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共22张PPT)精编课件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 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 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就是说无论 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 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同时这也就 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 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 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译文:只希望人们都能够长久平安,就能和 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共同欣赏美好的月色啦!
分析:进一步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使全诗 顿时开朗,表现作者旷达、乐观的精神境域。 (千古名句)
小结
这首词以“月”为线,抒写了对宇宙的思考、对 人生的思考、对亲人的思念、对人们的祝愿。词人 的心情由忧郁、惆怅慢慢走向乐观、旷达。
再读“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说说评价如此之高的原因。
一方面,因为它把写景、说理、抒情恰到好处地融为 一体;哲理只美
另一方面,此词写出了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所具有的那种积 极乐观的心态和和旷达豪放的情怀。
苏轼一生经历曲曲折折:遭受排挤时“失意却充满希望”, 获罪被贬时“无奈凄苦”,再到最后的“旷达释然”。千年 之后,我们抬头望月间,依然能感受到他淡然旷达、澄明豁 达的超脱的人生境域。
分析:化用李白《把酒问天》中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问一问之。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译文:不知有着宫殿楼阁的天上,今天 晚上是哪一年?分 析:表面问天,实际上想知道当今朝廷的情况。
上片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

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梦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 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 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 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品月明理
世上不会有永远,有团聚就有别离。 人世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 〞,顿悟“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 能“千里共婵娟〞:这也许是最明智,也 是最无奈的选择吧!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 件
水调歌头
本课目标
1.了解词在形式上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走向,熟读成诵。 3.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诗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4
知识卡片
“词〞又名诗余、乐府、填词、长短句。词的 段落叫做“阕〞 ,也叫做“片〞 。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福: 尽管人间有离别、有缺憾,但生活在月光照耀下 的世界,和天涯相隔的亲人共赏一轮明月,也是 一种抚慰。
词人情感得以升华,表达出普天下所有人的 心愿,堪称千古奇绝。
浪花朵朵
释怀
水 调
惆
“古
怅 问天 问月 难
歌 头
“偏”
问 问心
全”
祝愿“共”
梳理小结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梦想 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有 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读月知味
倾听配乐范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水调歌头 〔苏轼〕
bǐng chén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qu夕è /是/
qióng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 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品月明理
世上不会有永远,有团聚就有别离。 人世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 〞,顿悟“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 能“千里共婵娟〞:这也许是最明智,也 是最无奈的选择吧!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 件
水调歌头
本课目标
1.了解词在形式上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走向,熟读成诵。 3.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诗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4
知识卡片
“词〞又名诗余、乐府、填词、长短句。词的 段落叫做“阕〞 ,也叫做“片〞 。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福: 尽管人间有离别、有缺憾,但生活在月光照耀下 的世界,和天涯相隔的亲人共赏一轮明月,也是 一种抚慰。
词人情感得以升华,表达出普天下所有人的 心愿,堪称千古奇绝。
浪花朵朵
释怀
水 调
惆
“古
怅 问天 问月 难
歌 头
“偏”
问 问心
全”
祝愿“共”
梳理小结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梦想 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有 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读月知味
倾听配乐范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水调歌头 〔苏轼〕
bǐng chén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qu夕è /是/
qióng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水调歌头》PPT优质课件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 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 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 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 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 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 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习
