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与初级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3 药物治疗: (1)抗心律失常药:电复律后仍存在室速或室颤 的患者使用。 利多卡因:1.5mg/kg静脉注射,如无效可3 利多卡因:1.5mg/kg静脉注射,如无效可3-5分 钟重复一次;最大剂量3mg/kg,然后以1 钟重复一次;最大剂量3mg/kg,然后以1- 4mg/min静滴。 4mg/min静滴。 胺碘酮:首次150mg/10min静脉注射,如无效可 胺碘酮:首次150mg/10min静脉注射,如无效可 重复给药(1 个负荷量),然后1mg/min静滴6 重复给药(1-2个负荷量),然后1mg/min静滴6 小时,再以0.5mg/min持续静滴,每日总量可达 小时,再以0.5mg/min持续静滴,每日总量可达 2000mg。 2000mg。
(2)缓慢心律失常、心室停顿的处理: 心脏起搏:体外心脏起搏或床旁心内临时 起搏; 肾上腺素:1mg静注,每3 肾上腺素:1mg静注,每3-5分钟重复一 次;静脉通路建立前可气管给药或心内注 射;后者可能损伤冠脉或心壁,应注意。 异丙肾上腺素:15—20µg/min静滴; 异丙肾上腺素:15—20µg/min静滴; 阿托品:1 2mg静注。 阿托品:1-2mg静注。
心脏骤停是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常见的病理生理机制为: 常见的病理生理机制为: 1.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1.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2.缓慢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 2.缓慢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 3.无脉电活动(电-机械分离)。 3.无脉电活动(电-机械分离)。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 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 自然死亡。心脏骤停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病因是冠心病;其他有心 肌肥厚、扩张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 心肌炎、二尖瓣脱垂和主动脉瓣狭窄等瓣膜病、 肺动脉高压、预激综合症合并房颤、离子通道病 (QT间期延长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药物 QT间期延长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药物 因素(如可卡因)。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〇 VF——存活率随除颤推迟下降
※ 除颤——生命链中最关键一环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死
初级心肺复苏
D difibrillation 早期除颤
心脏骤停1min内除颤成功率90% 每过1min,成功率下降7~8%。
时间:
求救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后
-----5min内除颤;
院内-----发病3min内
00:0 0 05:0 0
普鲁卡因胺、溴苄胺、胺碘酮
阿托品
碳酸氢钠
2mg
iv
纳洛酮的应用
适当使用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死
复苏后处理
1.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 3.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4.防治肾功能衰竭及继发 感染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死
脑复苏在CPCR中的地位
• 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很差
• 临床上心肺复苏成功而脑死亡的例子屡见不鲜
• CPCR的最终目的是脑复苏
• 高压氧仓
心脏骤停防治其他疾病如:心 脏瓣膜病、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电生 理异常及传导系统的障碍。 要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必须社
会力量与医务人员相互配合,大量培训
能进行CPR的人员。
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
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
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死
临 床 表 现
• 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 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呼吸断续,呈 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皮肤苍白 或发绀,瞳孔散大,二便失禁。 • 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 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 时间。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 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 死亡。
心肺复苏

2 托颌法:急救者位于患者的头侧,两手拇指置于患者 口旁,余四指托住 患者下颌角部,在保证头和颈部固 定的前提下,用力将患者下颌向上抬,使下齿高于上 齿. 3 清除异物: (1) 清除口腔内可见的异物(如假牙,呕吐物); (2) 怀疑气管内异物者可采用Hemilich手法: ● 有心跳的病人,急救者骑跨在患者髋部, 一只手掌根部抵于患者的上腹部(不能按压剑突), 另一只手叠压其上,用力向后上冲击. ● 无心跳的病人,心肺复苏.
除颤注意事项: 1 适应症; 2 电极板应使用导电糊,并使电极板与病人胸壁紧密接触; 3 电击时要提醒在场所有人员不要与病人和病床接触; 4 不必在电击后立即检查病人脉搏和心跳,应重新做5组 CPR(约2分钟)后再检查脉搏和心跳.仍为室颤可再次 电击.
