起SCD。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是否作为SCD病因尚有争议。
其它猝死原因
运动员猝死在剧烈运动时发生,死者多有心脏病,特别是肥厚型心肌病(阻塞性或非阻塞 性)、主动脉瓣狭窄或冠状动脉疾患。但生前多未诊断出来。 少数运动员尸检时既无结构改变, 也无机能异常。

急诊医学猝死与心肺复苏

急诊医学猝死与心肺复苏
25
电极位置
2023(已修改原提议值):因为便于摆放和进行培训, 前-侧电极位置是合适旳默认电极片位置。能够根据 个别患者旳特征, 考虑使用任意三个替代电极片位 置(前-后、前-左肩胛以及前- 右肩胛)。将 AED 电极片贴到患者裸露旳胸部上任意四个电极片位置 中旳一种都能够进行除颤。
26
装有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旳体外除颤
4
植物植人物状态
5
心肺脑复苏历史回忆
古老复苏法:
体温是维持人体生命旳主要原因:加温法(连续到19世纪)
死亡相当于睡眠状态:唤醒法(连续到20世纪) 溺水是因为吸入水太多:震荡法和倒灌法(18世纪) 荷兰18世纪急救措施(1774)
加温 清除吞入或吸入旳水 刺激法 风箱吹气法
6
心肺脑复苏历史回忆
假如除颤器不是立即可用,则能够考虑为有目击者、监护下 旳不稳定型室性心动过速(涉及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 进行胸前捶击,但不应所以延误予以心肺复苏和电击。
理由:根据部分研究旳成果,胸前捶击能够治疗室性心动过
速。但是,经过 2 组数量较多旳病例分析发觉,在心室颤抖
病例中进行胸前捶击不能恢复自主循环。与胸前捶击有关旳
24
固定能量和增强能量
2023(未更改 2023 版本旳内容):还未拟定首次电 击或后续电击旳最佳双相波能量级别。所以,无法 针对后续双相波除颤尝试旳所选能量给出拟定旳提 议值。根据既有证据,假如首次双相波电击没有成 功消除心室颤抖,则后续电击至少应使用相当旳能 量级别,假如可行,能够考虑使用更高能量级别。
为小朋友使用 AED 目前涉及婴儿 2023(新):假如尝试使用 AED 为 1 至 8 岁小朋友除颤,施救者应使
用儿科型剂量衰减AED(假如有)。假如施救者为心脏骤停旳小朋友提 供心肺复苏,但没有儿科型剂量衰减 AED,则施救者应使用一般 AED。 对于婴儿(1 岁下列),提议使用手动除颤器。假如没有手动除颤器, 需要儿科型剂量衰减 AED。假如两者都没有,能够使用一般 AED。

心肺复苏讲课2014

心肺复苏讲课2014
双人:一人行胸部按压,另一人保持患者气道通 畅,并进行人工通气,同时监测颈动脉搏动, 评价按压效果。如果有2名或更多急救者在场, 应每2min应更换按压者,避免因劳累降低按压 效果。
性室内差异传导,室性心动过速等等。
室性心动过速
• 室性心动过速:QRS波群宽大畸形>0.12s,频率在 100—220次/min,有房室分离,心室夺获或室性 融合波。
无脉电活动
无脉电活动
• 过去称电-机械分离,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相对少见的原因, • 其定义为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功能, • 常规方法不能测出血压和脉搏。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室
A开放气道
●去除气道内异物:舌根后坠和异物 阻塞是造成气道阻塞最常见原因。 开放气道应先去除气道内异物。如 无颈部创伤,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和 呕吐物时,可一手按压开下颌,另 一手用食指将固体异物钩出,或用 指套或手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 体分泌物。
昏迷病人舌和会厌阻塞上呼吸道
A开放气道
普通患者:仰头抬颏法
室颤(扑)
心室扑动 • 无正常QRS波,代之以连续
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幅度波 动, • 频率达200~250次/分。 • 心脏失去排血功能。
心室颤动
• QRS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 • 不等,极不均齐的低小波, • 频率达200~500次/分。 • 心脏完全失去排血功能, • 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
从心脏骤停到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 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心脏复苏开始的时 间。心脏骤停发生后4~5分钟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 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时间就是生命
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 10秒—意识丧失,昏迷。 20秒—全身抽搐。 30秒—瞳孔散大,呼吸停止。 1-2分钟—瞳孔固定。 4-5分钟—脑细胞不可逆损伤。 6分钟—“脑死亡”“植物状态”。 时间就是生命