⑹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
宫。
⑻不胜〔旧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
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
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
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Biblioteka ⑵达旦:到天亮。字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 称“三苏〞。
词 学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 台。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 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 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 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 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 从梦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 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
《水调歌头》ppt课件

岳阳楼记
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
黄鹤楼Leabharlann 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
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 丧父,26岁登进士。为官以后,始终严于律己, 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 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死后无余财。因敢 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 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建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边 防,使西夏不敢进犯,他屡立战功。当时边塞 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 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出他 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 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岳阳楼、 洞庭湖的美 景,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 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7.后天下之乐而乐 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一词多义: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判断词,是
然则北通巫峡
连词,那么
极{南极潇湘 尽,直通
此乐何极 穷尽
或{ 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
和{
政通人和 春和景明
和乐 和煦
或许,也许
(-)下列加粗的字音、形全对的一项是( )
A.霪(yĬn)雨霏霏 B.墙(qiáng)倾楫摧
渔家傲 写于1038年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
黄鹤楼Leabharlann 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
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 丧父,26岁登进士。为官以后,始终严于律己, 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 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死后无余财。因敢 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 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建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边 防,使西夏不敢进犯,他屡立战功。当时边塞 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 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出他 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 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岳阳楼、 洞庭湖的美 景,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 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7.后天下之乐而乐 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一词多义: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判断词,是
然则北通巫峡
连词,那么
极{南极潇湘 尽,直通
此乐何极 穷尽
或{ 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
和{
政通人和 春和景明
和乐 和煦
或许,也许
(-)下列加粗的字音、形全对的一项是( )
A.霪(yĬn)雨霏霏 B.墙(qiáng)倾楫摧
渔家傲 写于1038年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最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2张PPT)

品读画面懂意境
词人为我们营造了哪四幅画面?请大家各 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可以借助词中关键字 句(每幅画五个字) 把酒问天图
品读画面懂意境
词人为我们营造了哪四幅画面?请大家各 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可以借助词中关键字 句,也可以自己概括(五个字)
把酒问天图 把酒问天月图 下起舞图
辗转难眠图 美好祝愿图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日啖荔枝三百颗,把酒问不天图辞长作岭南人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走进内心叩灵魂
联系生活谈一谈: 假如此刻你穿过时间
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 和他谈起这首词, 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
—南宋《渔隐词话后集》 胡仔