心肺复苏有效的指标 心肺复苏术操作是否正确,主要靠平时严格训练,掌握正 确的法.而在急救中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可以根据下列 五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瞳孔:复苏有效时,可见瞳孔由大变小,如瞳孔由小 变大,固定,则说明复苏无效. 2 : (2)面色(口唇):复苏有效,可见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 如若变为灰白,则说明复苏无效. (3)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一次按压可以摸到一次 搏动,如停止按压,搏动亦消失,此时应继续进行心脏按 压,如停止按压后脉搏仍跳动,则说明病人心跳已恢复; 按压有效时可测到血压在60/40mmHg左右. (4)神志:复苏有效,可见病人有眼球活动. (5)出现自主呼吸:自主呼吸出现,并不意味可以停止人 工呼吸,如果自主呼吸微弱,仍应坚持口对口呼吸.
判断循环: 触大动脉搏动: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 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在靠近抢救者一侧 向旁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处轻轻触摸颈动脉 2~3cm 搏动,检查不要超过10秒钟,未触及搏动表明心搏 已停止,注意避免可能将自己手指的搏动误为患者 的脉搏.
心肺复苏标准操作规程(SOP)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心肺复苏标准操作规程(SOP)一、目的:建立心肺复苏标准操作规程,以便在受试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时能及时、正确进行抢救,保证药物临床试验顺利进行二、范围:适用于全部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三、规程:1.识别:1.1医务人员诊断标准:突发意识丧失,伴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的主要诊断标准1.2非医务人员:意识丧失、呼吸停止、面色苍白或青紫即可诊断2.呼救:心肺复苏同时上报负责人组织抢救3.初级心肺复苏:3.1 开通气道:清除口中异物和呕吐物,如有义齿取出,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食、中两指抬起下颏,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的状态。
3.2 人工呼吸:根据患者无鼻息,胸部无起伏,10秒内判断患者无呼吸后即可开始人工呼吸,同时联系麻醉科进行气管插管。
3.2.1 操作:用置于前额的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患者鼻孔,吸一口气,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然后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该持续2秒以上,确保胸廓有起伏。
3.2.2 吹气频率:两人复苏时,每5次胸外按压给一次通气,单人复苏,每15次胸外按压给两次通气,交替进行。
3.2.3 口对口呼吸只是临时抢救措施,应争取马上气管插管,用人工气囊或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与输氧,纠正低氧血症。
3.3 胸外按压3.3.1 体位:病人置于水平位,头部不应高于心脏水平,抬高下肢3.3.2 病人如卧床,应在背部垫以硬板3.3.3 按压部位:正确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处3.3.4 按压方法: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胸骨的下半部,另一只手掌叠放在这只手背上,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保持一致,手指伸展或交叉但不要触及胸壁。
按压时肘关节伸直,依靠背部和肩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压低3~5cm,随后突然放松。
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
3.3.5 按压频率:100次/分3.3.6 并发症:肋骨骨折、心包积血或心脏压塞、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撕裂伤和脂肪栓塞3.4 拳击复律:从20~25cm高度向胸骨中下1/3交界处拳击1~2次,部分患者可瞬间复律,若未能恢复脉搏与呼吸不宜再次拳击。
心源性猝死如何进行心肺复苏

心源性猝死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
它通常由心脏骤停引起,如心室颤动或室速等。
心肺复苏是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必须进行的急救措施,以尽快恢复心脏和呼吸功能。
本文将介绍心源性猝死时如何进行心肺复苏。
1. 快速反应与求救心源性猝死属于急诊情况,抢救的速度非常重要。
在发现猝死患者时,第一时间应该迅速反应,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一方面要将患者信息准确告知急救中心,另一方面可以寻求急救指导。
2. 检查呼吸与心搏在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来前,我们需要检查患者的呼吸和心搏情况。
首先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有明显的起伏,用手检查患者的气道有没有明显的阻塞。
接着检查患者是否有明显的气道和呼吸道受损迹象,例如异物阻塞或气道水肿。
3. 开展胸外心肺复苏如果患者没有呼吸或心搏,胸外心肺复苏是必须立即进行的紧急操作。
它主要包括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如下是心肺复苏的具体步骤:- 心脏按压:在进行心脏按压之前,先将患者平放在坚实的地面上。
站在患者头部一侧,双手交叉放在患者胸骨下缘,按下去的幅度应该是至少5厘米。
按压的频率应该是每分钟100-120次。
- 人工呼吸:在心脏按压之间,进行人工呼吸。
可以采用嘴对嘴或者嘴对鼻的方式进行。