猝死急救流程与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猝死急救流程与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猝死急救流程与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本次猝死急救流程与心肺复苏培训的目的是让参训人员掌握猝死的急救方法,能够在发生猝死事件时正确进行急救。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一、猝死的定义及危险因素
猝死是指表面健康的人突然发生的非外伤性的死亡。

主要危险因素有心血管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吸烟、饮酒、药物滥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猝死的急救流程
1.评估反应:大声询问"你还好吗?",观察是否有反应。

2.求助:大声呼叫周围人帮助,打120求助。

3.开通气道:抬高下巴,打开口腔,清除口腔异物。

4.评估呼吸:观察胸部起伏,倾听呼吸音,感受鼻息。

5.进行人工呼吸:采用口对口或口对面罩方式进行人工呼吸。

6.评估循环:检查颈动脉脉搏。

7.进行胸外按压:采用双手交替进行胸骨压迫。

8.使用:打开,按语音提示操作。

三、心肺复苏的关键步骤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是"--",即按压-气道-呼吸。

具体操作要点是:
1.连续有效的胸外按压,频率100-120次/分,压深5-6。

2.进行人工呼吸,保证充分通气。

3.使用进行电除颤。

四、本次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和模拟演练,使参训人员基本掌握了猝死急救的流程,能够在实际情况下正确有效地进行急救,提高了救助猝死病人的能力。

今后还需继续加强练习,使技能更加熟练,在实际情况下能够应用自如。

猝死和心肺复苏

猝死和心肺复苏

C--胸外心脏按压compression
≥5cm
胸部中央(两乳头与胸骨连线处) 按压深度:至少5cm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各占50%
按压有效指征:

触到脉搏
瞳孔逐渐缩小
口唇转红润 开始有自主呼吸等。
A--开放气道(Airway )
1、仰头抬颏法
肝 1~2h
脑干 20~30min
肺 1~3h
诊断要点


意识丧失
呼吸停止 心跳停止或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电图表现

室颤(VF)

无脉电活动(PEA)
心脏停搏(CA)
治疗

基础生命支持(BLS)
高级生命支持(ACLS)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模拟演示
成人徒手心肺复苏流程 (BLS)
持续CPR 直到救护车到来
C 心脏按压
B 人工呼吸
复原卧式、等待救援 每2‘检查一次B/C 注意保暖
基础生命支持(BLS)
2005年指南 A—开放气道 B—人工呼吸 C—胸外心脏按压 2010年新指南 C—胸外心脏按压 A—开放气道 B—人工呼吸
现场判断与呼救
判断意识
叫人帮忙拿除颤仪

呼救
检查脉搏时要观察呼吸、咳嗽、运 动,检查时间不应超过10秒!!
人工呼吸

2010指南单一施救者对成人、儿童和婴儿施行急救时建议
30:2按压吹气比並未变动。 持续建仪急救人工呼吸的吹气约持续1秒,明显胸廓隆起。 8至10次/min频率提供急救人工呼吸。确认高级呼吸道裝置 的位置后,可以继续胸部按压(速率至少100次/min)且不 再配合同期周期。