致敬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初读照诗词无知其眠意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首《水调歌头》让我们走进了苏轼的心灵世界,看到了他内心 的那轮明月。面对人生的不幸遭遇,他选择了豁达乐观;面对亲 人的分离,他送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这就是苏轼,一个生活给我以痛,我报生活以歌的苏轼。最后, 老师和大家一起诵读这首词,向一代文豪苏轼致敬。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同时
品读画面懂意境
词人为我们营造了哪四幅画面?请大家各 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可以借助词中关键字 句(每幅画五个字) 把酒问天图
品读画面懂意境
词人为我们营造了哪四幅画面?请大家各 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可以借助词中关键字 句,也可以自己概括把酒(问五天图个字)
《水调歌头》优秀PPT课件

沉浸其中。
CHAPTER 04
主题思想阐释
对人生哲理思考
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对比
通过描绘明月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表达了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未来美好 生活的向往。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揭示了人们追求理想、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
对宇宙奥秘探索
艺术手法与特色探讨
浪漫主义风格体现
丰富的想象
诗人运用大胆的想象,创造出超 越现实的奇幻世界。
强烈的情感
诗人抒发对自由、爱情和美好生 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而热烈。
独特的意象
诗人通过明月、美酒、天宫等意 象,构建出浪漫主义的诗境。
象征手法运用
明月象征
诗人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寄托了 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
艺术特色
该词语言平实自然,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 微变化,展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名句欣赏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不畏艰 难、乐观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CHAPTER 06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浪漫主义诗歌 比较
中西方浪漫主义诗歌起源及特点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起源
苏轼与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比较
苏轼与华兹华斯的比较
两者都善于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大 自然的热爱之情。但苏轼的诗歌更加 豪放洒脱,而华兹华斯的诗歌则更加 细腻柔美。
苏轼与拜伦的比较
两者都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追求个 性和自由。但苏轼的诗歌更加含蓄内 敛,而拜伦的诗歌则更加奔放热烈。
不同文化背景下浪漫主义诗歌异同
全词以月为主线,通过描绘月景来表 达情感,情景交融,富有诗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之《水调歌头》PPT课件(22张)

我们应该: 失意时,莫悲伤; 苦闷时,莫彷徨; 失败时,莫气馁。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 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学科班长总结
●
1. 新 闻 特 写则 是 用 形 象 的事 实 说 话 。 它常 常 抓 住 事 物有 特 征 的 一 面进 行 描 述 , 比消 息 更 细 腻 、更 生 动 、 更 形象 。
写作背景:
苏轼和弟弟苏辙自幼情谊 深厚。写此词之时,他因为反 对王安石变法,遭受排挤,宦 途失意,贬官密州,心情抑郁。 这时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 二人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 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 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由几部分组成? 小序、上阕、下阕
2.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写作时间、背景和写作目的。
丙辰中秋 中秋大醉 怀子由
自探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将这首词用自己的语言 表述出来。 2.“高处不胜寒”该怎样理解?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分 析。 3.品读文字,揣摩字里行间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
2. 由 于 新 闻特 写 的 画 面 感特 别 强 , 因 此常 给 读 者 以 身临 其 境 的 感 受。
●
3.“ 花香蝶自 来 , 题 好一 半 文 ”, 一 篇 文 章 有一 个 好 的 标 题, 就 像 一 个 人有 一 双 明 亮 有神 的 眼 睛 一 样, 留 给 别 人 的 是将 是 十 分 美 好而 深 刻 的 印 象, 同 时 也 是 文学 修 养 , 语 言功 底 , 思 想 魅力 的 最 直 接 的流 露 , 从 考 试的 角 度 来 说 ,更 是 作 文 质 量高 底 的 一 杆 标尺 。
《水调歌头》PPT-完美版

《水调歌 头》PPT -完美 版
《水调歌 头》PPT -完美 版
分析理解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 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 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 分离时团圆呢?
最富有哲理且自我安慰的句子是:人有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水调歌 头》PPT -完美 版
《水调歌 头》PPT -完美 版
解题 写作背景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 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 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 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 圆。 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 年没有见面了。
《水调歌 头》PPT -完美 版 《水调歌 头》PPT -完美 版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 先生的 才学和 人格魅 力所折 服,这 节课我 们就来 谈谈自 己心目 中的鲁 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 以结合 课外学 习的收 获来谈 ;可以 讲同鲁 迅有关 的人和 事,也 可以说 说读鲁 迅作品 的体会 。
《水调歌 头》PPT -完美 版
《水调歌 头》PPT -完美 版
总结