首先用手指捏住患者的鼻子,然后用自己的嘴对准患者嘴唇,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时间约为1秒钟。
注意每次吹气应使患者的胸廓有明显的上抬。
4.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如果有条件,可以尝试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心脏除颤。
AED可以精确检测心律失常,并根据情况提供适当的除颤电击。
5. 继续心肺复苏直至专业医护人员到来在心肺复苏期间,应不断地进行心肺复苏,并保持恰当的频率和力度。
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并接管急救措施。
6. 应对副作用并提供心理支持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胸骨压力引起的骨折或肋骨骨折。
此外,患者家属和旁观者也可能身心受到影响。
因此,在心肺复苏后,应及时处理患者可能的副作用,并提供心理支持。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考点总结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一、定义心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二、临床表现1.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但亦可无前驱表现。
2.终末事件期: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
3.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
4.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三、心电图表现①心室颤动:系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②室性心动过速;③心脏停搏;④无脉电活动。
四、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心肺复苏又分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
(一)识别心脏骤停①意识消失;②颈、股动脉搏动消失;③呼吸呈叹气样或抽气样;④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⑤心音消失。
早而可靠的确立心脏骤停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
(二)呼救(三)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
1.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强调胸外按压在CPR中最重要,与抢救成功率息息相关,高品质CPR可明显提高存活率。
2.开放气道。
3.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首先给予2次人工呼吸,建议按压通气比例为30:2。
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的最好方法。
高品质CPR要点①以100~120次/分的速率实施胸外按压。
②按压深度至少达为5~6cm。
③每次按压后让胸部完全回弹。
④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
⑤避免过度通气。
(四)高级心肺复苏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
心搏呼吸骤停猝死和心肺复苏

C(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循环)
·人工循环的模式:闭式按压,开胸按压。 ·闭式按压术: 适应症:心搏呼吸骤停者主要无严重的胸廓畸形,胸廓外伤 及胸壁有关疾患者,均可实施闭式按压术。 方 法: ·术者位于患者右侧。 ·以胸骨上2/3与下1/3交界点为按压部位(中、下1/3交界处); 儿童与婴幼儿则以双乳头连线中点下一横指为按压部位。 ·用一手的掌根紧贴患者胸壁按压点。 ·另一手掌根重叠复盖于第一只手掌根的手背上。 ·手指并拢或相握持。 ·双肘伸直。 ·以髋关节作为支点,以躯干作为力臂,以双上肢作为活塞。 ·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背及上肢肌肉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
1.3心搏呼吸骤停猝死的临床诊断。
1.3.1病因学诊断——心搏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 A.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 (室颤);主动脉夹层瘤;肺动脉栓塞。 B.呼吸系统:气道梗阻(气管异物,喉炎)窒息性哮 喘。 C.神经系统: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 D.内分泌系统:甲亢危象、肾上腺危象。 E.电介质紊乱:严重酸中毒、低血钾、高血钾。 F.精神刺激:高度恐惧惊吓而死。 G.各种急性严重中毒:一氧化碳、DDV、鼠药。 H.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2.1.4.2.2胸外按压恢复血液循环的双泵机制:
胸外按压形成血液循环的原理是胸泵(胸腔内的 整体压力变化产生的心脏泵血)和心泵(心脏直 接受到压力产生的泵血)机制并存发生作用的结 果,肥胖者可能以胸泵为主,瘦弱者则以心泵机 制为生,停搏时间短者心泵机制占主导地位,停 搏时间长者则以胸泵和左房泵占主导地位,另外 按压力度、频率、气道阻力、心率等因素也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对泵机制产生影响。
2.1.4现代CPR技术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及其 最新相关指南解读:
2.1.4.1实施CPR的时间窗与疗效比:时间就是生命
猝死患者初步心肺复苏的效果及护理特点

猝死患者初步心肺复苏的效果及护理特点(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院内外及外籍患者猝死的心肺复苏效果和护理特点。
方法回顾我院2002年7月至2009年6月在院内外发生的中外猝死病例,分析院内外及外籍患者猝死初步复苏的不同成功率及护理特点。