心脏性猝死与心肺复苏教学教材

心脏性猝死与心肺复苏教学教材
年龄与性别分布
心脏性猝死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随着年龄的增 长,女性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
危险因素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 、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此外,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也是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
定义
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处理措施,用于在心脏骤停时维持大脑和其他重要器 官的氧气供应,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来模拟自然呼吸和心跳。
目的
心肺复苏的主要目的是尽快恢复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和呼吸,以减少神经系 统损伤和提高生存率。
生存链概念及重要性
生存链概念
生存链是指从心脏骤停发生到患者恢复自 主循环的过程中,需要依次进行的四个关 键环节,包括早期识别与呼叫、早期心肺 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不断评估患者状况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应不断评估患者 状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重视团队协作
心肺复苏需要多人协作完成,施救者 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确保 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04 心脏性猝死与心肺复苏关 系探讨
心脏性猝死对心肺复苏需求
心脏性猝死突发性和危险性
心脏性猝死往往突然发生,病情凶险,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挽救患者生命。
开放气道
采用仰头提颏法或推举下颌法开放患者气道,确 保口腔无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胸外按压
将患者仰卧于平硬地面上,施救者站在患者一侧, 双手重叠放在患者胸骨下半部,用力向下按压,使 胸骨下陷至少5cm,然后迅速放松,让胸廓自行复 位。按压频率至少为100次/分钟。
人工呼吸
口对口或口对鼻进行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时间超 过1秒,吹气量以胸廓隆起为宜。连续进行两次人 工呼吸后,继续进行胸外按压。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西医内科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西医内科

⒈药物 包括:
A
β受体阻滞剂:对心梗后病人能 显著减少心律失常死亡率和总死 亡率。
B
胺碘酮:对心肌梗死后合并左室 功能不全伴有心律失常者能显著 减少心律失常的死亡率。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近年来研究已证明对延长病人的存 活与降低猝死的疗效优于目前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⒊外科手术:对某些选择的病人可选 用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或行冠脉血运重 建术。
病因
心脏性猝死主要发生在有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冠心病:约占80%,其中75% 有心肌梗死病史。
心肌病:约占5-15%,是冠心 病易患年龄前猝死的主要原因。
其他:长Q-T间期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
病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 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 急性心肌梗死;陈旧 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先天性畸形, 炎症,夹层,心肌桥 等。
预后
取决于抢救是否及时、心功能状态和心电活动类型。AMI早
期原发性室颤,并非血流动力学引起,经及时电除颤易获成
功;而继发于显著左室功能减退者,预后差,复苏成功率低,
复发率很高;因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继发心室停搏、缓
01
慢心律失常、无脉搏性电活动,对复苏措施反应差;严重非
心脏病变引起心脏骤停,如恶性肿瘤、败血症、器官衰竭、
三.高级复苏 ⒈加强生命支持措施,与此同时仍应继续基础复苏治疗,逐步 向第二阶段过渡。 ⒉具体措施: ①气管插管; ②除颤复律和(或)心脏起搏; ③建立静脉通路。
抢救流程 心室颤动与无脉搏的室性心动过速:基础心肺复苏后,待 心电图示室颤或无脉搏室速时,紧急给予电除颤(200J、 200~360J),根据需要可电除颤3次。
02
病人置于水平位,头部应低于心脏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首发临床事件
无任何疾病病史或心脏病异常标志
目前临床不可能预警
→ →
不会告知SCD预警
SCD流行病学新特征的警示

SCD太复杂:现已知太少,未知更多

现有危险分层仍十分局限: 仅针对高危人群评估
某些ICD:为一过性,突发性诱因所致, 临床几乎不可能预测或评估

预警心脏性猝死的现代观点

提高猝死预警新技术的有效性(敏感性、特异性)
研究显示:BRS下降与MVA密切相关
在LVEF基础上:提供额外危险分层信息, 有助于冠心病SCD危险分层
待进一步研究明确其临床价值
SCD流行病学新特征

1/3高危人群:
5%-10%心律失常危险标志 7%-15%血流动力学危险标志 <20%AMI或UAP

1/3低危人群:

医学有预警可能
有某些与心脏无关的临床疾病 但属低危,或无特异性标志
● ●
HF:30%--60%(Ⅱ-Ⅲ级60%) LVEF<30%:30%(3年内)

● ●
DCM;50%
HCM;常为首发症状 原发性心电疾病;死亡主要原因常为首发症状
临床特点

>90%;无先兆或前驱症状 75%:院外发生 >95%:1H内死亡 CPR成功:<5%




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临床心血管病:>25%-40%
SCD 1.5级预防
在一级预防适应证基础上: 增加4大高危因素之一

● ●

EF<30% 频发室早 非持续性室速 晕厥或晕厥前兆

发现潜在高风险患者,尽早置入ICD, 提高SCD防治有效性
风险预测:猝死危险分层

现有评价方法:敏感性,特异性欠佳
目前尚无精确,可靠的评价指标 建议多项指标综合评价: 心电生理指标:心肌易损 检验指标:血液易损 不稳定斑块:斑块易损

运动后1分钟内心率恢复≤12次/分:与总死亡率下降 有关 运动后5分钟内出现VPB:与死亡风险有关 这些新型指标尚不足以指导分层
● ●

T波电交替(TWA)
有助于危险分层
有研究显示:TWA是SCD危险因素,
对临床实践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TWA联合其他预测指标价值可能更大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BRS)
前言
● 前次(2005)心肺复苏指南距今已5
年,5年来出现了新情况: 1、猝死呈现全球性升高趋势 2、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差异性明显 3、AED已加入心肺复苏的救治中 4、部分循证医学的结果与前截然
不同
迫切需要新的指南
心肺复苏新理念2010
情绪异常

● ● ● ●
电解质紊乱:低K,低Mg
过劳 饱餐 气候突变 药物副作用:拟交感药,抗心律失常药, 磷酸二脂酶抑制剂, 洋地黄,抗精神病药
SCD策略
筛选,监测,优化治疗心血管易损病人 (一年内SCD风险≥5%)
一级预防:SCD高危病人

二级预防:SCD复苏病人 正常人群 疾病人群 高危人群 心脏骤停 猝死
心血管易损病人独特本质 (Vulnerable Patient)
心电机制

室颤:85%--90%,部分曾有无脉室速
有血动力学障碍VT/VF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或具潜在危险的室律不齐 ( MVA )

心脏停搏

心电机械分离
病理特点

无结构性心脏病:>10%—15% 冠造 < 50%狭窄:>50% 无AMI:>70% AMI非斑块破裂:>20%—30%

原发性心电疾病(Brugadas, PCCD, IVF, SQTs, SUNDS(SADS)
LQTs,
NCPVD,

特发性左室室速(ILVT) 右室流出道室速(ROVT)


心脏有结构异常:

CAD+ACS
DCM HCM ARVC 炎症性疾病

LVEF↓

HF
VA MVA



浸润性疾病
诱因

● 心电不稳定状态:

ACS,

原发性电病(LQTS,Brgadas,ARVC,SQTS,IVF)
●心肌急性炎症 ●心电风暴 ●
大剂量,长期使用Ⅰ类AADs
SCD重点筛选人群
SCD基本策略

上游治疗: 结构性心脏病 心衰 优化治疗(OMT) 心律失常基质 (结构重构,电重构,神经重构)


消除诱因 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 特发性左室室速 单形性室速 分支性室速 永久性室速 束支折返性室速

有益的尝试 有效的补充 替代ICD后AAD
可靠的治疗?
SCD联合治疗

上游治疗 AAD ICD RFCA



心脏性猝死的干预
● ● ●
社区家庭教育与培训
全民CPR 科学研究工作
● ● ●

心脏急救 抗心律失常药物(AAD)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射频消融(RFCA)