《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 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是说,唯愿(兄弟) 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挚崇高的思想 境界,美好的祝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题目、背景及作者 1.题目:水调歌头,词牌名 起源时间:隋炀帝凿汴河时期 词牌出处:《隋唐嘉话》“隋炀帝凿汴河, 自制《水调歌》。” 名篇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宋代陈亮的《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游泳》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2.题目: 闻采石战胜 点明了地点:采石矶 点明了事件:大败金军 3.背景: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 在采石矶jī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 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 这首《水调歌头》。
一、导入 宋朝一直受到外敌的侵扰。特别是 南宋已经失去了半壁江山,偏安江南, 还是受到外敌侵扰。 但战争也有胜利的时候。本词为 难得的胜利高歌:采石矶大捷!采石 矶大捷! 下面试看词人张孝祥如何歌颂这 场胜利,如何激发自我斗志。
水调歌头
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 教学目标:
• 1.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题目、背景及作者。 • 2.品味本词的语言风格及其表现手法 • 3.把握作者张孝祥本词的思想情感
总结概括上片 记事, 写出自己闻战胜后喜悦和对前线大捷的盛况 的想象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这三句点明他回忆的两个古人。周,指三 国时东吴的周瑜;谢,指晋朝的谢玄。 周瑜曾经大败曹操,谢玄曾经大破来自北 方的前秦入侵军队。 “富春秋”,是说他们建功立业的时候,正 值他们年富力强的青壮年时代。
“賸喜然犀xī处,骇浪与天浮。 ” “燃犀”,《晋书•温峤传》:“燃犀角而照 之”,后人用“燃犀”作照妖魔的意思, “燃犀处”,也就是消灭敌人的地方,这 里指采石矶。 “骇浪与天浮”是说采石矶一带的江水掀起 了惊涛骇浪,波浪浮到天一般高。 这两句描写采石矶战斗激烈,场面宏伟, 光照妖魔,要干净利落地把金兵全部消灭。
李白的《行路难·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水调歌头 ·闻采石矶战胜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 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 今风景,剪烛看吴钩。賸shèng喜然犀处, 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 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 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 击楫jí 誓中流。
上片: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首句对这次胜利给以高度评价,把侵略者 带来的污垢尘埃“雪”洗得干干净净了。 “风约楚云留”,“风”,暗喻朝廷, 云,暗喻自己有官职在身。 这句是说,由于朝廷的约束,地方官的责 任又迫使我留在这儿,致使我未能参加这 次令人鼓舞的战斗。
4.作者: •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 号于湖居士,简州人。南宋著名词人,书 法家。 •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 第,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 忌。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 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乾道六年 (1170年)于芜湖病死,年仅三十八岁。 • 张孝祥善诗文,尤工词,风格宏伟豪放, 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于湖居士文 集》、《于湖词》等传世。
采石矶是国家重点 风景名胜的核心景 区,与南京燕子矶、 岳阳城陵矶并称" 长江三大名矶"。 位于安徽省马鞍山 市西南5公里处的 长江东岸,南接著 名米乡芜湖,北连 六朝古都南京,峭 壁千寻,突兀江流, 历史悠久,名胜众 多,素有"千古一 秀"之美誉。
李白衣冠冢,为埋葬李白衣冠的坟冢。相传李白身着宫锦袍, 在采石矶头酒醉跳江捉月,溺死江中,其衣冠被渔人捞起葬 于采石。现江心洲有宫锦村,旧传李白衣冠在此处打捞。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结尾二句,巧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恢复 中原、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与上片“湖 海平生豪气”相呼应,更突出了他的爱国 主义思想。 “乘风”,《南史•宗慤què传》记载,宗慤少 有大志,曾对他的叔父宗炳说:“愿乘长 风破万里浪。” “击楫”句化用《晋书•祖逖tì传》化用祖逖 “中流击楫而誓”句意。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这三句说,当时周瑜刚娶“小乔”为妻, 谢玄还是佩带香囊的少年,他们就从容不 迫地创建了不朽的功业。 优游”,从容不迫的样子,意同苏轼《念 奴娇》词说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这三句表现了词人对周瑜和谢玄的钦佩与 向往。
“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 愁。” 这三句是对前边追述两个历史人物后的小 结。 当年周瑜战胜强敌的“赤壁矶”那儿,只 能看到夕阳西下的残景,即“落照”; 谢玄挥戈的淝水桥边只有破败的衰草。 “渺渺”,渺茫旷远,第三句说,回忆他 们,只能唤起人们遥远无际的忧愁。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前句说,谁为这次的胜利谱写悲壮的颂歌呢? 表现了词人对前线的记挂; 后句说,他命令军士在抚州古城的城楼吹 起号角,大张旗鼓地庆祝这次胜利。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首句化用《三国志》评论陈登的话,说明自己 平生具有湖海那样宽阔豪迈的志气; “关塞如今风景”,是说采石矶打了胜仗,边塞 的形势如今和过去不同了,言外之意是说过去 敌人威胁我们,如今我们又占了上风; “剪烛看吴钩”是说自己听到喜讯兴奋得词人在 夜间挑亮灯烛,检查自己的武器,准备和敌人 拚搏一场。 这三句话充分说明了张孝祥报效祖国的豪情壮 志和决心。前方胜利的消息使他深受鼓舞,他 磨拳擦掌、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为恢复中原献 身效力。
《宋书· 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朝时,宋国有个名将叫宗悫。有一次,他叔叔 宗炳问他: "宗悫,你长大后准备怎么样?请说说你的 志愿。"宗悫应声答道: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他叔叔 听了这句极有气魄的壮语,很是高兴,满意地赞许说: "好孩子,志向远大的人,正应如此!"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guàn);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