结果在111例猝死患者中,院外为70例,初步复苏成功仅1例,无最终复苏成功者。
院内猝死为41例,其中初步复苏成功9例,最终复苏成功5例。
其中包括外籍人员猝死5例,院外2例,无成功复苏者,院内3例,均最终复苏成功。
结论猝死患者初级复苏的成功率与抢救开始的时间、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密切相关。
【关键词】猝死;初步心肺复苏;护理[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dden death patients and the effect of the initi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11 cases out and in hospital sudden death patients from 2002 to2009.Results The sudden death patients out hospital were 70 cases,initial resuscitation was only 1 case,no final resuscitation.The sudden death patients in hospital were 41 cases,initial resuscitation were only 9 cases,final resuscitation were 5 cases;foreigner out hospital were 2 cases,no case was success.Foreigner in hospital were 3 cases,all recover.Conclusion The success ratio of th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art time of the resuscitation,the disease of the patient and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he resuscitation.[Key words] sudden death;initi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nursing care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猝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中外交流的增加,外籍人士在国内发生猝死也越来越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判断
呼吸停止: 或不能正常呼吸(仅仅是喘息)
循环判断
心跳停止:
大动脉 搏动消失
(判断在10S内)
呼救
请人帮助“快来人呐” 拨打急救电话
通过移动通讯设备启动应急反应 系统
有条件请人去取除颤仪
呼救120或999
初级心肺复苏4环节
重建循环(C)--Circulation 维持呼吸道通畅(A)--Airway 人工呼吸(B)—Breathing 电除颤(D)--Defibrillation
3、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判断
环境安全 意识丧失 呼吸停止 心跳停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识别心脏骤停
判断环境
评估现场安全
识别心脏骤停
检查患者有无反应 无呼吸或仅是喘息(即呼吸不正
常) 不能在10s内明确感觉到脉搏
意识判断
意识丧失: 轻拍面颊或轻摇 双肩,呼叫“你 怎麽了?”
心肺复苏
急救措施
心肺复苏定义
心肺复苏是对呼吸、心跳停止的 病人给予及呼吸和循环支持,使 其恢复自主功能、挽救生命的一 系列措施
主要包括三大要素: 迅速判断 初级心肺复苏 高级心肺脑复苏
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成人 生命链
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 统
2、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 按压
电除颤(D)--Defibrillation自动体外除颤仪
打开电源 贴上电极片:
一个右 锁骨中线 第二肋间 一个左侧腋中线第 五肋间
自动体外除颤仪
“离开”患者并分析 心律自动分析心律花费
5-15秒钟,如有室扑或室 颤存在会有语音提示应予 电击
“离开”患者并按 下电击钮。
“电击”只有在充分清
Push Fast !
按压深度更新(成人和青少年)
2015
5 – 6 cm
Class I, LOE C-LD
Push Hard !
维持呼吸道通畅(A)--Airway
清除口腔内异物、分泌物 压额举颌法开放气道
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 (90°),头不能高于胸部水平。
人工呼吸(B)--Breathing
口对口人工呼吸 吹气时间为1秒钟 1秒钟 并确定其胸廓有起伏 间隔时间为
2次/每周期。
呼吸频率更新
2015
10 次/分
Class IIb, LOE C-LD
Avoid Hyperventilation !
心肺复苏注意点
保证按压的连续性:双人或多人在场实 施CPR时,应每2分钟或每5个周期CPR更 换按压者。施救者应在10秒钟内完成转 换。检查脉搏也应在10秒钟内完成。 除非建立人工气道或除颤,过多中 断按压,使冠脉和脑血流中断,复苏成功 率明显降低。
呻吟
场后才给电击。通常会有
语音合成或声光显示充电已 开始和完成
评估
五个按压/通气的循环(30:2) 再次评估患者(不超过10秒钟) 如无循环征象重新开始心肺复苏, 同时准备电除颤的程序
评估
心跳恢复:颈动脉搏动 面色口唇变为红润
自主呼吸恢复 意识改善:眼球活动,手足抽动,
独自一人,没有手机(针对成人和青少年)
患者体位与施救者位置
急救体位---患者应该仰卧于坚硬 平坦的平面上,将手臂放于身体 两侧
施救者位置:施救者应立于患者 的一侧
为患者解开衣扣 去掉枕头或其他物品
重建循环(C)--Circulation
胸外按压 部位:两乳头之间
或 胸骨上2/3与下 1/3交界处
频率:100-120次/分 连续30次/每周期
正确的按压技术
手指伸直, 不紧贴于胸部
手肘固定 手臂伸直
胸骨下压 5-6厘米
每次按压后,双 手放松使胸骨恢 复到按压前的位 置(保证胸廓回 弹)
按压速率更新
2015
100 –120次/ 分
Class IIa, LOE C-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