LVEF<30%-35%:唯一公认预测SCD指标
● 电生理指标
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
早博后窦性频率震荡(HRT)
恶性早期复极化:缺血性J波(高大,不光滑)
ST段(水平或下移) 心衰患者QRS>130-150ms或LBBB 其他指标:DC, QT动态性,QTcd, HRV,心室晚电位, EPS




蚀损斑块:20%(女性,年轻)
SCD发病机制 黑三角
内环境不稳定
CAD AMI UAP DCM HF LVEF↓
心脏基质
三种因素
↗ ↖ ↙↘
← →
心电易损
自主神经 电解质 心肌缺血

可独立预测 可联合预测 可互相影响
TWV HRT Tp-c+J MVA QRS>150 LBBB
病因
● 无结构性心脏病 病理学、毒理学检查阴性 诊断:分子解剖学基因诊断

● ● ● ●
AMI:LVEF<35%,Ⅱ-Ⅲ级,>40天
非缺血性心肌病:LLVEF <35% AMI:非持续性室速,LVEF <35% 晕厥:EPS诱发VA或VF 合理预期生存期超过1年
SCD一级预防评价
适应症待进一步界定:

● ● ●
部分病人不能获益(>50%,成本/效益)
QRS<120ms,EPS无VT(是否植入?) 改进危险分层(指标?价值?) ICD临床问题(分层次治疗功能失控致 误感知、ATP诱发VF、频繁放电;
心率减速力测定:定量分析迷走神经张力 ● Tp-Tc间期测定:反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 QRS波窄高综合征:无器质性心脏病猝死 ● 早期复极综合征与特发性室颤密切相关 ● 碎裂QRS波:为等位性Q波最新心电图表现


充分建立猝死危险分层与预警的现代意识

有效干预控制各种猝死影响因素,可减少猝死风险
评价
用于一级预防获益(35%-60%)优于 二级预防获益(28%)


获益与病因无关
努力摒出ICD 使用误区


双腔ICD较单腔ICD:可明显减少MACE
双心室起博联合ICD(CRTD): 可进一步降低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
ICDⅠ类适应症
(ACCF/AHA/HRS 2012)

结构性心脏病:自发持续性室速
心脏性猝死(SCD)

● ●
占全因死亡15%
占心血管死亡:64% 心律失常引起: 88% 室性心动过速 62% 尖端扭转性室速 13% 心动过缓 17% 原发性室颤 8% 全球每年300万例 中国每年54.4万例(41.8/10万) 首发存活率:5%—10%
● ● ●
SCD临床;EF↓:35%-50% AMI;30%--50%(2年内)

SCD药物治疗

B 受体阻滞剂: 唯一可改善预后,降低猝死率有效药物 多重作用机制 有效药物,靶剂量,长期使用:SCD 30%↓ 螺内脂:严重心衰患者 SCD 20%-29% ↓ 胺碘铜:预防SCD 中性结果


心脏猝死与除颤
复苏成功率与时间的关系
除颤时间 20-30s <2 min 5 min 10 min 生存率 几乎100% 85%-90% <25% <10%
ICD与WCD 的疗效 AED疗效
社会救治
(院外SCD复苏率<5%)
Electrical Therapy
1、体外除颤
机理:应用高能量 脉冲电流使心脏瞬 时除极,消除各种
快速性房性或室性
心律失常。
Electrical Therapy
2、体内除颤器 (ICD)
ICD
● ●
目前唯一公认:可有效预防SCD 的措施
今后任务

提高全社区的知晓度 进入21世纪心脏性猝死仍然是挑战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高危人群和患者

中国迫切需要普及心脏骤停的抢救知识及技术
医生对猝死及高危患者的认识迫切需要提高 极高危患者的仿治技术(ICD)推广 对高危患者治疗的投入大大增加



2010 AHA心肺复苏(CPR)
心脏病急救(ECC)指南 2010国际心肺复苏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

长期心率变异性(HRV)
是总死亡率预测因素 仅为非心律失常性死亡预测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